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父亲的方式

来源 :满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u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块墓石,东汉时期的,出土于河南省南阳县(今南阳市宛城区境内)李相公庄的墓中,区区一百三十六字墓志铭,讲述了许员外为不幸早亡的五岁儿子阿瞿迁墓立铭的故事。我是2012年11月底,在河南省南阳市汉画馆看到它的,父爱满满溢出,一眼,却死死记下。
  这样的父亲,太感人了!实在是难掩激动,这里,不妨抄录一下铭文:“惟汉建宁,号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许阿瞿身,年甫五岁,去离世荣。遂就长夜,不见日星,神灵独处,下归窈冥,永与家绝,岂复望颜。谒见先祖,念子营营,三增仗火,皆往吊亲,瞿不识之,啼泣东西,久乃随遂(古代文言文中,“遂”为通假字,可通“逝”),当时复迁。父之与母,感□□□,□王五月,不□晚甘。羸劣瘦□,投财连(联)篇(翩),冀子长哉,□□□□,□□□此,□□土尘,立起□埽,以快往人。”无数朝代更迭,地下岁月漫漶,致使画像石斑驳剥落,古旧中透着一丝魔光。画像中,铭文语言平朴,书法大方自然,可惜有十六字分辨不出。最吸引人的,是上下两格富贵奢华的画面,三个幼童牵引木鸠车玩,飞剑跳丸,歌者踏盘鼓,舞长袖,吟唱“文景之治”太平盛世……小小的画像石里,竟然容纳了天地人神,谁也离不开谁。
  我猜想,这位许员外,应该生于东汉安帝年间,人到中年,四十多岁,纳了一个十五岁的妾,姓瞿,水一样的柔,懂歌舞,懂琴语,更懂男人,一下子就把许员外的魂儿勾跑了。不久,许员外晚年得子,属马,一得娇妻,二得贵子,他老许更是万分欣喜,干脆取名叫“许阿瞿”,欲百年之后,将偌大的家业传给这个宝贝儿子。不料,建宁三年农历三月十八(170年,庚戌狗年,庚辰月,甲寅日)十一点左右,刚刚五岁的小阿瞿竟然夭折了,怎不令人悲痛!南阳地区习俗,死者应于亡日三天之后发丧入土。许员外太偏爱小阿瞿了,农历三月二十一(庚辰月,丁巳日),才执意将儿子下葬于许家祖坟茔。东汉时代,中原民间丧葬文化比较流行,按照古礼,凡未及弱冠之年的人和夭折的小孩不能入祖坟。显然,许员外此举犯了大忌。葬礼后,惊恐万分的他回到府宅,坐在书房的紫檀椅子上越想越后怕,吓得一夜未合眼。他跟瞿夫人一说,瞿夫人也坐卧不安,连声问许员外:“这可如何是好?如果不迁墓,我们家要遭天谴的呀!”许员外却说:“不行,既已下葬,迁墓总不是什么好事,让我这老脸往哪儿搁?”冥冥之中,初入阴界的小阿瞿要拜见祖先们,然而,小家伙还没有成年,“瞿不识之,啼泣东西”,连一个祖先都不认识,也找不到家了,没有一个人帮他指路,他只得东西南北地走着,好可怜啊!漫长的泥泞路,他似乎走不到尽头,突然,“扑通”一声,掉进一口井里,挣扎一番后,小脑袋就消逝了,“咕嘟咕嘟”,冒出了一串水泡……太可怕了!醒来,员外跟瞿夫人一说,瞿夫人也昏死过去。如何是好?赶紧迁!戊午日,农历三月二十二,即小阿瞿夭折的第五天,天未大亮,许员外决定将儿子的坟墓迁出祖坟茔。他雇来一些匠人,在石头上雕出小阿瞿生前嬉戏玩耍、死后富贵绵延的画像,刻上铭文,以便随葬时,以石辟邪,保佑阿瞿。同时,他还听从瞿夫人建议,跪请风水先生选墓址,请和尚们做法事,选出一片高坡朝阳之地,人石同葬,大肆祭祀,伴隨着唢呐声的起起落落,四野皆悲,全家人方才哭哭啼啼着离去,其“楚歌郑舞”般的奢侈之风可以想见。后来,许员外日夜思念小小的阿瞿,想起孤零零的他“遂就长夜,不见日星”,一天比一天哭得厉害,唉,小阿瞿的命真苦啊!就祈愿他来世升官发财、妻妾成群、子孙遍地跑吧。
  恰恰,几十年后,“三国”时期的某一个落日下,一位盗墓者偶然光顾许阿瞿的墓,盗走了这块画像石,舍不得转手,占为己有,临死前,他安排子孙一定要这块画像石陪葬。盗墓者死后,这块石头就变成了他坟墓的墓顶石,埋入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中。这片山林,不知何朝何代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也就是后来的李相公庄。
  又过了1795年,也就是“文革”期间的1973年6月,许阿瞿汉代画像石重见天日,那感人肺腑的铭文,浑厚的书画线条,加上美丽的汉代人文风情,不知迷倒了多少人。
  而今天,2019年的春天,曾经轰动全国考古界的李相公庄,也随着改革开放后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早早拆迁了,变成了一片菜地,又变成一个偌大的体育中心,再就是,滨河路街道的几条巷子,高楼大厦们从黄土里长出来,鸽子笼似的,一座紧挨一座。人潮汹涌里,曾经的村民也都迁走了,老去了,大街上晃动的,是许许多多的新面孔,问“许阿瞿汉代画像石的故事”,纷纷一脸茫然,转身走开。仿佛那故事,就是一滴水,玲珑、透明,让人一时爱不释手,但是太阳一晒,就蒸发了,空空荡荡的,压根不存在似的。什么荣华富贵飞黄腾达呀,什么妻妾成群纸醉金迷呀,眨眼之间,所有的这一切全都灰飞烟灭,夷为平地,化为平原麦地上的一粒粒粪土。
  像许员外这样的父亲,即使跨越千年,也无比伟大,无比美丽。他的故事,只能在南阳市汉画馆里,通过那块画像石的一段铭文,去找寻一些蛛丝马迹,揣想他厚重的家族故事,门前那车马人流熙熙攘攘的红红火火的生意场景,想象他和一个又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感受他殷殷切切的父爱了。
  但是,做儿子的如何书写自己的父亲、感恩伟大的父爱,却是我们乐此不疲、滔滔不绝的老题材、老话题。那么,如何写出新意?写出我们所看到的有着陌生感的父亲?或者说,有没有一条通往美丽故乡的小路呢?
  作家何金海,还真就做了这方面的尝试。
  他相继捧出《稻田里的水》《跟着父亲去种田》《乱弹情结》《我家的金华火腿》《五根油条的故事》《以茶为纲》等二十余篇散文,《海外文摘》杂志于2018年第12期刊发十六篇。作者虽然在写父亲和大叔、舅舅生根、二叔这样的父辈人物,但是叙事角度选得巧妙,避开了一味“回忆父亲、赞美父亲、讴歌父爱”的传统写法,无不在以父亲的方式写父亲,把“我的父亲”还原成一个陌生的山里男人。他通过种田割稻、看守茶山、制作金华火腿、打栗子、抄写浦江乱弹剧本、吃“油炸秦桧”油条报仇、当媒公等细节,使“我”和父亲的关系似乎近了,又似乎远了,语言冷静从容,幽默风趣,自己好像在写一个自己不认识、有优点有缺点的男人,这样,反倒令亲情更亲了。   散文是一门放大细节的艺术。一根棉线算不得什么,但一根一根织成的布匹,就不能不惹人喜爱了。故,把这一根棉线在显微镜底下放大,才知晓它到底有多美。文学创作的道理是相通的,应用到其他体裁也是如此。早于何金海之前,巴西现代主义诗歌的革新者曼努埃尔·班代拉(1886-1968),就放弃了前辈诗人惯用的修辞手法,转而用直接或者幽默的口语来处理平凡的主题和日常事务,擅长在小事物当中体现美和悲剧,“当你穿着衣服/没有人想象/那隐藏在/你衣服下面的世界/……你细小的胸部/——犹如你坚定的/躯干上/两只坚定的小果实”。(曼努埃尔·班代拉诗歌《赤裸》,董继平译,见《文学港》2018年第11期杂志《班代拉诗选》)诗人广泛涉猎童年、生和死的轮回、美和语言、巴西和欧洲文化等题材,具有神秘性、启示性、反讽性的机智和幽默的风格。同样的道理,何金海运用在这组父亲系列散文中,显得轻巧许多。
  我从何金海身上,更多看到了一位南方水田里忙碌着的农民的影子。比如《稻田里的水》一文,提到了作者到山丘稻田偷偷挖水的故事,说:“这可是一家人的口粮啊!我气不打一处来,挥舞锄头将兔家稻田的出水口挖了,田里的水立马像决堤的洪水飞流直泄到我家的田里。我听到了那水嗞嗞嗞地被干裂的泥土吸收的聲音。我真切地看到原来干裂的稻田,在水的滋润下,呈现着愈合的喜悦。我依仗着锄头,仔细地观察着这个过程的变化,直到我家的稻田全部都灌上水。”农村孩子的顽劣不止于此,他生怕事后邻里两家再生口舌之争,一放完水,折了一根细长的柴棒,将那根柴棒呈四十五度角斜插进兔家田坎的泥里,用力插、用力转,慢慢地使劲抽出,直到出水口恢复原来的样子。作者连续用了“折”“插”“抽”“转”“挣”等动词,突出了画面感,生动诙谐,既充满了孩子的天真活泼感,又遮蔽和化解了人和人之间的矛盾。
  散文《跟着父亲去种田》,作者笔墨的重力放在了父子俩的劳动场面上,紧张刺激,热闹非凡,“来到田头,我按照父亲教我的办法,右手紧紧地抓住一小撮秧的根部,左手配合着右手,将这一小撮秧苗推向身子一侧,猛地一提,它便离开了泥土。”“我将秧苗根部的泥在水里清洗,这种清洗不能太用力,以免把秧苗的细根洗断了,但如果带的泥土太多,就又增加了秧苗的重量。开始时,我拔好一个秧苗,父亲已拔好三四个了,等我也快起来时,父亲和帮工已将拔好的秧苗甩干水装上篮子。”“我背着喷雾器翻山越岭,独自一人去田里除虫治病,四担谷田打一遍药水,要大半天的时间,太阳高照,干到大汗淋漓时,我会躲到树荫下享受片刻的逍遥,遇上雷阵雨,我就只好躲到离田有两三百米的人家里”……话里话外,深沉火辣,朴实至理,都是我们远离父辈亲人、远离古老的中国农耕文化的说不清楚的乡愁啊!
  何金海的父亲,是一个当过村里三把手的父亲、当过媒公的父亲,是一个有骨气、有委屈、有气量的父亲,更是一个会做一手好饭菜、爱喝酒抽烟、有着许多小秘密的男人。比如《乱弹情结》,当作者偶然一个夜晚,从楼上角落里发现父亲那些手抄的浦江乱弹剧本,发现了父亲原来还有这个爱好时,感觉到父亲是那么陌生,一夜都在想:“父亲是从哪里抄的浦江乱弹剧本?才读过初小二年书的父亲,时年才二十三岁,何以对浦江乱弹有如此大的兴趣?这样一本有价值的浦江乱弹手抄本,为什么我一点都不知道?为什么父亲不告诉我?”
  《送您去天堂》里,病重中的父亲趁作者不在,执意出院,要回到乡下老家,临走给作者留下一张小字条:“我前半辈子欠你娘太多,后半辈子得还她,就跟你娘回家了。”欠了什么?作者没有写。当父亲离世的前半天,全家人悲痛,作者在病床前手拿着稿纸,眼含着泪,一字一顿地向父亲报告他的死后安排事宜,意思是让父亲死得很有面子,很排场,让一辈子忍气吞声、遗憾满腹的人,死后,再也不留一点遗憾。这,也应该是老人的一个秘密吧?读来,让人动容:
  “爹,我要给你在县城的殡仪馆安排一个隆重的追悼会,由村书记主持,由镇领导致悼词,由行伍出身的大叔代表亲属讲话,然后给您默哀鞠躬,最后是遗体告别仪式……
  “爹,追悼会后,我要送您到公墓。公墓我都选好了,西边一区八排八号,那个地方前后左右都已有人比您先到了,您不会孤单,我们来看您也方便……
  “爹,我之所以不把您安排到老家,就是不想您和没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老家是出生地,也是伤心地。祖国那么大,好男儿志在四方,这是您从小就教育我的;还有就是,还您原本就属于城里人的命……”
  父亲每听完一段,都含着笑点点头。
  意外的是,我也看到了何金海散文的地域元素。相比沈从文的湘西散文,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小说,梁晓声的北大荒知青小说,刘庆邦的豫东散文,何金海的金华浦江散文也很有看点,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挖掘。比如《我家的金华火腿》,作者不仅仅是写金华火腿如何制作、如何烹制,而且是从自己苦难的童年生活下笔,如何从一头“两头乌”猪仔养起,如何挑选出上等的猪腿,再到制作成金华火腿、出售金华火腿,一路描写下来,让我们看到了山里人的生活哲学。比如,作者写道:“后来我才知道,金华火腿有很多讲究,比如:要‘两头乌’的猪种,要腊月腌渍,猪的重量要在一百二十斤左右;而且金华火腿还有等级,要看火腿的大小、重量、造型和肉质,就像评选美女,身材、身高、肤色、年龄、丰满苗条程度等。我家养不起肥猪,反而成就了标准的金华火腿,并且是‘竹叶熏腿’,极品哪!”又比如“我心有不甘,一次趁父母、姐弟都不在家,爬上灶台,踮起双脚,刚好可以托到火腿的底部,于是,我努力托了托,终于将火腿取了下来。”“用菜刀切了薄薄的一小片,塞到嘴里嚼起来,又切了一小片,我不敢多切,怕被母亲发现,又怕时间长了家里人回来,就马上将火腿挂上去”……顿时,豁达的心态,幽默的语言,串联起一幅幅动感可人的乡村场景。
  像父亲这样的男人,何金海还写了大叔、二叔、三叔、四叔、舅舅生根、父亲的伙来(指朋友)、村支部书记、外公、“我弟弟”和“我”,创作出《我的小爷爷》等父辈系列散文,不可小觑。这些文章里,隐藏了不少幽默可笑的细节,增加了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比如《我的小爷爷》中,那个只大了我两岁的小爷爷,一身正派,桃花运不断,但短命,临死前将自己婚外的两个女人和盘托出,将压在自己心头几十年的故事一吐为快。结尾处,作者认为“小爷爷的儿子,现在表现得很优秀,可以说,继承了小爷爷的全部优点,工作能力上早已超出了我的水平……我想我还是不说的好”。小爷爷的爱情故事,是男人和男人之间的秘密,是不能说的。《生根》里的那个舅舅,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很严重,非得想让两个儿子生出男孩来,养儿防老、传宗接代。不料,二人生的都是女孩,无奈之下,舅舅生根只好亲自上阵找老婆,不生出儿子不罢休,干出了进城嫖娼这等荒唐事,气得舅母自尽了。即便这样了,舅舅还是坚持要娶妻生子,说“我是对得起我爹的,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不争气我也没办法……只要找到人,我还是要生。”这个人,愚昧之极,可气又可恨,好像鲁迅笔下的中年闰土一样,浸透着作者无边的忧患意识。
  以父亲的方式写父亲,也就是说,以男人的方式写男人,只有这样,你笔下的人物才会更加真实。父爱是一代一代绵延不绝的,从东汉的许员外为五岁的小阿瞿刻墓志铭、立画像石,到今天,作家何金海一篇一篇散文写父亲、写父辈,这种爱,从古到今,跨越国界,滋润着人类文明史的进步和发展。谁没有父亲?这个世界上,又有哪个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儿女呢?每每提笔,浮想联翩,我们又怎能不感念父亲的养育之恩呢?于是乎,写下他,不论文笔好坏,不论篇幅长短,让他重新在纸上复活,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故事,传播他的爱,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散文创作,自古就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学问。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到了晚年,打算退居于颍水之上,主张“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简单极了,故,取号“六一居士”。元代画家黄公望,五十岁后浪迹山水,看破红尘,入道教,隐居富春江北的大岭山之后,以大岭山为师,画出了《富春山居图》,传说他常常夜游江上,一人,一孤舟,舟尾系一壶酒,醉至天明,也昏然不醒。苏东坡更是风流,醉酒之后,对着天上的月亮,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所以啊,我想,何金海也应该是这样豪放不羁的散文家,也应该有这样的修为,这样的作文,更应该像他的父亲那样,做一回酒鬼,高兴时朝天上举举杯子,和老人家对饮一番。可否?
  〔特约责任编辑 王雪茜〕
其他文献
国际上有条件接收系统的运行已有20多年历史,美国于1973年开办了第一家收费电视台,向用户有偿提供最受欢迎的热门节目,用户足不出产就能在电视机前欣赏喜爱的影片、重大体育
家里有些神秘兮兮的,好像酝酿着什么事情。  从吃晚饭的时候就有了不同往常的异样,都蔫蔫的,一口接一口地吃。晚饭是奶做的,高粱米水饭,炒土豆丝呛辣粗横,不如娘的滋味苗条。破天荒,还有咸鸭蛋,只是太咸,齁嗓子。我懵懵懂懂地,看着爷和奶的神情纳着闷。奶抚摸着我的头,说,大孙子乖乖,不要淘气噢。还有,居然要点起两个亮来。  一个是洋油灯,小圆肚葫芦似的玻璃罩。毛绒绒的,挂着灰尘。点上,人在近前,熏得鼻孔黑
期刊
1  朝山里走,雾纠缠于花草间,萦绕在树隙里。  “快走啊,敌人就在前面。”  你紧握一根开杈的树枝。你把树枝当枪使。猫腰,脚步滞重,朝我一咧嘴,傻傻地笑。  我不想再看你,嫌恶感再一次袭来。你的裤子快掉到胯下,后面的裤缝拧到前面,露出一圈肉,脏兮兮黑乎乎的。奶奶刚把你那条臭烘烘的裤子换掉,又帮你擦了屁股和大腿,可是没擦净,那气味又跑出来。现在你每往前走一步,身上都会散发一股臭粪味儿。  山上有九
期刊
我很难受。不是我的肉体,是心。這滋味,如针尖在心上一挑一挑,挑一下,揪一下疼。我坐在破得已经露出海绵的老式沙发上,老婆刘淑香站在我跟前,一个劲儿地活噘。  噘,在我们这地方代表骂。沂河中游这方的人对骂人不叫骂人,称作噘人。他们觉得“骂人”这个词太洋,用上“噘”字,比“骂人”的“骂”字劲更大,更能解气!  面对老婆的活噘,我拿摇控器的手,抖索,一个劲儿地调着电视频道。尽管没看老婆的脸,更没有看她嘴里
期刊
今天,人类学家理论是:“佛多妈妈……北方各族所崇拜的始母神……”  童年。  一次,我问妈妈,我从哪里来?  她毫不迟疑非常清晰地回答:“是柳叶变的”。  “怎么知道的呢?”  “萨满。”  “萨满怎么知道的?”  “佛多妈妈告诉她的。”  我是柳叶变的,这是我做梦都没想到过的。  对于母亲的话,“这里没有丝毫‘欺骗行为。’”  我把同样的问题,说给父亲,他非常清晰地回答:“……石头。”  “……
期刊
一  人家说,我妈长的就是地道满族人的面孔,微长瓜脸,皮肤白细,单薄眼皮,眼仁偏黄,鼻梁挺直,后脑壳扁平,发黄而软,肩膀宽阔。这些特征我完全遗传过来,尤其家族历代单眼皮儿,没辙,但细看下,更深邃聚光。  村里人说道:“瞅瞅那孩子长得,前奔儿喽后勺子,福相薄。”往左一撇嘴,嘲笑孩子妈没给脑袋“睡”好。嘴往右一捺,“水蛇腰,溜肩膀,衣服撑不起来罢了,水性杨花之兆。”这又是挑人家母亲的碴口。我妈说,过去
期刊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其关键就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分层探究·合作学习”的新教学模式正是在新课标提出转变教学方式的背景下提出的。它是指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以“活动设计”为基础,以“分层探究”为核心,以“合作学习”为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再设计分层探究活动,让各小组成员在合作互助中学习,充分
为充分利用卫星资源,满足用户对数字资料的快速存取要求,将接收处理系统、存储管理系统及分析处理系统结合起来,并通过网络服务系统实现卫星资料、图象产品的信息实时共享 In o
两只鸽子晃动翅膀,贴着悬崖起飞,飞起又落下,落下又飞起。翅膀不停地晃动,羽毛慢慢沾满了雾水,水珠抖落下来。鸽子像一对梨形挂钟,嘀嗒嘀嗒的钟摆之声,带来了潮汐。  潮汐在一个铁壶里湍急,嗞嗞嗞叫,欢快如嘤嘤啜泣。水蒸气在铁壶口卷起白汽,丝丝缕缕,萦绕,又淡淡散去。铁壶里的水,慢慢浅下去,白汽一圈圈飄绕,挂钟停止了呼吸。嗞嗞嗞的叫声越来越响,仿佛夜深人静时,独自冗长太息。炭火舔着壶底,黑铁一圈圈发红,
期刊
一信息技术在新闻业应用浅谈本文介绍了新闻业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的特点、走过的历程及技术革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