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关键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血塞通治疗
眩晕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常见的症状,其病因与多种原因造成该系统缺血有关。通过应用血塞通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比较,对比两者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疗效。
1 資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9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58.5±10.6岁,平均年龄55.3岁;对照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52.9±9.6岁,平均年龄55.6岁,全部患者均符合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标准,其中有心血管病史49例,有糖尿病史11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①眩晕表现为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多因体位改变而诱发;②眩晕伴至少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其他症状,如肢体麻木,一侧或双侧共济失调等;③TCD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④头颅CT或MRI排除基底动脉供血区新的梗死或出血灶;⑤排除眼耳等其他疾病所致的眩晕。
方法:治疗组采用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250ml+血塞通400mg,1次/日,共10天;对照组采用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25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6ml,1次/日,共10天。治疗观察中不使用其他减轻眩晕的药物,禁用组胺类制剂及精神类药物(如镇痛药、镇静药、催眠药、解热阵痛抗炎药等),而降糖药、降压药、抗心律类市场药均正常使用。
疗效评价: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湿疹,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眩晕可分为三度:呈持续状态,无法进行正常的户外活动,患者必须卧床为重度;有眩晕发作,不能进行正常户外活动患者为重度;轻微不适,不影响活动,发作时需再做下休息即可缓解者为轻度。患者的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水平眼震等临床指标完全消失为痊愈。患者的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80%为显效。患者的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50%为有效;患者的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
2 统计学处理本组计数资料分别计算百分率,采用X2检查进行显著性比较,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两组疗效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例)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眩晕比较常见的病因,为老年人常见病,但近年来青年人发病有所增多,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官腔狭窄,供血减少,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微栓子随血流栓塞颅内小血管血流中断,导致内耳、脑干、小脑等组织的短暂性缺血,所引起的以眩晕、复视、头痛为主要症状,呈一过性发作或间歇性复发的临床综合症。临床药物治疗多采用改善局部微村换及扩张血管药:如倍他司汀、钙通道阻滞药物等。这些西药制剂在治疗眩晕方面取得显著的疗效,并广泛应用临床。近几年来中医中药的研究与推广,中药活血类药物在临床中也较常见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每1ml相当于丹参、降香各1g,实验表明本复方制剂能增强小鼠耐缺氧能力,提高其存活率,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改善心脏功能和心肌供血,这方面多有报道及研究。
血塞通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功能主治活血祛瘀,通脉舒络。临床研究表明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同时还具有抗血栓和较好的溶栓作用;还有一定的扩血管作用,能有效改善缺血缺氧引起的脑血管收缩功能障碍,从而很好地提高缺血半影区的血液供应。并且,三七总皂甙能有效阻断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钙离子内流,防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所以,三七总皂苷能有效恢复脑灌流,减轻缺血再灌注的神经损伤,尽快恢复缺血半影区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试验证明,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有预防作用,能增强冠脉流量及耐缺氧作用。从中医学角度血塞通具有活血化瘀、通脉疏络的作用。临床已经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通过研究比较,表明血塞通能有效控制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眩晕症状,且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品,且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参考文献
[1]谢灿茂.内科临床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5.
[2]潘剑罡.碟脉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老年学杂志,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老年杂志,2005,25(7):753-754
[3]杨任民.椎-基底动脉暂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25:247-249.
[4]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医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
【关键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血塞通治疗
眩晕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常见的症状,其病因与多种原因造成该系统缺血有关。通过应用血塞通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比较,对比两者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疗效。
1 資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椎—基底动脉缺血患者9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58.5±10.6岁,平均年龄55.3岁;对照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52.9±9.6岁,平均年龄55.6岁,全部患者均符合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标准,其中有心血管病史49例,有糖尿病史11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①眩晕表现为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多因体位改变而诱发;②眩晕伴至少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其他症状,如肢体麻木,一侧或双侧共济失调等;③TCD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④头颅CT或MRI排除基底动脉供血区新的梗死或出血灶;⑤排除眼耳等其他疾病所致的眩晕。
方法:治疗组采用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250ml+血塞通400mg,1次/日,共10天;对照组采用静滴5%葡萄糖注射液或0.9%生理盐水25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6ml,1次/日,共10天。治疗观察中不使用其他减轻眩晕的药物,禁用组胺类制剂及精神类药物(如镇痛药、镇静药、催眠药、解热阵痛抗炎药等),而降糖药、降压药、抗心律类市场药均正常使用。
疗效评价: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湿疹,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眩晕可分为三度:呈持续状态,无法进行正常的户外活动,患者必须卧床为重度;有眩晕发作,不能进行正常户外活动患者为重度;轻微不适,不影响活动,发作时需再做下休息即可缓解者为轻度。患者的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水平眼震等临床指标完全消失为痊愈。患者的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80%为显效。患者的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50%为有效;患者的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
2 统计学处理本组计数资料分别计算百分率,采用X2检查进行显著性比较,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两组疗效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结果比较(例)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眩晕比较常见的病因,为老年人常见病,但近年来青年人发病有所增多,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因和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官腔狭窄,供血减少,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微栓子随血流栓塞颅内小血管血流中断,导致内耳、脑干、小脑等组织的短暂性缺血,所引起的以眩晕、复视、头痛为主要症状,呈一过性发作或间歇性复发的临床综合症。临床药物治疗多采用改善局部微村换及扩张血管药:如倍他司汀、钙通道阻滞药物等。这些西药制剂在治疗眩晕方面取得显著的疗效,并广泛应用临床。近几年来中医中药的研究与推广,中药活血类药物在临床中也较常见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每1ml相当于丹参、降香各1g,实验表明本复方制剂能增强小鼠耐缺氧能力,提高其存活率,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改善心脏功能和心肌供血,这方面多有报道及研究。
血塞通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功能主治活血祛瘀,通脉舒络。临床研究表明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同时还具有抗血栓和较好的溶栓作用;还有一定的扩血管作用,能有效改善缺血缺氧引起的脑血管收缩功能障碍,从而很好地提高缺血半影区的血液供应。并且,三七总皂甙能有效阻断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钙离子内流,防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所以,三七总皂苷能有效恢复脑灌流,减轻缺血再灌注的神经损伤,尽快恢复缺血半影区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试验证明,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有预防作用,能增强冠脉流量及耐缺氧作用。从中医学角度血塞通具有活血化瘀、通脉疏络的作用。临床已经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等。通过研究比较,表明血塞通能有效控制椎—基底动脉缺血的眩晕症状,且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品,且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参考文献
[1]谢灿茂.内科临床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5.
[2]潘剑罡.碟脉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老年学杂志,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老年杂志,2005,25(7):753-754
[3]杨任民.椎-基底动脉暂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25:247-249.
[4]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医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