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把中美两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部署看做一盘棋局,美军的最新一步,被称为“莲叶计划”。
它是指美国强化位于西太平洋、中太平洋的一系列旧基地,以此防范和遏制解放军在太平洋区域的力量推展。
所谓“莲叶”,就是以中国大陆为莲心,层层部署,围堵遏制,像莲叶一样对其进行包裹。
大国对弈的军事战略中,中国人最熟悉的就是“岛链战略”。而近年来,“空海一体战”等一系列新概念逐渐为更多人所关注。
而外国军事理论研究者也不断对中国的军事战略、作战理论进行分析、猜测,并归纳总结出一系列新说法,其实质都未脱离“中国威胁论”的主调。
不过,美军军事战略及理论,其扩散路径和形成机制,乃至于军事智库机构在其中的作用,显然对正处在军事变革中的解放军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军事战略从来不仅仅是军事问题,它往往负载着更为复杂的外交使命,对于谋求和平发展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
“莲叶计划”旨在遏制中国
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所长李健告诉本刊记者,有关“莲叶计划”的提法,其实是对美国民间战略研究人员建议的归纳,尚未见于美军官方任何文件或报告之中。
但是,“无论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还是国家军事战略的形成,或一种作战概念的成熟,无一例外的是,美国官方都充分利用了民间智库这一智力资源,基本遵循了官方提出—民间研究—官方采纳或民间研究—官方吸取的流程。”他说。
美国军事分析师约翰.里德在《外交政策》上发表的文章,是“莲叶计划”的源头。这篇文章分析说,美军正在利用一连串空军基地和军事港口包围中国。
比如,美国空军正打算在塞班岛租用土地,建立一个新机场。它是西太平洋北马里亚纳群岛中的一个,以其为支点,对于控制西太平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塞班岛曾因二战时美日在此血腥争夺而著名。
约翰.里德认为,美军在西太平洋的重要军事基地很容易受到中国导弹的威胁,因此必须把军事力量分散到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小型、简陋的基地中。
这样,当位于“第一岛链”的冲绳乃至更远的关岛等大型基地被中国的中短程导弹精确封锁后,美军仍然可以发起攻击。
這些基地的重启,很容易令人回想起冷战时期的西太平洋:美国飞行员不断在小岛上起降,监视苏联战略轰炸机的一举一动。
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的金.范.托尔在文章中说,这种分散战术不仅将令美战机免于遭到破坏,还有助于在美国可能开战的地区建立协同。
另一位研究人员,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安东尼.科帝斯曼,则在文章中说,这些基地用来遏制中国向太平洋扩张,它们的存在会使中国在这里部署力量时更加谨慎。
台湾地区一家媒体因此认为,“莲叶计划”仍是一个遏制计划:在层层包裹之下,中国势力如同莲叶上的水珠,只能来回滚动,但最终无法突围。
托尔说,在塞班岛之外,美国可能还会启动在威克岛、帕劳群岛的基地。
启动老旧基地的另一个背景是,经费紧张使美军很难在太平洋增加新的基地。即便如此,中国国内的研究者认为,通过翻新或重启旧有基地,美军在这一区域部署的兵力仍可比原来增加1倍以上。此外,美国还试图通过在硫磺岛等地设立新的雷达、电子战设施,起到监视和阻吓作用。
在中国海军远海力量较快发展、解放军导弹部队对“第一岛链”能够构成威慑的情况下,美军如何克服经费问题重新布局?
海军军事研究所研究员李杰认为,美国力量撤出第一岛链之外是中国海军发展的印证。但他也告诉本刊记者,目前美军理论界仍在讨论如何把中国的力量限制在第一岛链之内。
他举例说,此前《美国海军学会学报》曾刊登题为《近海控制是答案》的文章,引起美国政府高层、尤其是军方首脑的浓厚兴趣。其主旨是通过“近海控制”理论,加强对“第一岛链”的防卫,控制该地区的制海、制空权。
不过,以上的“近海控制”理论并不要求进入中国领空作战,而是迫使中国在美国军力最强、中国军力最弱的某一点进行决战。
李杰分析认为,“近海控制”希望最大限度地运用美国直接或潜在的地缘政治优势,利用封锁和遏制,达成全面包围和遏制中国的目的,即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化的效能”。
令美国人震动的珍珠链
美国亚洲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东盟及其防务》作者D.艾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最近几年,有关解放军进入“第二岛链”的应对措施逐渐成为美国战略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假如“莲叶计划”真的存在,它也是为了强化“第二岛链”和战略纵深,围堵进入两个岛链区间的中国舰艇和飞机。
“了解中国人做什么,我们才知道该怎么做。”但他说,“我们的很多想法确实以猜测和分析为主”。
他回忆说,当中国军队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后,第一个令美国军事理论界“震惊”的事件,就是所谓“珍珠链战略”。
这个词汇最早是由汉密尔顿公司在《亚洲能源的未来》中提出的。这家公司是美国国防部的承包商。它在2004年提出的这份报告认为,中国已经开始计划建立一条安全的海上通道。除了建设远洋海军,中国对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孟加拉的吉大港以及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侧的军港都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再加外界一直猜测中国可能投资泰国克拉地峡运河,这样从南海开始构成了一条可达中东能源产区、乃至东非海岸的“珍珠链”。
克拉地峡位于马来半岛北部最狭处,宽仅56公里,北连中南半岛,南接马来半岛。如果在这里开凿运河,可以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至少缩短约1200公里,大型轮船可节省2至5天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供马六甲海峡之外新的大洋通道。
“珍珠链”一经提出,立刻引起美国军界的极大关注。2006年,美国联合司令部的《2008联合作战环境评估报告》绘制了“珍珠链”地图,《时代》、《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也大量报道和炒作。 “珍珠链”问题尚未解决,中国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战略又被美国军界“发现”了:“反介入/区域拒止”。
“中国官方从来没有公开说过这一问题。”D.艾伦承认,它仍然是美国军事理论界对“中国行动”分析、猜测的结果,“我们归纳了中国人的行为和实力,发现他们可以采取这种办法。当然,他们完全可以有其他战略。”
美国研究者认为“反介入/区域拒止”的理论是这样的:使用一定的武器延缓或阻止潜在敌人进入特定的冲突区域。
整个理论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庞大的导弹部队:比如当中国需要解决“第一岛链”内的某一岛屿问题时,并不会派出“辽宁舰”在岛屿附近设立警戒线,阻止美国海空军力量进入这一区域。
因为,中国从陆地、军舰和飞机上发射的反舰导弹已经可以覆盖到“第二岛链”以外的范围,建立起一道“阻隔墙”。它甚至可以从位于西北内陆的移动发射车上,向正在通过“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美国航空母舰发起打击。
“小鹰号”驶入台湾海峡就能形成阻遏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相反,虽然在和平条件下构成威慑,但在战时,美国航空母舰必须向东移动,从而与中国大陆保持足够的预警距离。
在讨论中,美国研究者认为,“反介入/区域拒止”的目的并非真正打败美国,而是强化将某一区域作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它同时也是“非对称战争”的一种表现,因为与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水面舰艇相比,执行“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武器相对廉价。
许多国家也在提升“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美国研究者认为,即使中国没有明确提出“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但是采取这类行动的决心和计划,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出现。
1995年至1996年间,由于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并发表“台独”演讲,导致了被称为“第四次台海危机”的严重局面。当时美国向台湾附近海域派遣了航母战斗群。
而从那时起至今的将近20年中,中国逐渐开始在南海、东海等地区面临权益挑战。
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发展,美国军方以及兰德公司等不同性质的研究机构正在对“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航空母舰、潜艇以及反卫星武器、信息战兵器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不过,令美国军方担忧的是,许多国家也在提升自己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从而阻止美国干预自己的权益问题。
现在被经常提起的例子是霍尔木兹海峡,它是海湾能源输出的唯一海上通道。美国研究者认为,伊朗通过发展各类导弹、潜艇、小型沿海高速作战舰艇以及先进的反舰水雷,对最窄处只有40多公里的霍尔木兹海峡形成“反介入/区域拒止”态势。
也就是说,一旦美国触及伊朗的重大安全问题,伊朗不需要派出战机和军舰,就有可能控制整个海峡。而美国的航母舰队根本无法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内施展。
更严重的说法是,伊朗希望在整个海湾地区建立“反介入/区域拒止”优势。
“当需要或威慑失败时,强行进入与介入,可以说是美军目前奉行的军事战略思维。”李健说。
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是一家以美军研究为主的军事智库机构,目前为多个军内研究机构提供信息支持并进行合作研究。
李健说,美军在“重新寻找对手”时期,由于中国综合实力快速上升,自然将注意力聚焦于中国。
通过多次对华作战模拟推演,上世纪90年代,时任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主任安德鲁.马歇尔发现,介入台海冲突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削弱对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为美军介入创造一个无阻碍环境。
2003年,由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正式抛出了“反介入/区域拒止”概念,这也为日后美军提倡和推动的“空海一体战”概念奠定了基础。
2004 年后,马歇尔和他的研究团队即开始采用“空海一体战”这一词汇,来描述有关建立空海一体化打击力量的概念,直接针对中国。到2013年,它已经演变为更高层次的“联合作战介入”概念。
对未来的忧患意识
“一个战略或策略,如果没有明确目标,那就是空谈。”李健说,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所谓“珍珠链战略”和“反介入/区域拒止”等,并非由中国方面的正式报告中提出,反而是美国研究机构或外国媒体定名。
事实上,这种情况有其深刻背景:对中国军事战略、作战理论等,美国等国家的媒体均有持续数年的大量报道,而绝大多数美国民间智库都有针对中国的“2049项目”研究计划。
所谓“2049项目”,是指以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为节点,预测那时中国的发展以及对美国的影响。
“其中不乏夸大性的研究与报道。如果站在美国战略文化背景的角度来说,这种夸大其词很正常,符合美国国民‘将威胁无限放大,以谋求在最残酷的竞争环境中胜出’的特性。”李健说,“当然我们也不必风声鹤唳。”
李杰认为,单就“近海控制”来说,危险性和后果也许没有多么可怕,但是如果将它与“空海一体战”相结合,再加以创新和发展,就非常令人担忧。
以“空海一体战”为例,作为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的举措之一,并非一种新思想、新概念。相反,它是美国特有的在国家安全战略指导下,面对未来挑战的“强烈忧患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
作为专业研究人员,李健认为,“空海一体战”这一作战概念,从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来说,确实很难准确定位与解读,“因为它不是一种战略,也不是一种具体的作战样式,或者我们干脆称之为‘四不像’ ”。但它确实是美国人所特有的典型做法---“从未停止过对最佳效能与最低风险之间平衡点的追求与探索”。
从失去敌人到寻找敌人,“空海一体战”作战概念的诞生用了近十年;逐渐成熟与初始运用,又用了十年,目前仍在不断完善中。
“美军这种讲求实际、不尚空想、富于竞争性的心理,其战略管理体系的严肃性和高效性,以及充分利用民间智力资源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的。”李健说,美国长期以来奉行以“作战概念决定技术”的指导思想来发展武器装备与军队作战能力,“空海一体战”所产生的效能,也正是这种指导思想的实例之一。
它是指美国强化位于西太平洋、中太平洋的一系列旧基地,以此防范和遏制解放军在太平洋区域的力量推展。
所谓“莲叶”,就是以中国大陆为莲心,层层部署,围堵遏制,像莲叶一样对其进行包裹。
大国对弈的军事战略中,中国人最熟悉的就是“岛链战略”。而近年来,“空海一体战”等一系列新概念逐渐为更多人所关注。
而外国军事理论研究者也不断对中国的军事战略、作战理论进行分析、猜测,并归纳总结出一系列新说法,其实质都未脱离“中国威胁论”的主调。
不过,美军军事战略及理论,其扩散路径和形成机制,乃至于军事智库机构在其中的作用,显然对正处在军事变革中的解放军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军事战略从来不仅仅是军事问题,它往往负载着更为复杂的外交使命,对于谋求和平发展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
“莲叶计划”旨在遏制中国
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所长李健告诉本刊记者,有关“莲叶计划”的提法,其实是对美国民间战略研究人员建议的归纳,尚未见于美军官方任何文件或报告之中。
但是,“无论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还是国家军事战略的形成,或一种作战概念的成熟,无一例外的是,美国官方都充分利用了民间智库这一智力资源,基本遵循了官方提出—民间研究—官方采纳或民间研究—官方吸取的流程。”他说。
美国军事分析师约翰.里德在《外交政策》上发表的文章,是“莲叶计划”的源头。这篇文章分析说,美军正在利用一连串空军基地和军事港口包围中国。
比如,美国空军正打算在塞班岛租用土地,建立一个新机场。它是西太平洋北马里亚纳群岛中的一个,以其为支点,对于控制西太平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塞班岛曾因二战时美日在此血腥争夺而著名。
约翰.里德认为,美军在西太平洋的重要军事基地很容易受到中国导弹的威胁,因此必须把军事力量分散到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小型、简陋的基地中。
这样,当位于“第一岛链”的冲绳乃至更远的关岛等大型基地被中国的中短程导弹精确封锁后,美军仍然可以发起攻击。
這些基地的重启,很容易令人回想起冷战时期的西太平洋:美国飞行员不断在小岛上起降,监视苏联战略轰炸机的一举一动。
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的金.范.托尔在文章中说,这种分散战术不仅将令美战机免于遭到破坏,还有助于在美国可能开战的地区建立协同。
另一位研究人员,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安东尼.科帝斯曼,则在文章中说,这些基地用来遏制中国向太平洋扩张,它们的存在会使中国在这里部署力量时更加谨慎。
台湾地区一家媒体因此认为,“莲叶计划”仍是一个遏制计划:在层层包裹之下,中国势力如同莲叶上的水珠,只能来回滚动,但最终无法突围。
托尔说,在塞班岛之外,美国可能还会启动在威克岛、帕劳群岛的基地。
启动老旧基地的另一个背景是,经费紧张使美军很难在太平洋增加新的基地。即便如此,中国国内的研究者认为,通过翻新或重启旧有基地,美军在这一区域部署的兵力仍可比原来增加1倍以上。此外,美国还试图通过在硫磺岛等地设立新的雷达、电子战设施,起到监视和阻吓作用。
在中国海军远海力量较快发展、解放军导弹部队对“第一岛链”能够构成威慑的情况下,美军如何克服经费问题重新布局?
海军军事研究所研究员李杰认为,美国力量撤出第一岛链之外是中国海军发展的印证。但他也告诉本刊记者,目前美军理论界仍在讨论如何把中国的力量限制在第一岛链之内。
他举例说,此前《美国海军学会学报》曾刊登题为《近海控制是答案》的文章,引起美国政府高层、尤其是军方首脑的浓厚兴趣。其主旨是通过“近海控制”理论,加强对“第一岛链”的防卫,控制该地区的制海、制空权。
不过,以上的“近海控制”理论并不要求进入中国领空作战,而是迫使中国在美国军力最强、中国军力最弱的某一点进行决战。
李杰分析认为,“近海控制”希望最大限度地运用美国直接或潜在的地缘政治优势,利用封锁和遏制,达成全面包围和遏制中国的目的,即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化的效能”。
令美国人震动的珍珠链
美国亚洲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东盟及其防务》作者D.艾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最近几年,有关解放军进入“第二岛链”的应对措施逐渐成为美国战略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假如“莲叶计划”真的存在,它也是为了强化“第二岛链”和战略纵深,围堵进入两个岛链区间的中国舰艇和飞机。
“了解中国人做什么,我们才知道该怎么做。”但他说,“我们的很多想法确实以猜测和分析为主”。
他回忆说,当中国军队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后,第一个令美国军事理论界“震惊”的事件,就是所谓“珍珠链战略”。
这个词汇最早是由汉密尔顿公司在《亚洲能源的未来》中提出的。这家公司是美国国防部的承包商。它在2004年提出的这份报告认为,中国已经开始计划建立一条安全的海上通道。除了建设远洋海军,中国对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孟加拉的吉大港以及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侧的军港都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再加外界一直猜测中国可能投资泰国克拉地峡运河,这样从南海开始构成了一条可达中东能源产区、乃至东非海岸的“珍珠链”。
克拉地峡位于马来半岛北部最狭处,宽仅56公里,北连中南半岛,南接马来半岛。如果在这里开凿运河,可以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至少缩短约1200公里,大型轮船可节省2至5天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供马六甲海峡之外新的大洋通道。
“珍珠链”一经提出,立刻引起美国军界的极大关注。2006年,美国联合司令部的《2008联合作战环境评估报告》绘制了“珍珠链”地图,《时代》、《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也大量报道和炒作。 “珍珠链”问题尚未解决,中国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战略又被美国军界“发现”了:“反介入/区域拒止”。
“中国官方从来没有公开说过这一问题。”D.艾伦承认,它仍然是美国军事理论界对“中国行动”分析、猜测的结果,“我们归纳了中国人的行为和实力,发现他们可以采取这种办法。当然,他们完全可以有其他战略。”
美国研究者认为“反介入/区域拒止”的理论是这样的:使用一定的武器延缓或阻止潜在敌人进入特定的冲突区域。
整个理论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庞大的导弹部队:比如当中国需要解决“第一岛链”内的某一岛屿问题时,并不会派出“辽宁舰”在岛屿附近设立警戒线,阻止美国海空军力量进入这一区域。
因为,中国从陆地、军舰和飞机上发射的反舰导弹已经可以覆盖到“第二岛链”以外的范围,建立起一道“阻隔墙”。它甚至可以从位于西北内陆的移动发射车上,向正在通过“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美国航空母舰发起打击。
“小鹰号”驶入台湾海峡就能形成阻遏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相反,虽然在和平条件下构成威慑,但在战时,美国航空母舰必须向东移动,从而与中国大陆保持足够的预警距离。
在讨论中,美国研究者认为,“反介入/区域拒止”的目的并非真正打败美国,而是强化将某一区域作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它同时也是“非对称战争”的一种表现,因为与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水面舰艇相比,执行“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的武器相对廉价。
许多国家也在提升“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
美国研究者认为,即使中国没有明确提出“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但是采取这类行动的决心和计划,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出现。
1995年至1996年间,由于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并发表“台独”演讲,导致了被称为“第四次台海危机”的严重局面。当时美国向台湾附近海域派遣了航母战斗群。
而从那时起至今的将近20年中,中国逐渐开始在南海、东海等地区面临权益挑战。
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发展,美国军方以及兰德公司等不同性质的研究机构正在对“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航空母舰、潜艇以及反卫星武器、信息战兵器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不过,令美国军方担忧的是,许多国家也在提升自己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从而阻止美国干预自己的权益问题。
现在被经常提起的例子是霍尔木兹海峡,它是海湾能源输出的唯一海上通道。美国研究者认为,伊朗通过发展各类导弹、潜艇、小型沿海高速作战舰艇以及先进的反舰水雷,对最窄处只有40多公里的霍尔木兹海峡形成“反介入/区域拒止”态势。
也就是说,一旦美国触及伊朗的重大安全问题,伊朗不需要派出战机和军舰,就有可能控制整个海峡。而美国的航母舰队根本无法在这样狭小的空间内施展。
更严重的说法是,伊朗希望在整个海湾地区建立“反介入/区域拒止”优势。
“当需要或威慑失败时,强行进入与介入,可以说是美军目前奉行的军事战略思维。”李健说。
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是一家以美军研究为主的军事智库机构,目前为多个军内研究机构提供信息支持并进行合作研究。
李健说,美军在“重新寻找对手”时期,由于中国综合实力快速上升,自然将注意力聚焦于中国。
通过多次对华作战模拟推演,上世纪90年代,时任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主任安德鲁.马歇尔发现,介入台海冲突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削弱对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为美军介入创造一个无阻碍环境。
2003年,由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正式抛出了“反介入/区域拒止”概念,这也为日后美军提倡和推动的“空海一体战”概念奠定了基础。
2004 年后,马歇尔和他的研究团队即开始采用“空海一体战”这一词汇,来描述有关建立空海一体化打击力量的概念,直接针对中国。到2013年,它已经演变为更高层次的“联合作战介入”概念。
对未来的忧患意识
“一个战略或策略,如果没有明确目标,那就是空谈。”李健说,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所谓“珍珠链战略”和“反介入/区域拒止”等,并非由中国方面的正式报告中提出,反而是美国研究机构或外国媒体定名。
事实上,这种情况有其深刻背景:对中国军事战略、作战理论等,美国等国家的媒体均有持续数年的大量报道,而绝大多数美国民间智库都有针对中国的“2049项目”研究计划。
所谓“2049项目”,是指以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为节点,预测那时中国的发展以及对美国的影响。
“其中不乏夸大性的研究与报道。如果站在美国战略文化背景的角度来说,这种夸大其词很正常,符合美国国民‘将威胁无限放大,以谋求在最残酷的竞争环境中胜出’的特性。”李健说,“当然我们也不必风声鹤唳。”
李杰认为,单就“近海控制”来说,危险性和后果也许没有多么可怕,但是如果将它与“空海一体战”相结合,再加以创新和发展,就非常令人担忧。
以“空海一体战”为例,作为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的举措之一,并非一种新思想、新概念。相反,它是美国特有的在国家安全战略指导下,面对未来挑战的“强烈忧患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
作为专业研究人员,李健认为,“空海一体战”这一作战概念,从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来说,确实很难准确定位与解读,“因为它不是一种战略,也不是一种具体的作战样式,或者我们干脆称之为‘四不像’ ”。但它确实是美国人所特有的典型做法---“从未停止过对最佳效能与最低风险之间平衡点的追求与探索”。
从失去敌人到寻找敌人,“空海一体战”作战概念的诞生用了近十年;逐渐成熟与初始运用,又用了十年,目前仍在不断完善中。
“美军这种讲求实际、不尚空想、富于竞争性的心理,其战略管理体系的严肃性和高效性,以及充分利用民间智力资源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的。”李健说,美国长期以来奉行以“作战概念决定技术”的指导思想来发展武器装备与军队作战能力,“空海一体战”所产生的效能,也正是这种指导思想的实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