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武安市乘车到达冶陶镇,沿着乡村公路前行,左边是一条黄土高坡带,右边就是连绵不断的太行山脉。朦朦胧胧的前方可以看到固义村的轮廓,村庄是和太行山脉的鹊娥山隔水相望的。灰黄色笼罩下的村景,很像一幅老照片,慢慢靠近它时,古朴的风貌才清晰地映入眼帘。
鹊娥山下的古村落
由武安市乘车到达冶陶镇,沿着乡村公路前行,左边是一条黄土高坡带,右边就是连绵不断的太行山脉。朦朦胧胧的前方可以看到固义村的轮廓,村庄是和太行山脉的鹊娥山隔水相望的。灰黄色笼罩下的村景,很像一幅老照片,慢慢靠近它时,古朴的风貌才清晰地映入眼帘。
固义村,是一个汉族聚族而居的村落,近800户人家,2700余口人。古时的村落在四方入村道口处均建有楼阁式关门,每到夜晚,关闭门户后,村子犹如城堡般固若金汤。从阁楼甬道穿过,即进入了古村老街。老街并不宽阔,大大小小的石块依旧镶嵌在原来的街面上,年久失修,高低不平,倒让人体味到岁月的痕迹。村内原来有6座阁楼,现还有5座,这些阁楼是村里最古老的建筑,也是古村的实物见证。历史上,这里曾是通往山西的驿道,来往过客很多,因而村里就有许多买卖商铺、客栈、饭庄等,商业发达,人丁兴旺。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状况的改变,这里逐渐被冷落,以至于沦落为偏僻的山村。
固义是个多姓氏居住的村落,最多人口的姓氏为丁、马,李、刘,王。村民们从古至今习惯按大姓居住集中位置来称呼庄户,村西叫西大社,东北为刘庄户,东南有东王户和南王户。据说以前各大姓在村中都建有宗族祠堂,如今基本都不复存在,唯独李家祠堂还保存着,但功用已是村民的住宅。好在,每当行傩祭的年份,这里又恢复了祠堂那往日的容颜,依旧是维系宗族关系的神圣之地。
走在古巷道内,可以看到许多老宅院,每隔不远处就有一口辘轳井,不时有村民出来打水,阁楼、古墙、石板巷……这一切的一切显得那么古朴、协调。
村戏准备在紧锣密鼓
在中国新年传统风俗中,祈佑祭祀可谓形式繁复多样,通常均以图腾符号代表想象中的超自然之力。其目的是求佑祛邪,逐瘟驱疫;祈天祈地,风调雨顺。固义的傩祭程序很复杂,历史上一直都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这和村级政府无任何联系,以西大社丁、李,马三姓25户人家分5组组成,这些人家一般是村里的富裕户或好事热心户,称为“社首”。他们把祭祀和傩戏演出称为“起社”,当年是否“起社”要经过社首户共同研究决定,一旦举办,必须连演三年。傩戏和祭祀仪式的各角色历来都是世袭制,口口相传,不派不选。按规矩,若要开戏,演员外出再远,当年都必须回村。
固义村的傩祭不仅具有图腾偶像(白眉三郎),还有瘟疫、痨病、不孝、邪恶的形象代表“黄鬼”。村民们认为,“黄鬼”就是一切邪恶的象征。每到开年祭祀,傩祭、傩戏混合在一块展开的。村庄就是舞台,村民即是演员。每次演出,组织者、演员,服务人员加在一起可达千余人。整个仪式和演出中,戴面具的就有30多人,画脸谱和直接参加演出的有400多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村民信奉,参加《捉黄鬼》演出,会给本人和家庭在新的一年里带来吉祥。
正月十二下午三时许,选骡马的仪式在村中广场展开,一匹匹牲口由主人牵着集中在场地上展示,经观看后,选中的骡马都要在头上和尾巴处系上红带避邪。从这天起,这些“骡马秀”享受着特殊的待遇,槽圈被打扫干净铺上新土和草,吃着好饲料,不再干体力活,不会受鞭打,主人还得给牠洗身。因为,骡马是供神祗和巡道官骑乘的,好生看护,决不可怠慢。
主要演职人员当夜在村西阁前的卷棚内举行净身仪式,只见社首李增旺拿着香、烛和白酒走进门,室内鸦雀无声,他先在白眉三郎神龛前散香,燃烛、供放白酒,随后全体人员下跪叩拜,每人喝下一杯白酒,社首宣布,即日起,按规矩起居,夫妻不得同房,直到送神结束。
集队请神街巷“亮脑”
村戏演出时间固定在正月十四至十七这四天,首先是“请神”,在十四日上午举行。要请的地方神是白眉三郎、赤峰三郎、白面三郎(均为木雕坐像),大神是冰雨龙王。10点刚过,李增旺在社部屋内的神龛前点燃裱纸围着神祗座椅划圈焚烧避邪,随后领众执行社首叩拜白眉三郎。请神的队伍在锣鼓班的引领下分两路行进,一路向南前往村南山上的奶奶庙请3位三郎,一路去村北阁后的龙王庙旧址请龙王。
请龙王的队伍除了社首,还有扮演神祗的演员。队伍里有位特殊人物,左手贴身拿着一根约5公分粗细,长60公分的竹竿,竿的上半截被劈成30根细篾,且用红绸带束住,这就是固义傩祭中的“长(掌)竹”。所有的祭祀仪式,长(掌)竹必须在场吟诵祭词,他的作用近乎于“巫师”:但在傩戏演出中,他又是剧情的表述者和台词的诵咏者,其身份又非是“巫师”而为。龙王的神案没有雕像,只是在座椅上摆放了牌位,礼炮过后,长(掌)竹吟诵请神词,众人躬身行礼、鸣炮,随后抬着神椅巡道回村,在广场和另一路请三郎的队伍汇合,将龙王爷、3位三郎神请入村中神庙。打神位全部安定好后,这里昼夜香火不断。
请神结束后即举行盛大的“亮脑子”,这相似于现代节目上演前的彩排,但真正的含义是把所有节目演员拉出来踩街亮相,以告慰诸神,今年的节目全部准备完毕,只待来日正式开演,敬请观赏。
傍晚时分,队戏《大头和尚戏柳翠》在村中舞台开演,这是一出诙谐讽刺剧,据说是根据南宋临安一桩佛教轮回、冤怨相报的传说改编的古老哑剧。戴着套头面具的演员在台上滑稽的表演,逗得观众发出一阵阵的笑声,劳累一天的村民,此时精神得到愉悦和放松。
接下来是脸戏《吊黑虎》,这是一出带有面具的神话傩戏,它的开演意味着整个傩祭仪式中“傩戏”部分正式开始。
夜幕下的古“巫术”
“驱鬼除祟”是傩俗最直接的目的,《捉黄鬼》的前奏“踏边驱邪”即是这种作用。
正月十五凌晨一点,李家祠堂内灯火通明,三个“鬼差”及探官开始化装。固义的化装师以前为世袭制,脸彩有谱样,代代相传。如今化装师已有青黄不接的危机,老的过世,年轻的不愿学,所幸的是目前还有老师傅健在,今年村里又特意请来乡村画师协助,鬼脸的化装才得以正常进行。毫不夸张的说,这些土生土长的乡村画匠在戏剧人物的造型塑造上绝不亚于现代电影棚里的化装师,大鬼,二鬼灰、白、黑相间条纹状脸谱,配以蓬乱的发型套,怪异中透着七分的威严,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而跳鬼却是红缨斗笠帽,脸蒙黑纱,涂以白色眼圈,诡秘中不免显得诙谐、滑稽,他的职责是勾引黄鬼伏法就范。
凌晨3时,傩祭中的关键一幕正式上演,三个鬼差跳火避邪走出祠堂,在30余名手持柳棍村民的簇拥下开始“踏边”,他们沿着主街向东逐巷穿行,火炮声和队员们的吼声交混在一起,驱逐村内各处的邪祟,以保村民免受瘟疫的侵扰。与此同时,两位探马官骑马巡道,出村把各方神灵迎接到村中 仙殿。
随着黎明的到来,各庄户的演员沿街排起了长阵,这就是“村街摆道子”,村民和演员站立街道两边,中间留出长长的通道,只待开始“捉黄鬼”。天逐渐放亮,李家祠堂内的气氛随即紧张起来,因为村戏最精彩的一幕即将从这里开演。
《捉黄鬼》戏剧性的傩仪
在固义,整个村戏并非单纯的娱乐,它是祭祀与演出混合,娱神与娱人同在的复合型古傩祭。村民们确信瘟疫和灾难是黄鬼作祟,也认可通过和鬼差的合作达到祛邪逐疫的目的。为了避讳邪气,村民们不会去演黄鬼,对于外来演员的隐私,社首们是不会透露他真实的来龙去脉,人们不知道扮黄鬼的演员来自何方,住在村中哪里、何时参加排练(据说是在村外夜里进行),由谁来化装……正是由于有诸多的未知数,人们簇拥在祠堂院内,久久地等待着这位神秘人物的出现。
8点差20分,两位辅助社首用棉被遮住“黄鬼”护送进了祠堂院内,黄鬼身着短袖黄袄,裸露在外的胳膊和腿均涂成黄色,且在肘和腿关节上方装饰了逼真效果的刀具。刀口滴血的效果装饰通常是隐秘的,杀鸡取血之前,黄鬼演员被辅助人员围拢,鬼差抄刀剁下鸡头,将血涂抹在黄鬼身上的刀口处(此举不允许任何人拍照)。随后,社首点燃地上的稻草堆,鬼差跳火避邪,押着黄鬼,冲出祠堂大门。
顷刻间,狭长的街道上喊声冲天,近百名柳棍队员将黄鬼及三名鬼差团团围拢,只见大鬼。二鬼手持械具前后压阵开道,跳鬼则手持令牌舞动扇子在街道上与黄鬼戏斗,演绎勾鬼、捉拿、服擒等傩舞动作。黑白探马轮番在前开导通道,队伍先迅速向东至东阁下,随后折返向西,走走停停,进进退退,把个小山村闹腾得沸沸扬扬,人们似乎要把一年的精神积蓄都宣泄在这庞大的乡村舞台上。
历时三个多小时的捉拿演义,直到11时许队伍才在村西小广场上的玉皇大帝神棚前进行假面戏表演。十二时,整个队伍在火铳手的开道协助下向东行至南广场,象征着黄鬼被擒,押赴刑场。村南广场判官台、阎王台上,判官、阎罗王正襟危坐,两旁小鬼持刀怒目,黄鬼被铁链锁住由三个鬼差押赴到台前,判官预审后呈上司发落。阎罗王过目呈褶案卷,发出终审判决:“将黄鬼押上斩台剖腹、开膛、抽肠……。”瞬时间,浓烟滚滚随风弥散,黄鬼被押上五十米外的行刑台,柳棍队和观众将刑台紧紧围住,烟雾中大鬼、二鬼挥刀弄叉,将血肠(染红的鸡肠)从黄鬼肚中抽出抛向空中,象征处置了一切邪恶的化身——黄鬼。强烈的现场感震慑着所有观众,这是我见到的傩祭仪式中最具戏剧色彩,最震撼人心的场面。
尾声
正月十六上午,西大社举行祭虫蝻王和冰雨龙王仪式。祭祀队伍在社首李增旺带领下,过南阁向村南打谷场进发,几十人组成的队伍,主要人员有付社首、掌竹、武执事、锣鼓班和村民根据祭祀的需要,脸戏角色去了城隍、武判官、五道神、土地神、绿脸小鬼。他们头戴面具,夹在锣鼓班和村民中间边走边放着鞭炮,到达场地后,摆放好贡品,由掌竹吟诵祭词,随后,社首焚烧纸钱和裱文,并带领众人磕头跪拜,请虫蝻王保佑庄稼不遭虫害,五谷丰登。
傩仪最后一项祭祀是祭冰雨龙王,在村北高坡地举行,程序上比先前多了两项,队伍站定后,先由一人将挑来的米面汤沿场地四周泼酒,以敬各位神灵。开场时掌竹吟诵祭词,与此同时,执勤社首将一只白色公鸡的头剁掉,然后把鸡身抛向西北方向,以敬献给龙王。全体人员叩首拜祭,请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鹊娥山下的古村落
由武安市乘车到达冶陶镇,沿着乡村公路前行,左边是一条黄土高坡带,右边就是连绵不断的太行山脉。朦朦胧胧的前方可以看到固义村的轮廓,村庄是和太行山脉的鹊娥山隔水相望的。灰黄色笼罩下的村景,很像一幅老照片,慢慢靠近它时,古朴的风貌才清晰地映入眼帘。
固义村,是一个汉族聚族而居的村落,近800户人家,2700余口人。古时的村落在四方入村道口处均建有楼阁式关门,每到夜晚,关闭门户后,村子犹如城堡般固若金汤。从阁楼甬道穿过,即进入了古村老街。老街并不宽阔,大大小小的石块依旧镶嵌在原来的街面上,年久失修,高低不平,倒让人体味到岁月的痕迹。村内原来有6座阁楼,现还有5座,这些阁楼是村里最古老的建筑,也是古村的实物见证。历史上,这里曾是通往山西的驿道,来往过客很多,因而村里就有许多买卖商铺、客栈、饭庄等,商业发达,人丁兴旺。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状况的改变,这里逐渐被冷落,以至于沦落为偏僻的山村。
固义是个多姓氏居住的村落,最多人口的姓氏为丁、马,李、刘,王。村民们从古至今习惯按大姓居住集中位置来称呼庄户,村西叫西大社,东北为刘庄户,东南有东王户和南王户。据说以前各大姓在村中都建有宗族祠堂,如今基本都不复存在,唯独李家祠堂还保存着,但功用已是村民的住宅。好在,每当行傩祭的年份,这里又恢复了祠堂那往日的容颜,依旧是维系宗族关系的神圣之地。
走在古巷道内,可以看到许多老宅院,每隔不远处就有一口辘轳井,不时有村民出来打水,阁楼、古墙、石板巷……这一切的一切显得那么古朴、协调。
村戏准备在紧锣密鼓
在中国新年传统风俗中,祈佑祭祀可谓形式繁复多样,通常均以图腾符号代表想象中的超自然之力。其目的是求佑祛邪,逐瘟驱疫;祈天祈地,风调雨顺。固义的傩祭程序很复杂,历史上一直都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这和村级政府无任何联系,以西大社丁、李,马三姓25户人家分5组组成,这些人家一般是村里的富裕户或好事热心户,称为“社首”。他们把祭祀和傩戏演出称为“起社”,当年是否“起社”要经过社首户共同研究决定,一旦举办,必须连演三年。傩戏和祭祀仪式的各角色历来都是世袭制,口口相传,不派不选。按规矩,若要开戏,演员外出再远,当年都必须回村。
固义村的傩祭不仅具有图腾偶像(白眉三郎),还有瘟疫、痨病、不孝、邪恶的形象代表“黄鬼”。村民们认为,“黄鬼”就是一切邪恶的象征。每到开年祭祀,傩祭、傩戏混合在一块展开的。村庄就是舞台,村民即是演员。每次演出,组织者、演员,服务人员加在一起可达千余人。整个仪式和演出中,戴面具的就有30多人,画脸谱和直接参加演出的有400多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村民信奉,参加《捉黄鬼》演出,会给本人和家庭在新的一年里带来吉祥。
正月十二下午三时许,选骡马的仪式在村中广场展开,一匹匹牲口由主人牵着集中在场地上展示,经观看后,选中的骡马都要在头上和尾巴处系上红带避邪。从这天起,这些“骡马秀”享受着特殊的待遇,槽圈被打扫干净铺上新土和草,吃着好饲料,不再干体力活,不会受鞭打,主人还得给牠洗身。因为,骡马是供神祗和巡道官骑乘的,好生看护,决不可怠慢。
主要演职人员当夜在村西阁前的卷棚内举行净身仪式,只见社首李增旺拿着香、烛和白酒走进门,室内鸦雀无声,他先在白眉三郎神龛前散香,燃烛、供放白酒,随后全体人员下跪叩拜,每人喝下一杯白酒,社首宣布,即日起,按规矩起居,夫妻不得同房,直到送神结束。
集队请神街巷“亮脑”
村戏演出时间固定在正月十四至十七这四天,首先是“请神”,在十四日上午举行。要请的地方神是白眉三郎、赤峰三郎、白面三郎(均为木雕坐像),大神是冰雨龙王。10点刚过,李增旺在社部屋内的神龛前点燃裱纸围着神祗座椅划圈焚烧避邪,随后领众执行社首叩拜白眉三郎。请神的队伍在锣鼓班的引领下分两路行进,一路向南前往村南山上的奶奶庙请3位三郎,一路去村北阁后的龙王庙旧址请龙王。
请龙王的队伍除了社首,还有扮演神祗的演员。队伍里有位特殊人物,左手贴身拿着一根约5公分粗细,长60公分的竹竿,竿的上半截被劈成30根细篾,且用红绸带束住,这就是固义傩祭中的“长(掌)竹”。所有的祭祀仪式,长(掌)竹必须在场吟诵祭词,他的作用近乎于“巫师”:但在傩戏演出中,他又是剧情的表述者和台词的诵咏者,其身份又非是“巫师”而为。龙王的神案没有雕像,只是在座椅上摆放了牌位,礼炮过后,长(掌)竹吟诵请神词,众人躬身行礼、鸣炮,随后抬着神椅巡道回村,在广场和另一路请三郎的队伍汇合,将龙王爷、3位三郎神请入村中神庙。打神位全部安定好后,这里昼夜香火不断。
请神结束后即举行盛大的“亮脑子”,这相似于现代节目上演前的彩排,但真正的含义是把所有节目演员拉出来踩街亮相,以告慰诸神,今年的节目全部准备完毕,只待来日正式开演,敬请观赏。
傍晚时分,队戏《大头和尚戏柳翠》在村中舞台开演,这是一出诙谐讽刺剧,据说是根据南宋临安一桩佛教轮回、冤怨相报的传说改编的古老哑剧。戴着套头面具的演员在台上滑稽的表演,逗得观众发出一阵阵的笑声,劳累一天的村民,此时精神得到愉悦和放松。
接下来是脸戏《吊黑虎》,这是一出带有面具的神话傩戏,它的开演意味着整个傩祭仪式中“傩戏”部分正式开始。
夜幕下的古“巫术”
“驱鬼除祟”是傩俗最直接的目的,《捉黄鬼》的前奏“踏边驱邪”即是这种作用。
正月十五凌晨一点,李家祠堂内灯火通明,三个“鬼差”及探官开始化装。固义的化装师以前为世袭制,脸彩有谱样,代代相传。如今化装师已有青黄不接的危机,老的过世,年轻的不愿学,所幸的是目前还有老师傅健在,今年村里又特意请来乡村画师协助,鬼脸的化装才得以正常进行。毫不夸张的说,这些土生土长的乡村画匠在戏剧人物的造型塑造上绝不亚于现代电影棚里的化装师,大鬼,二鬼灰、白、黑相间条纹状脸谱,配以蓬乱的发型套,怪异中透着七分的威严,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而跳鬼却是红缨斗笠帽,脸蒙黑纱,涂以白色眼圈,诡秘中不免显得诙谐、滑稽,他的职责是勾引黄鬼伏法就范。
凌晨3时,傩祭中的关键一幕正式上演,三个鬼差跳火避邪走出祠堂,在30余名手持柳棍村民的簇拥下开始“踏边”,他们沿着主街向东逐巷穿行,火炮声和队员们的吼声交混在一起,驱逐村内各处的邪祟,以保村民免受瘟疫的侵扰。与此同时,两位探马官骑马巡道,出村把各方神灵迎接到村中 仙殿。
随着黎明的到来,各庄户的演员沿街排起了长阵,这就是“村街摆道子”,村民和演员站立街道两边,中间留出长长的通道,只待开始“捉黄鬼”。天逐渐放亮,李家祠堂内的气氛随即紧张起来,因为村戏最精彩的一幕即将从这里开演。
《捉黄鬼》戏剧性的傩仪
在固义,整个村戏并非单纯的娱乐,它是祭祀与演出混合,娱神与娱人同在的复合型古傩祭。村民们确信瘟疫和灾难是黄鬼作祟,也认可通过和鬼差的合作达到祛邪逐疫的目的。为了避讳邪气,村民们不会去演黄鬼,对于外来演员的隐私,社首们是不会透露他真实的来龙去脉,人们不知道扮黄鬼的演员来自何方,住在村中哪里、何时参加排练(据说是在村外夜里进行),由谁来化装……正是由于有诸多的未知数,人们簇拥在祠堂院内,久久地等待着这位神秘人物的出现。
8点差20分,两位辅助社首用棉被遮住“黄鬼”护送进了祠堂院内,黄鬼身着短袖黄袄,裸露在外的胳膊和腿均涂成黄色,且在肘和腿关节上方装饰了逼真效果的刀具。刀口滴血的效果装饰通常是隐秘的,杀鸡取血之前,黄鬼演员被辅助人员围拢,鬼差抄刀剁下鸡头,将血涂抹在黄鬼身上的刀口处(此举不允许任何人拍照)。随后,社首点燃地上的稻草堆,鬼差跳火避邪,押着黄鬼,冲出祠堂大门。
顷刻间,狭长的街道上喊声冲天,近百名柳棍队员将黄鬼及三名鬼差团团围拢,只见大鬼。二鬼手持械具前后压阵开道,跳鬼则手持令牌舞动扇子在街道上与黄鬼戏斗,演绎勾鬼、捉拿、服擒等傩舞动作。黑白探马轮番在前开导通道,队伍先迅速向东至东阁下,随后折返向西,走走停停,进进退退,把个小山村闹腾得沸沸扬扬,人们似乎要把一年的精神积蓄都宣泄在这庞大的乡村舞台上。
历时三个多小时的捉拿演义,直到11时许队伍才在村西小广场上的玉皇大帝神棚前进行假面戏表演。十二时,整个队伍在火铳手的开道协助下向东行至南广场,象征着黄鬼被擒,押赴刑场。村南广场判官台、阎王台上,判官、阎罗王正襟危坐,两旁小鬼持刀怒目,黄鬼被铁链锁住由三个鬼差押赴到台前,判官预审后呈上司发落。阎罗王过目呈褶案卷,发出终审判决:“将黄鬼押上斩台剖腹、开膛、抽肠……。”瞬时间,浓烟滚滚随风弥散,黄鬼被押上五十米外的行刑台,柳棍队和观众将刑台紧紧围住,烟雾中大鬼、二鬼挥刀弄叉,将血肠(染红的鸡肠)从黄鬼肚中抽出抛向空中,象征处置了一切邪恶的化身——黄鬼。强烈的现场感震慑着所有观众,这是我见到的傩祭仪式中最具戏剧色彩,最震撼人心的场面。
尾声
正月十六上午,西大社举行祭虫蝻王和冰雨龙王仪式。祭祀队伍在社首李增旺带领下,过南阁向村南打谷场进发,几十人组成的队伍,主要人员有付社首、掌竹、武执事、锣鼓班和村民根据祭祀的需要,脸戏角色去了城隍、武判官、五道神、土地神、绿脸小鬼。他们头戴面具,夹在锣鼓班和村民中间边走边放着鞭炮,到达场地后,摆放好贡品,由掌竹吟诵祭词,随后,社首焚烧纸钱和裱文,并带领众人磕头跪拜,请虫蝻王保佑庄稼不遭虫害,五谷丰登。
傩仪最后一项祭祀是祭冰雨龙王,在村北高坡地举行,程序上比先前多了两项,队伍站定后,先由一人将挑来的米面汤沿场地四周泼酒,以敬各位神灵。开场时掌竹吟诵祭词,与此同时,执勤社首将一只白色公鸡的头剁掉,然后把鸡身抛向西北方向,以敬献给龙王。全体人员叩首拜祭,请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