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已经发展了五千余年,可谓博大精深。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很多传统观念一直以来都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对人们日常生活与行为影响很大。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重要的精神基础,能够为民族的发展与延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并且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传统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也随之形成与发展而成,是一种有着稳定形态的文化,是各个民族都特有的。传统文化属于民族的历史遗产,能够反映于日常生活里面,占据着主导地位,有着特有的内涵,是民族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民族产生较强的自我认同感。中华传统文化也是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也是一种有着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品质、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宗教信仰等。
中华传统文化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分为三部分,即中国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十分旺盛,对我们民族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并且直到今天这种影响力也依旧存在。在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随着中国新文化的重新构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出现解体,让中华传统文化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中国现代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并广泛吸收了西方文化和马列主义文化,对于当代文化而言,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发挥着基石的功能,决定在当代文化的一些重要特点。20 世纪马列主义文化传到了我国,并被当代文化所吸收,同时指导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后,和中华传统文化相互碰撞,最终融合在一起,此期间对我国民众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情况来看,是中华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生不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存在一定程度的轻视倾向。“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组于北大发放了问卷调查,当提问“当前,我国将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定位法定節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时,调查结果显示,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的人为 73%,而持反对态度的人为 8%。在持肯定态度的人中,其肯定的原因主要是支持传统节日作为节假日,并非是认为,传统文化节日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把传统节日当做工具,并非价值。对于“你是否经常欣赏京剧、昆剧、豫剧等欣赏戏剧?”这个问题的回答,表示经常去欣赏传统戏剧的人不足 10%,表示喜欢的仅有 5%。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生非常喜欢过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等。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了解不多。因为当前的社会有着开放性特点,大量异域文化进入我国,大学生普遍对其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是却不喜欢史子集,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不了解传统文化,认知程度很低。从“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组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不清楚孟子、荀子、墨子等古人的生平事迹,也不熟悉其主要思想,尤其是一些学生甚至不了解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北大第一任校长严复。同时在问卷调查中显示,就算在表明自己了解相关古人及其历史事件的大学生里面,也很少进行细究。南开大学学生团队的调查也显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略有偏差。传统文化分类方式较多,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理论、技艺、传统、民俗和其他。但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接近传统艺术。其中,书法、戏剧等传统艺术以及与生活接触较紧密的民俗等,更为学生群体所熟知,而传统文学与思想等,虽具有历史性与传承性,但并未被学生理解为传统文化范畴。
二、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开展主题实践,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既不是自己头脑中原有的,也不是从天而降的,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使之形成。”其潜在含义就是,教育不能闭门造车,除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文化课程学习相配合,还应该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仅延伸了理论学习,也逐渐深化了大学生传统教育学习。因此,实践活动的主体应为大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各种活动进行组织。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大学生,以此实现教育实效的提升。
(二)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主要载体就是传播媒介,即将现有的传播途径利用起来,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传播给大学生,这样大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社会信息,还能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大力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
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和思想活跃的个性,要想有效地培育大学生个人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变被动接受成为教育中的主体,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追求。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效率。(作者单位为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会计学院)
传统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也随之形成与发展而成,是一种有着稳定形态的文化,是各个民族都特有的。传统文化属于民族的历史遗产,能够反映于日常生活里面,占据着主导地位,有着特有的内涵,是民族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民族产生较强的自我认同感。中华传统文化也是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也是一种有着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品质、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宗教信仰等。
中华传统文化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分为三部分,即中国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十分旺盛,对我们民族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并且直到今天这种影响力也依旧存在。在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随着中国新文化的重新构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出现解体,让中华传统文化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中国现代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并广泛吸收了西方文化和马列主义文化,对于当代文化而言,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发挥着基石的功能,决定在当代文化的一些重要特点。20 世纪马列主义文化传到了我国,并被当代文化所吸收,同时指导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后,和中华传统文化相互碰撞,最终融合在一起,此期间对我国民众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情况来看,是中华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生不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存在一定程度的轻视倾向。“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组于北大发放了问卷调查,当提问“当前,我国将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定位法定節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时,调查结果显示,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的人为 73%,而持反对态度的人为 8%。在持肯定态度的人中,其肯定的原因主要是支持传统节日作为节假日,并非是认为,传统文化节日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把传统节日当做工具,并非价值。对于“你是否经常欣赏京剧、昆剧、豫剧等欣赏戏剧?”这个问题的回答,表示经常去欣赏传统戏剧的人不足 10%,表示喜欢的仅有 5%。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生非常喜欢过西方的情人节和圣诞节等。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了解不多。因为当前的社会有着开放性特点,大量异域文化进入我国,大学生普遍对其有着极大的兴趣,但是却不喜欢史子集,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不了解传统文化,认知程度很低。从“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组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不清楚孟子、荀子、墨子等古人的生平事迹,也不熟悉其主要思想,尤其是一些学生甚至不了解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北大第一任校长严复。同时在问卷调查中显示,就算在表明自己了解相关古人及其历史事件的大学生里面,也很少进行细究。南开大学学生团队的调查也显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略有偏差。传统文化分类方式较多,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理论、技艺、传统、民俗和其他。但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接近传统艺术。其中,书法、戏剧等传统艺术以及与生活接触较紧密的民俗等,更为学生群体所熟知,而传统文学与思想等,虽具有历史性与传承性,但并未被学生理解为传统文化范畴。
二、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开展主题实践,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
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既不是自己头脑中原有的,也不是从天而降的,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使之形成。”其潜在含义就是,教育不能闭门造车,除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文化课程学习相配合,还应该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仅延伸了理论学习,也逐渐深化了大学生传统教育学习。因此,实践活动的主体应为大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各种活动进行组织。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大学生,以此实现教育实效的提升。
(二)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主要载体就是传播媒介,即将现有的传播途径利用起来,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传播给大学生,这样大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社会信息,还能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大力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
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和思想活跃的个性,要想有效地培育大学生个人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变被动接受成为教育中的主体,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追求。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效率。(作者单位为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