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8年全面暴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极其深远,置身在这种动荡的经济环境中,中小企业何去何从,值得国人思考。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广大中小企业尽快走出危机,重新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关键词:中小企业 政策 风险 成本 生存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2-054-02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创造的财富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相当大,解决的就业人口也十分可观。可以说中小企业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维系着万千民众的生活和生存,稍有风吹草动,必将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08年全面暴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着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极其深远,置身在这种动荡的经济环境中,中小企业在重重危机中何去何从,值得国人思考。
一、抗风险能力弱是我国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的共性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但这种在需求旺盛、政策对位时期发展壮大起来的一些企业,面对山呼海啸般席卷而来的金融危机,抗风险能力薄弱却暴露无遗,在金融风暴的吹打下摇摇欲坠。
1.一些企业在成长期忽视了抗风险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活跃,市场繁荣,中小企业发展迅猛,企业对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感受很深,适应很快,但对类似于金融风险这样的外部冲击认知不足,忽略了抗风险能力的同步培养和提升。从改革开放初期兴起的乡镇企业到各地规模宏大产业群,在大江南北形成遍地开花的局面,中小企业成为国家经济大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支撑起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可是,很多中小企业一味追求提升产能,对产品升级换代、资金链的安全、研发的投入及潜在危机的分析研究等都做得不够,如此长期积累造成的体虚症,很难适应变幻莫测的外部世界,容易遭外界侵蚀而损害自身的健康。
2.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是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客观存在。我们抛开中小企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不说,与国家大中型企业所得到的政策优惠甚至政策倾斜相比较,中小企业作为散户,所得到的政策支持就很少,在很多地方都没有话语权。这样就,直接导致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先天不足,政府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资在大集团、大企业身上,给予中小企业的关注度非常低,银行信贷所设置的种种门坎,也使中小企业吃尽苦头,望洋兴叹。像这样在偏门夹缝中求生,使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顺风顺水地向前赶路没有问题,可一旦风急浪高,就很难把持,难免动骨伤筋,甚至关门倒闭,既是企业自身的痛也成社会的痛。
3.缺乏必要积累是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又一诱因。把我国的中小企业当作整体看,其数量巨大,在各行各业分布极广,经济总量很可观。但具体至个体而言,很多中小企业还属于粗放型组织,本身的获利能力非常弱,虽然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多年,依然未能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企业资金缺乏,技术没有积累,创新能力弱,产品简单,市场单一,管理粗放,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正逐步丧失成立之初的拼搏和吃苦精神,它又如何能够从容应对骤起的金融风暴呢,陷入困境在所难免。
二、成本压力是我国中小企业挥之不去的隐忧
1.低成本扩张下的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国星罗棋布的中小企业,一贯走的是低成本扩张之路,就是所谓的“蓝海战略”。在生产资料价格相对平稳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的前提下,蓝海战略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累试不爽,造就了我国众多企业多年来产销两旺,出口激增,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转机从2007年就初露端倪,物价的第一轮上涨开始蚕食着企业的利润,《劳动合同法》的推出及舆论的片面宣传,用工的不确定因素又给众多企业带来了恐慌,就连华为这样的明星企业也未雨绸缪,何况芸芸众生,“蓝海战略”被拦腰一棒,有种痛不欲生的感觉。但是,真正的痛不欲生却是2008年的事情,2007年的时候许多企业还抱着惯性原理为2008年祈福,为“蓝海战略”的明天祈福。
2.物价上涨使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初现。2008年上半年,原材料价格一路飞奔,扶遥直上,在此起彼伏的涨价声中,以制造业为龙头的中国企业,多年来一直笼罩在头上的光环瞬间变得黯淡无光,取而代之的是难以言状的痛。在这场涨价潮中,受伤最重的要数中小企业,材料进价贵,产品卖价却未必高,加上底子薄,大量流动资金被高价运行的能源、材料所消耗,盈利水平急转直下甚至出现亏损。虽然市场还相对活跃,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已迫在眉睫。在通货膨胀压力下一贯采取守势的金融政策和历来就融资难的双重挤压下,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仅在上半年就已经倒闭数万家。紧接着刮起金融风暴,连世界经济都感到刺骨的冷,更何况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特别无助,资金没有了,市场萎缩了,广大中小企业不约而同地把活下去当成2008年度的终级目标。没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情,努力稳住资金链,让生产经营正常一点,企业少亏一点,职工队伍稳定一点,就能走出困境。
3.用工成本增加使中小企业失去了一贯的优势。仿佛一夜之间,从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一带到后起之秀长三角地区,都传来了招工难的声音。中国有那么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人们的诱惑很大,造就出中国浩浩荡荡的打工大军。而到了2008年初,各地却不约而同地传出招工难的呼声,劳动力市场冷清了,打工的人凭空消失了大半,而企业给出的待遇一下子失去了吸引力,就连昆明这样的西部城市,在年初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对企业报出的待遇不屑一顾,让招工人员惊出一身冷汗,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于是,很多外资企业甚至是集体企业都把工厂搬到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以降低日益增加的用工成本,宣告了中国企业正在逐渐失去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对中小企业而言,特别是制造业的中小企业,的确是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三、不公平因素加剧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
当国际油价一跌再跌,已经跌到远远低于当初石油大佬提价时的水平,但国内油价几个月来仍然坚挺,无数消费者翘首以盼的事姗姗来迟。许多中小企业正在金融危机中苦苦挣扎,已经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一些优秀人才宁可待业,也不愿到企业中一方面拿着不尽人意的收入,一方面却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国家大力提倡企业要自主创新,但没有了人才,中小企业创新源泉在哪里,竞争力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呢?
不公平因素对中小企业的伤害,不像急起急落的市场那样来得快,不像骤起的金融危机那样来得直观,但这种隐性的伤害是长久的,更难治愈。特别是在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时候,由于没有同舟共济的感受,企业的挫折感更强,信心损害更大,中小企业复兴之路漫漫长长,这对中国经济是很大的伤害。
四、政策是否到位是中小企业度过金融危机的关键
国家已下大决心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加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并把该政策作为长效机制来抓。这在当前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际,对中小企业来说是无疑是久旱逢甘霖。但是,这么好的政策能否落实到位,迫切需要资金注入的中小企业是否真能得到及时的帮助,这是问题的关键,可这并不能取决于企业自身,而是取决于金融机构,取决于某些权力机构。面对金融危机,银行也要为资金的安全千思万虑,因此它们更愿意把钱贷给大企业,贷给那些与其利益捆绑得很紧的客户,甚至贷给高校这样新兴的贷款大户,这也是人之常情。近年来,全国高校的贷款金额节节攀升,某个中小企业百把万的贷款比之某个高校动辄几亿十几亿贷款,真是小巫见大巫,银行把钱贷给高校,指标完成了,风险也小了,岂不更稳妥。遗憾的是,学校没有那笔贷款,顶多少盖一幢教学楼,企业没有了救命款,迎来的却是倒闭。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现实依然很残酷,金融机构并不都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方地把钱贷给它们。这一点中小企业体会很深,感受很深,如愿地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历来不占多数,现在仍然寥寥无几。
国家将在2009年实施的增值税转型方案,对中小企业来说,真是福音。争议多年的增值税改革方案在这个时候出台,给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对正在金融危机中拼搏的企业来说,的确是一缕曙光。对那些可以挺得过2008年的中小企业来说,2009年仍然是值得期待的一年。
五、中小企业的创业精神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坚韧的集中表现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智慧和坚韧闻名于世,这在中小企业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许多中小企业成长中智勇双全的故事,我们没有必要赘述,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悉,中小企业其实早就开始了自我救赎之路。发达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向中部或中西部搬迁,这在2007年就已经有了规模,成了气候,那时金融危机未露端倪,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很多企业家就已经对未来有了充分的估算,提前落实应对之策。还有一些企业积极进行产业的升级或转型,在做大自己的同时做强自己,提升自己的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很多地方政府同时推出一些相应的配套措施,尽可能地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些便利条件,实实在在地为中小企业做好服务,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嗅觉敏锐、自强不息是中小企业的本色。在没有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它们就是靠这种与生俱来的本领从极其苛刻的环境中奋起。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中国企业创造了那么多奇迹,许多中小企业成长为著名的企业,甚至成为行业的排头兵,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即使是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小企业也没有理由一蹶不振,更应该走出一条自救之路和自强之路。
显然,搬迁不是唯一,还有更多无力搬迁也无需搬迁企业,它们又何去何从?转型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传统的中小企业来说不是件易事,更何况中国的现状还需要很多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中小企业,社会需要的不是让这些中小企业休克或死亡,而是健康有序地发展,哪怕是在金融风暴的肆虐下,中小企业向前的步伐也将永不停止。
参考文献:
1.胡玉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现状及其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9)
2.张杰.信贷紧缩政策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对策[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8(9)
3.徐进前,邓丽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创新途径探寻[J].当代经济,2008(8)
(作者简介:马福云,会计师,云南农业大学财务处会计核算科科长,主要从事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徐丽萍,经济师,工作单位为昆明焦化制气厂 云南昆明 650201)
(责编:若佳)
关键词:中小企业 政策 风险 成本 生存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2-054-02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创造的财富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相当大,解决的就业人口也十分可观。可以说中小企业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维系着万千民众的生活和生存,稍有风吹草动,必将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08年全面暴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着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极其深远,置身在这种动荡的经济环境中,中小企业在重重危机中何去何从,值得国人思考。
一、抗风险能力弱是我国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的共性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但这种在需求旺盛、政策对位时期发展壮大起来的一些企业,面对山呼海啸般席卷而来的金融危机,抗风险能力薄弱却暴露无遗,在金融风暴的吹打下摇摇欲坠。
1.一些企业在成长期忽视了抗风险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活跃,市场繁荣,中小企业发展迅猛,企业对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感受很深,适应很快,但对类似于金融风险这样的外部冲击认知不足,忽略了抗风险能力的同步培养和提升。从改革开放初期兴起的乡镇企业到各地规模宏大产业群,在大江南北形成遍地开花的局面,中小企业成为国家经济大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支撑起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可是,很多中小企业一味追求提升产能,对产品升级换代、资金链的安全、研发的投入及潜在危机的分析研究等都做得不够,如此长期积累造成的体虚症,很难适应变幻莫测的外部世界,容易遭外界侵蚀而损害自身的健康。
2.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是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客观存在。我们抛开中小企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不说,与国家大中型企业所得到的政策优惠甚至政策倾斜相比较,中小企业作为散户,所得到的政策支持就很少,在很多地方都没有话语权。这样就,直接导致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先天不足,政府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资在大集团、大企业身上,给予中小企业的关注度非常低,银行信贷所设置的种种门坎,也使中小企业吃尽苦头,望洋兴叹。像这样在偏门夹缝中求生,使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顺风顺水地向前赶路没有问题,可一旦风急浪高,就很难把持,难免动骨伤筋,甚至关门倒闭,既是企业自身的痛也成社会的痛。
3.缺乏必要积累是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又一诱因。把我国的中小企业当作整体看,其数量巨大,在各行各业分布极广,经济总量很可观。但具体至个体而言,很多中小企业还属于粗放型组织,本身的获利能力非常弱,虽然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多年,依然未能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企业资金缺乏,技术没有积累,创新能力弱,产品简单,市场单一,管理粗放,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正逐步丧失成立之初的拼搏和吃苦精神,它又如何能够从容应对骤起的金融风暴呢,陷入困境在所难免。
二、成本压力是我国中小企业挥之不去的隐忧
1.低成本扩张下的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国星罗棋布的中小企业,一贯走的是低成本扩张之路,就是所谓的“蓝海战略”。在生产资料价格相对平稳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的前提下,蓝海战略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累试不爽,造就了我国众多企业多年来产销两旺,出口激增,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转机从2007年就初露端倪,物价的第一轮上涨开始蚕食着企业的利润,《劳动合同法》的推出及舆论的片面宣传,用工的不确定因素又给众多企业带来了恐慌,就连华为这样的明星企业也未雨绸缪,何况芸芸众生,“蓝海战略”被拦腰一棒,有种痛不欲生的感觉。但是,真正的痛不欲生却是2008年的事情,2007年的时候许多企业还抱着惯性原理为2008年祈福,为“蓝海战略”的明天祈福。
2.物价上涨使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初现。2008年上半年,原材料价格一路飞奔,扶遥直上,在此起彼伏的涨价声中,以制造业为龙头的中国企业,多年来一直笼罩在头上的光环瞬间变得黯淡无光,取而代之的是难以言状的痛。在这场涨价潮中,受伤最重的要数中小企业,材料进价贵,产品卖价却未必高,加上底子薄,大量流动资金被高价运行的能源、材料所消耗,盈利水平急转直下甚至出现亏损。虽然市场还相对活跃,意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已迫在眉睫。在通货膨胀压力下一贯采取守势的金融政策和历来就融资难的双重挤压下,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仅在上半年就已经倒闭数万家。紧接着刮起金融风暴,连世界经济都感到刺骨的冷,更何况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特别无助,资金没有了,市场萎缩了,广大中小企业不约而同地把活下去当成2008年度的终级目标。没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情,努力稳住资金链,让生产经营正常一点,企业少亏一点,职工队伍稳定一点,就能走出困境。
3.用工成本增加使中小企业失去了一贯的优势。仿佛一夜之间,从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一带到后起之秀长三角地区,都传来了招工难的声音。中国有那么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人们的诱惑很大,造就出中国浩浩荡荡的打工大军。而到了2008年初,各地却不约而同地传出招工难的呼声,劳动力市场冷清了,打工的人凭空消失了大半,而企业给出的待遇一下子失去了吸引力,就连昆明这样的西部城市,在年初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对企业报出的待遇不屑一顾,让招工人员惊出一身冷汗,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于是,很多外资企业甚至是集体企业都把工厂搬到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以降低日益增加的用工成本,宣告了中国企业正在逐渐失去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对中小企业而言,特别是制造业的中小企业,的确是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三、不公平因素加剧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
当国际油价一跌再跌,已经跌到远远低于当初石油大佬提价时的水平,但国内油价几个月来仍然坚挺,无数消费者翘首以盼的事姗姗来迟。许多中小企业正在金融危机中苦苦挣扎,已经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一些优秀人才宁可待业,也不愿到企业中一方面拿着不尽人意的收入,一方面却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国家大力提倡企业要自主创新,但没有了人才,中小企业创新源泉在哪里,竞争力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呢?
不公平因素对中小企业的伤害,不像急起急落的市场那样来得快,不像骤起的金融危机那样来得直观,但这种隐性的伤害是长久的,更难治愈。特别是在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时候,由于没有同舟共济的感受,企业的挫折感更强,信心损害更大,中小企业复兴之路漫漫长长,这对中国经济是很大的伤害。
四、政策是否到位是中小企业度过金融危机的关键
国家已下大决心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加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并把该政策作为长效机制来抓。这在当前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际,对中小企业来说是无疑是久旱逢甘霖。但是,这么好的政策能否落实到位,迫切需要资金注入的中小企业是否真能得到及时的帮助,这是问题的关键,可这并不能取决于企业自身,而是取决于金融机构,取决于某些权力机构。面对金融危机,银行也要为资金的安全千思万虑,因此它们更愿意把钱贷给大企业,贷给那些与其利益捆绑得很紧的客户,甚至贷给高校这样新兴的贷款大户,这也是人之常情。近年来,全国高校的贷款金额节节攀升,某个中小企业百把万的贷款比之某个高校动辄几亿十几亿贷款,真是小巫见大巫,银行把钱贷给高校,指标完成了,风险也小了,岂不更稳妥。遗憾的是,学校没有那笔贷款,顶多少盖一幢教学楼,企业没有了救命款,迎来的却是倒闭。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现实依然很残酷,金融机构并不都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方地把钱贷给它们。这一点中小企业体会很深,感受很深,如愿地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历来不占多数,现在仍然寥寥无几。
国家将在2009年实施的增值税转型方案,对中小企业来说,真是福音。争议多年的增值税改革方案在这个时候出台,给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对正在金融危机中拼搏的企业来说,的确是一缕曙光。对那些可以挺得过2008年的中小企业来说,2009年仍然是值得期待的一年。
五、中小企业的创业精神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坚韧的集中表现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智慧和坚韧闻名于世,这在中小企业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许多中小企业成长中智勇双全的故事,我们没有必要赘述,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悉,中小企业其实早就开始了自我救赎之路。发达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向中部或中西部搬迁,这在2007年就已经有了规模,成了气候,那时金融危机未露端倪,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很多企业家就已经对未来有了充分的估算,提前落实应对之策。还有一些企业积极进行产业的升级或转型,在做大自己的同时做强自己,提升自己的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很多地方政府同时推出一些相应的配套措施,尽可能地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些便利条件,实实在在地为中小企业做好服务,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嗅觉敏锐、自强不息是中小企业的本色。在没有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它们就是靠这种与生俱来的本领从极其苛刻的环境中奋起。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中国企业创造了那么多奇迹,许多中小企业成长为著名的企业,甚至成为行业的排头兵,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即使是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小企业也没有理由一蹶不振,更应该走出一条自救之路和自强之路。
显然,搬迁不是唯一,还有更多无力搬迁也无需搬迁企业,它们又何去何从?转型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传统的中小企业来说不是件易事,更何况中国的现状还需要很多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中小企业,社会需要的不是让这些中小企业休克或死亡,而是健康有序地发展,哪怕是在金融风暴的肆虐下,中小企业向前的步伐也将永不停止。
参考文献:
1.胡玉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现状及其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9)
2.张杰.信贷紧缩政策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对策[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8(9)
3.徐进前,邓丽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创新途径探寻[J].当代经济,2008(8)
(作者简介:马福云,会计师,云南农业大学财务处会计核算科科长,主要从事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徐丽萍,经济师,工作单位为昆明焦化制气厂 云南昆明 650201)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