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国武术的组成中,散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传统武术中气、桩功、短打是其主要的技法特征,能够与散打的腿法形成互补。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武术的技击功力训练的特点和方法、散打的技击方法进行分析,争取将传统武术的功力训练与散打的腿法、拳法等相结合,促进散打技术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传统武术 散打技术 主要影响
散打发展及传统武术为基础,是对传统武术中各门派实用招法精华部分的整合。在传统武术中,一般包括功法、套路、技击三方面,其中技击是最关键的部分。而散打则是在传统武术功法、套路的基础上的深刻理解与研究,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延伸。
一、传统武术与散打的简介
(一)传统武术简介
传统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目的,以套路演练、搏斗、功法练习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1]。传统武术是我国劳动人民与大自然长期斗争中逐渐总结发展出来的,能够搏击、强身健体,是我国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周伟良认为:“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手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2]”。同时,传统武术的主要内容为套路、功法与技击三个方面,采取单势、拆招、格斗、功法等活动形式,以增强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追求更高价值的武技和武道修炼。
传统武术的最大特点是尚巧,主要表现在讲究进攻防守的方法,不用拙力用巧力,传统武术一般比较注重套路形式,一招一式通常都是按照事前安排的顺序进行,具有非常显著的原则性。
(二)散打简介
散打的发展以传统武术为基础,主要为了表现一种新型的竞赛方式以体现武术技击的实用价值,是一种符合现代竞技运动发展的一种体育项目。散打技术不仅包括传统武术的基本实用技术,同时还包括国内外各种搏击技术,从而形成了一种搏击组合。在两人进行散打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方法争取赢得比赛。散打是中国传统武术顺应时代需求发展出来的,是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
散打虽说是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但是相比较于传统武术的套路,散打具有更高的发展空间与广延性,具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框架与风格。散打汲取百家之长,增强了格斗技术的时效性,且技术简捷,注重战术的实用性,无论是直拳、勾拳、蹬腿、踹腿等技术都简单实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实战中的效益。根据对当前散打竞技研究,散打技术逐渐呈现出速度快、力量大、预兆小等趋势。
二、传统武术对散打技术的影响
不同于传统武术,在散打中明确规定不准向对方后脑、颈部及裆部部位攻击,同时也不能使用反关节、肘等技法,但是散打拳法却继承了传统武术拳法的特点,更简单、更直接。在散打技术中,其拳法实用性较强,动作路线较短且直接击打,提升了整体力度,防守方法较为巧妙。
(一)传统武术对散打腿法的影响
在传统武术腿法中,主要以短打技术为主,而散打“远踢”扩展了攻击距离,具有更好的实战效果。在散打运动中,要求腿法必须速度够快、力量够大、受力点精准,而传统武术中立身、松垮、屈膝等训练恰好能够增强训练者的腿部力量,增强训练的步法平衡与稳固性。
(二)传统武术对散打摔法的影响
在散打中,摔法主要表现在根据对手的站姿,在规定的距离及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将对方摔倒,在主动进攻的同时要避免被动反攻,不仅要有远距离踢打的摔法,又要有近距离贴身摔法,而这些都是由传统武术摔跤演变而来的。
(三)传统武术对散打技术训练方法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武术中,门派多,且套路各异,功力练习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所有的功力练习都是为技击、实战做准备。因此,在散打中训练者的散打技术练习方法都是遵循传统武术的技击观念进行练习。
(四)传统武术桩功对散打技术的影响
传统武术在提高技击技巧的同时,主要是练劲,旨在增强人的击打及抗击打能力。其中,桩功是传统武术的训练基础,实现“打练合一”的练功模式。在现代散打训练中,直接进行攻防训练,不仅能够提高训练者的身体素质与专业素质,同时节省了训练时间,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传统武术与散打本是出发点相同的两种民族体育项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人们因为各种因素割裂了原本的统一关系。散打起源于传统武术,在散打中结合传统武术的功力训练方法,一方面能够大幅度提高散打运动员的击打和抗击打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减少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伤害,增强散打运动员的实战能力。因此,在散打技术中加入传统武术的招式,能够提高散打技术的威力,促进散打技术的更高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岷芮.鞭腿在散打比赛中的运用——以2015中俄巅峰战为例[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02) .
[2] 朱海南,王李楠.传统武术套路与现代散打的对比研究[J].运动与健康.2011(12).
[3] 张春峰.论竞技散打的训练方法、手段及身体素质[J].中华武术(研究).2016(01).
[4] 许壮壮,李磊.论散打实战中拳腿组合技术运用的重要性[J].价值工程.2014(01).
[5] 王健.太极推手技术在散打比赛中的运用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武术系.2012(02).
关键词 传统武术 散打技术 主要影响
散打发展及传统武术为基础,是对传统武术中各门派实用招法精华部分的整合。在传统武术中,一般包括功法、套路、技击三方面,其中技击是最关键的部分。而散打则是在传统武术功法、套路的基础上的深刻理解与研究,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延伸。
一、传统武术与散打的简介
(一)传统武术简介
传统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目的,以套路演练、搏斗、功法练习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体育项目[1]。传统武术是我国劳动人民与大自然长期斗争中逐渐总结发展出来的,能够搏击、强身健体,是我国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周伟良认为:“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手包括功法练习为有机活动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2]”。同时,传统武术的主要内容为套路、功法与技击三个方面,采取单势、拆招、格斗、功法等活动形式,以增强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追求更高价值的武技和武道修炼。
传统武术的最大特点是尚巧,主要表现在讲究进攻防守的方法,不用拙力用巧力,传统武术一般比较注重套路形式,一招一式通常都是按照事前安排的顺序进行,具有非常显著的原则性。
(二)散打简介
散打的发展以传统武术为基础,主要为了表现一种新型的竞赛方式以体现武术技击的实用价值,是一种符合现代竞技运动发展的一种体育项目。散打技术不仅包括传统武术的基本实用技术,同时还包括国内外各种搏击技术,从而形成了一种搏击组合。在两人进行散打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方法争取赢得比赛。散打是中国传统武术顺应时代需求发展出来的,是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
散打虽说是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但是相比较于传统武术的套路,散打具有更高的发展空间与广延性,具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框架与风格。散打汲取百家之长,增强了格斗技术的时效性,且技术简捷,注重战术的实用性,无论是直拳、勾拳、蹬腿、踹腿等技术都简单实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实战中的效益。根据对当前散打竞技研究,散打技术逐渐呈现出速度快、力量大、预兆小等趋势。
二、传统武术对散打技术的影响
不同于传统武术,在散打中明确规定不准向对方后脑、颈部及裆部部位攻击,同时也不能使用反关节、肘等技法,但是散打拳法却继承了传统武术拳法的特点,更简单、更直接。在散打技术中,其拳法实用性较强,动作路线较短且直接击打,提升了整体力度,防守方法较为巧妙。
(一)传统武术对散打腿法的影响
在传统武术腿法中,主要以短打技术为主,而散打“远踢”扩展了攻击距离,具有更好的实战效果。在散打运动中,要求腿法必须速度够快、力量够大、受力点精准,而传统武术中立身、松垮、屈膝等训练恰好能够增强训练者的腿部力量,增强训练的步法平衡与稳固性。
(二)传统武术对散打摔法的影响
在散打中,摔法主要表现在根据对手的站姿,在规定的距离及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将对方摔倒,在主动进攻的同时要避免被动反攻,不仅要有远距离踢打的摔法,又要有近距离贴身摔法,而这些都是由传统武术摔跤演变而来的。
(三)传统武术对散打技术训练方法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武术中,门派多,且套路各异,功力练习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所有的功力练习都是为技击、实战做准备。因此,在散打中训练者的散打技术练习方法都是遵循传统武术的技击观念进行练习。
(四)传统武术桩功对散打技术的影响
传统武术在提高技击技巧的同时,主要是练劲,旨在增强人的击打及抗击打能力。其中,桩功是传统武术的训练基础,实现“打练合一”的练功模式。在现代散打训练中,直接进行攻防训练,不仅能够提高训练者的身体素质与专业素质,同时节省了训练时间,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传统武术与散打本是出发点相同的两种民族体育项目,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人们因为各种因素割裂了原本的统一关系。散打起源于传统武术,在散打中结合传统武术的功力训练方法,一方面能够大幅度提高散打运动员的击打和抗击打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减少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伤害,增强散打运动员的实战能力。因此,在散打技术中加入传统武术的招式,能够提高散打技术的威力,促进散打技术的更高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岷芮.鞭腿在散打比赛中的运用——以2015中俄巅峰战为例[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02) .
[2] 朱海南,王李楠.传统武术套路与现代散打的对比研究[J].运动与健康.2011(12).
[3] 张春峰.论竞技散打的训练方法、手段及身体素质[J].中华武术(研究).2016(01).
[4] 许壮壮,李磊.论散打实战中拳腿组合技术运用的重要性[J].价值工程.2014(01).
[5] 王健.太极推手技术在散打比赛中的运用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武术系.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