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重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问题探究
从某种程度上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本身就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尤其对我们长期习惯接受式学习的学生更是如此。宋代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载体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和个性化,每一位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的信息与体验都不一样,发现的问题也不一样。教师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二、实验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诱导学生边实验,边思索,边总结,把观察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形成理性认识。
如教学《捞铁牛》、《乌鸦喝水》等课文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样,既强化了操作能力的训练,加强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实验探究必须有度,必须为学习语文服务。
三、体验探究
体验探究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具体的实践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在文本与生活、课堂与课外的联系中,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在老师的诱导下,逐步研究归纳,掌握其本质特征。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作者通过创设大年夜一个穷苦小女孩冻死街头的情境,表达自己憎恨资本主义社会,同情劳动人民的感情。笔者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进行教学。如就“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一句中的“蜷”字组织学生品味:(1)“蜷”是一种怎样的形态?让学生表演体验;(2)探究为什么不用“蹲”而用“蜷”,让学生体验“蹲”与“蜷”的不同形态,并说说用“蜷”好在哪里。(3)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小女孩会在墙角里蜷着腿缩成一团?(4)探究:小女孩蜷着腿缩成一团说明了什么?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表述:你看到小女孩这个样子心情怎样?学生在这一系列体验活动中,步步入境促使他们对作品不断探究。
四、经验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法国学者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性睡眠时期,不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应该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接受感觉经验的教育,接受实际事物、实际行动的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为基础,寓教学于学生的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身边,生活充满着知识。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卧薪尝胆》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奴仆”一词,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1.你们见过奴仆吗?2.画出“奴仆”两个字的象形字,帮助学生理解“奴仆”的生活境地。以上第一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寻找原有认知结构中关于“奴仆”的概念,它可以是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也可以是从影视、书本中得来的间接经验。在这一环节的基础上,薛老师引导学生从“奴仆”两字的演变来理解。试想,如果只是让学生说说词典上有关“奴仆”一词的解释,那么“奴仆”一词在学生头脑中就还是个抽象的、缺乏鲜活形象的空洞概念。因为词义只是联系词语与学生生活积累的中介,缺少了生活经验的支撑,这词义只是一个空壳而已,这个词语只能是学生不会运用的“消极词汇”。
一、问题探究
从某种程度上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本身就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尤其对我们长期习惯接受式学习的学生更是如此。宋代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载体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和个性化,每一位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的信息与体验都不一样,发现的问题也不一样。教师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二、实验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诱导学生边实验,边思索,边总结,把观察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形成理性认识。
如教学《捞铁牛》、《乌鸦喝水》等课文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样,既强化了操作能力的训练,加强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实验探究必须有度,必须为学习语文服务。
三、体验探究
体验探究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具体的实践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在文本与生活、课堂与课外的联系中,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在老师的诱导下,逐步研究归纳,掌握其本质特征。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作者通过创设大年夜一个穷苦小女孩冻死街头的情境,表达自己憎恨资本主义社会,同情劳动人民的感情。笔者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进行教学。如就“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一句中的“蜷”字组织学生品味:(1)“蜷”是一种怎样的形态?让学生表演体验;(2)探究为什么不用“蹲”而用“蜷”,让学生体验“蹲”与“蜷”的不同形态,并说说用“蜷”好在哪里。(3)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小女孩会在墙角里蜷着腿缩成一团?(4)探究:小女孩蜷着腿缩成一团说明了什么?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表述:你看到小女孩这个样子心情怎样?学生在这一系列体验活动中,步步入境促使他们对作品不断探究。
四、经验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法国学者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性睡眠时期,不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应该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接受感觉经验的教育,接受实际事物、实际行动的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为基础,寓教学于学生的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身边,生活充满着知识。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卧薪尝胆》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奴仆”一词,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1.你们见过奴仆吗?2.画出“奴仆”两个字的象形字,帮助学生理解“奴仆”的生活境地。以上第一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寻找原有认知结构中关于“奴仆”的概念,它可以是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也可以是从影视、书本中得来的间接经验。在这一环节的基础上,薛老师引导学生从“奴仆”两字的演变来理解。试想,如果只是让学生说说词典上有关“奴仆”一词的解释,那么“奴仆”一词在学生头脑中就还是个抽象的、缺乏鲜活形象的空洞概念。因为词义只是联系词语与学生生活积累的中介,缺少了生活经验的支撑,这词义只是一个空壳而已,这个词语只能是学生不会运用的“消极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