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包括聽说读写等各个方面,听力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核语文能力也应该包括对听力的考查。那么,听力该考些什么,又该如何考查?
一、听力应该成为语文考试内容的必要性
(一)听是人们接受、处理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听力的考试就是对学生接受、处理信息能力的考试
根据有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的语言交往,听占百分之四十五,说占百分之三十,读占百分之十六,写占百分之九。信息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信息输入、编码贮存、提取、译码、输出的过程。听觉是信息输入、编码的主要方式之一。听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认知程度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听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发展。
(二)听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考试成为语文考试的内容,是贯彻执行各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中说到:“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里所说到的“学会倾听”,其本质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使学生的听力得到良好形成。
语文能力由四部分构成,即听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四根柱子。听、说、读、写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都应同样重视。
素质教育中的语文考试和以往语文考试是完全不同的。以往的语文考试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考试,是不健全的考试。而素质教育的语文考试,是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生学习语文而发展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考试。而对于语文能力的考试,当然也就应该听、说、读、写都要进行。在语文教学实际中听说训练十分薄弱,有的教师几乎不进行训练,这是考试这一“指挥棒”的一贯不考听力的“指挥”所致。
(三)听力考试是学习母语外语言的需要
母语是指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
语文科学习的标准语言是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方言区,每个人最初学会的语言是方言。学习本方言(母语)外的语言要特别重视听的训练,尤其是那些母语与普通话差别大的人。听力的考试既是对学生现有的母语外语言学习能力的考试,也是对学生学习母语外语言能力的发展可能的考试。
(四)听力考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声讯传播越来越发达,高度发达的声讯传播渗透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人的听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把听力列入语文考试,可以激励每个社会个体,使每个社会个体的听力都得到提高、发展,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通过考试,借助考试的激励功能,使学生自觉地发展和提高听力,并以此促进其它各方面能力发展,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听力考试的内容
(一)听力的构成
1.辨音力。辨音力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听觉器官要能够准确地接收到语音信号;二是头脑中有词的意义对应模型的存储;三是要能够迅速地把听到的信息与头脑中某些意义模型相联系,即快速检索出所听到的单词。辨音能力是听力理解能力的基础。
2.理解力。理解力就是依靠语法和逻辑知识认定句中各个词语间语法和逻辑关系的能力。能辨析语句的关联、信息与词汇的关联、潜在的逻辑与暗示的关联。
3.意象思维力。意象思维力是指根据听音材料中的词语,句子或篇章,经过分析、综合,进行判断、推理的认识活动过程。意象思维的方法一般包括三个步骤:①分析,即分析听力材料中所描述的不同意象;②组合,即将不同的意象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情景;③判断、推理,即根据组合意象进行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4.抗干扰力。在听力过程中,因为语流信息转瞬即逝,来自听者自身和外界的各种干扰会影响辨音的质量、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等。
5.综合力。听力理解过程受许多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背景知识、信息量的掌握程度和知识面的宽窄、心理因素等。
(二)听力的内容
从听力的构成来看,听力考试的内容应包括:①对重音、语调、停顿的辨别力;②对句子的语法、句子的组合的分辨力;③对所听到的语句的意义的理解力;④对语句所在的语言环境的分辨力;⑤对说话者的角色和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的辨别力;⑥对所听到的语句使用的正误、优劣、效果的判别力;⑦听的过程中对自身心理的调控能力;⑧在听的过程中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三、听力考试的方式
(一)听后口答
学生听录音或者听别人说、读或者对话,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这种方式能直接而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听力,但这种考试方式的过程和结果容易受考试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够公正客观。
(二)听后答卷
学生听录音,然后按要求答卷。这种考试方式能比较客观公正地考查学生的听力,但有它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不能考查学生利用非言语信号,如表情、手势、身体姿势等,来正确地理解语言的能力。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听力应该成为语文考试内容的必要性
(一)听是人们接受、处理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听力的考试就是对学生接受、处理信息能力的考试
根据有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的语言交往,听占百分之四十五,说占百分之三十,读占百分之十六,写占百分之九。信息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信息输入、编码贮存、提取、译码、输出的过程。听觉是信息输入、编码的主要方式之一。听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认知程度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听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发展。
(二)听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力考试成为语文考试的内容,是贯彻执行各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中说到:“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里所说到的“学会倾听”,其本质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使学生的听力得到良好形成。
语文能力由四部分构成,即听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读、写是语文能力的四根柱子。听、说、读、写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都应同样重视。
素质教育中的语文考试和以往语文考试是完全不同的。以往的语文考试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考试,是不健全的考试。而素质教育的语文考试,是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生学习语文而发展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考试。而对于语文能力的考试,当然也就应该听、说、读、写都要进行。在语文教学实际中听说训练十分薄弱,有的教师几乎不进行训练,这是考试这一“指挥棒”的一贯不考听力的“指挥”所致。
(三)听力考试是学习母语外语言的需要
母语是指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
语文科学习的标准语言是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方言区,每个人最初学会的语言是方言。学习本方言(母语)外的语言要特别重视听的训练,尤其是那些母语与普通话差别大的人。听力的考试既是对学生现有的母语外语言学习能力的考试,也是对学生学习母语外语言能力的发展可能的考试。
(四)听力考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声讯传播越来越发达,高度发达的声讯传播渗透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人的听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把听力列入语文考试,可以激励每个社会个体,使每个社会个体的听力都得到提高、发展,以此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通过考试,借助考试的激励功能,使学生自觉地发展和提高听力,并以此促进其它各方面能力发展,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听力考试的内容
(一)听力的构成
1.辨音力。辨音力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听觉器官要能够准确地接收到语音信号;二是头脑中有词的意义对应模型的存储;三是要能够迅速地把听到的信息与头脑中某些意义模型相联系,即快速检索出所听到的单词。辨音能力是听力理解能力的基础。
2.理解力。理解力就是依靠语法和逻辑知识认定句中各个词语间语法和逻辑关系的能力。能辨析语句的关联、信息与词汇的关联、潜在的逻辑与暗示的关联。
3.意象思维力。意象思维力是指根据听音材料中的词语,句子或篇章,经过分析、综合,进行判断、推理的认识活动过程。意象思维的方法一般包括三个步骤:①分析,即分析听力材料中所描述的不同意象;②组合,即将不同的意象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情景;③判断、推理,即根据组合意象进行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4.抗干扰力。在听力过程中,因为语流信息转瞬即逝,来自听者自身和外界的各种干扰会影响辨音的质量、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等。
5.综合力。听力理解过程受许多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背景知识、信息量的掌握程度和知识面的宽窄、心理因素等。
(二)听力的内容
从听力的构成来看,听力考试的内容应包括:①对重音、语调、停顿的辨别力;②对句子的语法、句子的组合的分辨力;③对所听到的语句的意义的理解力;④对语句所在的语言环境的分辨力;⑤对说话者的角色和说话者之间的关系的辨别力;⑥对所听到的语句使用的正误、优劣、效果的判别力;⑦听的过程中对自身心理的调控能力;⑧在听的过程中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三、听力考试的方式
(一)听后口答
学生听录音或者听别人说、读或者对话,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这种方式能直接而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听力,但这种考试方式的过程和结果容易受考试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够公正客观。
(二)听后答卷
学生听录音,然后按要求答卷。这种考试方式能比较客观公正地考查学生的听力,但有它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不能考查学生利用非言语信号,如表情、手势、身体姿势等,来正确地理解语言的能力。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