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立正
许 行
①“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②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
③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撇子了。
④“你算反动到底啦!”
⑤“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什么,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
⑥“我看你要为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
⑦“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哪!”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⑧“就凭你对蒋介石这个迷信的态度,你还能……”
⑨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
⑩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你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11)“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训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就马上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来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或一听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弄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了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俘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12)这真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这些话的真诚。
(13)他闹得我也有些傻了,不知该怎么办啦!
(14)这是我一九四八年在管理某军队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某军队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竟遇到了这么一个家伙。
(15)“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示说。
(16)“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某军队的办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一个人吗?”
(17)嗬!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18)“那么?”我问。
(19)“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20)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啥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便被打发回了家。
(21)事隔三十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了他。他坐在一个轮椅上,隔老远他就认出我来。
(22)“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23)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毛病没改掉,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一句话,差一点儿就要他的命啦!
(24)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样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办法。这时,我情不自禁地说:
(25)“你这辈子,算叫蒋介石给坑啦!”
(26)天哪!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做了个立正的姿势。
(选自《小小说月刊》2009年第3期)
1. 赏析“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这句话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写故事,这种写法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分析小说结尾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故乡的槐树
孙守名
①再过几个月,絮暖的春日就会蹒跚而至。站在逼仄的庭院中,留恋地打量着这棵虬劲苍然的古槐,一片茫然;我决计在冬末春初开解她。
②古槐移栽至此已有百年历史,沧海桑田,犹然春萌夏华,枝叶丰茂。槐根盘根错节,破土兀立,穿屋基而出。枝干侧仰,右侧有碗大空洞;枝条旁逸斜出,贴墙而上。槐体枯干葱茏,枯干处,树洞存贮清水斗许,澄澈可鉴,至冬日而不枯;葱茏处郁郁苍苍,参天而立,槐叶随风飘逸可人,花朵串串,清香四逸,满园春色。秋风萧瑟处,遍地秋叶秋蕊,脚踏上去,松软沁骨,心神俱静,秋的韵致便清清爽爽地驶入眼底。这时,泡一壶酽茶,夜坐槐树下,听秋风穿墙而过,听槐蕊落地有声,听秋虫鸣唱心曲,仿佛进入一个通灵的天地。
③庭院暗狭,前后被大伯、二伯两家院墙夹堵,拘谨而急促。父亲几欲搬迁,但又对老屋恋恋不舍,安土重迁。后来家中人口渐次增多,院落更显得捉襟见肘。最后,家人反复磋商,决定伐掉古槐,挪开一片天地,备兄弟姐妹舒腰展足。不过,父亲后来还是改变了初衷。父亲讲,就在当晚,一位布衣布袍、手拄龙头木拐的老者进入他的梦乡。老人神情黯然,面容憔悴,自言身为槐神,历陈功过是非,只说得父亲心酸凄怆,欷歔不已,难以自持。飒然惊觉,竟是南柯一梦。父亲披衣出户,但见月色如洗,清幽苍凉,古槐枯叶,飘落满地。自此,父亲打消了开解她的念头。 ④古槐屡遭困厄祸灾,想来令人凄悲。日军入村,各家搜寻,凡能值钱的物品尽被掠夺。祖母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挥舞着军刀向槐树猛砍,借此恐吓祖母。日军离去后,浑身颤栗的祖母用厚厚的棉布把槐树的伤口裹了又裹,心疼流泪,担心她会枯萎而逝。国军驻扎在离村子不远的高山上,经常进村骚扰。母亲养了几只下蛋的老鸡,国军饿虎扑食,进家猛追,可鸡偏偏飞上了槐树,几个兵端起步枪一阵猛扫,那只母鸡自然难以幸免,就连槐树也枝断叶残,伤痕累累。母亲急得哭天抹泪,对槐树全然是内疚和心疼。破四旧那些年,村里揪人批斗,斗来斗去,没有什么花样,不知怎地就扯到我家的百年古槐。队长出语惊人,没有比这更旧的了,不破她破谁?天才的构想自然是悲苦的结局,一村人将我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槐树被用粗麻绳捆绑起来,村长拿着几张破纸煞有介事地胡说了一通,三十八条罪状成立,随之,山呼海啸,三五个彪形大汉用粗壮的狼牙棒对树猛击,可怜那棵古槐转眼间皮开肉绽。我就站在惊魂中的母亲背后,满眼含泪地看着这惨烈的场面,脑中一片空白。
⑤对于这棵槐树,我觉得它对尘世已然倦怠,必不会复活。谁知,来年开春,嫩芽从枯枝下悄无声息钻出,绿油油,嫩青青,给这尘世顿时带来些许暖意。
⑥对这棵百年古槐,我充满万千感激。艰难岁月,她向困窘中的全家无私地献出槐叶槐蕊,让我们渡过难关;在我精神极度消沉时,她以昂然的姿态和溢眼的绿意给了我精神的慰藉。
⑦我的决计开解古槐,其实是私心在作祟。古槐百年,天灾人祸,沧桑岁月,磨折不断。千难万险中,她可曾有过伤心苦痛的泪水?可曾想寻得一丝温心的安慰?可曾有清风细雨、雨露甘霖?我将以刀砍斧削这种最残酷的方式让她得以解脱对今世的愁肠百结,或许,她将在春意盎然中像凤凰涅槃般获得永生。
⑧站在院落里,仰望古木参天,肃然中有点愧疚和不安。再过几个月,又会春意浓浓,对这棵生死相依相伴的古槐,我会改变开解她的初衷吗?
(选自《新华副刊》2011年5月16日)
1.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在全文当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中多次提到“开解”一词,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简要分析本文塑造的槐树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篇散文的主旨内涵丰富,请从语言应用、艺术手法、作品结构中任选一个角度入手,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篇散文主旨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桥畔的老人
海明威
①一个满身尘土,戴着一副钢边眼镜的老人坐在桥畔。
②这是一座浮桥。桥上车水马龙,汽车、卡车、男人、女人,还有小孩,蜂拥地渡过河去。
③一辆辆骡拉的车子靠着士兵推转车轮,在浮桥陡岸上摇摇晃晃地爬动着。而这个老人却一直坐在那里,木然不动。他已经精疲力尽,无法再迈动脚步了。
④我的任务是过桥了解桥头周围的情况,模清敌人的动向。这项任务完成以后,我又回到了桥畔。这时,桥上的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寥寥无几;而这个老人还是坐在那里。
⑤“你是哪里来的?”我上去问他。
⑥“从桑·卡洛斯来的。”他说时,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⑦桑·卡洛斯是他的家乡,所以一提到家乡的名字,他感到快慰,露出了笑容。
⑧“我一直在照管家畜。”他解释着。
⑨“喔。”我对他这句话似懂非懂。
⑩“是呀,”他继续说,“你要知道,我在那里一直照管家畜。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桑·卡洛斯的呢。”
(11)他看上去既不像放牧的,也不像管理家畜的。我看了看他那满是尘土的黑衣服,看了看他那满面泥灰的脸颊,和他那副钢边眼镜,问道:
(12)“是些什么家畜呢?”
(13)“好几种,”他一边说一边摇着头,“没有办法,我是不得不和它们分开的。”
(14)我注视着这座浮桥和这块看上去像是非洲土地的埃布罗三角洲,心里揣摩着还有多久敌人会出现在眼前,也一直留神地听着是否有不测事件发生的联络信号声。而这个老头仍然坐在那里。
(15)“是些什么家畜呢?”我又问他。
(16)“共有三头家畜,”他解释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17)“你一定要同它们分开吗?”
(18)“是呀,因为炮火呀!队长通知我离开,因为炮火呀!”
(19)“你没有家吗?”我问的时候,举眼望着浮桥的尽头,现在只有最后几辆车子正沿着河岸的下坡,疾驰而去。
(20)“我没有家,”他回答说,“我只有我刚才说过的那些家畜。当然,那只猫没有问题,它会照管自己的,可是,其他的牲畜怎么办呢?”
(21)“你的政见怎样?”我问他。
(22)“我毫无政见,”他说,“我今年76岁,刚才走了12公里,现在已经寸步难行了呀。”
(23)“这里可不是歇脚的好地方,”我说,“要是你还能走的话,你就到去托尔萨的叉路口公路上,那里还有卡车。”
(24)“我等会再去。那些卡车往哪里去呀?”
(25)“朝巴塞罗那方向去的。”我告诉他。 (26)“那个方向我没有熟人,”他说,“谢谢你,非常感谢你。”
(27)他面容憔悴,目光呆滞地望了望我,似乎要谁分担他内心的焦虑似的。然后说: “那只猫没有问题,我心中有数,不必为它担心。但另外的几只,你说它们该怎么办呢?”
(28)“嘎,它们可能会安然脱险的。”
(29)“你这样想吗?”
(30)“当然啰,”我说时,又举目眺望远处的河岸,现在连车影也没有了。
(31)“我是因为炮火,才不得不离开的。而它们,在炮火中怎么办呢?”
(32)“你有没有打开鸽子笼?”我问。
(33)“打开了。”
(34)“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35)“对,对,它们会飞的。……但另外的牲畜呢?唉,最好还是不去想它们吧。”他说。
(36)“要是你已经歇得差不多了的话,应该走了。”我劝着他,“站起来,走走试试吧!”
(37)“谢谢,”他边说边挣扎着站起来,但身子一个摇晃,朝后一仰,又跌倒在尘土中了。
(38)“我一直在照管那些家畜,”这时,他说话的声音单调、刻板,也不是在对我说,“我一直就是照管家畜的。”
(39)此时此刻,我对他已经无能为力了。那是复活节后的星期天,法西斯军队正朝埃布罗推进。阴霾的天空中,云幕低垂,一片灰暗,连敌人的飞机也无法上天。
(40)猫儿会照管自己,飞机没有上天,这就是那个老人能碰上的全部好运了。
1. 分析小说中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的形象和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说主要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却从“桥”切入,以一个“老人”为刻画对象,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组)
立正
许 行
①“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②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
③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撇子了。
④“你算反动到底啦!”
⑤“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什么,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
⑥“我看你要为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
⑦“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哪!”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⑧“就凭你对蒋介石这个迷信的态度,你还能……”
⑨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
⑩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你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11)“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训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就马上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来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或一听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弄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了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俘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12)这真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这些话的真诚。
(13)他闹得我也有些傻了,不知该怎么办啦!
(14)这是我一九四八年在管理某军队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某军队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竟遇到了这么一个家伙。
(15)“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示说。
(16)“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某军队的办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一个人吗?”
(17)嗬!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18)“那么?”我问。
(19)“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20)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啥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便被打发回了家。
(21)事隔三十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了他。他坐在一个轮椅上,隔老远他就认出我来。
(22)“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23)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毛病没改掉,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一句话,差一点儿就要他的命啦!
(24)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样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办法。这时,我情不自禁地说:
(25)“你这辈子,算叫蒋介石给坑啦!”
(26)天哪!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做了个立正的姿势。
(选自《小小说月刊》2009年第3期)
1. 赏析“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这句话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写故事,这种写法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分析小说结尾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故乡的槐树
孙守名
①再过几个月,絮暖的春日就会蹒跚而至。站在逼仄的庭院中,留恋地打量着这棵虬劲苍然的古槐,一片茫然;我决计在冬末春初开解她。
②古槐移栽至此已有百年历史,沧海桑田,犹然春萌夏华,枝叶丰茂。槐根盘根错节,破土兀立,穿屋基而出。枝干侧仰,右侧有碗大空洞;枝条旁逸斜出,贴墙而上。槐体枯干葱茏,枯干处,树洞存贮清水斗许,澄澈可鉴,至冬日而不枯;葱茏处郁郁苍苍,参天而立,槐叶随风飘逸可人,花朵串串,清香四逸,满园春色。秋风萧瑟处,遍地秋叶秋蕊,脚踏上去,松软沁骨,心神俱静,秋的韵致便清清爽爽地驶入眼底。这时,泡一壶酽茶,夜坐槐树下,听秋风穿墙而过,听槐蕊落地有声,听秋虫鸣唱心曲,仿佛进入一个通灵的天地。
③庭院暗狭,前后被大伯、二伯两家院墙夹堵,拘谨而急促。父亲几欲搬迁,但又对老屋恋恋不舍,安土重迁。后来家中人口渐次增多,院落更显得捉襟见肘。最后,家人反复磋商,决定伐掉古槐,挪开一片天地,备兄弟姐妹舒腰展足。不过,父亲后来还是改变了初衷。父亲讲,就在当晚,一位布衣布袍、手拄龙头木拐的老者进入他的梦乡。老人神情黯然,面容憔悴,自言身为槐神,历陈功过是非,只说得父亲心酸凄怆,欷歔不已,难以自持。飒然惊觉,竟是南柯一梦。父亲披衣出户,但见月色如洗,清幽苍凉,古槐枯叶,飘落满地。自此,父亲打消了开解她的念头。 ④古槐屡遭困厄祸灾,想来令人凄悲。日军入村,各家搜寻,凡能值钱的物品尽被掠夺。祖母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挥舞着军刀向槐树猛砍,借此恐吓祖母。日军离去后,浑身颤栗的祖母用厚厚的棉布把槐树的伤口裹了又裹,心疼流泪,担心她会枯萎而逝。国军驻扎在离村子不远的高山上,经常进村骚扰。母亲养了几只下蛋的老鸡,国军饿虎扑食,进家猛追,可鸡偏偏飞上了槐树,几个兵端起步枪一阵猛扫,那只母鸡自然难以幸免,就连槐树也枝断叶残,伤痕累累。母亲急得哭天抹泪,对槐树全然是内疚和心疼。破四旧那些年,村里揪人批斗,斗来斗去,没有什么花样,不知怎地就扯到我家的百年古槐。队长出语惊人,没有比这更旧的了,不破她破谁?天才的构想自然是悲苦的结局,一村人将我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槐树被用粗麻绳捆绑起来,村长拿着几张破纸煞有介事地胡说了一通,三十八条罪状成立,随之,山呼海啸,三五个彪形大汉用粗壮的狼牙棒对树猛击,可怜那棵古槐转眼间皮开肉绽。我就站在惊魂中的母亲背后,满眼含泪地看着这惨烈的场面,脑中一片空白。
⑤对于这棵槐树,我觉得它对尘世已然倦怠,必不会复活。谁知,来年开春,嫩芽从枯枝下悄无声息钻出,绿油油,嫩青青,给这尘世顿时带来些许暖意。
⑥对这棵百年古槐,我充满万千感激。艰难岁月,她向困窘中的全家无私地献出槐叶槐蕊,让我们渡过难关;在我精神极度消沉时,她以昂然的姿态和溢眼的绿意给了我精神的慰藉。
⑦我的决计开解古槐,其实是私心在作祟。古槐百年,天灾人祸,沧桑岁月,磨折不断。千难万险中,她可曾有过伤心苦痛的泪水?可曾想寻得一丝温心的安慰?可曾有清风细雨、雨露甘霖?我将以刀砍斧削这种最残酷的方式让她得以解脱对今世的愁肠百结,或许,她将在春意盎然中像凤凰涅槃般获得永生。
⑧站在院落里,仰望古木参天,肃然中有点愧疚和不安。再过几个月,又会春意浓浓,对这棵生死相依相伴的古槐,我会改变开解她的初衷吗?
(选自《新华副刊》2011年5月16日)
1.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在全文当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中多次提到“开解”一词,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简要分析本文塑造的槐树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篇散文的主旨内涵丰富,请从语言应用、艺术手法、作品结构中任选一个角度入手,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篇散文主旨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桥畔的老人
海明威
①一个满身尘土,戴着一副钢边眼镜的老人坐在桥畔。
②这是一座浮桥。桥上车水马龙,汽车、卡车、男人、女人,还有小孩,蜂拥地渡过河去。
③一辆辆骡拉的车子靠着士兵推转车轮,在浮桥陡岸上摇摇晃晃地爬动着。而这个老人却一直坐在那里,木然不动。他已经精疲力尽,无法再迈动脚步了。
④我的任务是过桥了解桥头周围的情况,模清敌人的动向。这项任务完成以后,我又回到了桥畔。这时,桥上的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寥寥无几;而这个老人还是坐在那里。
⑤“你是哪里来的?”我上去问他。
⑥“从桑·卡洛斯来的。”他说时,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⑦桑·卡洛斯是他的家乡,所以一提到家乡的名字,他感到快慰,露出了笑容。
⑧“我一直在照管家畜。”他解释着。
⑨“喔。”我对他这句话似懂非懂。
⑩“是呀,”他继续说,“你要知道,我在那里一直照管家畜。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桑·卡洛斯的呢。”
(11)他看上去既不像放牧的,也不像管理家畜的。我看了看他那满是尘土的黑衣服,看了看他那满面泥灰的脸颊,和他那副钢边眼镜,问道:
(12)“是些什么家畜呢?”
(13)“好几种,”他一边说一边摇着头,“没有办法,我是不得不和它们分开的。”
(14)我注视着这座浮桥和这块看上去像是非洲土地的埃布罗三角洲,心里揣摩着还有多久敌人会出现在眼前,也一直留神地听着是否有不测事件发生的联络信号声。而这个老头仍然坐在那里。
(15)“是些什么家畜呢?”我又问他。
(16)“共有三头家畜,”他解释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17)“你一定要同它们分开吗?”
(18)“是呀,因为炮火呀!队长通知我离开,因为炮火呀!”
(19)“你没有家吗?”我问的时候,举眼望着浮桥的尽头,现在只有最后几辆车子正沿着河岸的下坡,疾驰而去。
(20)“我没有家,”他回答说,“我只有我刚才说过的那些家畜。当然,那只猫没有问题,它会照管自己的,可是,其他的牲畜怎么办呢?”
(21)“你的政见怎样?”我问他。
(22)“我毫无政见,”他说,“我今年76岁,刚才走了12公里,现在已经寸步难行了呀。”
(23)“这里可不是歇脚的好地方,”我说,“要是你还能走的话,你就到去托尔萨的叉路口公路上,那里还有卡车。”
(24)“我等会再去。那些卡车往哪里去呀?”
(25)“朝巴塞罗那方向去的。”我告诉他。 (26)“那个方向我没有熟人,”他说,“谢谢你,非常感谢你。”
(27)他面容憔悴,目光呆滞地望了望我,似乎要谁分担他内心的焦虑似的。然后说: “那只猫没有问题,我心中有数,不必为它担心。但另外的几只,你说它们该怎么办呢?”
(28)“嘎,它们可能会安然脱险的。”
(29)“你这样想吗?”
(30)“当然啰,”我说时,又举目眺望远处的河岸,现在连车影也没有了。
(31)“我是因为炮火,才不得不离开的。而它们,在炮火中怎么办呢?”
(32)“你有没有打开鸽子笼?”我问。
(33)“打开了。”
(34)“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35)“对,对,它们会飞的。……但另外的牲畜呢?唉,最好还是不去想它们吧。”他说。
(36)“要是你已经歇得差不多了的话,应该走了。”我劝着他,“站起来,走走试试吧!”
(37)“谢谢,”他边说边挣扎着站起来,但身子一个摇晃,朝后一仰,又跌倒在尘土中了。
(38)“我一直在照管那些家畜,”这时,他说话的声音单调、刻板,也不是在对我说,“我一直就是照管家畜的。”
(39)此时此刻,我对他已经无能为力了。那是复活节后的星期天,法西斯军队正朝埃布罗推进。阴霾的天空中,云幕低垂,一片灰暗,连敌人的飞机也无法上天。
(40)猫儿会照管自己,飞机没有上天,这就是那个老人能碰上的全部好运了。
1. 分析小说中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的形象和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说主要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却从“桥”切入,以一个“老人”为刻画对象,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