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在做新课程,都在不断努力地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也都认识到评价课堂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程度、思维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浓厚的参与程度、活跃的思维活动才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快速地、积极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显然,每堂课的情境创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唤醒,注意调动学生的起始注意,重视学生学习情绪的启动效应,创设有情趣的、宽松的学习氛围,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下面我就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趣氛围,打开学生的思维
如,我曾执教北师大版七(上)第一章第三节《截一个几何体》一课,教材直接简单地铺述知识:截一截→做一做,两个小活动版块共一页完了。看到教材,一开始我感到无从下手,这从何“讲”起?再一想,就这么简单的知识,还得用一节课的时间?10分钟不就完事了吗?难道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了解截面的形状?显然不是这样的。我认真阅读教材、仔细体会、反复琢磨之后,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在你过生日的时候,一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通常一定会有的食品是什么?”学生不加思考地立刻回答:“生日蛋糕。”“那么它类似于什么几何体?”学生歪头思考片刻答道:“圆柱。”我高兴地给予肯定,同时顺势用电脑演示一个美丽的生日蛋糕,追问:“下面老师想把这个蛋糕切成4块,分给4个同学,你准备怎样切?”学生纷纷举手抢着演示切法(在此我适时地指出: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时,截出的面叫做截面,截面是一个平面图形),层层追问:“你的截面是什么图形?还有其他的切法吗?截面又分别是什么图形?”在经历一连串的问题解答之后,指出:“像这样切截一个几何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那么你能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学习情趣上来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的探究活动中。
二、创设探究式的问题氛围,打开学生的思维
如北师大版七(上)第一章《展开与折叠》中的第一课时,教材仅仅安排了棱柱的平面展开图。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上课一开始,我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老师手里有一个正方体,现在我给你一张白纸让你制作这样一个正方体,你准备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这时马上就有学生抢着回答:“我先把它剪开,再折起来。”我停顿一会儿,进一步阐述:“注意啊,老师给你的是一张白纸。”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开始动脑思考了,不一会儿,有几个同学陆续举手。一个同学回答:“我要先设计一个平面图形,再剪下多余的部分,再折起来粘合。”多好的回答呀!其他学生都点头赞同,我及时地给予鼓励,接着又追问:“那么这个平面图形能否折叠成一个正方体?”
在此我展示如上图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齐声回答:“能。”接下来我让学生动手操作试试看,学生操作验证之后我再展示再追问:“这个平面图形能否折叠成一个正方体?”
学生有了刚才的学习体验,自信了很多,因此没有仔细观察图形,只凭感觉不加思索地回答“不能”。我把预先准备好的纸片发给学生,说:“请同学们再动手做做,试试看。”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这个图形也能折成一个正方体。学生对于这个结果感到很惊讶,许多学生再回过头去仔细观察原来的平面图形,还有个别的学生自己另外再画出图形操作确认。这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情绪也达到了高潮。
三、创设趣味性的宽松氛围,打开学生的思维
如在讲授北师大版七(上)第五章第三节“日历中的方程”一课时,我通过一个游戏导入新课。在正式上课前,我鼓励学生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吗?”学生们非常兴奋,齐声说“好”。于是我便清楚地说:“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日历,你先圈出日历中任意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再算出它们的和,然后把这个和告诉我,我马上就能说出你圈出的三天分别是几号。你们信吗?谁来和我玩这个游戏?”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先恐后,踊跃参加。一生说出的和为63,我马上作答:“你圈出的三天分别是14号、21号、28号。”另一生说出的和为30,我不加思索便道:“你圈出的三天分别是3号、10号、17号。”……看到同学们非常惊讶的表情,我面带微笑,环视一周说:“大家想知道我是用什么方法迅速说出答案的吗?”同学们齐声回答:“当然想了!”我抓住时机,及时点出:“你们认真学完日历中的方程之后,便可知道其中的奥妙。”我利用这个游戏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探究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
总之,情境创设还有很多方法,如数学故事、历史典故、回顾旧知等等,但我们必须注意情境的创设在服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更好地进行探究学习而开启学生的思维。我们教师要用艺术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有情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无负担的状态下去思考、去探究,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唤起学生纯真深厚的数学情感,激活学生深刻敏锐的数学思维,从而更好的探究知识,体尝数学知识的探求之味,享受数学知识的发现之乐。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趣氛围,打开学生的思维
如,我曾执教北师大版七(上)第一章第三节《截一个几何体》一课,教材直接简单地铺述知识:截一截→做一做,两个小活动版块共一页完了。看到教材,一开始我感到无从下手,这从何“讲”起?再一想,就这么简单的知识,还得用一节课的时间?10分钟不就完事了吗?难道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了解截面的形状?显然不是这样的。我认真阅读教材、仔细体会、反复琢磨之后,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在你过生日的时候,一家人欢乐地聚在一起,通常一定会有的食品是什么?”学生不加思考地立刻回答:“生日蛋糕。”“那么它类似于什么几何体?”学生歪头思考片刻答道:“圆柱。”我高兴地给予肯定,同时顺势用电脑演示一个美丽的生日蛋糕,追问:“下面老师想把这个蛋糕切成4块,分给4个同学,你准备怎样切?”学生纷纷举手抢着演示切法(在此我适时地指出: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时,截出的面叫做截面,截面是一个平面图形),层层追问:“你的截面是什么图形?还有其他的切法吗?截面又分别是什么图形?”在经历一连串的问题解答之后,指出:“像这样切截一个几何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那么你能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学习情趣上来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新知的探究活动中。
二、创设探究式的问题氛围,打开学生的思维
如北师大版七(上)第一章《展开与折叠》中的第一课时,教材仅仅安排了棱柱的平面展开图。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上课一开始,我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老师手里有一个正方体,现在我给你一张白纸让你制作这样一个正方体,你准备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这时马上就有学生抢着回答:“我先把它剪开,再折起来。”我停顿一会儿,进一步阐述:“注意啊,老师给你的是一张白纸。”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开始动脑思考了,不一会儿,有几个同学陆续举手。一个同学回答:“我要先设计一个平面图形,再剪下多余的部分,再折起来粘合。”多好的回答呀!其他学生都点头赞同,我及时地给予鼓励,接着又追问:“那么这个平面图形能否折叠成一个正方体?”
在此我展示如上图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齐声回答:“能。”接下来我让学生动手操作试试看,学生操作验证之后我再展示再追问:“这个平面图形能否折叠成一个正方体?”
学生有了刚才的学习体验,自信了很多,因此没有仔细观察图形,只凭感觉不加思索地回答“不能”。我把预先准备好的纸片发给学生,说:“请同学们再动手做做,试试看。”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这个图形也能折成一个正方体。学生对于这个结果感到很惊讶,许多学生再回过头去仔细观察原来的平面图形,还有个别的学生自己另外再画出图形操作确认。这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情绪也达到了高潮。
三、创设趣味性的宽松氛围,打开学生的思维
如在讲授北师大版七(上)第五章第三节“日历中的方程”一课时,我通过一个游戏导入新课。在正式上课前,我鼓励学生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吗?”学生们非常兴奋,齐声说“好”。于是我便清楚地说:“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日历,你先圈出日历中任意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再算出它们的和,然后把这个和告诉我,我马上就能说出你圈出的三天分别是几号。你们信吗?谁来和我玩这个游戏?”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先恐后,踊跃参加。一生说出的和为63,我马上作答:“你圈出的三天分别是14号、21号、28号。”另一生说出的和为30,我不加思索便道:“你圈出的三天分别是3号、10号、17号。”……看到同学们非常惊讶的表情,我面带微笑,环视一周说:“大家想知道我是用什么方法迅速说出答案的吗?”同学们齐声回答:“当然想了!”我抓住时机,及时点出:“你们认真学完日历中的方程之后,便可知道其中的奥妙。”我利用这个游戏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探究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
总之,情境创设还有很多方法,如数学故事、历史典故、回顾旧知等等,但我们必须注意情境的创设在服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更好地进行探究学习而开启学生的思维。我们教师要用艺术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有情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无负担的状态下去思考、去探究,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唤起学生纯真深厚的数学情感,激活学生深刻敏锐的数学思维,从而更好的探究知识,体尝数学知识的探求之味,享受数学知识的发现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