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专项训练(四)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e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立正
  许 行
  ①“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②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
  ③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撇子了。
  ④“你算反动到底啦!”
  ⑤“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什么,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
  ⑥“我看你要为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
  ⑦“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哪!”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⑧“就凭你对蒋介石这个迷信的态度,你还能……”
  ⑨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
  ⑩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你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11)“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训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就马上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来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或一听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弄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了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俘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12)这真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这些话的真诚。
  (13)他闹得我也有些傻了,不知该怎么办啦!
  (14)这是我一九四八年在管理某军队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某军队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竟遇到了这么一个家伙。
  (15)“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示说。
  (16)“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某军队的办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一个人吗?”
  (17)嗬!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18)“那么?”我问。
  (19)“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20)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啥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便被打发回了家。
  (21)事隔三十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了他。他坐在一个轮椅上,隔老远他就认出我来。
  (22)“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23)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毛病没改掉,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一句话,差一点儿就要他的命啦!
  (24)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样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办法。这时,我情不自禁地说:
  (25)“你这辈子,算叫蒋介石给坑啦!”
  (26)天哪!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做了个立正的姿势。
  (选自《小小说月刊》2009年第3期)
  1. 赏析“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这句话的表达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写故事,这种写法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分析小说结尾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结合小说内容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故乡的槐树
  孙守名
  ①再过几个月,絮暖的春日就会蹒跚而至。站在逼仄的庭院中,留恋地打量着这棵虬劲苍然的古槐,一片茫然;我决计在冬末春初开解她。
  ②古槐移栽至此已有百年历史,沧海桑田,犹然春萌夏华,枝叶丰茂。槐根盘根错节,破土兀立,穿屋基而出。枝干侧仰,右侧有碗大空洞;枝条旁逸斜出,贴墙而上。槐体枯干葱茏,枯干处,树洞存贮清水斗许,澄澈可鉴,至冬日而不枯;葱茏处郁郁苍苍,参天而立,槐叶随风飘逸可人,花朵串串,清香四逸,满园春色。秋风萧瑟处,遍地秋叶秋蕊,脚踏上去,松软沁骨,心神俱静,秋的韵致便清清爽爽地驶入眼底。这时,泡一壶酽茶,夜坐槐树下,听秋风穿墙而过,听槐蕊落地有声,听秋虫鸣唱心曲,仿佛进入一个通灵的天地。
  ③庭院暗狭,前后被大伯、二伯两家院墙夹堵,拘谨而急促。父亲几欲搬迁,但又对老屋恋恋不舍,安土重迁。后来家中人口渐次增多,院落更显得捉襟见肘。最后,家人反复磋商,决定伐掉古槐,挪开一片天地,备兄弟姐妹舒腰展足。不过,父亲后来还是改变了初衷。父亲讲,就在当晚,一位布衣布袍、手拄龙头木拐的老者进入他的梦乡。老人神情黯然,面容憔悴,自言身为槐神,历陈功过是非,只说得父亲心酸凄怆,欷歔不已,难以自持。飒然惊觉,竟是南柯一梦。父亲披衣出户,但见月色如洗,清幽苍凉,古槐枯叶,飘落满地。自此,父亲打消了开解她的念头。   ④古槐屡遭困厄祸灾,想来令人凄悲。日军入村,各家搜寻,凡能值钱的物品尽被掠夺。祖母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挥舞着军刀向槐树猛砍,借此恐吓祖母。日军离去后,浑身颤栗的祖母用厚厚的棉布把槐树的伤口裹了又裹,心疼流泪,担心她会枯萎而逝。国军驻扎在离村子不远的高山上,经常进村骚扰。母亲养了几只下蛋的老鸡,国军饿虎扑食,进家猛追,可鸡偏偏飞上了槐树,几个兵端起步枪一阵猛扫,那只母鸡自然难以幸免,就连槐树也枝断叶残,伤痕累累。母亲急得哭天抹泪,对槐树全然是内疚和心疼。破四旧那些年,村里揪人批斗,斗来斗去,没有什么花样,不知怎地就扯到我家的百年古槐。队长出语惊人,没有比这更旧的了,不破她破谁?天才的构想自然是悲苦的结局,一村人将我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槐树被用粗麻绳捆绑起来,村长拿着几张破纸煞有介事地胡说了一通,三十八条罪状成立,随之,山呼海啸,三五个彪形大汉用粗壮的狼牙棒对树猛击,可怜那棵古槐转眼间皮开肉绽。我就站在惊魂中的母亲背后,满眼含泪地看着这惨烈的场面,脑中一片空白。
  ⑤对于这棵槐树,我觉得它对尘世已然倦怠,必不会复活。谁知,来年开春,嫩芽从枯枝下悄无声息钻出,绿油油,嫩青青,给这尘世顿时带来些许暖意。
  ⑥对这棵百年古槐,我充满万千感激。艰难岁月,她向困窘中的全家无私地献出槐叶槐蕊,让我们渡过难关;在我精神极度消沉时,她以昂然的姿态和溢眼的绿意给了我精神的慰藉。
  ⑦我的决计开解古槐,其实是私心在作祟。古槐百年,天灾人祸,沧桑岁月,磨折不断。千难万险中,她可曾有过伤心苦痛的泪水?可曾想寻得一丝温心的安慰?可曾有清风细雨、雨露甘霖?我将以刀砍斧削这种最残酷的方式让她得以解脱对今世的愁肠百结,或许,她将在春意盎然中像凤凰涅槃般获得永生。
  ⑧站在院落里,仰望古木参天,肃然中有点愧疚和不安。再过几个月,又会春意浓浓,对这棵生死相依相伴的古槐,我会改变开解她的初衷吗?
  (选自《新华副刊》2011年5月16日)
  1.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在全文当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文章中多次提到“开解”一词,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简要分析本文塑造的槐树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篇散文的主旨内涵丰富,请从语言应用、艺术手法、作品结构中任选一个角度入手,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篇散文主旨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桥畔的老人
  海明威
  ①一个满身尘土,戴着一副钢边眼镜的老人坐在桥畔。
  ②这是一座浮桥。桥上车水马龙,汽车、卡车、男人、女人,还有小孩,蜂拥地渡过河去。
  ③一辆辆骡拉的车子靠着士兵推转车轮,在浮桥陡岸上摇摇晃晃地爬动着。而这个老人却一直坐在那里,木然不动。他已经精疲力尽,无法再迈动脚步了。
  ④我的任务是过桥了解桥头周围的情况,模清敌人的动向。这项任务完成以后,我又回到了桥畔。这时,桥上的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寥寥无几;而这个老人还是坐在那里。
  ⑤“你是哪里来的?”我上去问他。
  ⑥“从桑·卡洛斯来的。”他说时,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⑦桑·卡洛斯是他的家乡,所以一提到家乡的名字,他感到快慰,露出了笑容。
  ⑧“我一直在照管家畜。”他解释着。
  ⑨“喔。”我对他这句话似懂非懂。
  ⑩“是呀,”他继续说,“你要知道,我在那里一直照管家畜。我是最后一个离开桑·卡洛斯的呢。”
  (11)他看上去既不像放牧的,也不像管理家畜的。我看了看他那满是尘土的黑衣服,看了看他那满面泥灰的脸颊,和他那副钢边眼镜,问道:
  (12)“是些什么家畜呢?”
  (13)“好几种,”他一边说一边摇着头,“没有办法,我是不得不和它们分开的。”
  (14)我注视着这座浮桥和这块看上去像是非洲土地的埃布罗三角洲,心里揣摩着还有多久敌人会出现在眼前,也一直留神地听着是否有不测事件发生的联络信号声。而这个老头仍然坐在那里。
  (15)“是些什么家畜呢?”我又问他。
  (16)“共有三头家畜,”他解释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17)“你一定要同它们分开吗?”
  (18)“是呀,因为炮火呀!队长通知我离开,因为炮火呀!”
  (19)“你没有家吗?”我问的时候,举眼望着浮桥的尽头,现在只有最后几辆车子正沿着河岸的下坡,疾驰而去。
  (20)“我没有家,”他回答说,“我只有我刚才说过的那些家畜。当然,那只猫没有问题,它会照管自己的,可是,其他的牲畜怎么办呢?”
  (21)“你的政见怎样?”我问他。
  (22)“我毫无政见,”他说,“我今年76岁,刚才走了12公里,现在已经寸步难行了呀。”
  (23)“这里可不是歇脚的好地方,”我说,“要是你还能走的话,你就到去托尔萨的叉路口公路上,那里还有卡车。”
  (24)“我等会再去。那些卡车往哪里去呀?”
  (25)“朝巴塞罗那方向去的。”我告诉他。   (26)“那个方向我没有熟人,”他说,“谢谢你,非常感谢你。”
  (27)他面容憔悴,目光呆滞地望了望我,似乎要谁分担他内心的焦虑似的。然后说: “那只猫没有问题,我心中有数,不必为它担心。但另外的几只,你说它们该怎么办呢?”
  (28)“嘎,它们可能会安然脱险的。”
  (29)“你这样想吗?”
  (30)“当然啰,”我说时,又举目眺望远处的河岸,现在连车影也没有了。
  (31)“我是因为炮火,才不得不离开的。而它们,在炮火中怎么办呢?”
  (32)“你有没有打开鸽子笼?”我问。
  (33)“打开了。”
  (34)“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35)“对,对,它们会飞的。……但另外的牲畜呢?唉,最好还是不去想它们吧。”他说。
  (36)“要是你已经歇得差不多了的话,应该走了。”我劝着他,“站起来,走走试试吧!”
  (37)“谢谢,”他边说边挣扎着站起来,但身子一个摇晃,朝后一仰,又跌倒在尘土中了。
  (38)“我一直在照管那些家畜,”这时,他说话的声音单调、刻板,也不是在对我说,“我一直就是照管家畜的。”
  (39)此时此刻,我对他已经无能为力了。那是复活节后的星期天,法西斯军队正朝埃布罗推进。阴霾的天空中,云幕低垂,一片灰暗,连敌人的飞机也无法上天。
  (40)猫儿会照管自己,飞机没有上天,这就是那个老人能碰上的全部好运了。
  1. 分析小说中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的形象和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说主要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却从“桥”切入,以一个“老人”为刻画对象,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本期栏目“参考答案”)
  (作者: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组)
  
其他文献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难的精神价值  周国平  对生命意义的寻找是人的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
期刊
【考点分析】  “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次为C级。文章是信息的载体,因而读文章就应弄清文章中的信息。所谓“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即通读全文,找出基本信息,与题干中的内容相对照,比较出是否与所要求的题旨相吻合,并从中筛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知识汇总】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常涉及以下方面:①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②体现人物主张的信息;
期刊
文题亮相  作文题为第6页“本期作文”。  例文  醒醒吧,悲悯之心  范莹莹  是否,你曾侧目那些因上帝的疏忽而降落人间的残疾的人们?  是否,你曾避开那些肤色黝黑干涸如枯叶的老土的农民们?  是否,你曾嘲笑那些无知无趣无童年的山沟里的孩子们?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醒醒吧!悲悯之心!  悲悯是一种抑郁的感动。不管是在微笑中流下泪来,还是在流泪时又笑出声来,你的心里一定会盛满柔情,载满
期刊
经 典 例 题  例1 (2009年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阅读《诗经·王风·采葛》,回答问题。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题目 有人把这首诗的写作意图表达为躲避谗言,你认为这种观点合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整首诗的大致意思如下: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
期刊
古代诗歌鉴赏主要是要求同学们读懂诗词作品。我们在做题时应老老实实去读诗,逐字解说诗句,分析诗中人事,明了诗歌内容,理解诗的大意,准确把握主旨,仔细揣摩技巧,注重基础能力,减少低级失误。  典 型 例 题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赵 嘏  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期刊
【时文呈现】  民国只有38年,历史很短,但用眼下流行的“穿越”方式去一趟却也不是简单的事情。按经国大事的套路,每一年都会写出厚厚的一大本;按蔡东藩演义的路数,也有一百多回的篇幅。刘仰东则很讨巧,他的新书《去趟民国——1912至1949年间的私人生活》采取的是笔记体或鲁迅所云的“花边文学”体方式,记述民国时期不同行当、不同领域出现的“大人物”们生活的某些侧面、片段或细节。所选取的素材大多为回忆录、
期刊
文题亮相  作文题为第31页“本期作文”。  例文一  气象  顾怡佳  当我每次抬头仰望之时,总感到还是这片天,仍是这座城市,可气象却早已不同了。(引入自然,不着痕迹。)  当每座城池的繁华落幕,留下的只是岁月斑驳的印迹。  不知怎么的,眼中瞧见这破败的有些傲气的老屋,这句话便凭空出现在了脑海里。(语言还应力求表达得准确。)白色的墙体早已不复白亮,大片的石灰粉被岁月生生地剥离,裸露出整块的石砖。
期刊
【考点分析】  该考点要求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  【知识汇总】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可以采用分步阅读的方式。  1. 粗读全文,不求甚解  概览全文(段),粗略了解文中写的时、地、人、事、作者的看法等。阅读时思考:(1) 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2) 事情的
期刊
【热点展示】  (21世纪网独家报道) 近年来,修正药业通过明星代言打造的“修正药,良心药,放心药,管用的药”似乎颇为见效,2011年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15.04亿元。  不过,4月中旬“毒胶囊”事件曝光后,这家号称做“良心药”的药企以及代言明星们则面临着“良心”的拷问。  戏剧的是,修正药业已经不做“良心药”了,其官网近日频频遭受黑客攻击,恢复之后口号已经从“修正药,良心药,放心药,管用的药”改
期刊
限时:45分钟  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少林寺  沈佺期  长歌游宝地,屐倚对珠林。  雁塔霜风古,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  1. 全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少林寺是“宝地”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