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综合体。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来说,教师的价值引导,就是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将教师传授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过程为个人的认识,德育,需要的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的诱导、说服,为此,德育教师可通过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想学”;通过以教动学,让学生“会学”;通过以考制学,让学生“坚持学”。
【关键词】价值引导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2
教育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综合体。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来说,教师的价值引导,就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将教师传授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个人认识,按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规划和设计自己的人生,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德育,需要的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创设特定的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关注、体验、领悟知识,自主地完成相关知识的内化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说教、硬性的灌输,这一点对德育教师尤为重要。
教师的教学虽然在学生的自主建构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能对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选择教学的切入点,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一般地说,德育教师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 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想学”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年轻时由于强烈的就业意识而放弃学业,最终打造出震撼世界的“视窗”。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成功者未必都有优于常人的智慧,但成功的秘诀却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很好地经营自己,有自己的发展规划,谋求终生发展。
人无法选择出生,但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人生意向愈早明确,成功的机会就愈大,而人生意向最终必须通过人的职业活动体现出来。倘若职校学生有明确的人生目的,有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必然大大提高!
目前,我国各类中职学校学生,文化程度都比较低,绝大多数学生是中考落榜生,总感到没有考上普通高中低人一等,抬不起头,似乎进入职校就没有了前途,以致对学校组织的学习、训练积极性也不高。其实,这种看法是极其错误的!但要求涉世未深的学生中考失利了,却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显然也是非常荒谬的!
可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这种不良情绪又必然严重地影响到学生接受各种职业技能训练,对学生的进一步成长极其不利,所以,帮助中职生迅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转变观念,主动、自觉地投入到职校的学习中来,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是摆在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一首先问题。
其实,职校生入学伊始普遍存在的这种思想问题,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看不到前途。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为:个人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个人不能选择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个人不能支配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人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力;每个人都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这个“宽度”,就是人的生涯。生涯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是每个人最应该和最值得经营的对象。生涯需要设计、详加规划和管理,而经营、管理、规划自己的生涯,必须有先进的人生观来引领。当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生涯的概念,掌握了生涯规划的方法并付之以行动,他就能自信地说:“我的未来不是梦!”作为职业学校,在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时,自然而然必须把它和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须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职业教育本身就必须面对职业来开展。
利用德育课,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测验、训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使学生认识知我的性格特征、分析自我的兴趣、了解自我的能力倾向,最后澄清自我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工作与职业,懂得人总是要在一定的职业中工作生活,工作本来就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固定的工作不仅有益于身体,而且对于修身养性也是十分有益的。一个人一旦离开了劳动、一旦离开了职业,他也就远离了幸福。因此,对我们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来说,无论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阶层,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他都必须或者说有义务去努力工作和劳动。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每个人都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与情绪方面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然后,引导学生据此进行生涯选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学会生涯管理。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对自己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又充分了解社会职业活动及其要求,最后把自己的人生愿望与社会职业生活结合起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并以此为谋生手段时,自然要考虑如何为谋生增加砝码。学生就会认识到正在接受的学习和训练不是为了别人,其实正是为了自己,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当然愿意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也就有可能展开真正的教学。
实践告诉我们,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等到的三年级时才开展,而应该从一年级学生开始抓,学生一入学,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具体做法除了可结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课程来开展活动,还可利用班会课进行,并经常组织学生观摩、甚至参加本地的人才招聘会,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人才需求信息。
学生通过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对自己、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学会了从个人的未来发展、个人前途的角度来关心自己的学习,由此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学生“想学”了,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2 以教动学,让学生“能学”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职中生解决了想学的问题,但职中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问题,而职业学校又存在着不同的专业,对学生有不同的专业要求。如果学生想学又总是学不好、学不会,很快地,他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打击,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还必须帮助学生解决“能学”的问题,即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文化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职业技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努力转变观念,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最佳的做法是将信息技术结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来,把学生当作学习者,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发动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备课地,必须始终站在学习者的立场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能否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如同样的德育课,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往往是不同的。为了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德育教师就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甚至于考试形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如对陶瓷商务专业可结合有关外贸实例开展教学,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尽可能选取IT业的相关材料来辅助教学;工艺绘画、陶瓷装饰专业的班级女生较多,适合组织讨论课;而电脑美术设计、装潢专业班级的男生较多,常常要求举行辩论课。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可结合相关教材内容,把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辩论等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如组织学生对本地的陶瓷生产及市场经济情况进行调查、让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对能否沿路摆摊设点等展开辩论;结合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案例模拟表演等……课堂上,尽可能多让地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发言……由于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既与教材相关内容的要求一致,学生容易收集到相关材料,又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很高。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充分照顾到各层次学生的特点,使绝大多数学生都得到锻炼、表现的机会,都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自然觉得自己“能学”了,其积极性自然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同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必要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方式进行改革,有的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较突出,但对死记硬背的东西总是记不牢,对这类学生,就绝对不能把卷面成绩作为评定其德育成绩的主要依据,而应更多地参考其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3 以考制学,让学生“坚持学”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将学生训练成一个知识的存储器。有一次,有人向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请教一个简单的物理公式,爱因斯坦竟答不出来。有人便因此笑话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笑着对人说,自己的头脑里只记住那些书本里没有的东西。不能记住一个简单物理公式的爱因斯坦仍然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而更多的能背诵出成千上百条公式的人却远逊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这一传闻并不是说背诵和识记知识不重要,但它让我们懂得了,识记知识固然重要,能够理解、运用和发展知识却是最重要的能力。
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说到底是为了增强德育课的教育实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利用计算机、影视资料辅助教学等等……在诸多的改革中,考试方式的改革,对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特别明显,对促使学生“坚持学”的作用尤其突出。
教育改革,千改万改,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更高的素质。人们总习惯于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今天的职中生几乎从踏入学第一天起,接触的就是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很少甚至于没有接触过。学生读了十几年书,总是“老师上课教条条,学生考试背条条,考试一完全忘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一点也没有得到发挥,当然谈不上形成某种能力,这对培养能应对现代社会变革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学生是极为不利的。大多数学生对单一进行闭卷考试感到非常厌恶。其实,仅通过闭卷考试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德育素质。对考试形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实践证明,考试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触动最大。笔者在职业道德和法律教学中,取消卷面考试,代之以学生平日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及学习态度等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刚开始时,学生认为很容易就能取得好成绩,慢慢地,学生感到“不考”其实比考更难,因为“不考”其实变成了“天天考”,变成了必须经常用德育课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是不需要再背诵枯燥的概念和知识点而已,但这种考试形式能更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德育素质,更有利于培养自己的能力,有利于自己形成很好的行为习惯,可贵的是,学生没有畏难而退,而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参加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就使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的教学目的得到了更好的贯彻。
在各种考试中,笔者总是设计开卷、闭卷二套试卷,考前由学生自由选择考试形式,考试时开、闭卷在同一教室里同时进行。结果,每次考试时,学生都能认真应考,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极少发现有学生作弊。再如,我们将德育课学期总评成绩改由三个部分组成,30%为闭卷考试,50%为开卷考试(主要是完成一篇小论文),余下20%以学生平时的表现为评定依据。考试、考核形式的改革,使德育课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对学习上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还可及时设计出与“学困生”相适应的教法和考法,通过个别辅导、开小灶等,尽量不让学生掉队。
考试形式的改革,有效地鼓励学生通过日常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来培养自己良好的德育素质,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而且由于考试形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学生在选择了相应的考试形式之后,普遍能够认真对待,极大地减少甚至于杜绝了作弊现象的发生,这对学生良好学风和品格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学生“想学”,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学”,利用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坚持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就能促使学生将教师传授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德育课教学自然就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教育部2005年3月印发).
[2]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 / 陈社育主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3月.
【关键词】价值引导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2
教育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综合体。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来说,教师的价值引导,就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将教师传授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个人认识,按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规划和设计自己的人生,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德育,需要的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创设特定的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关注、体验、领悟知识,自主地完成相关知识的内化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说教、硬性的灌输,这一点对德育教师尤为重要。
教师的教学虽然在学生的自主建构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能对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选择教学的切入点,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一般地说,德育教师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 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想学”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年轻时由于强烈的就业意识而放弃学业,最终打造出震撼世界的“视窗”。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成功者未必都有优于常人的智慧,但成功的秘诀却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很好地经营自己,有自己的发展规划,谋求终生发展。
人无法选择出生,但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人生意向愈早明确,成功的机会就愈大,而人生意向最终必须通过人的职业活动体现出来。倘若职校学生有明确的人生目的,有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必然大大提高!
目前,我国各类中职学校学生,文化程度都比较低,绝大多数学生是中考落榜生,总感到没有考上普通高中低人一等,抬不起头,似乎进入职校就没有了前途,以致对学校组织的学习、训练积极性也不高。其实,这种看法是极其错误的!但要求涉世未深的学生中考失利了,却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显然也是非常荒谬的!
可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这种不良情绪又必然严重地影响到学生接受各种职业技能训练,对学生的进一步成长极其不利,所以,帮助中职生迅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转变观念,主动、自觉地投入到职校的学习中来,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是摆在职业教育必须解决的一首先问题。
其实,职校生入学伊始普遍存在的这种思想问题,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看不到前途。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为:个人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个人不能选择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个人不能支配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人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力;每个人都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这个“宽度”,就是人的生涯。生涯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是每个人最应该和最值得经营的对象。生涯需要设计、详加规划和管理,而经营、管理、规划自己的生涯,必须有先进的人生观来引领。当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生涯的概念,掌握了生涯规划的方法并付之以行动,他就能自信地说:“我的未来不是梦!”作为职业学校,在引导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时,自然而然必须把它和职业教育的要求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须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职业教育本身就必须面对职业来开展。
利用德育课,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测验、训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使学生认识知我的性格特征、分析自我的兴趣、了解自我的能力倾向,最后澄清自我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工作与职业,懂得人总是要在一定的职业中工作生活,工作本来就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固定的工作不仅有益于身体,而且对于修身养性也是十分有益的。一个人一旦离开了劳动、一旦离开了职业,他也就远离了幸福。因此,对我们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来说,无论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阶层,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他都必须或者说有义务去努力工作和劳动。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每个人都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与情绪方面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然后,引导学生据此进行生涯选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学会生涯管理。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对自己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又充分了解社会职业活动及其要求,最后把自己的人生愿望与社会职业生活结合起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起某种社会责任并以此为谋生手段时,自然要考虑如何为谋生增加砝码。学生就会认识到正在接受的学习和训练不是为了别人,其实正是为了自己,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当然愿意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也就有可能展开真正的教学。
实践告诉我们,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等到的三年级时才开展,而应该从一年级学生开始抓,学生一入学,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具体做法除了可结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课程来开展活动,还可利用班会课进行,并经常组织学生观摩、甚至参加本地的人才招聘会,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人才需求信息。
学生通过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对自己、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正确的认识,学会了从个人的未来发展、个人前途的角度来关心自己的学习,由此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学生“想学”了,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2 以教动学,让学生“能学”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职中生解决了想学的问题,但职中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问题,而职业学校又存在着不同的专业,对学生有不同的专业要求。如果学生想学又总是学不好、学不会,很快地,他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打击,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还必须帮助学生解决“能学”的问题,即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文化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职业技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努力转变观念,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最佳的做法是将信息技术结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来,把学生当作学习者,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发动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备课地,必须始终站在学习者的立场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能否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如同样的德育课,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往往是不同的。为了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德育教师就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甚至于考试形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如对陶瓷商务专业可结合有关外贸实例开展教学,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尽可能选取IT业的相关材料来辅助教学;工艺绘画、陶瓷装饰专业的班级女生较多,适合组织讨论课;而电脑美术设计、装潢专业班级的男生较多,常常要求举行辩论课。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可结合相关教材内容,把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辩论等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如组织学生对本地的陶瓷生产及市场经济情况进行调查、让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对能否沿路摆摊设点等展开辩论;结合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案例模拟表演等……课堂上,尽可能多让地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发言……由于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既与教材相关内容的要求一致,学生容易收集到相关材料,又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很高。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充分照顾到各层次学生的特点,使绝大多数学生都得到锻炼、表现的机会,都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自然觉得自己“能学”了,其积极性自然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同时,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有必要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方式进行改革,有的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较突出,但对死记硬背的东西总是记不牢,对这类学生,就绝对不能把卷面成绩作为评定其德育成绩的主要依据,而应更多地参考其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3 以考制学,让学生“坚持学”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将学生训练成一个知识的存储器。有一次,有人向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请教一个简单的物理公式,爱因斯坦竟答不出来。有人便因此笑话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笑着对人说,自己的头脑里只记住那些书本里没有的东西。不能记住一个简单物理公式的爱因斯坦仍然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而更多的能背诵出成千上百条公式的人却远逊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这一传闻并不是说背诵和识记知识不重要,但它让我们懂得了,识记知识固然重要,能够理解、运用和发展知识却是最重要的能力。
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说到底是为了增强德育课的教育实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利用计算机、影视资料辅助教学等等……在诸多的改革中,考试方式的改革,对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特别明显,对促使学生“坚持学”的作用尤其突出。
教育改革,千改万改,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更高的素质。人们总习惯于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今天的职中生几乎从踏入学第一天起,接触的就是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很少甚至于没有接触过。学生读了十几年书,总是“老师上课教条条,学生考试背条条,考试一完全忘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一点也没有得到发挥,当然谈不上形成某种能力,这对培养能应对现代社会变革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学生是极为不利的。大多数学生对单一进行闭卷考试感到非常厌恶。其实,仅通过闭卷考试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德育素质。对考试形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实践证明,考试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触动最大。笔者在职业道德和法律教学中,取消卷面考试,代之以学生平日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及学习态度等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刚开始时,学生认为很容易就能取得好成绩,慢慢地,学生感到“不考”其实比考更难,因为“不考”其实变成了“天天考”,变成了必须经常用德育课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是不需要再背诵枯燥的概念和知识点而已,但这种考试形式能更真实地反映出自己的德育素质,更有利于培养自己的能力,有利于自己形成很好的行为习惯,可贵的是,学生没有畏难而退,而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参加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就使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的教学目的得到了更好的贯彻。
在各种考试中,笔者总是设计开卷、闭卷二套试卷,考前由学生自由选择考试形式,考试时开、闭卷在同一教室里同时进行。结果,每次考试时,学生都能认真应考,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极少发现有学生作弊。再如,我们将德育课学期总评成绩改由三个部分组成,30%为闭卷考试,50%为开卷考试(主要是完成一篇小论文),余下20%以学生平时的表现为评定依据。考试、考核形式的改革,使德育课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对学习上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还可及时设计出与“学困生”相适应的教法和考法,通过个别辅导、开小灶等,尽量不让学生掉队。
考试形式的改革,有效地鼓励学生通过日常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来培养自己良好的德育素质,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而且由于考试形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学生在选择了相应的考试形式之后,普遍能够认真对待,极大地减少甚至于杜绝了作弊现象的发生,这对学生良好学风和品格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促使学生“想学”,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学”,利用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引导学生“坚持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就能促使学生将教师传授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德育课教学自然就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教育部2005年3月印发).
[2]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 / 陈社育主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