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句子进行正确的语义分析,一直是从事自然语言理解研究的学者们追求的主要目标。文着重介绍语义成分分析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向读者介绍以语义成分分析为核心的语义理论系统。
【关键词】成分分析 语义 词汇 语义框架分析
语义成分分析法最早应用于词汇成分分析。这一方法的广泛使用增加了语义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衡量性。语义成分分析之所以受到语义学家的重视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如上例的man与 woman的区别性特征只在[male,female]之间对立;成分分析方法为提示词汇语义关系提供了最为简便的方法;
2.它的运用不仅局限于词汇的语义关系的分析,而且能用于词汇层面的语言单位的语义分析;
3.为概念结构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
一、语义的涵义
语义是个涵义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指词语的意义,也可以指话语的内容。语言语言作为人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运用放言交谈、实际就是用语言交流语义,说话人要告诉听话人听话要从说话人那里知道的,说到底并不是话语的读音和语法结构,而是说话的意思,即语音、语法只起负载语义、传递语义的作用。而这里所说的词语的意义和话语的意义,并不是要讨论的“语义”的涵义,我们这里要讨论的“语义”是指词语进入句子以后,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词汇意义之外的一种关系意义,是词语在语句结构中体现出来的意义。如“老李打了小王”“老李被小王打了”这两句中的“老李”,在前一句中是发出“打”这个动作行为的主体,我作“施事”;而在后一句中,则是“打”这个动作行为的承受对象,我们称作“受事”。这里施事、受事的意义不是“老李”这个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在进入这两个句子后才具有的。再如“我这把刀切菜”这样一个句子,“我”是发出动词“切”这个动作行为的主体,“菜”则是“切”这一动作行为的承受对象,而“这把刀”则是“切”这个动作行为的凭借工具,这些意义都是词语进入句子后才具有的,这就是我们说的语义。
二、语义、词汇意义和言语义的区别
语义不同于词汇意义,不同于言语意义,也不同于语法意义。词汇意义即词义,是通过词的语音形式代表伯意义内容,是人们对词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本质属性的概括,是客观对象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它是在词汇系统中形成和存在的,是可以在词典中注明的。如“书”这个词的意义是“装订成册的著作”,这个意义就是词义。它舍弃了诸如厚的书、薄的书,中国的书、外国的书等一些具体的细节特征。而“书”则增添了作为“写”这一动作结果的意义。这里的“受事”意义和“结果”意义,都是“书”这个词进入句子后才获得的,如果离开了这具体的句子,“受事”和“结果”的意义也就消失了。这新增加的意义是词语进入句子后与其它词语发生联系才产生的,这就是语义。
语义也不同于语言运用中的言语义。言语义虽也是词语在进入句子后获得的意义,但这种意义是语言使用者通过诸如比喻、借代、双关、比拟等各种修辞手法创造性使用词语而临时产生的,这种意义只存在于具体的句子中,离开具体的句子,离开使用这个句子的语境,词的言语义也就消失了。如“东边日初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在此中表面上指天气,实则指感情,这是用谐音进行双关,如果离开了这个具体的句子,“晴”则只有“晴朗”的词汇意义了。
语义也不同于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指词语进入句子之后,句法成分与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意义。如“老师来了”这个结构,“老师”和“来”之间是陈述说明(主谓)的关系。“买书”中“买”和“书”是修饰限定(定中偏正)关系,这种意义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法意义。而将“老师”分析为“来”的施事,“买书”中的“书”和“买的书”中的“书”都分析为“买”的受事,这就是语义。
三、句子的语义框架分析
所谓语义分析,指的是将自然语言句子转化为反映这个句子意义(即句义)的某种形式化表示。即将人类能够理解的自然语言转化为计算机能够理解的形式语言,做到人与机器的互相沟通。在语言研究者的深入研究中,我们了解汉语句子中动词与名词之间存在的十几种语义关系,这十几种语义关系在每一个具体的句子中可能只存在几种,我们如何把每个具体句子中的语义关系给它表示出来呢?这里就要用到语义的框架分析。所谓语义框架分析就是用形式化的表述方式将具体句子中的动词与名词的语义结构关系(格局)表示出来。如“老师批评了学生。”这个句子中,“批评”是句子的谓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老师”是发出“批评”这个动作行为的,是施事,它们的语义结构关系是施事—-动作;“学生”是“批评”这个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受事,它们的语义结构关系是动作—-受事。因此这个句子的语义框架就是:施事—-动作—-受事。
总之,语义成分分析法为客观、准确地揭示语义的本质,提供了可靠的手段。语义成分的理解是人们掌握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以及篇章语义的基础。它的运用非常广泛,能用于分析各种不同的语义关系。它不仅可以用于研究词汇的语义关系、语句间的语义关系,还可以用于研究语法意义和认知心理意义,甚至还可以用于跨文化的语言对比研究。正确地认识这些成分,有助于构建正确的语义研究理论和方法,推动语义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Leech.李瑞华等译.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1.
[3]余渭深.语义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2004(2).
【关键词】成分分析 语义 词汇 语义框架分析
语义成分分析法最早应用于词汇成分分析。这一方法的广泛使用增加了语义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衡量性。语义成分分析之所以受到语义学家的重视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如上例的man与 woman的区别性特征只在[male,female]之间对立;成分分析方法为提示词汇语义关系提供了最为简便的方法;
2.它的运用不仅局限于词汇的语义关系的分析,而且能用于词汇层面的语言单位的语义分析;
3.为概念结构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
一、语义的涵义
语义是个涵义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指词语的意义,也可以指话语的内容。语言语言作为人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运用放言交谈、实际就是用语言交流语义,说话人要告诉听话人听话要从说话人那里知道的,说到底并不是话语的读音和语法结构,而是说话的意思,即语音、语法只起负载语义、传递语义的作用。而这里所说的词语的意义和话语的意义,并不是要讨论的“语义”的涵义,我们这里要讨论的“语义”是指词语进入句子以后,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词汇意义之外的一种关系意义,是词语在语句结构中体现出来的意义。如“老李打了小王”“老李被小王打了”这两句中的“老李”,在前一句中是发出“打”这个动作行为的主体,我作“施事”;而在后一句中,则是“打”这个动作行为的承受对象,我们称作“受事”。这里施事、受事的意义不是“老李”这个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在进入这两个句子后才具有的。再如“我这把刀切菜”这样一个句子,“我”是发出动词“切”这个动作行为的主体,“菜”则是“切”这一动作行为的承受对象,而“这把刀”则是“切”这个动作行为的凭借工具,这些意义都是词语进入句子后才具有的,这就是我们说的语义。
二、语义、词汇意义和言语义的区别
语义不同于词汇意义,不同于言语意义,也不同于语法意义。词汇意义即词义,是通过词的语音形式代表伯意义内容,是人们对词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本质属性的概括,是客观对象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它是在词汇系统中形成和存在的,是可以在词典中注明的。如“书”这个词的意义是“装订成册的著作”,这个意义就是词义。它舍弃了诸如厚的书、薄的书,中国的书、外国的书等一些具体的细节特征。而“书”则增添了作为“写”这一动作结果的意义。这里的“受事”意义和“结果”意义,都是“书”这个词进入句子后才获得的,如果离开了这具体的句子,“受事”和“结果”的意义也就消失了。这新增加的意义是词语进入句子后与其它词语发生联系才产生的,这就是语义。
语义也不同于语言运用中的言语义。言语义虽也是词语在进入句子后获得的意义,但这种意义是语言使用者通过诸如比喻、借代、双关、比拟等各种修辞手法创造性使用词语而临时产生的,这种意义只存在于具体的句子中,离开具体的句子,离开使用这个句子的语境,词的言语义也就消失了。如“东边日初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在此中表面上指天气,实则指感情,这是用谐音进行双关,如果离开了这个具体的句子,“晴”则只有“晴朗”的词汇意义了。
语义也不同于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指词语进入句子之后,句法成分与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意义。如“老师来了”这个结构,“老师”和“来”之间是陈述说明(主谓)的关系。“买书”中“买”和“书”是修饰限定(定中偏正)关系,这种意义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法意义。而将“老师”分析为“来”的施事,“买书”中的“书”和“买的书”中的“书”都分析为“买”的受事,这就是语义。
三、句子的语义框架分析
所谓语义分析,指的是将自然语言句子转化为反映这个句子意义(即句义)的某种形式化表示。即将人类能够理解的自然语言转化为计算机能够理解的形式语言,做到人与机器的互相沟通。在语言研究者的深入研究中,我们了解汉语句子中动词与名词之间存在的十几种语义关系,这十几种语义关系在每一个具体的句子中可能只存在几种,我们如何把每个具体句子中的语义关系给它表示出来呢?这里就要用到语义的框架分析。所谓语义框架分析就是用形式化的表述方式将具体句子中的动词与名词的语义结构关系(格局)表示出来。如“老师批评了学生。”这个句子中,“批评”是句子的谓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老师”是发出“批评”这个动作行为的,是施事,它们的语义结构关系是施事—-动作;“学生”是“批评”这个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受事,它们的语义结构关系是动作—-受事。因此这个句子的语义框架就是:施事—-动作—-受事。
总之,语义成分分析法为客观、准确地揭示语义的本质,提供了可靠的手段。语义成分的理解是人们掌握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以及篇章语义的基础。它的运用非常广泛,能用于分析各种不同的语义关系。它不仅可以用于研究词汇的语义关系、语句间的语义关系,还可以用于研究语法意义和认知心理意义,甚至还可以用于跨文化的语言对比研究。正确地认识这些成分,有助于构建正确的语义研究理论和方法,推动语义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Leech.李瑞华等译.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1.
[3]余渭深.语义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