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认知认同现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几所不同程度高校的人文、理工、医学类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查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程度、认同程度。结果表明:由于社会历史、地域文化、社会舆论、自身认知、教学引导等原因,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程度并不高,但是对同性恋的认同程度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高。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和学科差异,主要受情感和认知的影响,对同性恋的认识越全面,态度就越宽容,反之就越反感。因此我们需要对影响大学生性取向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以科学态度对待同性恋现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同性恋;婚恋观念
目前,中国存在一个庞大的同性恋人群。李银河博士根据国内外的权威调查推测出在中国(本文特指大陆地区),同性恋者有3900万-5200万左右。最有权威的资料来自于2004年12月,中国卫生部门的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处于性活跃期的中国男性同性恋者,约占男性人群的百分之二至四,以此估算,中国约有五百万至一千万男性同性恋者。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公布的同性恋者数量。同时,同性恋作为特殊人群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着异样的目光,可是目前并没有明确可信的调查研究报告可以反映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认同的具体情况。
一、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认同现状调查
针对人群特征、文化背景、教育环境的不同,通过对ABC三所大学的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基本上是属于宽容、祥和态度,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特色,对大学生同性恋认知认同程度产生了影响。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程度并不高,但是对同性恋的认同程度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高。三所高校男生较女生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高。大学生对女同性恋的可接受程度比对男同性恋的程度高。A大学的大学生,和B、C大学的大学生相比,对同性恋的认知认同程度低,对同性恋的排斥心理更为明显。可见,不同的教育背景可以影响个人对同性恋的认知认同。B和C大学的学生在认知认同上虽然差异不大,但也有所区别。B大学的学生对同性恋的排斥情况更为少见。再次,反映了不同学校的氛围还是有影响的。从专业来看,显然文科生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更高些,他们习惯从人为关怀角度出发,对同性恋的同情理解情绪更为浓郁。而理科生和医学生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很明显,几乎没有差异,他们更愿意从逻辑的思维角度去解读同性恋。只要同性恋没有对社会造成强大的威胁,他们表示并没有多大意见来排挤他们,应该采取不理会的态度。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或态度总体来说是健康的、理智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已从以前的“罪恶”、“变态”逐渐转变为今天的“宽容”、“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宽容与认同虽然可以理解为社会前进、时代进步、思想多元化的影响,也反映出大学生婚恋观念必须重塑的一面。
二、引导大学生书立正确婚恋观念
1.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婚恋教育
高校学生正处于性活跃期,也是同性恋高发人群。不少人在该阶段萌发同性恋倾向,并感到十分苦恼;而也有一部分人为了寻求刺激缓解压力,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并与他人发生了同性性行为,因此十分值得关注。但是同时他们又具有另一重身份,即学生,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拥有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对新鲜事物的反应更加迅速,而且相对社会上的同性恋者,他们又比较纯真,对爱的期待度更高。因此高校大学生婚恋观念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爱观,减少不当性行为及其心理困扰,帮助大学生顺利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性恋的认知认同与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及媒体对同性恋的宣传态度有着直接关联。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这一话题都不感到陌生,所有被调查的同学都听说过同性恋,也看过相关报道。访谈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新闻媒体的介绍与宣传。
3.建立宽松的学校氛围
2004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开设了一门名叫《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的研究生课程;2006年底,中山大学同性恋组织“彩虹社”成立,成为第一个被校方承认的同性恋类组织。但是这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并不表明同性恋文化真的被广大人群所接受,也并不表明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况真正得到了改善,只能说在这样一个日益文化多元化的世界里,同性恋文化越来越多的凸现出来,给人一种不断逼近的感觉。有的人抱着猎奇的心理去看待他们,有的人觉得做一个同志很光荣,有的人仍然对他们极度仇视,不管怎样,只有那些身处围成内部的人们,才了解他们生存的真实状况。而且,在“彩虹社”成立不久后,中山大学校方就立即声明,“彩虹社”是一个关注同性恋现象的学术性学生社团,其参与成员都是关注同性恋现象的学生志愿者,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组织。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关注同性恋现象进来,有益于广大学生理性的处理婚恋关系,不会由于猎奇、尝新、追求个性等非理性的理由影响自己的婚恋观念,因此建立宽松的学校氛围,是十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的。
4.开展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在大学生中,同性恋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高校中为数不少,且交往十分活跃,性行为较为频繁,对于同性恋问题的心理心理咨询还处在研究中,研究其性生理和性心理对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咨询师应该做好心理准备、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做好大学生同性恋者的心理咨询工作,还要克服一些心理咨询工作者自身的心理障碍。首先要破除同性爱恐惧心理。对同性爱者缺乏认知或仅有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开始与同性爱者作感性接触时,很多人常常有内在的恐惧,担心自己会因为对方的影响,出现性取向的变化。如果在性取向方面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同性恋者早就会全都变成异性爱者了。同性爱恐惧,主要是文化的产物。工作中,有时人们担心遭遇同性性搔扰。对此不必过多担心。可能碰到性骚扰,但这与大量异性爱女性曾经遭遇搔扰的情况明显不同。因为文化的缘故,我们在干预中处于某种优势,所以搔扰极少发生。同时要认真甄别、正确诊断,对一个心理咨询者来说,对疾病正确诊断十分重要,而对同性爱者的心理疾病的正确诊断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他们来自将同性恋斥为罪恶的和违反道德的生活环境,可能承受着比常人更多的压力、矛盾和痛苦。一般从儿童期过度到青年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和恋爱期。但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期中可能有另一种自然倾向——同性依恋。如果同性之间过分依恋,就容易使孩子丧失与异性交往的机会或兴趣,如果在此时有正确的引导教育,在心理成熟之前也可以发展到两性爱慕期。因此开展心理咨询研究中心,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心理疑惑是十分重要的。
5.推进社会对同性恋的认知认同
适当的推动社会对同性恋的理解和认知还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大家都应该对同志以及同性恋现象表现的更宽容一些,即使你觉得它恶心,你也不应该去歧视它,诋毁它,因为它是社会形态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一种,它也关乎着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和谐社會的标志就是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和谐。在当代社会对同性恋现象进行各种解读的今天,人们需要对其有客观科学的正确认识。一方面,同性恋现象并不是魔鬼,它不可颠覆主流价值观的统治地位,但同性恋却是检验社会宽容程度的最好试金石;另一方面,同性恋现象也不像一些传媒所言已经成为了时尚,更不是为了迎合人们审美疲劳而出现的新潮流,这些都是舆论的危言耸听和不切实际的报道。社会对同性恋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和认同是社会进步、时代进步、思想多元化的影响,是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婚恋观念的基础。
三、结论
本文对大学生同性恋的认知和认同做了比较科学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对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对同性恋这种婚恋观念的不同认知和认同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了五点切实有效的引导大学生正确建立婚恋观念的研究对策。目前,大学生正确婚恋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高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还需要更多的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J].社区,2008(15).
[2]徐苏林,徐达.同性恋与主流社会[J].中国社会导刊,2008(1).
[3]高淑艳,贾晓明.近15年来国内同性恋的研究概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
[4]张涵,孙婷婷,王鹏.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J].中国性科学,2008(9).
[5]王意,喻娴,陈思礼.汤斌武汉市高校大学生同性恋认知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2).
作者简介:陈祝金,女,现就读于温州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09级临床专业。
通讯作者:邹若男,男,温州医学院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理论及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同性恋;婚恋观念
目前,中国存在一个庞大的同性恋人群。李银河博士根据国内外的权威调查推测出在中国(本文特指大陆地区),同性恋者有3900万-5200万左右。最有权威的资料来自于2004年12月,中国卫生部门的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处于性活跃期的中国男性同性恋者,约占男性人群的百分之二至四,以此估算,中国约有五百万至一千万男性同性恋者。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公布的同性恋者数量。同时,同性恋作为特殊人群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着异样的目光,可是目前并没有明确可信的调查研究报告可以反映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认同的具体情况。
一、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认同现状调查
针对人群特征、文化背景、教育环境的不同,通过对ABC三所大学的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基本上是属于宽容、祥和态度,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特色,对大学生同性恋认知认同程度产生了影响。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程度并不高,但是对同性恋的认同程度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高。三所高校男生较女生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高。大学生对女同性恋的可接受程度比对男同性恋的程度高。A大学的大学生,和B、C大学的大学生相比,对同性恋的认知认同程度低,对同性恋的排斥心理更为明显。可见,不同的教育背景可以影响个人对同性恋的认知认同。B和C大学的学生在认知认同上虽然差异不大,但也有所区别。B大学的学生对同性恋的排斥情况更为少见。再次,反映了不同学校的氛围还是有影响的。从专业来看,显然文科生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更高些,他们习惯从人为关怀角度出发,对同性恋的同情理解情绪更为浓郁。而理科生和医学生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很明显,几乎没有差异,他们更愿意从逻辑的思维角度去解读同性恋。只要同性恋没有对社会造成强大的威胁,他们表示并没有多大意见来排挤他们,应该采取不理会的态度。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或态度总体来说是健康的、理智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已从以前的“罪恶”、“变态”逐渐转变为今天的“宽容”、“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宽容与认同虽然可以理解为社会前进、时代进步、思想多元化的影响,也反映出大学生婚恋观念必须重塑的一面。
二、引导大学生书立正确婚恋观念
1.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婚恋教育
高校学生正处于性活跃期,也是同性恋高发人群。不少人在该阶段萌发同性恋倾向,并感到十分苦恼;而也有一部分人为了寻求刺激缓解压力,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并与他人发生了同性性行为,因此十分值得关注。但是同时他们又具有另一重身份,即学生,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拥有更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对新鲜事物的反应更加迅速,而且相对社会上的同性恋者,他们又比较纯真,对爱的期待度更高。因此高校大学生婚恋观念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爱观,减少不当性行为及其心理困扰,帮助大学生顺利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性恋的认知认同与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及媒体对同性恋的宣传态度有着直接关联。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这一话题都不感到陌生,所有被调查的同学都听说过同性恋,也看过相关报道。访谈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新闻媒体的介绍与宣传。
3.建立宽松的学校氛围
2004年,复旦大学医学院开设了一门名叫《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的研究生课程;2006年底,中山大学同性恋组织“彩虹社”成立,成为第一个被校方承认的同性恋类组织。但是这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并不表明同性恋文化真的被广大人群所接受,也并不表明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况真正得到了改善,只能说在这样一个日益文化多元化的世界里,同性恋文化越来越多的凸现出来,给人一种不断逼近的感觉。有的人抱着猎奇的心理去看待他们,有的人觉得做一个同志很光荣,有的人仍然对他们极度仇视,不管怎样,只有那些身处围成内部的人们,才了解他们生存的真实状况。而且,在“彩虹社”成立不久后,中山大学校方就立即声明,“彩虹社”是一个关注同性恋现象的学术性学生社团,其参与成员都是关注同性恋现象的学生志愿者,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组织。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关注同性恋现象进来,有益于广大学生理性的处理婚恋关系,不会由于猎奇、尝新、追求个性等非理性的理由影响自己的婚恋观念,因此建立宽松的学校氛围,是十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的。
4.开展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在大学生中,同性恋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高校中为数不少,且交往十分活跃,性行为较为频繁,对于同性恋问题的心理心理咨询还处在研究中,研究其性生理和性心理对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咨询师应该做好心理准备、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做好大学生同性恋者的心理咨询工作,还要克服一些心理咨询工作者自身的心理障碍。首先要破除同性爱恐惧心理。对同性爱者缺乏认知或仅有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开始与同性爱者作感性接触时,很多人常常有内在的恐惧,担心自己会因为对方的影响,出现性取向的变化。如果在性取向方面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么同性恋者早就会全都变成异性爱者了。同性爱恐惧,主要是文化的产物。工作中,有时人们担心遭遇同性性搔扰。对此不必过多担心。可能碰到性骚扰,但这与大量异性爱女性曾经遭遇搔扰的情况明显不同。因为文化的缘故,我们在干预中处于某种优势,所以搔扰极少发生。同时要认真甄别、正确诊断,对一个心理咨询者来说,对疾病正确诊断十分重要,而对同性爱者的心理疾病的正确诊断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他们来自将同性恋斥为罪恶的和违反道德的生活环境,可能承受着比常人更多的压力、矛盾和痛苦。一般从儿童期过度到青年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和恋爱期。但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期中可能有另一种自然倾向——同性依恋。如果同性之间过分依恋,就容易使孩子丧失与异性交往的机会或兴趣,如果在此时有正确的引导教育,在心理成熟之前也可以发展到两性爱慕期。因此开展心理咨询研究中心,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心理疑惑是十分重要的。
5.推进社会对同性恋的认知认同
适当的推动社会对同性恋的理解和认知还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大家都应该对同志以及同性恋现象表现的更宽容一些,即使你觉得它恶心,你也不应该去歧视它,诋毁它,因为它是社会形态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一种,它也关乎着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和谐社會的标志就是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和谐。在当代社会对同性恋现象进行各种解读的今天,人们需要对其有客观科学的正确认识。一方面,同性恋现象并不是魔鬼,它不可颠覆主流价值观的统治地位,但同性恋却是检验社会宽容程度的最好试金石;另一方面,同性恋现象也不像一些传媒所言已经成为了时尚,更不是为了迎合人们审美疲劳而出现的新潮流,这些都是舆论的危言耸听和不切实际的报道。社会对同性恋现象有了一定的认知和认同是社会进步、时代进步、思想多元化的影响,是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婚恋观念的基础。
三、结论
本文对大学生同性恋的认知和认同做了比较科学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对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对同性恋这种婚恋观念的不同认知和认同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了五点切实有效的引导大学生正确建立婚恋观念的研究对策。目前,大学生正确婚恋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高校和社会的有机结合,还需要更多的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J].社区,2008(15).
[2]徐苏林,徐达.同性恋与主流社会[J].中国社会导刊,2008(1).
[3]高淑艳,贾晓明.近15年来国内同性恋的研究概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
[4]张涵,孙婷婷,王鹏.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J].中国性科学,2008(9).
[5]王意,喻娴,陈思礼.汤斌武汉市高校大学生同性恋认知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2).
作者简介:陈祝金,女,现就读于温州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09级临床专业。
通讯作者:邹若男,男,温州医学院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理论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