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当作者认为当前的宏观紧缩政策,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时,中央有关决策者日前罕见地在江浙等经济龙头区域频密调研,相信产业发展险境已获高层重视,这许是作者以及广大民营企业所乐见的一个福兆。
6月8日,央行再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使一般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7.5%,导致股市应声而跌,再次创出股市单日跌幅新记录。几乎同时,民营经济与许多大型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新闻也频频见于报端。在此之前,中央银行已是6次加息,14次提高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紧缩”型货币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日益明显。
背道而驰的调控政策
笔者认为当前宏观政策上的“逆调控”或“误操作”,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
现行政策制定的经济形势判断基础,是认为我国经济依然过热,股市市盈率过高,通货膨胀压力居高不下。为抑制经济过热、挤压资本市场泡沫、稳定民生,就应该继续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收缩银根,降低货币供应量,提高融资成本,进而降低各投资主体的投资需求,最终将中国经济引向供求关系的平衡点。
与此相应,这一政策采用的是美国1980年代治理经济滞胀时期流行的货币主义理论,认为我国经济已经可以超越发展中国家特有的发展规律,按照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规律来研究经济发展的冷热问题,治理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
但是,在笔者看来,上述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经济理论的运用,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明显不符,甚至背道而驰。因为中国经济不是过热,而是在连续5年的高速增长后已出现下滑迹象。而我国经济不是1980年代面临衰退的美国,而是1970年代的日本和1980年代的韩国。在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上,我国正处于经济全面崛起的大势中,与当时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完全不同。
头疼医脚之误
我国宏观政策更大的逆向失误,是“头疼医脚”的治疗错位:在常规的利率调整等手段显然不能够解决当今通胀的情况下,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收紧银根,仅仅是限制了银行正常的现金融通功能,减少了企业必需的运营资金来源,卡住了经济运行环节中必需的现金流动,破坏了企业发展的融资机能与微观基础,而对贸易顺差扩大、国际热钱持续流入、人民币投放量不断增加无效,甚至会因为国内国外利差倒挂而吸引更多的国际投机资本的涌入。说它是南其辕北其辙,似不为过。
而目前我们提高利率、准备金率,限制贷款、打压股市,并限制汇率升值等一系列“逆调控”政策,已经造成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许多企业的资金链条已相当紧张,甚至发生了断裂。现在的经济政策对全球崛起中的中国经济正在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会导致我们错失这次全球性升级机遇。
美国的经验、台湾的经验,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都表明:金融市场化创新与融资效率提升,对产业的升级极其关键。一方面大量货币左冲右突、制造社会麻烦,一方面产业提升和企业升级却找不到资金,这样一种状态必须尽快改变。
尤其在现在,中国的产业提升和产业升级还要依赖于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让金融资本选择最好的企业进行产融结合。这是造就出中国的跨国公司,全面实现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不能牺牲产业发展
从经济发展政策上看,几届政府已在宏观调控特别是抑制经济过热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在中观的产业政策和形势判断上,特别是运用自己的经济手段全面提升经济与产业发展这方面却有所欠缺。因此,我认为如果政府很好地研究这方面的政策,调整自己的经济发展政策,会更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驶入更好的快车道。管理
(本文作者系和君创业集团董事长)
责任编辑:纪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