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例特殊类型的癫痫发作后神经功能缺损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yygs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癫痫发作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病例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特殊形式的癫痫发作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病例特点,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回顾分析.结果 7例癫痫发作后神经功能缺损患者,6例出现于癫痫持续状态后,5例存在颅内结构性病灶,癫痫发作后神经功能缺损存在多种形式,如肢体瘫痪、失语、认知障碍、凝视麻痹及偏盲等,神经功能缺损时间可持续达3月.结论 癫痫发作后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多发生于癫痫持续状态之后,患者多存在颅内器质性脑损害的结构基础,神经功能缺损存在多种形式、持续时间不同,多数预后良好。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索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HICH)微创手术术前精确可靠的手术定位方法.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通过CT扫描及图像三维重建的方法定位脑内血肿、选择最佳内镜微创手术入路行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HICH患者1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根据CT三维重建结果,术者可以准确设计最佳内镜微创手术入路并实现颅骨钻孔部位的精确定位,减少手术前准备、麻醉及操作时
安徽省立医院、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为全国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培训中心,将于2011年9月13日至9月16日在北京市举办第二十三届全国立体定向技术推广学习班,学员授予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学分10分。有关通知如下:1.学习内容:系统学习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学;
期刊
目的 探讨儿童癫痫患者外周血CD 19+13、CD20+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癫痫患儿458例为病例组,另设同期该院52例健康对照者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对2组成员外周血CD19+B细胞、CD20+B细胞和NK细胞的表达进行检测及比较,同时分析92例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的癫痫患儿治疗
目的 探讨提高细胞内cAMP制剂毛喉素在脑损伤后血脑屏障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损伤组和毛喉素治疗组,每组15只.后2组大鼠采用改进的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方法制作脑损伤模型,治疗组大鼠于伤后0.5 h腹腔注射毛喉素,伤后24 h处死大鼠(处死前1 h静脉注射20 g/L伊文氏蓝),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伊文氏蓝的渗出,分光光度计恻定脑组织伊文氏蓝的含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聚乙烯亚胺(PEG.PEI)作为非病毒纳米载体介导小干扰RNA(siRNA)体外转染C17.2 NSCs的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合成的PEG.PEI与靶向Nogo受体复合体基因的siRNA形成复合物,通过粒径与电位的测定、凝胶阻滞电泳实验等方法观察PEG—PEI/siRNA纳米复合物的表征及复合效果。以脂质体复合体系Lipofectamine 2000/siRNA为对照,采用流
期刊
老年性痴呆主要由两类病因构成: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其中AD约占50%~60%,VaD约占10%~20%,其他为混合性痴呆(MID)或其他痴呆[1].我国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65岁以上人群痴呆的发病率约为10%,并以每5年增加1倍的速度递增,在80岁以上人群中可高达40%,且与国外资料相比,其发病率和疾病种类构成比均无国籍和人种的明显差异[2].鉴于老
目的 通过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受损神经行不同温度微波热凝,观察大鼠患肢机械痛敏及阈上热刺激作用下伊文氏蓝渗出情况,探讨微波热凝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治疗的适宜温度及相关参数并分析其机理. 方法 42只大鼠建立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结扎切断模型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微波42 ℃组、微波60 ℃组(功率皆为60W)和对照组(只插入微波热凝针但不加热),每组14只.分别在治疗前1 d,治疗后1、
目的 探讨可调压与非可调压分流管治疗儿童交通性脑积水的效果.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PS)治疗交通性脑积水儿童患者66例,其中采用Codman Hakim可调压分流管27例,采用Medtronic非可调压分流管39例,比较可调压分流管组和非可调压分流管组患者的并发症和分流装置平均生存时间.结果 2组患者分流管相关性感染、脑室端和腹腔
2011年“儿童脑损伤救治及早期干预新进展”培训班将于2011年11月4~6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举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中心神经发育专业是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指定的“儿童生长发育示范基地”.为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香港复康会在大陆的定点合作及示范单位。
期刊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突起,尸检发现率为0.2%~7.9%.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70%,年发生率为6~35.3/10万[1].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偶尔检查中被发现,也可能是因为瘤体占位效应引起的颅神经麻痹或脑干压迫症状而被发现[2].未破裂动脉瘤的三种治疗手段是观察、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本文复习近年关于未破裂动脉瘤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