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工会,无需跪
这个事件不大,却闹得沸沸扬扬,并且触动很多人的内心——张某网购芒果,在圆通快递点取件时认为少一个,投诉。快递员聂某与其协商,张某同意赔偿,但要求不能用圆通快递。聂某担心被解雇,自购芒果,贴上其他快递公司单子,戴口罩给张某送去。被张某发现,再投诉。聂某登门道歉,情急之下下跪……
点评:虽然该事件受到社会关注后几经反转,但基本事实并未变。网络评论如潮,有人从社会的角度提出“不能因一个芒果蔑视人的尊严”;有人从人文的角度提出“没有哭着吃过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讲述中年人承受的委屈和辛酸……
我想说点儿有用的:2019年,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均积极推动包括货车司机、快递员、网约送餐员在内的“八大群体”入会工作。“八大群体”加入工会,将更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让“娘家人”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快递员再遇这类情况,有工会,无需跪。
莫说师生无因果
学校放暑假前,盐城射阳县解放路小学四年级某班的家长微信群中,家长愤怒质问老师:你是做老师还是做直销?
家长们向媒体反映,在过去的一年里,孩子班级的数学老师用尽各种手段,要求该班学生家长购买其“重点推荐宣传”的某品牌旗下的各类保健品、食品、洗化用品等。对此,家长们敢怒不敢言。
点评:就在这条新闻发出的前两天,有另一则新闻是:在苏州,一位94岁退休教师摔伤住院,无人护理。他的7名学生自发排班轮流护理。这7名学生平均年龄已73岁,50多年前的一段师生情谊延续至今。人们感慨学生有情有义,更感慨师德对学生的影响伴其一生。试想,如果这位老师在50多年前以权谋私,向学生们兜售各种保健品,此时学生们即便赶来,可能也只是向老师推荐墓地。
研究“屁”怎么了
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傳,引发争议。有网友讥讽: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
论文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读研究生高建伟。他表示:论文是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从中揭示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
点评:学术研究包罗万象。说到论文,只要其研究的内容有价值,理论扎实,不抄袭,那就不该指责。研究屁怎么了,总比一些论文屁都没研究强。
疯了才买“聪明药”
“吃了就能变聪明、无副作用、能增加免疫力……”今年高考前后,国内权威媒体重点披露聪明药内幕。所谓“聪明药”,是学生家长们对莫达非尼、专注达、利他林等药物的一种谬称。这些药在临床上属于精神疾病治疗类药物,短期内会有一定的精神振奋作用,但是长期服用可能会有心跳过快、焦虑等副作用,甚至引起成瘾症状。
点评:给精神病人吃的药,不能随意购买和服用。即便国家相关部门严厉打击,家长们却需求旺盛,导致药商地下暗售、“人肉代购”火爆。过去说“现在的家长们为了孩子都疯了”,也只是一种感慨,而现在,似乎要变成事实。
“精致”陷阱
近期,《半月谈》刊发的一篇文章题为《岁月静好还是一地鸡毛? 假精致掩盖下的“分裂人生”》的文章被网络大肆转载,该报道指出当前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消费现象:小家电,非名牌不用;赏樱花,非日本不“刷”;吃面包,非“全麦”不碰;选服装,非“设计款”不穿……超越自身实际,过度追逐所谓“品质生活”掩盖下的预消费、高消费,无孔不入的“精致”透支钱包,进而掏空身心,侵蚀灵魂。
点评:这类年轻人在我们身边确有很多,期望讲道理让他们改变,很难,但相信生活最终会改变他们。虽然,这可能需要付出一点儿代价。
这个事件不大,却闹得沸沸扬扬,并且触动很多人的内心——张某网购芒果,在圆通快递点取件时认为少一个,投诉。快递员聂某与其协商,张某同意赔偿,但要求不能用圆通快递。聂某担心被解雇,自购芒果,贴上其他快递公司单子,戴口罩给张某送去。被张某发现,再投诉。聂某登门道歉,情急之下下跪……
点评:虽然该事件受到社会关注后几经反转,但基本事实并未变。网络评论如潮,有人从社会的角度提出“不能因一个芒果蔑视人的尊严”;有人从人文的角度提出“没有哭着吃过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讲述中年人承受的委屈和辛酸……
我想说点儿有用的:2019年,全国各级工会组织均积极推动包括货车司机、快递员、网约送餐员在内的“八大群体”入会工作。“八大群体”加入工会,将更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让“娘家人”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快递员再遇这类情况,有工会,无需跪。
莫说师生无因果
学校放暑假前,盐城射阳县解放路小学四年级某班的家长微信群中,家长愤怒质问老师:你是做老师还是做直销?
家长们向媒体反映,在过去的一年里,孩子班级的数学老师用尽各种手段,要求该班学生家长购买其“重点推荐宣传”的某品牌旗下的各类保健品、食品、洗化用品等。对此,家长们敢怒不敢言。
点评:就在这条新闻发出的前两天,有另一则新闻是:在苏州,一位94岁退休教师摔伤住院,无人护理。他的7名学生自发排班轮流护理。这7名学生平均年龄已73岁,50多年前的一段师生情谊延续至今。人们感慨学生有情有义,更感慨师德对学生的影响伴其一生。试想,如果这位老师在50多年前以权谋私,向学生们兜售各种保健品,此时学生们即便赶来,可能也只是向老师推荐墓地。
研究“屁”怎么了
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傳,引发争议。有网友讥讽:寒窗苦读那么多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
论文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读研究生高建伟。他表示:论文是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从中揭示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
点评:学术研究包罗万象。说到论文,只要其研究的内容有价值,理论扎实,不抄袭,那就不该指责。研究屁怎么了,总比一些论文屁都没研究强。
疯了才买“聪明药”
“吃了就能变聪明、无副作用、能增加免疫力……”今年高考前后,国内权威媒体重点披露聪明药内幕。所谓“聪明药”,是学生家长们对莫达非尼、专注达、利他林等药物的一种谬称。这些药在临床上属于精神疾病治疗类药物,短期内会有一定的精神振奋作用,但是长期服用可能会有心跳过快、焦虑等副作用,甚至引起成瘾症状。
点评:给精神病人吃的药,不能随意购买和服用。即便国家相关部门严厉打击,家长们却需求旺盛,导致药商地下暗售、“人肉代购”火爆。过去说“现在的家长们为了孩子都疯了”,也只是一种感慨,而现在,似乎要变成事实。
“精致”陷阱
近期,《半月谈》刊发的一篇文章题为《岁月静好还是一地鸡毛? 假精致掩盖下的“分裂人生”》的文章被网络大肆转载,该报道指出当前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消费现象:小家电,非名牌不用;赏樱花,非日本不“刷”;吃面包,非“全麦”不碰;选服装,非“设计款”不穿……超越自身实际,过度追逐所谓“品质生活”掩盖下的预消费、高消费,无孔不入的“精致”透支钱包,进而掏空身心,侵蚀灵魂。
点评:这类年轻人在我们身边确有很多,期望讲道理让他们改变,很难,但相信生活最终会改变他们。虽然,这可能需要付出一点儿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