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青年教师是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是学校发展的希望。所以培养中学青年教师加速成长是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从促进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开展校本培训;加强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三方面来论述中学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
【关键词】中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专业成长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一刻都不能放松。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学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是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中学教师的队伍建设,青年教师的专业培养和成长是根本,青年教师要千方百计的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专业的学习,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1】
1. 促进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
不提高青年教师学科教学所要求的学术水平,,就不能确保未来的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因为在知识结构上,教师不应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强调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性,即教师既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既有科学方法论知识,又有现代教育学科知识。因此,首先应加强教师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最基础层面,是教师随时代、科学发展而不断学习、完善自我所必需的。其次,青年教师应具备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教师应对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对该学科相关的知识有基本了解,对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有清晰的了解,并成分掌握该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和思维的工具与方法。
2. 开展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2】这种以学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方式,对我国中学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良好的专业作用。校本培训应该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的培训理念,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构建自主、开放的校本培训模式,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立足校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发展和学习型教师群体建设为宗旨,以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据,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为目的,以培养师德修养高尚、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能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为目标,走“教研训一体化”道路,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工作,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让全体教师在个人反思中提升,在同伴互助中发展,在专家引领中完善自我,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总之,校本培训的总体目标就是引导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学校教研实践、教研合作、教研创新,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要达到校本培训的目标,一般来讲,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强化校本管理。
首先,学校应该成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校本教研及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指导。其次,完善制度。学校要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教学常规考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外出听课汇报制度、教研组常规考评办法、教师学习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营造学习氛围。
2、丰富教研形式,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发展。
(1)集体备课制。学校应积极探索集体备课制度改革,其总体思路是“提前备课,轮流说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即教师提前一周备课,于每周日晚的教工例会时进行检查,会后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上周课的反思交流、本周要上内容分节次分主说人进行说课,然后备课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个性化修改,课后撰写教学反思。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又做到资源共享,提高了备课实效。(2)轮流主备制。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轮流主备,主备上课,成员听课,听后评备,备后再上,上后反思”的组内教研。(3)同课异上制。改革传统的教研组公开课形式,采取同一备课组两人同上一课题的形式,全组成员参加听课及评课。(4)主题论坛制。思想只有通过交流才让知晓,通过碰撞才能够产生火花。为了更好地促进教研与科研的共同发展,学校应该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5)专业引领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培训形式,全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建“学习型”学校的要求,每学期应让每位教师读一本教育专著,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 加强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创新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是当前中学教师所必备的能力,“它既是教师工作创造性的表现,也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3】教师是教育的主导,教师的与未来人才的创新能力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必须从创新意识、科研意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注重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而执着追求的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因为观念先于行动,没有正确的意识,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教师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产生创新的需要与动机,也就不会有创新的教育活动。强化与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不仅在于提高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感染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研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中最高层次的。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对于他们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指导他们的实践,是很有意义的。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本身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能有效的提高自己的素质。教育科研活动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从已知探索未知的过程。开展科研活动对于提高教师的学习自觉性、调查研究能力、分析思考综合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思想水平和教育行为水平,促进教师从知识型向创造型、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具有重大的作用。实践证明,提高教师素质,当靠读书不行,光靠实践也不行,只有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探索,才能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肖琴著:《青年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专业成长》,载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2] 肖川主编:《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73页
[3] 魏国栋、吕达主编:《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27页
【关键词】中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专业成长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一刻都不能放松。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学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是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中学教师的队伍建设,青年教师的专业培养和成长是根本,青年教师要千方百计的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专业的学习,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1】
1. 促进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
不提高青年教师学科教学所要求的学术水平,,就不能确保未来的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因为在知识结构上,教师不应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强调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性,即教师既拥有宽广的知识面,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既有科学方法论知识,又有现代教育学科知识。因此,首先应加强教师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最基础层面,是教师随时代、科学发展而不断学习、完善自我所必需的。其次,青年教师应具备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教师应对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对该学科相关的知识有基本了解,对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有清晰的了解,并成分掌握该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和思维的工具与方法。
2. 开展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2】这种以学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方式,对我国中学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良好的专业作用。校本培训应该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的培训理念,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构建自主、开放的校本培训模式,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立足校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发展和学习型教师群体建设为宗旨,以教育科学理论为依据,以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为目的,以培养师德修养高尚、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能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为目标,走“教研训一体化”道路,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工作,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让全体教师在个人反思中提升,在同伴互助中发展,在专家引领中完善自我,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总之,校本培训的总体目标就是引导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学校教研实践、教研合作、教研创新,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要达到校本培训的目标,一般来讲,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强化校本管理。
首先,学校应该成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校本教研及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指导。其次,完善制度。学校要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教学常规考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外出听课汇报制度、教研组常规考评办法、教师学习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营造学习氛围。
2、丰富教研形式,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发展。
(1)集体备课制。学校应积极探索集体备课制度改革,其总体思路是“提前备课,轮流说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即教师提前一周备课,于每周日晚的教工例会时进行检查,会后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上周课的反思交流、本周要上内容分节次分主说人进行说课,然后备课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个性化修改,课后撰写教学反思。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又做到资源共享,提高了备课实效。(2)轮流主备制。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轮流主备,主备上课,成员听课,听后评备,备后再上,上后反思”的组内教研。(3)同课异上制。改革传统的教研组公开课形式,采取同一备课组两人同上一课题的形式,全组成员参加听课及评课。(4)主题论坛制。思想只有通过交流才让知晓,通过碰撞才能够产生火花。为了更好地促进教研与科研的共同发展,学校应该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5)专业引领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培训形式,全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建“学习型”学校的要求,每学期应让每位教师读一本教育专著,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 加强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创新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是当前中学教师所必备的能力,“它既是教师工作创造性的表现,也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3】教师是教育的主导,教师的与未来人才的创新能力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必须从创新意识、科研意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注重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而执着追求的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因为观念先于行动,没有正确的意识,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教师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产生创新的需要与动机,也就不会有创新的教育活动。强化与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不仅在于提高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感染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研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中最高层次的。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对于他们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指导他们的实践,是很有意义的。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本身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能有效的提高自己的素质。教育科研活动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从已知探索未知的过程。开展科研活动对于提高教师的学习自觉性、调查研究能力、分析思考综合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思想水平和教育行为水平,促进教师从知识型向创造型、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具有重大的作用。实践证明,提高教师素质,当靠读书不行,光靠实践也不行,只有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探索,才能切实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肖琴著:《青年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专业成长》,载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2] 肖川主编:《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73页
[3] 魏国栋、吕达主编:《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