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中团体辅导和主题班会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有各自独特的鲜明特点,但在实际工作目标、形式、载体等方面又存在内在一致性。在“大思政”格局下,探索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主题班会中应用的思政教育思路,构建使二者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模式,实现学生学习和教学工作的双赢,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提升和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思政”格局;团体辅导;主题班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0-0122-0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生改变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需要,基于大思政格局,团体辅导应用于主题班会的教育形式是对当前高校环境变革的创新研究,实现团体辅导教学环节与大学生主题班会活动的交互结合,将会助推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提高,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加完善。
一、“大思政”格局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格局就是要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政教育内容渗透日常课堂中,建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简言之,就是要将“思政课程”逐渐转变为“课程思政”。
“大思政”课程应注重两个课堂,即:理论课堂及实践课堂。其中“大思政”实践课堂是一个从书本理论知识到社会实践再到理论提升和行为外化的过程,强调的是教师主要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政知识,是要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团体辅导和主题班会概述
1.团体辅导的形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团体辅导被称为“神奇的圈圈”,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经过几次密集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感受和体验,使每个成员都获得一些积极的改变,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团体辅导以活动为主,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和治疗四个方面的功能。团体辅导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地进行参与和体验。在团体中,成员可以交流信息,探索自己,也可以互相模仿,彼此支持,从而学到适应社会的态度和技巧。团体辅导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了互动的融洽氛围。大量的实践表明,接受过团体辅导的学生,他的情感体验和心灵上受到的震撼力是他在个体咨询、课堂教学、谈心谈话等其他场合下所难以企及的。
2.现有主题班会的形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班会是班主任(辅导员)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班会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校教育的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主题班会就是给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而举行的班级成员会议。主题班会在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思政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主题班会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加强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
但是传统形式的主题班会容易上成一堂思政理论课。在很多学生眼里,班会课就是说教和批评,常常是班主任一人包办,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受影响,难以落实。另外,若传统班会课未达到既定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利用额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加工作时间的同时,教育效果也难以长久维持。
三、“大思政”格局下二者的应用融合及构建
1.体制上互相结合
在当下的高校管理体制中,团体辅导是心理学专业选修的一门课程,大学生主题班会则由学生处等部门管理,一般由教学计划安排或是辅导员自行决定。大部分院校这二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但如上所述,团体辅导与大学生主题班会的目标一致,内容和形式兼容,载体类型又可共享,故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有不少趋同的选择,整合二者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可由学校层面完善领导机制,建立团体辅导课与大学生主题班会相结合的校级管理体制,由分管领导统筹,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学院拟定校级总体方案;另一方面,教学部门研究制订综合教育教学规划,促使团体辅导在教学体系和行政体系上相融合。
2.载体上互相补充
开展团体辅导课通常缺乏专门、固定的教学基地,教师开展大学生社会主题班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参与面不够广,很多时候受资源、规模、信息限制,大多只是教師展开,学生被动聆听。其实,团体辅导课可以和主题班会有机的结合,高校可以将教育目的相同、教学内容相近的团体辅导统摄起来,在活动载体上下功夫,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教师依据教育内容确定主题,让学生带着相关的问题和任务参与其中,将团体辅导和主题班会互相融合到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在相互交流、学习和帮助的过程中起到教育、教学和辅导的功能。
3.工作内容上互相共享
团体辅导与主题班会中的工作人员在这两类岗位的职责中具有一定的相通性,都是从事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前者以课堂理论教学为本,学术功底较扎实,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时能提升其理论深度,后者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为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较强。入职条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的不同使这两支队伍呈现不同的特点,但彼此具有互补性,在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上,基于“大思政”格局,将二者整合起来,既能增强内容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学术性,又能保持生动活泼的形式,寓教于乐。
实践活动是促使思政教育内化精神、外化行动的重要环节,“大思政”格局下,探索团体辅导课与大学生主题班会相互融合一体化的思路,整合教育力量和资源,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渠道,使团体辅导和主题班会相结合的教学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高校教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感。
参考文献:
[1]储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34-36.
[2]高虹.团体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西藏教育,2017(8):48-49.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gxyq2018024);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项目“高校团体辅导在主题班会中的应用研究”(2019rwyb08);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项目“话语引导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2019rwzd05);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沉迷网络直播的现状分析及其转化教育研究——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2019rwyb11)。
作者简介:周政,女,助教,硕士,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人,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张博,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关键词:“大思政”格局;团体辅导;主题班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0-0122-0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生改变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需要,基于大思政格局,团体辅导应用于主题班会的教育形式是对当前高校环境变革的创新研究,实现团体辅导教学环节与大学生主题班会活动的交互结合,将会助推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提高,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加完善。
一、“大思政”格局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格局就是要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政教育内容渗透日常课堂中,建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简言之,就是要将“思政课程”逐渐转变为“课程思政”。
“大思政”课程应注重两个课堂,即:理论课堂及实践课堂。其中“大思政”实践课堂是一个从书本理论知识到社会实践再到理论提升和行为外化的过程,强调的是教师主要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政知识,是要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团体辅导和主题班会概述
1.团体辅导的形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团体辅导被称为“神奇的圈圈”,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经过几次密集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感受和体验,使每个成员都获得一些积极的改变,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团体辅导以活动为主,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和治疗四个方面的功能。团体辅导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地进行参与和体验。在团体中,成员可以交流信息,探索自己,也可以互相模仿,彼此支持,从而学到适应社会的态度和技巧。团体辅导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了互动的融洽氛围。大量的实践表明,接受过团体辅导的学生,他的情感体验和心灵上受到的震撼力是他在个体咨询、课堂教学、谈心谈话等其他场合下所难以企及的。
2.现有主题班会的形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班会是班主任(辅导员)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班会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校教育的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主题班会就是给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而举行的班级成员会议。主题班会在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思政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主题班会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加强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
但是传统形式的主题班会容易上成一堂思政理论课。在很多学生眼里,班会课就是说教和批评,常常是班主任一人包办,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受影响,难以落实。另外,若传统班会课未达到既定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利用额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加工作时间的同时,教育效果也难以长久维持。
三、“大思政”格局下二者的应用融合及构建
1.体制上互相结合
在当下的高校管理体制中,团体辅导是心理学专业选修的一门课程,大学生主题班会则由学生处等部门管理,一般由教学计划安排或是辅导员自行决定。大部分院校这二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但如上所述,团体辅导与大学生主题班会的目标一致,内容和形式兼容,载体类型又可共享,故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有不少趋同的选择,整合二者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可由学校层面完善领导机制,建立团体辅导课与大学生主题班会相结合的校级管理体制,由分管领导统筹,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学院拟定校级总体方案;另一方面,教学部门研究制订综合教育教学规划,促使团体辅导在教学体系和行政体系上相融合。
2.载体上互相补充
开展团体辅导课通常缺乏专门、固定的教学基地,教师开展大学生社会主题班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参与面不够广,很多时候受资源、规模、信息限制,大多只是教師展开,学生被动聆听。其实,团体辅导课可以和主题班会有机的结合,高校可以将教育目的相同、教学内容相近的团体辅导统摄起来,在活动载体上下功夫,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教师依据教育内容确定主题,让学生带着相关的问题和任务参与其中,将团体辅导和主题班会互相融合到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在相互交流、学习和帮助的过程中起到教育、教学和辅导的功能。
3.工作内容上互相共享
团体辅导与主题班会中的工作人员在这两类岗位的职责中具有一定的相通性,都是从事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前者以课堂理论教学为本,学术功底较扎实,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时能提升其理论深度,后者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为主,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较强。入职条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的不同使这两支队伍呈现不同的特点,但彼此具有互补性,在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上,基于“大思政”格局,将二者整合起来,既能增强内容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学术性,又能保持生动活泼的形式,寓教于乐。
实践活动是促使思政教育内化精神、外化行动的重要环节,“大思政”格局下,探索团体辅导课与大学生主题班会相互融合一体化的思路,整合教育力量和资源,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渠道,使团体辅导和主题班会相结合的教学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高校教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感。
参考文献:
[1]储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34-36.
[2]高虹.团体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西藏教育,2017(8):48-49.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gxyq2018024);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项目“高校团体辅导在主题班会中的应用研究”(2019rwyb08);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项目“话语引导在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2019rwzd05);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沉迷网络直播的现状分析及其转化教育研究——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2019rwyb11)。
作者简介:周政,女,助教,硕士,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人,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张博,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党总支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