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空气填充及俯卧位一天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il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25G+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空气填充及手术后俯卧位1 d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效果。

方法

前瞻性非同期对照研究。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25G+ PPV联合内界膜剥除、空气填充且手术后保持俯卧位1 d的IMH患者作为空气组;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接受25G+ PPV联合内界膜剥除、25%SF6填充以及手术后保持俯卧位3 d的患者作为SF6组。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logMAR BCVA、黄斑厚度、眼压、裂孔直径、眼轴长度以及IOL眼数和裂孔分期情况等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后7 d及1、3、6个月复查,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裂孔闭合率、视力恢复以及手术中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

空气组、SF6组分别纳入39例39只眼、30例患者30只眼。两组患者年龄(t=-1.63 )、性别分布(χ2=0.03)、logMAR BCVA (t=0.39 )、黄斑厚度(t=-0.93 )、眼压(t=-0.31 )、裂孔直径(t=-0.70 )、眼轴长度(t=-0.56)、IOL眼数(χ2=0.13)以及裂孔分期分布(Z=-0.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空气组39只眼中,裂孔闭合35只眼,裂孔闭合率为89.7%。SF6组30只眼中,裂孔闭合27只眼,裂孔闭合率为90.0%。两组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0 )。空气组39只眼中,视力提高、稳定、下降分别为23、10、6只眼;SF6组30只眼中,视力提高、稳定、下降分别为18、6、6只眼。空气组视力改善的比例略低于SF6组,但两组视力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8 ,P=0.93 )。空气组、SF6组气体平均吸收时间分别为(8.54±1.74)、 (31.10±3.20)d,空气组气体吸收速度较SF6组更快。两组患者手术中均未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手术后均未发生眼内炎或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空气组、SF6组分别有2、3例患者于手术后第1天出现眼压升高,经降眼压滴眼液点眼后眼压恢复正常。

结论

25G+ PPV联合空气填充及手术后俯卧位1 d治疗IMH与常规术式获得的裂孔闭合率和视力改善无明显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膜(ILM)完全剥除和保留中心凹ILM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MF患者31例3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女性22例;均为单眼。平均年龄(57.55±9.45)岁。患者均行BCVA、屈光度、频域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Sn
目的对比观察3D数字化平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与传统光学显微镜下手术在永存胎儿血管增生症(PFV)手术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2017年11月至2019年8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接受3D数字化平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PFV患儿19例20只眼(观察组)和传统光学显微镜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PFV患儿26例26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两组患儿手术年龄均≤14岁且随诊至少1个月以上。两组
目的观察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组织中miRNA的表达,筛选与视网膜新生血管(RNV)有关的miRNA。方法80只健康7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OIR组,每组40只。OIR组小鼠构建OIR模型,对照组小鼠不做任何处理。小鼠17日龄时,做视网膜荧光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小鼠RNV发生情况;做视网膜病理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取视网膜
目的应用方向OCT (D-OCT)观察并分析正常人视网膜外核层(ONL)厚度分布及随年龄、性别及解剖部位改变的变化规律。方法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且经常规检查受检眼无异常者及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应用Cirrus HD-OCT仪5线高清单线扫描模式对黄斑区进行水平、垂直扫描,所有受检眼瞳孔直径>6 mm。操作方法参考威斯康辛医学院机构审查委员会提供的D
生物信息学是随着生命科学和信息学发展而产生的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的是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及其潜在关系。近年来眼科领域的学者们与时俱进,借助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平台,将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方法引入眼底疾病研究中,包括遗传易感基因的筛查、诊断标志物的甄别以及发病机制的探索在内的诸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研究成果。基因组学具有高效准确的特点,在视网膜母细胞瘤和视网膜色素变性研究中用于检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前后微视野、OCT血管成像(OCTA)微血管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或不联合内界膜(ILM)翻瓣治疗的IMH患者41例4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33例33只眼。平均年龄(64.02±6.46)岁。平均病程(7.00±8.85)个
视网膜血氧定量法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新型视网膜血管成像技术,用于测量视网膜主要动、静脉的血氧饱和度并进行量化分析,反映视网膜血氧新陈代谢情况,从而反映全身微循环状态,为医学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可作为生物标记物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眼科及脑部疾病的诊断及严重程度的评估。
难治性黄斑裂孔通常包括直径超过400 μm的黄斑裂孔、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劈裂或病程大于6个月、经历多次手术,抑或是合并广泛视网膜脱离或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黄斑裂孔。相较于普通裂孔,难治性黄斑裂孔经常规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后愈合率低,视功能恢复不理想,困扰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医生。通过回顾近年来新涌现的针对各类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技术,我们总结了三大关键策略。(1)各类内界膜的剥除技术和黄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