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导下,体育界也开始大胆思索武术未来的发展道路。伴随着全国“武术热”的兴起,为了进一步丰富竞技武术的运动形式,促进武术事业的全面发展,1979年原国家体委决定将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浙江省体委作为开展武术对抗项目散打运动的第一批试点单位,迈出了现代散打运动历史性的第一步。俗话说“三十而立”,现代散打运动从起步至今历时30年,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国内到国外的发展历程,与武术套路运动并驾齐驱,为武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
散打技术的发展历程
1?郾初步探索阶段(1979—1988):技术粗糙、战术单一
这10年,是筚路蓝缕、艰辛开拓的探索阶段。散打技术经历了从“使用任何武术流派技击攻防动作”到限制在“拳、腿、摔”范围的“收”,从“冲、贯、抄”三拳到吸纳“转身鞭拳”等的“放”,从比赛场地由垫上到擂台,前期以拳攻为主到后期以踢、摔为主的“变”,从中国传统技击术的直接对抗到在明细规则下穿戴护具进行的现代竞技比赛的“通”,散打技术在粗糙和散乱中逐渐得以提炼和整合。尤其是1988年开始正式使用擂台进行比赛,奠定了徒手格斗项目独具特色的比赛形式,对散打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10年的不断摸索与实践,基本构建了以踢、打、摔攻防为主的现代散打技术体系,初步形成了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特征的运动模式。
2?郾快速发展阶段(1989—1998):技法全面、战术多样
1989年,散打被批准为全国性正式比赛项目,各地纷纷成立了专业队,散打技术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2年在焦作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打工作会议,确立了“技法全面、快速灵活、多变巧取、讲求实效”的方针,指明了散打技术的发展方向。1993年的第7届全国运动会把散打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8年的第13届亚运会上散打成为正式竞赛项目,进一步确立了散打项目在国内、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中的合法地位,使散打技术的科学化训练得到高度重视,促进了散打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散打运动由1990年“迅华杯”时以力取胜、技术粗糙的初级阶段,逐渐过渡到全运会、亚运会时以巧制胜、技法丰富的成熟阶段。这一时期在踢、打为主的基础上,主动快摔和技术的综合运用成为其主要的技法特征,基本形成了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技击特色。
3?郾繁荣兴盛阶段(1999至今):技术娴熟、战术灵活
这一时期,随着赛事种类的增加、比赛次数的增多和赛事层次的提高,尤其是将散打进入奥运会作为竞技武术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散打运动技术训练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标志着散打运动的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2002年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首设女子项目,迎来了散打运动的大发展时期。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散打技术发展和更高层次比赛的需要,散打竞赛规则又进行了有益的修改与完善,如将比赛中每局的净打时间由3分钟缩减为2分钟、踢中对方头部得分由1分增加为2分、击打小腿不得分等等。规则的变化也使得散打比赛节奏加快、对抗激烈程度明显增加,对散打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阶段的散打技术和技法呈现的特点是全面简捷、快速主动、组合技术和特长技术应用娴熟,战术灵活而多变。
散打技术的特色
散打运动历经30年探索与发展,形成了一套有别于拳击、泰拳、跆拳道、空手道等国外徒手格斗项目的技术体系和技法特点。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的散打运动,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征,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1?郾散打技术技法充分体现了传统武术的技击特征
技击是武术的灵魂,“踢、打、摔、拿”是传统武术技击的核心。散打技术完全是在继承传统武术技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出于竞技运动安全因素的考虑,比赛中取消拿法,只以踢、打、摔为主要技法,经过整合之后,最终形成的“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散打技击特色,正是传统武术技击特色的再现。把现代散打视为简单的“拳击加腿加摔”,显然是片面的。
2?郾散打技术技法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
虽然散打运动是一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但作为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的散打运动,在技术、技法、礼仪、规则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
首先,散打技术技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观”。中国文化崇尚整体思维方式,强调从统一的角度观察事物,注重事物的整体性。从徒手格斗来说,不能仅限于用拳打或脚踢或摔,散打讲究技术全面、综合运用,无论是“踢、打、摔”技术特点,还是“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技击特色,都受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形成了“远、中、近”、“上、中、下”、“左、中、右”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攻防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蕴的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特征。
其次,散打技术技法体现了“道法自然”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这里所谓的“道”,是一种只能用直接的体验去把握的存在,是一种无规则又恰似有规律的自然运行。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实质上就是要摆脱固定招式的束缚,追求“击”的本质和“悟性”,做到“无招胜有招”。散打重在招式的“散”,没有固定套路,在对抗中要求随机应变,不拘于一招一式,这正是“道法自然”思想在散打中的鲜明体现。
再次,散打技术技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礼”思想。传统武术强调武德教育,如“未曾习武先习德”,“拳以德立,德为艺先”,“以德为先,技道两进”等。源于传统武术的散打运动,也同样遵循崇礼尚德的思想,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抱拳礼”,既表达了对教练、队友、裁判、对手、观众的尊重,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礼”思想。竞赛规则中的“禁击部位”、“优势胜利”、“强制读秒”等,更是映射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
此外,散打技术技法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兵家思想。散打比赛斗智较技、注重谋略,是古代兵家思想精髓的再现。在散打比赛中,主动强攻战术、迂回战术、防守反攻战术、佯攻战术等等,正是古代兵家思想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等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
无论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技术的视角,散打30年的辉煌举世瞩目。散打运动不仅是一门技术和科学,更是一种通过技术习练与体悟完成对理想人格追求的人生修炼之道。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与文明作出自己新的贡献。
散打技术的发展历程
1?郾初步探索阶段(1979—1988):技术粗糙、战术单一
这10年,是筚路蓝缕、艰辛开拓的探索阶段。散打技术经历了从“使用任何武术流派技击攻防动作”到限制在“拳、腿、摔”范围的“收”,从“冲、贯、抄”三拳到吸纳“转身鞭拳”等的“放”,从比赛场地由垫上到擂台,前期以拳攻为主到后期以踢、摔为主的“变”,从中国传统技击术的直接对抗到在明细规则下穿戴护具进行的现代竞技比赛的“通”,散打技术在粗糙和散乱中逐渐得以提炼和整合。尤其是1988年开始正式使用擂台进行比赛,奠定了徒手格斗项目独具特色的比赛形式,对散打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10年的不断摸索与实践,基本构建了以踢、打、摔攻防为主的现代散打技术体系,初步形成了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特征的运动模式。
2?郾快速发展阶段(1989—1998):技法全面、战术多样
1989年,散打被批准为全国性正式比赛项目,各地纷纷成立了专业队,散打技术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2年在焦作举行的全国武术散打工作会议,确立了“技法全面、快速灵活、多变巧取、讲求实效”的方针,指明了散打技术的发展方向。1993年的第7届全国运动会把散打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8年的第13届亚运会上散打成为正式竞赛项目,进一步确立了散打项目在国内、国际综合性运动会中的合法地位,使散打技术的科学化训练得到高度重视,促进了散打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散打运动由1990年“迅华杯”时以力取胜、技术粗糙的初级阶段,逐渐过渡到全运会、亚运会时以巧制胜、技法丰富的成熟阶段。这一时期在踢、打为主的基础上,主动快摔和技术的综合运用成为其主要的技法特征,基本形成了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技击特色。
3?郾繁荣兴盛阶段(1999至今):技术娴熟、战术灵活
这一时期,随着赛事种类的增加、比赛次数的增多和赛事层次的提高,尤其是将散打进入奥运会作为竞技武术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散打运动技术训练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标志着散打运动的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2002年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首设女子项目,迎来了散打运动的大发展时期。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散打技术发展和更高层次比赛的需要,散打竞赛规则又进行了有益的修改与完善,如将比赛中每局的净打时间由3分钟缩减为2分钟、踢中对方头部得分由1分增加为2分、击打小腿不得分等等。规则的变化也使得散打比赛节奏加快、对抗激烈程度明显增加,对散打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阶段的散打技术和技法呈现的特点是全面简捷、快速主动、组合技术和特长技术应用娴熟,战术灵活而多变。
散打技术的特色
散打运动历经30年探索与发展,形成了一套有别于拳击、泰拳、跆拳道、空手道等国外徒手格斗项目的技术体系和技法特点。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的散打运动,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征,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1?郾散打技术技法充分体现了传统武术的技击特征
技击是武术的灵魂,“踢、打、摔、拿”是传统武术技击的核心。散打技术完全是在继承传统武术技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出于竞技运动安全因素的考虑,比赛中取消拿法,只以踢、打、摔为主要技法,经过整合之后,最终形成的“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散打技击特色,正是传统武术技击特色的再现。把现代散打视为简单的“拳击加腿加摔”,显然是片面的。
2?郾散打技术技法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
虽然散打运动是一项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但作为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的散打运动,在技术、技法、礼仪、规则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
首先,散打技术技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观”。中国文化崇尚整体思维方式,强调从统一的角度观察事物,注重事物的整体性。从徒手格斗来说,不能仅限于用拳打或脚踢或摔,散打讲究技术全面、综合运用,无论是“踢、打、摔”技术特点,还是“远踢、近打、贴身摔”的技击特色,都受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形成了“远、中、近”、“上、中、下”、“左、中、右”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攻防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内蕴的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特征。
其次,散打技术技法体现了“道法自然”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这里所谓的“道”,是一种只能用直接的体验去把握的存在,是一种无规则又恰似有规律的自然运行。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实质上就是要摆脱固定招式的束缚,追求“击”的本质和“悟性”,做到“无招胜有招”。散打重在招式的“散”,没有固定套路,在对抗中要求随机应变,不拘于一招一式,这正是“道法自然”思想在散打中的鲜明体现。
再次,散打技术技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礼”思想。传统武术强调武德教育,如“未曾习武先习德”,“拳以德立,德为艺先”,“以德为先,技道两进”等。源于传统武术的散打运动,也同样遵循崇礼尚德的思想,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抱拳礼”,既表达了对教练、队友、裁判、对手、观众的尊重,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礼”思想。竞赛规则中的“禁击部位”、“优势胜利”、“强制读秒”等,更是映射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
此外,散打技术技法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兵家思想。散打比赛斗智较技、注重谋略,是古代兵家思想精髓的再现。在散打比赛中,主动强攻战术、迂回战术、防守反攻战术、佯攻战术等等,正是古代兵家思想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等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
无论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技术的视角,散打30年的辉煌举世瞩目。散打运动不仅是一门技术和科学,更是一种通过技术习练与体悟完成对理想人格追求的人生修炼之道。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与文明作出自己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