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许多研究与改革大多还停留在研究如何“教”,偏重于“教师教”而忽略了“学生学”方面。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重互动过程。而教学质量在于,学生是否成功地掌握了所学知识。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智力发展的这一个阶段,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解释世界的态度与方式。
一、重视青少年的智力的培养
青少年的智力发展可分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
观察得正确、全面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判断的对与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并教会他们善于观察。如,从几何图形中观察出某些特殊图形或关系,从数学式中观察出它的特点与相互关系等。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实践。
提高学生的数学记忆能力不容忽视。数学知识灵活,解题方式多样,但该学习过程仍离不开记忆。首先,学生应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理解,掌握其本质与内在联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细讲、精讲,深入浅出地给学生分析解题思路与过程。切不可贪多求快,使学生不求甚解。其次,教会学生以下三种记忆方法:形象记忆法、类比记忆法、系统记忆法。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等品质。根据青少年此阶段的注意力发展水平,教师应做到:①掌握教学单元及课堂中的进度与容量,使得内容适当、难易适度。②在某一个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应利用注意的稳定性,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点的学习中。③教会学生如何把注意力从一个知识点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学会把知识点相互衔接、融会贯通,做到举一反三。
二、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
1.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逆向思维训练
加强知识的系统教学与变式教学相结合,鼓励设问、提倡多解、培养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能力,克服由定向思维所造成的解题方法刻板、僵化。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猜想能力,如,类比想象、跳跃想象、复合想象等。
2.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分析数学问题,使学生思维具有广阔性。(2)引导学生克服思维的肤浅性,避免做习题时只会依葫芦画瓢,不明确解题思路、不领会解题实质,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与表面性。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辨别是非、评价优劣,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4)在教学中不要片面强调解题的模式化,使学生思维僵化。应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既要让学生善于类化、联想,又要让学生具有思维的灵活应变能力。(5)引导学生善于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归纳、整理,使之有条理、有层次、系统化。在数学知识的纵向上、解题思路的横向上进行串联,提高解题的能力,养成自我小结的习惯,提高思维的组织性。(6)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多思考、多猜想、多疑问、多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注重情意效应,创设良好的环境情境
中学生心理特征中存在着有利于学习的积极心向(如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与参与欲等),也存在不利于学习的心理因素(如自制力较差、心理较脆弱,并逐渐呈现出闭锁和逆反等心理倾向)。因此,在初中阶段,应特别注重营造宽松、和谐、有趣并有适度竞争的课堂教学气氛,目的是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克服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其能主动、愉快、高效地学习。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学习成效。对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该予以理解,只要求他们与自己的过去比,能在自身条件下尽量做好。事实上,个体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这种感情上的平等对后进生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
四、减负增效,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必须先给学生“松绑”,把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他们。重视解题思想方法的教学,精选习题并把握好练习的“度”,把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是直接原因。现在仍然有许多教师对“减负”心存疑虑,说到底是教学的思想观念问题,是对学生学习心理及其规律性的认识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增强学生学习的效率意识、优化意识、辩证意识,着眼于把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掘出来。
五、不预习下的启发式教学
对于中学生思维发展,笔者采用了不预习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初衷,是想尝试发现式教学。那么为什么不要求学生预习呢?或者说希望学生是在不甚了解学习内容的情况下上课呢?我们的理念是,课堂教学不只是为了传授既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善于探索创新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后者首先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能把学生的高级心理活动充分调动起来,这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需要为探索和建构新知营造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而现今的教材基本上仍是陈述式的知识结构体系,也就是说,教材信息是一种呈储存状态的知识信息,它不如经过教师设计加工后的呈输出状态的信息更易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开启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的预习往往会造成先入为主的心理态势,内容的新鲜感、探索的欲望和思维的力度均会受到一定影响。教师精心设置的悬念也常流于形式。一些采用发现法教学的课例,也常因为学生预知内容而使其效能大打折扣。简言之,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条件常常被学生的预习所削弱,而不成其为真正意义下的启发式教学。因此,我们明确要求学生课前不预习,甚至上课开始一段时间也不要翻开书本。上课时,也是以问题引路,为学生搭建认知平台,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新概念或发现新命题。
有时,学生的思路或提出的问题出乎教师的预料,而且确有探索价值,就让学生充分讨论,真正把思维主动权交给学生,不去刻板地追求完成当堂课既定的教学任务。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焕发学习的主动精神、发展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上受益很大。
(格尔木市第四中学)
一、重视青少年的智力的培养
青少年的智力发展可分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
观察得正确、全面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判断的对与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并教会他们善于观察。如,从几何图形中观察出某些特殊图形或关系,从数学式中观察出它的特点与相互关系等。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实践。
提高学生的数学记忆能力不容忽视。数学知识灵活,解题方式多样,但该学习过程仍离不开记忆。首先,学生应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理解,掌握其本质与内在联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细讲、精讲,深入浅出地给学生分析解题思路与过程。切不可贪多求快,使学生不求甚解。其次,教会学生以下三种记忆方法:形象记忆法、类比记忆法、系统记忆法。
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等品质。根据青少年此阶段的注意力发展水平,教师应做到:①掌握教学单元及课堂中的进度与容量,使得内容适当、难易适度。②在某一个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应利用注意的稳定性,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点的学习中。③教会学生如何把注意力从一个知识点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学会把知识点相互衔接、融会贯通,做到举一反三。
二、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
1.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逆向思维训练
加强知识的系统教学与变式教学相结合,鼓励设问、提倡多解、培养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能力,克服由定向思维所造成的解题方法刻板、僵化。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数学想象力、猜想能力,如,类比想象、跳跃想象、复合想象等。
2.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分析数学问题,使学生思维具有广阔性。(2)引导学生克服思维的肤浅性,避免做习题时只会依葫芦画瓢,不明确解题思路、不领会解题实质,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与表面性。并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辨别是非、评价优劣,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4)在教学中不要片面强调解题的模式化,使学生思维僵化。应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既要让学生善于类化、联想,又要让学生具有思维的灵活应变能力。(5)引导学生善于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归纳、整理,使之有条理、有层次、系统化。在数学知识的纵向上、解题思路的横向上进行串联,提高解题的能力,养成自我小结的习惯,提高思维的组织性。(6)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多思考、多猜想、多疑问、多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注重情意效应,创设良好的环境情境
中学生心理特征中存在着有利于学习的积极心向(如好奇心、好胜心、求知欲与参与欲等),也存在不利于学习的心理因素(如自制力较差、心理较脆弱,并逐渐呈现出闭锁和逆反等心理倾向)。因此,在初中阶段,应特别注重营造宽松、和谐、有趣并有适度竞争的课堂教学气氛,目的是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克服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其能主动、愉快、高效地学习。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提高学习成效。对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应该予以理解,只要求他们与自己的过去比,能在自身条件下尽量做好。事实上,个体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这种感情上的平等对后进生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
四、减负增效,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必须先给学生“松绑”,把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他们。重视解题思想方法的教学,精选习题并把握好练习的“度”,把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是直接原因。现在仍然有许多教师对“减负”心存疑虑,说到底是教学的思想观念问题,是对学生学习心理及其规律性的认识问题。作为教师应该增强学生学习的效率意识、优化意识、辩证意识,着眼于把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掘出来。
五、不预习下的启发式教学
对于中学生思维发展,笔者采用了不预习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初衷,是想尝试发现式教学。那么为什么不要求学生预习呢?或者说希望学生是在不甚了解学习内容的情况下上课呢?我们的理念是,课堂教学不只是为了传授既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善于探索创新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后者首先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能把学生的高级心理活动充分调动起来,这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需要为探索和建构新知营造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而现今的教材基本上仍是陈述式的知识结构体系,也就是说,教材信息是一种呈储存状态的知识信息,它不如经过教师设计加工后的呈输出状态的信息更易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开启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的预习往往会造成先入为主的心理态势,内容的新鲜感、探索的欲望和思维的力度均会受到一定影响。教师精心设置的悬念也常流于形式。一些采用发现法教学的课例,也常因为学生预知内容而使其效能大打折扣。简言之,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条件常常被学生的预习所削弱,而不成其为真正意义下的启发式教学。因此,我们明确要求学生课前不预习,甚至上课开始一段时间也不要翻开书本。上课时,也是以问题引路,为学生搭建认知平台,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新概念或发现新命题。
有时,学生的思路或提出的问题出乎教师的预料,而且确有探索价值,就让学生充分讨论,真正把思维主动权交给学生,不去刻板地追求完成当堂课既定的教学任务。这种方法,使学生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焕发学习的主动精神、发展探索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上受益很大。
(格尔木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