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震右腿残疾,靠助动车出行,但每次大学同学会聚会,他都会来。十多年前那次同学聚会,他说他著书二十二部,我有点震惊。去年同学聚會,他说他已著书三十六本,共一千五百万字。这使我大为震惊!这位老同学,人很瘦弱,拄着拐杖,竟如此坚毅和坚实,发出这么大的能量,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这使我想对他进行采访。后来,经过几次约谈,我对王震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王震字金山,山东阳谷人,1960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员,上海海事大学教授,上海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常务理事、理论研究部主任,乃徐悲鸿艺术研究专家,美术史论家,传记作家。其著书36本,文章200余篇,共1500余万字。其著作多为资料集成,但也有些美术史论和传记文学。
五十多年,摘录几十万张卡片
王震先生1960年春从大学提早毕业,分配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当时为中华书局编辑所),因脚疾行走不便,留在资料室工作。
对一个青年来说,这是一份非常枯燥的工作,然而王震越干越有劲,他不仅出色完成本职工作,还利用中午休息时间钻在书库里。人家中午休息睡觉聊天或逛街,他在书籍与报纸的海洋里徜徉,三十六年没有午休。退休后又到上海图书馆搜集资料,至今已有十八个年头了。为了节约时间,他常年自带白开水和馒头,由于那时上图不准在阅览室里吃东西,他便到洗手间去吃,啃馒头喝开水,又怕碰到如厕的人尴尬,于是加快速度狼吞虎咽,常常被噎得够呛。我曾几次在上海图书馆门前碰到他拄着拐杖爬那高高的台阶,当时我想他这样进出图书馆真不容易,想不到他竟坚持十八年。如今王震年已八十三,仍在那高高的台阶上攀登啊。
五十年来,王震查阅过100多种报刊,其中上海的报刊80余种,还有许多书籍。他把《申报》《中央日报》《良友》杂志以及《时报》《美术画报》等统统翻阅了一遍,有的报刊从1926年到1949年一张不漏地翻阅了一遍。在这漫长的五十年里,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人生最主要的年华都消耗在书海报海里了。他默默地在“大海”里捞针,书海报海里拾贝。在五十年里,他摘录了大约六十万张左右的卡片,有时编写一本书就要用去几万张卡片资料,这需要怎样的执着和坚守的精神啊。
王震至今不用电脑,全部用手抄写,六十万张卡片用手抄录,出版1500万字的书籍和发表的文章用手抄写,这个工程令人感慨。我觉得,五十年来他在这方面的劳作,其艰辛可比数学家陈景润计算哥德巴赫猜想。
我与他交谈时说了这样的意思,他很淡然地笑笑。
一本书,六斤半重
《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这本书像一块砖头,我一只手是拿不起来的,一问才知是六斤半重,200万字,1339页,收录和提及11500人。王震说,为了这本书他查阅了近100年的《申报》(1900年~2000年)和其他十余种报刊,写作七年,才由上海书画社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
这本大书受到不少专家和书家的好评,肯定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史学价值。陈传席博士撰文说:“现在出版的书,可读的不多,可信的更少,而王震先生的文章和著作却不然,他是靠自己辛勤查阅的资料说话,故可读亦可信。”五十多年来,王震的书受到专家和读者好评的不少,这里列出其中一部分:《徐悲鸿艺术文集》《徐悲鸿的艺术世界》《徐悲鸿文集》《徐悲鸿年谱》《王震藏徐悲鸿弟子书信集》等,还有参与编纂的《上海美术志》,等等。陈传席博士还说:“王震先生的文章,字字句句都要查到可靠的原始资料后才写出来,这在现在浮躁的时代、到处都是浮躁之风的氛围里,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读后令人感动。”
研究徐悲鸿,十六本书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王震成为徐悲鸿艺术研究专家。这不是自封,也不是少数人捧出来的,而是专家们和出版业界对他学术成就的公认。同时,他也受到徐氏后人和广大读者的认同。
王震五十余年来搜集徐悲鸿艺术资料和徐氏的人生信息,经过悉心梳理研究,出版了有关徐悲鸿的十六本书,总共525万字,现列出几本可见其份量:《徐悲鸿评集》,32万字,广西漓江出版社,1986年出版;《徐悲鸿艺术文集》,40万字,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0年出版;《徐悲鸿年谱》,30万字,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1年出版;《徐悲鸿书信集》,20万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徐悲鸿艺术世界》,52万字,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出版;《徐悲鸿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40万字,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出版;《徐悲鸿文集》,60万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出版;《徐悲鸿年谱长编》,60万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出版;《王震藏徐悲鸿弟子书信选》,30万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王震有关徐氏的每一本书都如同实实在在的一砖一瓦,十六本“砖瓦”盖起徐氏的艺术宫殿,展现出徐氏伟大而辉煌的一生。
对王震研究徐悲鸿的书籍和文章,黄养辉教授曾在1994年撰文说:“王震先生对徐悲鸿先生的系列编著硕果累累,影响海内外。对弘扬‘一代宗师’徐悲鸿先生的爱国思想和现实主义艺术,厥功甚伟。”刘汝澧教授认为王震著的《徐悲鸿》一书 “对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和一生的贡献所作的评价比较客观公允,没有溢美之词……一扫美声溢言、言过其实的恶习。”王学仲教授在《致王震》函中说:“诸多人赞扬您为徐悲鸿大师的研究成果,己为当代难得的徐氏研究专家了,大家备至称赞。”
最令我们替王震高兴的是,徐氏之长子徐伯阳先生,在台北看了《徐悲鸿艺术文集》一书之后说:“我父亲去世已三十四年了,他的学生和朋友写过很多纪念文章,都推崇他是近代美术史上的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可是有关他的教育理论却只有两三句或是零星片断,都不完整。到底他是怎样的一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大概得从他一生写过的艺术文章、私人书信中去了解。这本文集可以说是体现了他的整个艺术观……大陆虽为我父亲设立纪念馆,录制电视剧,开纪念大会,但都没有这本文集的出版来得具体而有意义。”
我想,徐伯阳先生这段热情洋溢的话,对王震几十年的辛苦研究是最好的评价和回报。 收获和意外收获
王震搜集资料著书立说,五十年来出版了三十六本,这是他最大的收获。同时,他积累了近三千本美術史和有关专业的书籍,他可算是沪上一位藏书家。在与有关专家和历史故事相关人的通讯中,他存留了三百余封信函,其中有吴作人、叶浅予、谢稚柳、艾中信、古元、常书鸿、宗白华、黄苗子、郁风等来信,弥足珍贵,这是王震特有的收获。
最为意外的收获是王震被大家称为纠错大王。起初,对别人的著作纠错,不是他有意为之,有些事他事先也没有想到过。但是由于他在书中用的都是第一手材料,真实可信,这样就对别人著作里的错误起到纠正的作用。例如,王震在文中对《刘海粟年谱》《刘海粟艺术文选》等书中的多处错误作了纠正。《刘海粟年谱》中说刘海粟“1909年2月,母亲去世,悲痛异常,随正绳学堂谭廉老师到上海,进周湘主持设在八仙桥之背景画传习所学画半年”。王震查到当年上海报纸所载信息,包括周湘创办的背景传习所的招生广告,都证明周湘办学不是在1909年2月,而是在1911年7月19日。另外,王震查到率先在国内使用模特儿的是李叔同,率先实行男女同校的是刘质平、丰子恺创办的上海艺术师范学校,中国第一份美术杂志是周湘创办的《中华美术报》(学报)。这些都是对一些人物传记或报刊文章里的纠错,也是对中国现代早期美术史的发现。
王震为别人纠错最为有趣的是对廖静文、蒋碧薇等人文章纠错。众所周知。她们曾是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她们对徐悲鸿的回忆录应该是具有权威性的。然而。王震也以详实的材料说明她们文中的差错。例如。廖在回忆录中说,徐氏生于1895年7月19日,王震查到1945年《中央日报》报道徐的学生给他过生日,中央大学徐仲年在《寿悲鸿五十》一文中说到,徐的生日是1895年6月18日(农历5月26日),徐悲鸿在给赵国亚的信中也说“我的生日为阴历5月26日,请切注意。”由此可见王震查阅资料的深入详实。
最近有记者问王震:“有没有一本书,是你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王震答道:“跟徐悲鸿有关的资料是常翻的。硬要说一本,就是《蒋碧薇回忆录》,我看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纠错’,错误太多了。”
王震己从被动纠错变为主动纠错了。我问他:“我看到的资料里说,你对别人的文章纠错有几百处,其中有没有属于‘鲁鱼亥豕’的差错?”他说:“没有。对于有些美术史书作者的笔下错或排版出现的所谓‘鲁鱼亥豕’的错误,我是能分辨出来的。”在交谈中,我感到他治学的严肃精神和负责任的态度。
做学问与做人
王震不怕喝冷水,不怕受冷落,不怕坐冷板凳,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令我钦佩,就此我与他有一段对话。
问:你的坚毅令人佩服,你坚韧的精神是与你人生经过的磨难有关吗?
答:我幼儿时罹患小儿麻痹症坏了右腿,带给我许多磨难。我小学毕业后,十二次报考中学都是成绩优秀,名列前茅,但都因腿疾没有被录取,这对我是最大的打击。后来,在政府和社会关心下,我终于读到大学毕业,我心怀感激,要以努力来回报。
问:你怎么会对研究徐悲鸿产生兴趣的?
答:我在舒新城办公室和他家里看到挂有许多徐悲鸿的画,感到惊奇,就开始搜集资料,想探个究竟,后来就写起书来。兴趣是我研究徐氏的动力。
问:你对权威人士的著述和有的绘画大师在传记或著作中的错误,都敢于著文纠正,你的勇气是哪里来的?
答:我出身贫苦农家,老实巴交,大学里又学的是政法专业,教的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养成实事求是精神。写文章也是这样,对于错误和造假行为,我心中总不愿它们存在,不喜欢欺世盗名的东西。
问:我在看了你的《义务家教报刊剪报》后,了解到你与夫人武霞敏坚持义务家教,为600多名学生升学进行帮助,对考上大学的学生还给予物质和资金的捐助,你在做学问和做人方面都引起社会关注,请讲一讲吧。
答:我和老爱人都腿脚不便,武老师从交大数学副教授退休,我们生活上相濡以沫,为残疾人家的孩子做点事。她教数学,我教语文,几十年来帮助了一些孩子,残疾人家的一个孩子考取大学,那家就脱贫了,我们感到很高兴。武霞敏荣获民政部第七届“中华慈善奖”,第二届“上海慈爱奖”,受到李克强总理的接见,我也沾光呀。
问:你著书立说成绩斐然,有什么人生感悟,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答:我的人生感悟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古人云‘文贵已出’嘛,我们这就更要自重。今后在有生之年,把有关徐悲鸿艺术的论著和《舒新城传记》《陆费逵全集》《景阳冈人闯上海》等编撰出版。
问:你可谓功成名就,可你并不“闳大肆外”,名声不显,为何?
答:“学者嘛,资料工作嘛……”他笑着,一脸淡定。
2015年夏日,我与他通电话,他说,他正在为交大将给自己出版的一本160万字的书做校对,还有四本书稿待出版,每天钻在资料堆里,正忙得不亦乐乎。这使我又敬佩又感动,像他这样乐于为上海文化做基础资料工作,一做就是五十多年,到了耄耋之年仍乐此不疲,在我的朋友圈里可以说是第一人,在出版界和美术界恐怕也是少见的吧?他这种精神值得发扬。
王震字金山,山东阳谷人,1960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研究员,上海海事大学教授,上海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常务理事、理论研究部主任,乃徐悲鸿艺术研究专家,美术史论家,传记作家。其著书36本,文章200余篇,共1500余万字。其著作多为资料集成,但也有些美术史论和传记文学。
五十多年,摘录几十万张卡片
王震先生1960年春从大学提早毕业,分配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当时为中华书局编辑所),因脚疾行走不便,留在资料室工作。
对一个青年来说,这是一份非常枯燥的工作,然而王震越干越有劲,他不仅出色完成本职工作,还利用中午休息时间钻在书库里。人家中午休息睡觉聊天或逛街,他在书籍与报纸的海洋里徜徉,三十六年没有午休。退休后又到上海图书馆搜集资料,至今已有十八个年头了。为了节约时间,他常年自带白开水和馒头,由于那时上图不准在阅览室里吃东西,他便到洗手间去吃,啃馒头喝开水,又怕碰到如厕的人尴尬,于是加快速度狼吞虎咽,常常被噎得够呛。我曾几次在上海图书馆门前碰到他拄着拐杖爬那高高的台阶,当时我想他这样进出图书馆真不容易,想不到他竟坚持十八年。如今王震年已八十三,仍在那高高的台阶上攀登啊。
五十年来,王震查阅过100多种报刊,其中上海的报刊80余种,还有许多书籍。他把《申报》《中央日报》《良友》杂志以及《时报》《美术画报》等统统翻阅了一遍,有的报刊从1926年到1949年一张不漏地翻阅了一遍。在这漫长的五十年里,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人生最主要的年华都消耗在书海报海里了。他默默地在“大海”里捞针,书海报海里拾贝。在五十年里,他摘录了大约六十万张左右的卡片,有时编写一本书就要用去几万张卡片资料,这需要怎样的执着和坚守的精神啊。
王震至今不用电脑,全部用手抄写,六十万张卡片用手抄录,出版1500万字的书籍和发表的文章用手抄写,这个工程令人感慨。我觉得,五十年来他在这方面的劳作,其艰辛可比数学家陈景润计算哥德巴赫猜想。
我与他交谈时说了这样的意思,他很淡然地笑笑。
一本书,六斤半重
《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这本书像一块砖头,我一只手是拿不起来的,一问才知是六斤半重,200万字,1339页,收录和提及11500人。王震说,为了这本书他查阅了近100年的《申报》(1900年~2000年)和其他十余种报刊,写作七年,才由上海书画社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
这本大书受到不少专家和书家的好评,肯定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史学价值。陈传席博士撰文说:“现在出版的书,可读的不多,可信的更少,而王震先生的文章和著作却不然,他是靠自己辛勤查阅的资料说话,故可读亦可信。”五十多年来,王震的书受到专家和读者好评的不少,这里列出其中一部分:《徐悲鸿艺术文集》《徐悲鸿的艺术世界》《徐悲鸿文集》《徐悲鸿年谱》《王震藏徐悲鸿弟子书信集》等,还有参与编纂的《上海美术志》,等等。陈传席博士还说:“王震先生的文章,字字句句都要查到可靠的原始资料后才写出来,这在现在浮躁的时代、到处都是浮躁之风的氛围里,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读后令人感动。”
研究徐悲鸿,十六本书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王震成为徐悲鸿艺术研究专家。这不是自封,也不是少数人捧出来的,而是专家们和出版业界对他学术成就的公认。同时,他也受到徐氏后人和广大读者的认同。
王震五十余年来搜集徐悲鸿艺术资料和徐氏的人生信息,经过悉心梳理研究,出版了有关徐悲鸿的十六本书,总共525万字,现列出几本可见其份量:《徐悲鸿评集》,32万字,广西漓江出版社,1986年出版;《徐悲鸿艺术文集》,40万字,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0年出版;《徐悲鸿年谱》,30万字,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1年出版;《徐悲鸿书信集》,20万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徐悲鸿艺术世界》,52万字,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出版;《徐悲鸿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40万字,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出版;《徐悲鸿文集》,60万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出版;《徐悲鸿年谱长编》,60万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出版;《王震藏徐悲鸿弟子书信选》,30万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王震有关徐氏的每一本书都如同实实在在的一砖一瓦,十六本“砖瓦”盖起徐氏的艺术宫殿,展现出徐氏伟大而辉煌的一生。
对王震研究徐悲鸿的书籍和文章,黄养辉教授曾在1994年撰文说:“王震先生对徐悲鸿先生的系列编著硕果累累,影响海内外。对弘扬‘一代宗师’徐悲鸿先生的爱国思想和现实主义艺术,厥功甚伟。”刘汝澧教授认为王震著的《徐悲鸿》一书 “对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和一生的贡献所作的评价比较客观公允,没有溢美之词……一扫美声溢言、言过其实的恶习。”王学仲教授在《致王震》函中说:“诸多人赞扬您为徐悲鸿大师的研究成果,己为当代难得的徐氏研究专家了,大家备至称赞。”
最令我们替王震高兴的是,徐氏之长子徐伯阳先生,在台北看了《徐悲鸿艺术文集》一书之后说:“我父亲去世已三十四年了,他的学生和朋友写过很多纪念文章,都推崇他是近代美术史上的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可是有关他的教育理论却只有两三句或是零星片断,都不完整。到底他是怎样的一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大概得从他一生写过的艺术文章、私人书信中去了解。这本文集可以说是体现了他的整个艺术观……大陆虽为我父亲设立纪念馆,录制电视剧,开纪念大会,但都没有这本文集的出版来得具体而有意义。”
我想,徐伯阳先生这段热情洋溢的话,对王震几十年的辛苦研究是最好的评价和回报。 收获和意外收获
王震搜集资料著书立说,五十年来出版了三十六本,这是他最大的收获。同时,他积累了近三千本美術史和有关专业的书籍,他可算是沪上一位藏书家。在与有关专家和历史故事相关人的通讯中,他存留了三百余封信函,其中有吴作人、叶浅予、谢稚柳、艾中信、古元、常书鸿、宗白华、黄苗子、郁风等来信,弥足珍贵,这是王震特有的收获。
最为意外的收获是王震被大家称为纠错大王。起初,对别人的著作纠错,不是他有意为之,有些事他事先也没有想到过。但是由于他在书中用的都是第一手材料,真实可信,这样就对别人著作里的错误起到纠正的作用。例如,王震在文中对《刘海粟年谱》《刘海粟艺术文选》等书中的多处错误作了纠正。《刘海粟年谱》中说刘海粟“1909年2月,母亲去世,悲痛异常,随正绳学堂谭廉老师到上海,进周湘主持设在八仙桥之背景画传习所学画半年”。王震查到当年上海报纸所载信息,包括周湘创办的背景传习所的招生广告,都证明周湘办学不是在1909年2月,而是在1911年7月19日。另外,王震查到率先在国内使用模特儿的是李叔同,率先实行男女同校的是刘质平、丰子恺创办的上海艺术师范学校,中国第一份美术杂志是周湘创办的《中华美术报》(学报)。这些都是对一些人物传记或报刊文章里的纠错,也是对中国现代早期美术史的发现。
王震为别人纠错最为有趣的是对廖静文、蒋碧薇等人文章纠错。众所周知。她们曾是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她们对徐悲鸿的回忆录应该是具有权威性的。然而。王震也以详实的材料说明她们文中的差错。例如。廖在回忆录中说,徐氏生于1895年7月19日,王震查到1945年《中央日报》报道徐的学生给他过生日,中央大学徐仲年在《寿悲鸿五十》一文中说到,徐的生日是1895年6月18日(农历5月26日),徐悲鸿在给赵国亚的信中也说“我的生日为阴历5月26日,请切注意。”由此可见王震查阅资料的深入详实。
最近有记者问王震:“有没有一本书,是你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王震答道:“跟徐悲鸿有关的资料是常翻的。硬要说一本,就是《蒋碧薇回忆录》,我看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纠错’,错误太多了。”
王震己从被动纠错变为主动纠错了。我问他:“我看到的资料里说,你对别人的文章纠错有几百处,其中有没有属于‘鲁鱼亥豕’的差错?”他说:“没有。对于有些美术史书作者的笔下错或排版出现的所谓‘鲁鱼亥豕’的错误,我是能分辨出来的。”在交谈中,我感到他治学的严肃精神和负责任的态度。
做学问与做人
王震不怕喝冷水,不怕受冷落,不怕坐冷板凳,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令我钦佩,就此我与他有一段对话。
问:你的坚毅令人佩服,你坚韧的精神是与你人生经过的磨难有关吗?
答:我幼儿时罹患小儿麻痹症坏了右腿,带给我许多磨难。我小学毕业后,十二次报考中学都是成绩优秀,名列前茅,但都因腿疾没有被录取,这对我是最大的打击。后来,在政府和社会关心下,我终于读到大学毕业,我心怀感激,要以努力来回报。
问:你怎么会对研究徐悲鸿产生兴趣的?
答:我在舒新城办公室和他家里看到挂有许多徐悲鸿的画,感到惊奇,就开始搜集资料,想探个究竟,后来就写起书来。兴趣是我研究徐氏的动力。
问:你对权威人士的著述和有的绘画大师在传记或著作中的错误,都敢于著文纠正,你的勇气是哪里来的?
答:我出身贫苦农家,老实巴交,大学里又学的是政法专业,教的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养成实事求是精神。写文章也是这样,对于错误和造假行为,我心中总不愿它们存在,不喜欢欺世盗名的东西。
问:我在看了你的《义务家教报刊剪报》后,了解到你与夫人武霞敏坚持义务家教,为600多名学生升学进行帮助,对考上大学的学生还给予物质和资金的捐助,你在做学问和做人方面都引起社会关注,请讲一讲吧。
答:我和老爱人都腿脚不便,武老师从交大数学副教授退休,我们生活上相濡以沫,为残疾人家的孩子做点事。她教数学,我教语文,几十年来帮助了一些孩子,残疾人家的一个孩子考取大学,那家就脱贫了,我们感到很高兴。武霞敏荣获民政部第七届“中华慈善奖”,第二届“上海慈爱奖”,受到李克强总理的接见,我也沾光呀。
问:你著书立说成绩斐然,有什么人生感悟,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答:我的人生感悟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古人云‘文贵已出’嘛,我们这就更要自重。今后在有生之年,把有关徐悲鸿艺术的论著和《舒新城传记》《陆费逵全集》《景阳冈人闯上海》等编撰出版。
问:你可谓功成名就,可你并不“闳大肆外”,名声不显,为何?
答:“学者嘛,资料工作嘛……”他笑着,一脸淡定。
2015年夏日,我与他通电话,他说,他正在为交大将给自己出版的一本160万字的书做校对,还有四本书稿待出版,每天钻在资料堆里,正忙得不亦乐乎。这使我又敬佩又感动,像他这样乐于为上海文化做基础资料工作,一做就是五十多年,到了耄耋之年仍乐此不疲,在我的朋友圈里可以说是第一人,在出版界和美术界恐怕也是少见的吧?他这种精神值得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