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解南方某水库水质的现状和变化过程,分析了在2017—2019年间水库特征污染物水质指标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1)该水库除了每年有少数几个月份水质为地表水Ⅳ类外,这3年整体稳定在Ⅲ类标准,并有向好的趋势。(2)水库中主要水质指标浓度呈年度周期性变化,溶解氧浓度存在较大的波动,每年出现低溶解氧时段。(3)TN与CODMn、DO与BOD5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关系;CODMn与BOD5呈现了显著的正相关性;水温与DO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关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南方某水库水质的现状和变化过程,分析了在2017—2019年间水库特征污染物水质指标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1)该水库除了每年有少数几个月份水质为地表水Ⅳ类外,这3年整体稳定在Ⅲ类标准,并有向好的趋势。(2)水库中主要水质指标浓度呈年度周期性变化,溶解氧浓度存在较大的波动,每年出现低溶解氧时段。(3)TN与CODMn、DO与BOD5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关系;CODMn与BOD5呈现了显著的正相关性;水温与DO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关系。
其他文献
为满足环境监测工作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国家新规范要求,环境监测设备从单一、手工、小型设备发展为多项目、自动化、大型智能设备,然而在一些野外监测或者环境应急监测中,对设备的供电能力仍显不足。该文通过课题实践研究结论,结合笔者长期应急监测经验,提出一种供电平台设计方案。
该文通过合理选择高压喷雾技术参数,科学布置除尘、降温控制点,有效地治理了苏桥煤矿粉尘和高温环境,改善井下生产作业环境,保护了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并为公司今后进一步推广治理矿井粉尘和高温环境提供了经验参考。
介绍了自来水厂概况、水源井自动控制系统、水厂自动控制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加氯自动控制系统和恒压供水自动控制系统,对自动化控制系统在自来水厂的运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环保部门的常规污染监测手段和传统的污染监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从时代发展、先进技术应用、国家行政管理需要、国家立法保障、行政执法需求、公共管理提升等6个方面来看,污染源自动监控的发展和应用已是大势所趋,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在技术、管理及企业层面往往存在着各类问题。针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应用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4点建议,以求国内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朝着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采用化学方法对退役锂离子电池中的六氟磷酸锂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250 mL碳酸二甲酯溶液对拆解后废旧方形电池进行浸泡,将其中的六氟磷酸锂浸泡至碳酸二甲酯溶液中,通过pH值、红外以及形貌检测结果表明其在浸泡24 h后可基本将废旧电池中的六氟磷酸锂洗涤干净。并使用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与浸出液分别按4∶1、6∶1以及8∶1的比例混合,其可将六氟磷酸锂水解并与水解产物HF发生酸碱反应。待溶液分层后加入饱和硝酸钙溶液对氟离子进行沉淀生成氟化钙沉淀。研究结果表明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与浸出液采用6∶1的
原矿井职工澡堂使用较多的高能耗设备,对职工澡堂供热系统进行改造。供热方式主要由螺杆空压机的油温余热回收和热泵热水器2套设备相结合给职工澡堂提供热水,技术改造过程中发现水塔内水位不足、水温偏低、水量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热水供应。为进一步解决该问题,对供热系统的安装方式进一步调整,从而有效保证了热水供应的可靠性。
配置小麦茎秆浸提液样品,选取主要水质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为检测因子,分析初期污染物浸出量与浸出时间、秸秆质量浓度的响应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单位时间浸出量随浸泡时间延长而降低,逐步达到饱和;饱和后将秸秆取出晾干再次浸泡检测,仍有污染物继续浸出,随浓度增加再次达到饱和,浸出速度为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氨氮10 d累计浸出质量浓度分别为189.8 mg/L、4.57 mg/L、10.12 mg/L,超出地表水Ⅲ类标准30.6倍、3.57倍、49.6倍。
以2015—2019年地下水中总α、β浓度监测数据为基础,并与全国国控地下水点位数据进行对比,对福建省地下水中放射性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地下水中总α活度浓度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规定的放射性指标指导值(0.5 Bq/L),处于正常环境水平;总β活度浓度高于全国辐射环境水平,与历年相比,未见明显变化,仍处于本底范围内。
通过分析当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对现阶段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总结,提出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生态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城市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生产过程中精馏剩余的TDI焦油残渣为危险废物,生产过程的残渣产生量大,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采用水解回收工艺对焦油残渣回收利用进行研究,以乙二醇作相转移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对影响TDI焦油残渣水解率的实验条件,如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水解时间、碱与原料配比、原料粒度进行了探讨,优化水解实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水解率最高可达96.9%,为此项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