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鼻睫神经痛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43例鼻睫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3例分别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术、外折术或部分切除术加外折术及鼻中隔矫正术。结果:43例中,误诊筛窦炎9 例,额窦炎7例,偏头痛5例,血管神经性头痛4例;漏诊5例,误诊率69.8%。术后随访6~24个月,总有效率100.0%。结论:细致的鼻腔检查及鼻窦CT扫描是防止漏诊、误诊的重要手段;恰当的鼻中隔及中鼻甲矫正术疗效确切,且无嗅觉减退并发症。
关键词神经痛中鼻甲外科手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219
资料与方法
收治鼻睫神经痛患者43例,男11例,女32例;年龄20~52岁,平均435岁,其中40~50岁(女性)26例(60.5%)。病史4个月~10年。首诊确诊13例,2次或2次以上就诊确诊30例,其中确诊前曾在外院诊断为筛窦炎9例;额窦炎7例;偏头痛5例;血管神经性头痛4例;5例曾在多家医院漏诊,未行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经抗炎或内科治疗无效。单侧痛38例,双侧痛5例。前鼻镜或鼻内镜检查:中鼻甲不同程度肥大32例,其垂直段过度内移7例,鼻中隔不同程度高位偏曲18例,全部病例头痛侧中鼻甲与鼻中隔抵触,嗅裂消失。2%丁卡因加少量0.1%肾上腺素棉片贴敷嗅裂处,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鼻窦冠状位CT显示:鼻甲骨增生10例;黏膜肥厚12例,其中球部肥厚4例;中鼻甲汽化10例;筛窦汽化使中鼻甲垂直段内移抵鼻中隔7例。中鼻甲与筛骨垂直板间软组织间隙消失,重者无软组织影呈骨性狭窄。按杨占泉嗅阈检查法[1],测试双侧头痛5例有嗅觉减退。
治疗方法:均采用局部麻醉在前鼻镜和鼻内镜下完成手术。2%丁卡因30ml 加0.1%肾上腺素3mg浸湿的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10ml加0.1%肾上腺2~4滴作浸润麻醉。先使重度高位偏曲的鼻中隔矫正居中,以充分暴露中鼻甲,再做适当矫正术,使之尽可能居正常解剖位。本组对8例重度高位偏曲的鼻中隔行同期矫正术。中鼻甲垂直段内移抵鼻中隔但形态正常者,用扁桃体或鼻中隔剥离子插入嗅裂,于中鼻甲水平部与垂直部交界处稍向外侧处折断中鼻甲,外移使之游离悬空,固定于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之间的中间位。对于中鼻甲骨增生者,纵形切开中鼻甲垂直部黏骨膜,钝性分离后切除部分骨质,黏膜复位。中鼻甲黏膜肥厚或汽化(泡状中鼻甲)者,纵形切开垂直部黏骨膜,分离后切除其外侧壁及下缘或钳破汽化骨泡,再行中鼻甲外折术及固定。中鼻甲球部黏膜肥厚者,行外折术后,用凡士林纱条包绕钳齿的中直血管钳,从前向后、由下至上适度压榨中鼻甲前下部,使其变薄。术中判断嗅裂及中鼻道两侧空间横径3~4mm,枪状镊远端可顺利通过。术后用凡士林纱条衬垫填塞双侧空间,使中鼻甲不移位。术后1个月按杨占泉[2]嗅阈检查法测试嗅觉功能。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头痛完全消失;②显效:头痛强度及频率明显下降;③有效:头痛偶有轻度发作;④无效:头痛无缓解。
结果
43例中,误诊筛窦炎9例,额窦炎7例,偏头痛5例,血管神经性头痛4例;漏诊5例,误诊率69.8%(30/43)。术后随访6~24个月,治愈41例(95.3%),有效2例(4.7%)。术后2例发生中鼻道粘连,随诊时经分离、隔开、定期换药治愈。术后1个月复查嗅觉:5例术前嗅觉减退者中,4例恢复正常,病程均在1年以内;1例无效,病程为5年。术后无并发嗅觉减退者。
讨论
睫神经痛又称筛前神经综合征或charlin综合征,是鼻源性头痛中常见的一种。本组CT显示筛窦过度汽化7例,中鼻甲汽化10例,表明注重CT检查有助明确病因。本组误诊率达69.8%。分析其原因可能有:①对本病认识不够;②鼻腔检查不细致;③未及时行鼻窦CT检查。CT不仅可显示中鼻甲各种解剖学异常,还可鉴别鼻窦炎。我们认为可按以下几点诊断鼻睫神经痛:①无脓涕的阵发性鼻根部、眶部及额部慢性疼痛,特别是中年女性患者保守治疗无效时;受凉、饮酒后加重,这可能是此时嗅裂黏膜肿胀加重压迫所致;③鼻腔检查或鼻窦CT显示鼻中隔与中鼻甲抵触,嗅裂狭窄;④鼻内局部麻醉试验头痛短时消失或明显减轻;⑤没有其他系统原因。本病传统治疗方法是中鼻甲切除术,虽疗效好,但术后可并发嗅觉减退[3]或中鼻甲周围组织出现功能性增生,易使肉芽和息肉再生。本组1例病史5年,嗅觉未能恢复,故临床医师应及早进行诊治。本组2例发生中鼻道粘连,为术中损伤筛泡黏膜或填塞时将矫正的中鼻甲压至外侧壁所致,经分离、隔开及定期换药治愈。故术中轻柔操作,术后定期复查及合理处理对防止鼻腔粘连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黄选兆.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25.
2苏金柱,李成玲,宋英鸾,等.无鼻窦炎患儿鼻源性头痛诊断的探讨.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37(5):337.
3赵永宏.中鼻甲外折术治疗鼻睫神经痛18例报告.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5,9(3):162-163.
关键词神经痛中鼻甲外科手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219
资料与方法
收治鼻睫神经痛患者43例,男11例,女32例;年龄20~52岁,平均435岁,其中40~50岁(女性)26例(60.5%)。病史4个月~10年。首诊确诊13例,2次或2次以上就诊确诊30例,其中确诊前曾在外院诊断为筛窦炎9例;额窦炎7例;偏头痛5例;血管神经性头痛4例;5例曾在多家医院漏诊,未行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经抗炎或内科治疗无效。单侧痛38例,双侧痛5例。前鼻镜或鼻内镜检查:中鼻甲不同程度肥大32例,其垂直段过度内移7例,鼻中隔不同程度高位偏曲18例,全部病例头痛侧中鼻甲与鼻中隔抵触,嗅裂消失。2%丁卡因加少量0.1%肾上腺素棉片贴敷嗅裂处,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鼻窦冠状位CT显示:鼻甲骨增生10例;黏膜肥厚12例,其中球部肥厚4例;中鼻甲汽化10例;筛窦汽化使中鼻甲垂直段内移抵鼻中隔7例。中鼻甲与筛骨垂直板间软组织间隙消失,重者无软组织影呈骨性狭窄。按杨占泉嗅阈检查法[1],测试双侧头痛5例有嗅觉减退。
治疗方法:均采用局部麻醉在前鼻镜和鼻内镜下完成手术。2%丁卡因30ml 加0.1%肾上腺素3mg浸湿的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2%利多卡因10ml加0.1%肾上腺2~4滴作浸润麻醉。先使重度高位偏曲的鼻中隔矫正居中,以充分暴露中鼻甲,再做适当矫正术,使之尽可能居正常解剖位。本组对8例重度高位偏曲的鼻中隔行同期矫正术。中鼻甲垂直段内移抵鼻中隔但形态正常者,用扁桃体或鼻中隔剥离子插入嗅裂,于中鼻甲水平部与垂直部交界处稍向外侧处折断中鼻甲,外移使之游离悬空,固定于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之间的中间位。对于中鼻甲骨增生者,纵形切开中鼻甲垂直部黏骨膜,钝性分离后切除部分骨质,黏膜复位。中鼻甲黏膜肥厚或汽化(泡状中鼻甲)者,纵形切开垂直部黏骨膜,分离后切除其外侧壁及下缘或钳破汽化骨泡,再行中鼻甲外折术及固定。中鼻甲球部黏膜肥厚者,行外折术后,用凡士林纱条包绕钳齿的中直血管钳,从前向后、由下至上适度压榨中鼻甲前下部,使其变薄。术中判断嗅裂及中鼻道两侧空间横径3~4mm,枪状镊远端可顺利通过。术后用凡士林纱条衬垫填塞双侧空间,使中鼻甲不移位。术后1个月按杨占泉[2]嗅阈检查法测试嗅觉功能。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头痛完全消失;②显效:头痛强度及频率明显下降;③有效:头痛偶有轻度发作;④无效:头痛无缓解。
结果
43例中,误诊筛窦炎9例,额窦炎7例,偏头痛5例,血管神经性头痛4例;漏诊5例,误诊率69.8%(30/43)。术后随访6~24个月,治愈41例(95.3%),有效2例(4.7%)。术后2例发生中鼻道粘连,随诊时经分离、隔开、定期换药治愈。术后1个月复查嗅觉:5例术前嗅觉减退者中,4例恢复正常,病程均在1年以内;1例无效,病程为5年。术后无并发嗅觉减退者。
讨论
睫神经痛又称筛前神经综合征或charlin综合征,是鼻源性头痛中常见的一种。本组CT显示筛窦过度汽化7例,中鼻甲汽化10例,表明注重CT检查有助明确病因。本组误诊率达69.8%。分析其原因可能有:①对本病认识不够;②鼻腔检查不细致;③未及时行鼻窦CT检查。CT不仅可显示中鼻甲各种解剖学异常,还可鉴别鼻窦炎。我们认为可按以下几点诊断鼻睫神经痛:①无脓涕的阵发性鼻根部、眶部及额部慢性疼痛,特别是中年女性患者保守治疗无效时;受凉、饮酒后加重,这可能是此时嗅裂黏膜肿胀加重压迫所致;③鼻腔检查或鼻窦CT显示鼻中隔与中鼻甲抵触,嗅裂狭窄;④鼻内局部麻醉试验头痛短时消失或明显减轻;⑤没有其他系统原因。本病传统治疗方法是中鼻甲切除术,虽疗效好,但术后可并发嗅觉减退[3]或中鼻甲周围组织出现功能性增生,易使肉芽和息肉再生。本组1例病史5年,嗅觉未能恢复,故临床医师应及早进行诊治。本组2例发生中鼻道粘连,为术中损伤筛泡黏膜或填塞时将矫正的中鼻甲压至外侧壁所致,经分离、隔开及定期换药治愈。故术中轻柔操作,术后定期复查及合理处理对防止鼻腔粘连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黄选兆.耳鼻咽喉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25.
2苏金柱,李成玲,宋英鸾,等.无鼻窦炎患儿鼻源性头痛诊断的探讨.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37(5):337.
3赵永宏.中鼻甲外折术治疗鼻睫神经痛18例报告.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1995,9(3):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