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普陀山看“海天佛国”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nz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观世音菩萨显化道场,素有“海天佛国”之称。
  普陀山地处浙江省杭州湾东南海中,岛呈长菱形,面积12.5平方公里,山上林木葱茏,洞壑幽深,奇石嶙峋,金沙绵亘,潮音梵呗,终年不绝。千百年来,普陀山以海山之胜、大士之灵,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梯山万里,前来朝圣。
  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慧锷入唐求法,在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一尊归国,途经莲花洋,遇风涛,舟触新罗礁,漂泊到普陀山潮音洞附近,慧锷以为菩萨不肯东去日本,便与舟上新罗贾客一起登岸,留圣像于洞侧,是为山上供奉的第一尊观音,逐渐演变成观音道场。近经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员考证,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除因观音信仰早年在中国传播外,还与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由于普陀山在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环境,成为古代朝鲜、日本以及南亚各国航舶出入中国必经之地,各国商船在此候风候潮和祈祷航海平安,至今在山上留下高丽道头、新罗礁等遗迹。
  普陀山诸多名胜古迹远播中外,与观世音菩萨济世拔苦、大慈大悲的形象以及本山独特的佛教丛林和举世无双的海天风光有关。人们敬仰大士慈悲济世的庄严妙德,更加向往风光旖旎的普陀山。有人把普陀山与杭州西湖相比:“以山而兼湖之胜,当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又说:“天台雄胜,雁荡奇胜,普陀幽胜。”长期的海浪冲刷和剥蚀使山岛形成峰壑竞秀、海山争辉的壮丽景观。人们把寺院、奇石、金沙、潮音、幻景称为“普陀五绝”。在信众们眼里,普陀山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是净土。这里每年接待600余万香客、游客。其中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瑞士、瑞典、奥地利、澳大利亚、加拿大、菲律宾、比利时、土耳其等国家的游客数万人,如2011年上述国家的游客达53100余人次,其中很多是来朝圣的。
  普陀山不仅擅海山之胜、林壑之美,并因众多的住山高僧和抵山名人而声誉倍增。中国佛教曹洞宗十世法裔真歇、北宋高僧宏智、中国禅宗名著《五灯会元》作者大川普济、被日本天皇封为国师的一山一宁、元代的孚中、明代的一乘以及清代的别庵、潮音,近代的太虚、印光、印顺等高僧大德均曾驻锡此山,重光禅林、弘扬佛法。
  唐宋以降,世界各国信众“梦想名山久,因之驾海来”,与寺院互有馈赠,留下许多珍贵的纪念品,现珍藏在普陀山文物馆的有来自印度、日本、缅甸、菲律宾、柬埔寨、法国等佛像、铜屏、玉佛、贝叶经、玳瑁塔、菩提树叶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
  普陀山香火盛时曾有200余座庵堂和静室。至民国十三年(1924),尚存3大寺、88庵、128座茅篷。其中普济、法雨两寺是现存江南最大的清代皇家式建筑群。位于灵鹫峰下的普济禅寺更是国内最大供奉观音的宝刹,有殿宇九重,亭台楼阁600余间,建筑面积23000余平方米,寺内大圆通殿供奉高8.8米的观音坐像,两边为形态各异的“观音三十二应身”,整座大殿“千人进入而尚宽敞,万人进而不拥挤”,被称为“活大殿”。2006年4月25日,“首届世界佛教论坛”闭幕式在山上隆重举行,海内外108位高僧大德和数万信众云集佛国。如今,这个面积仅12﹒5平方公里的神奇海岛,每年接待近700万来自世界各国朝山揽胜的香客、游客。普陀山已经成为五大洲各国信众和游客向往的朝圣之地。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我国的民众就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守望相夫的传统美德,到了近代,女性要求独立和男女平等的思考日益高涨,推动了女性突破传统的社会角色,开始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慈善工作为她们铺平了进入公共领域的道路,并为后人们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经历,慈善改变了女性的世界观、人生观,改变了她们的公众形象,印证了东方女性公益中成长的路径。  宋代:从行善到劝善的女子 公益  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起,妇女对慈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