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画的国度里,有一位男人的名字不可或缺。他以自己都市化、雅皮、无厘头风格的四格漫画颠倒众生,他对人生百态的感悟和抽离后的深刻再现,让每一个在其中看见自己的人都深深发笑,他更以知性风趣和时尚被誉为“中国最具知识分子趣味的漫画家”。这个男人就是我国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
2007年7月21日,杭州的温度达到了38摄氏度。下午两点,朱德庸出现在杭州博库书城,应邀为自己的新书《绝对小孩》做宣传。媒体见面会上,朱德庸就自己的新书回答记者提问。在他的旁边,有一位美丽优雅的女性在微笑着,她就是朱德庸的爱妻、作家王海鸰口中最有女人味的冯曼伦。
我的“粉红女郎”:这样的牛粪很少见
朱德庸画漫画的年龄可以追溯到5岁那年。那时候他是个极端自闭的孩子,不做一点自己不喜欢的事。朱德庸依稀记得他的第一幅漫画,他说:“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我非常冲动,好像有一支笔一直叫着我的名字,说用我来画吧,用我来画吧!我就拿起笔画了起来。这一画就画了几十年。”
“想象力对我非常重要,我常常生活在自己的想象里。”朱德庸说。他年少时的经典恶作剧之一,就是按门铃游戏:反复去按人家的门铃,按一次,马上躲起来,看出来开门的人的表情,等他回去了,再去按……然后把观察到的一系列表情跟自己的想象作个比照。
就这样,他在想象和观察中画下了身边的一个个男女,仿佛他们就住在隔壁,几乎每个人都在他的画中看见了自己。1985年,朱德庸把自己在部队服役时每晚用手电筒照明创作而成的《双响炮》发表在《中国时报》上,一时红透宝岛台湾,并引发了四格漫画的热潮。那时的他,只有25岁,但当时的台湾媒体毫不吝啬地把各种溢美之词全部赠给了他。
也就在这时候,朱德庸遇见了自己的“粉红女郎”——冯曼伦。彼时的冯曼伦,是大名鼎鼎的台湾《联合报》缤纷版的主编。为了向朱德庸约稿,有一天,她约朱德庸吃饭。朱德庸本想拒绝,但话筒里的声音实在好听,朱德庸随口应承下来,说有时间就去。在朱德庸的经验里,越是声音好听的女人,就越是长得丑。所以他压根儿就没打算去赴约。
到了约定的那天,天奇热无比。朱德庸看着毒辣辣的太阳,赖在屋里不想出门。朱爸爸说:“答应人家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他甚至命令道:“你今天不去吃饭,在家里也不会有饭吃。”朱德庸翻翻白眼,无奈地来到约好的饭店。
他漫不经心地走到冯曼伦坐的位置。那会儿的她正跟一个同事在说话,朱德庸看见了冯曼伦的半张脸,轮廓温婉分明,极具女性气质。朱德庸忽然想起一句话:侧看美人正看花。他心里忽然咯噔一下子。这时候,冯曼伦微笑着转过脸来,跟朱德庸的想象完全吻合,仿佛有个声音在心里说:“就是她!”
朱德庸就在一瞬间爱上了自己的编辑。以后的日子,每当冯曼伦跟自己催稿的时候,他总说见面再谈。两人探讨着他的漫画,冯曼伦看着眼前这个侃侃而谈的男人,她突然觉得,如果那些漫画是宝石,那画出这些漫画的这个一点也不起眼的男人就是一个宝藏。他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等着她去发掘。
冯曼伦带着朱德庸去晋见未来的岳父岳母大人。一番客套之后,母亲将女儿拉到卧室,直言相告:“我和你爸爸觉得,你跟他在一起,根本就是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女儿的回答也很直接:“牛粪就牛粪吧,关键是现在,这样的牛粪也很少见了。”
1989年,朱德庸和冯曼伦喜结良缘。对此,“仇视婚姻”的朱德庸又有了新理论:婚姻只有一种情况下可以排斥——那就是你还没有确定你和他(她)是否能共度人生。反之,遇到合适的人,你就要毫不犹豫地选择结婚。
关于上班这件事:这是人类发明的最不合理的事情
婚后的朱德庸,在《中国时报》工作。“每天我只需上班一个多小时,轻松得不得了,待遇也很好。但是我一点都不快乐。”朱德庸回忆说。每天在电梯口碰见睡眼惺忪、拿着早餐的上班族,他都觉得仿佛看见了自己。一群穿着黑西装、白衬衣,打着领带的“企鹅”,在一个个火柴般的小格子里忙碌,“那真是特别可怕的事情”。上班的4年,朱德庸觉得不快乐。
有一天下班回家,朱德庸走到街口,看着满街匆匆而过的疲倦的脸,仿佛在突然之间,他找到了自己不快乐的根源,他决定辞职。
回家跟妻子一说,妻子居然同意了。而且“伟大的”妻子还要跟他一起辞职。这等于他们砸掉了一个金饭碗,丢掉了每月20多万元的丰厚收入,所有的人都觉得他们疯了。
可他们觉得很快乐,仿佛突然扔掉了沉重的枷锁。不上班的朱德庸每天跟妻子散步,读书,听音乐,画画,做家务。画得多了,他们就自己出书,居然卖得很好。漫画不再是一种工作,“不再有人在身后逼着你交稿,不再有人催着你干这个那个,没有了被迫感,画画成了一种真正的放松和快乐”。朱德庸后来把这4年的上班经历画成了《关于上班这件事》。他在其中写道:“上班是人类最可怕的文明之一。世上万物中,只有人类发展出了上班族,只有人类要每天挣扎着早起,赶着去上班,打卡……周而复始。也只有人类,为了一个位置,出卖自尊,践踏自己。想想看,这真的是一件很好笑的事情,也是人类文明中最不合理的一件事情。”
八个“绝对小孩”:是我的儿子医好了我
1991年,朱德庸和冯曼伦的生活中多了个“第三者”,这就是他们的儿子动动,学名朱重威的“绝对小孩”。
冯曼伦生下动动的时候,朱德庸躲在自己的房里,3天没有出门。大度的冯曼伦叹息道:“你那么讨厌小孩,还是我自己来养吧。”
只有朱德庸自己知道,他不是讨厌小孩,他是害怕小孩,害怕从儿子身上看到自己,看到当年那个悲惨的小男孩。
童年的朱德庸,是个极端自闭又自卑的孩子。因为不适应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他的成绩是班里最差的。他被各个学校像踢皮球一样踢来踢去,连最差的学校都不愿意收留他。每到开学的时候,父母都要到学校低三下四地求人,这让朱德庸更加自卑。每年假期结束,要开学了,别的孩子欢天喜地地去学校,只有朱德庸要哭上好几天,“好像世界末日来临了一样”。也正因为如此,在朱德庸的画笔下,只有两种题材他从来不碰,一种是小动物,因为他太爱;一种是小孩,因为他太怕。
动动一天天健康地长大了。他跟爸爸一起玩,爸爸一点也不让他,有时候还抢他的玩具。动动气得大哭,去找妈妈。冯曼伦对儿子说:“别看你爸爸长得那么大,其实他的心里有个比你还小的孩子住在里面。”下次和爸爸再起争端的时候,动动就很大度地说:“你是个小孩子,我让着你。”
动动上学了。他的身上,集中了妈妈身上所有的优秀品质,学习优秀,开朗大方,遇见什么困难也是积极地面对。“一开始,我非常害怕去他学校,见他的老师,甚至连‘家长联络簿’我都不敢看一眼。因为我从小就觉得学校是不愉快的地方,‘家长联络簿’里也没有什么让人开心的内容。甚至每天动动去上学,我都觉得他会被老师批,被同学欺负,我充满了恐惧。”朱德庸说,在目睹儿子成长的过程中,他儿时的记忆“从大脑的阁楼深处一点一点地被清扫出来”。
“动动非常爱读书,喜欢去学校,而且他跟同学相处得很好,老师同学都喜欢他。有时候遇到一点小问题,他会很积极地去面对、解决。所以,他的学校生活特别开心。我不太愉快的童年经历被他的快乐抹去了,儿子就是我的心理医生,是他治好了我的心理疾病。”
1997年,朱德庸领着儿子来到了北京,在古老的四合院里跟动动玩打雪仗。他站在屋檐下,看着雪地上开心的动动,忽然想画关于孩子的漫画了。这就是今年的《绝对小孩》。“以前的漫画,都是我以一个旁观者和偷窥者的角度,但这次,有动动,也有我自己儿时的影子在里面。这个世界不是绝对的,只有小孩是绝对的。”朱德庸说。
在冯曼伦的眼里,丈夫漫画中的6个小孩,加上动动和朱德庸,正好是8个“绝对小孩”。
人人都有病:我们把自己的快乐弄丢了
在朱德庸的眼里,妻子冯曼伦是个特别智慧的女人。“老婆就像是我的拳击教练,她永远会把我调到最好的状态,所以她是我身边最细心关注我成长的人。”朱德庸说。
曾经有一段时间,朱德庸忽然非常想去做个飞机驾驶员。冯曼伦没有特别多的说教,她只说了一句话:“这个岛上飞机驾驶员很多,但真正的漫画家将来只有一个,那就是你。”朱德庸冷静下来,他仔细考虑,觉得妻子的话很有道理。
朱德庸有轻微的识字障碍,“本来,我是非常自卑的。直到太太跟我说,新加坡的资政李光耀也有这个问题,美国好莱坞明星汤姆·克鲁斯也有这个问题,我才心理稍稍平衡”。
1997年前后,是朱德庸事业的高峰期。他的六本《双响炮》系列作品,在台湾地区早已卖出了一百万册,在东南亚盗版多达五十六种,他在杂志上开的专栏也有十几家。“我每天早晨6点半起来,差不多7点半坐到书桌前,那时就感觉好像胸膛开了一个口子,里边的东西一股脑儿就出来了,我就拼命地记,拼命地记,一边记一边画草图。每天工作到中午12点左右我就筋疲力尽了。”也就在这最好的时候,冯曼伦对丈夫喊停了。朱德庸审视自己,他觉得自己在工作里迷失了,他以前画画是非常单纯的,但最后那段时间,画画对他来说没有意义了。即使画得很好,比几年前还好,他也得不到快乐,对人生没感觉了。
朱德庸和妻子把出版停了下来,专栏减到两家,带着孩子出国去玩。那五六年的时间,他们去了很多地方。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到当地人会去的地方,走他们走的路,吃他们吃的东西,真正感觉到他们呼吸的空气。为的只是一个目的:他想知道,在他对自己生活不满的时候,别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他觉得旅行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你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地方,当地人的价值观,人们对生活的感受,跟你完全是不一样的。那时你才知道,你其实是局限在一个多么小的空间里。在台湾,工作第一,所有人追求的都是工作上的成功,但是当你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你会觉得工作和成功对他们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的意义。
他看到一个端盘子的美国人,努力地去端盘子,服务做得非常好,拿很多小费,钱一够了,他就立即辞职,出去玩,到意大利,到西班牙。他看到欧美人出去度假,旅馆一定会住得非常舒服,天天带一本书,坐在咖啡厅看,躺在游泳池旁边看。但是亚洲人一大早就拿着照相机跑这里跑那里。这给朱德庸很大的感触,亚洲人真的被扭曲了。有多少成功人士为了他的工作,最后甚至把命都丢了!欧美的成功人士很少这样,他们过得好好的,越有钱过得越好,越要去丰富他的人生。而不是像亚洲人一样:我要更多,我要越来越多,结果把命给赔掉了。
工作不是我的一切,追求我的人生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这种观念听起来很简单,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什么都在发生:所谓的幸福,不过如此
因为新书宣传的需要,朱德庸几乎每年都要来祖国大陆几次,几乎每次,他都要与太太同行,有太太在身边才能口若悬河,“这样才觉得安心,否则我会说不出来话”。
2007年3月,朱德庸受邀参加杭州动漫展,冯曼伦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同行。前后不过五天时间,但朱德庸当时的心情就像是一个孤儿被扔在遥远的地方,即使每天用短信和太太通上好几回也没用。朱德庸说:“也许会有人笑,一个大男人怎么会像小孩一样紧黏着太太?老实说,有时我也会笑自己。但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以前太太常让我一个人出去放放风,结果我一个人双眼发直在街上毫无目的地走了一圈,后来又回家找太太了。”
有半年的时间,朱德庸一直在陪太太看病,辗转于各大医院之间。在街上牵着太太的手过马路等红灯的时候,朱德庸看着眼前的人流,他忽然感觉,世界上那么多人,可真正能理解他,能走进他心底的,只有身边的这个人。“当性欲逐渐减退的时候,两个人还能在一起,那才是爱情。”
2007年7月,朱德庸来到杭州,同行的除了妻子,还有他们16岁的儿子。朱德庸给儿子的任务是照顾妈妈,还有就是做自己的临时助理。“二十几天、5个城市的行程,我不放心把太太留在台北一个人面对医院、医生的一切,她也不放心我一个人独自面对宣传活动的一切。”朱德庸说,“能看见她,我才安心。”
在杭州的三天,他们去了西湖旁的一家餐厅。那是一家中国庭院式的餐厅,有很大的花园。茶室和餐厅从庭院步道相通,可以先喝茶再用餐,也可以用餐后再慢慢走去喝茶。这家餐厅给朱德庸的感觉除了宁静还有些古意。
吸引朱德庸的,还有餐厅花园里5只可爱的小狗。5只小狗大小不一,有肥有瘦,有合群的也有独自沉思的。其中一只小狗,朱德庸叫它“自闭”,因为它永远自己待在某个角落。有时候妈妈带着其他4只小狗出游,它也只是站在那里,远远地看着它们嬉戏。朱德庸觉得那只小狗像极了自己。他拍下了“自闭”的照片,放到了自己的博客上。
美丽的画廊下,朱德庸和太太一边喝着龙井一边看着月下的西湖,远处的小狗“自闭”躲在自己的角落里,远远地看着他们一家。那会儿他忽然觉得:什么都会发生,所谓的幸福,也不过如此。
编辑 / 雨 雪
2007年7月21日,杭州的温度达到了38摄氏度。下午两点,朱德庸出现在杭州博库书城,应邀为自己的新书《绝对小孩》做宣传。媒体见面会上,朱德庸就自己的新书回答记者提问。在他的旁边,有一位美丽优雅的女性在微笑着,她就是朱德庸的爱妻、作家王海鸰口中最有女人味的冯曼伦。
我的“粉红女郎”:这样的牛粪很少见
朱德庸画漫画的年龄可以追溯到5岁那年。那时候他是个极端自闭的孩子,不做一点自己不喜欢的事。朱德庸依稀记得他的第一幅漫画,他说:“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我非常冲动,好像有一支笔一直叫着我的名字,说用我来画吧,用我来画吧!我就拿起笔画了起来。这一画就画了几十年。”
“想象力对我非常重要,我常常生活在自己的想象里。”朱德庸说。他年少时的经典恶作剧之一,就是按门铃游戏:反复去按人家的门铃,按一次,马上躲起来,看出来开门的人的表情,等他回去了,再去按……然后把观察到的一系列表情跟自己的想象作个比照。
就这样,他在想象和观察中画下了身边的一个个男女,仿佛他们就住在隔壁,几乎每个人都在他的画中看见了自己。1985年,朱德庸把自己在部队服役时每晚用手电筒照明创作而成的《双响炮》发表在《中国时报》上,一时红透宝岛台湾,并引发了四格漫画的热潮。那时的他,只有25岁,但当时的台湾媒体毫不吝啬地把各种溢美之词全部赠给了他。
也就在这时候,朱德庸遇见了自己的“粉红女郎”——冯曼伦。彼时的冯曼伦,是大名鼎鼎的台湾《联合报》缤纷版的主编。为了向朱德庸约稿,有一天,她约朱德庸吃饭。朱德庸本想拒绝,但话筒里的声音实在好听,朱德庸随口应承下来,说有时间就去。在朱德庸的经验里,越是声音好听的女人,就越是长得丑。所以他压根儿就没打算去赴约。
到了约定的那天,天奇热无比。朱德庸看着毒辣辣的太阳,赖在屋里不想出门。朱爸爸说:“答应人家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他甚至命令道:“你今天不去吃饭,在家里也不会有饭吃。”朱德庸翻翻白眼,无奈地来到约好的饭店。
他漫不经心地走到冯曼伦坐的位置。那会儿的她正跟一个同事在说话,朱德庸看见了冯曼伦的半张脸,轮廓温婉分明,极具女性气质。朱德庸忽然想起一句话:侧看美人正看花。他心里忽然咯噔一下子。这时候,冯曼伦微笑着转过脸来,跟朱德庸的想象完全吻合,仿佛有个声音在心里说:“就是她!”
朱德庸就在一瞬间爱上了自己的编辑。以后的日子,每当冯曼伦跟自己催稿的时候,他总说见面再谈。两人探讨着他的漫画,冯曼伦看着眼前这个侃侃而谈的男人,她突然觉得,如果那些漫画是宝石,那画出这些漫画的这个一点也不起眼的男人就是一个宝藏。他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等着她去发掘。
冯曼伦带着朱德庸去晋见未来的岳父岳母大人。一番客套之后,母亲将女儿拉到卧室,直言相告:“我和你爸爸觉得,你跟他在一起,根本就是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女儿的回答也很直接:“牛粪就牛粪吧,关键是现在,这样的牛粪也很少见了。”
1989年,朱德庸和冯曼伦喜结良缘。对此,“仇视婚姻”的朱德庸又有了新理论:婚姻只有一种情况下可以排斥——那就是你还没有确定你和他(她)是否能共度人生。反之,遇到合适的人,你就要毫不犹豫地选择结婚。
关于上班这件事:这是人类发明的最不合理的事情
婚后的朱德庸,在《中国时报》工作。“每天我只需上班一个多小时,轻松得不得了,待遇也很好。但是我一点都不快乐。”朱德庸回忆说。每天在电梯口碰见睡眼惺忪、拿着早餐的上班族,他都觉得仿佛看见了自己。一群穿着黑西装、白衬衣,打着领带的“企鹅”,在一个个火柴般的小格子里忙碌,“那真是特别可怕的事情”。上班的4年,朱德庸觉得不快乐。
有一天下班回家,朱德庸走到街口,看着满街匆匆而过的疲倦的脸,仿佛在突然之间,他找到了自己不快乐的根源,他决定辞职。
回家跟妻子一说,妻子居然同意了。而且“伟大的”妻子还要跟他一起辞职。这等于他们砸掉了一个金饭碗,丢掉了每月20多万元的丰厚收入,所有的人都觉得他们疯了。
可他们觉得很快乐,仿佛突然扔掉了沉重的枷锁。不上班的朱德庸每天跟妻子散步,读书,听音乐,画画,做家务。画得多了,他们就自己出书,居然卖得很好。漫画不再是一种工作,“不再有人在身后逼着你交稿,不再有人催着你干这个那个,没有了被迫感,画画成了一种真正的放松和快乐”。朱德庸后来把这4年的上班经历画成了《关于上班这件事》。他在其中写道:“上班是人类最可怕的文明之一。世上万物中,只有人类发展出了上班族,只有人类要每天挣扎着早起,赶着去上班,打卡……周而复始。也只有人类,为了一个位置,出卖自尊,践踏自己。想想看,这真的是一件很好笑的事情,也是人类文明中最不合理的一件事情。”
八个“绝对小孩”:是我的儿子医好了我
1991年,朱德庸和冯曼伦的生活中多了个“第三者”,这就是他们的儿子动动,学名朱重威的“绝对小孩”。
冯曼伦生下动动的时候,朱德庸躲在自己的房里,3天没有出门。大度的冯曼伦叹息道:“你那么讨厌小孩,还是我自己来养吧。”
只有朱德庸自己知道,他不是讨厌小孩,他是害怕小孩,害怕从儿子身上看到自己,看到当年那个悲惨的小男孩。
童年的朱德庸,是个极端自闭又自卑的孩子。因为不适应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他的成绩是班里最差的。他被各个学校像踢皮球一样踢来踢去,连最差的学校都不愿意收留他。每到开学的时候,父母都要到学校低三下四地求人,这让朱德庸更加自卑。每年假期结束,要开学了,别的孩子欢天喜地地去学校,只有朱德庸要哭上好几天,“好像世界末日来临了一样”。也正因为如此,在朱德庸的画笔下,只有两种题材他从来不碰,一种是小动物,因为他太爱;一种是小孩,因为他太怕。
动动一天天健康地长大了。他跟爸爸一起玩,爸爸一点也不让他,有时候还抢他的玩具。动动气得大哭,去找妈妈。冯曼伦对儿子说:“别看你爸爸长得那么大,其实他的心里有个比你还小的孩子住在里面。”下次和爸爸再起争端的时候,动动就很大度地说:“你是个小孩子,我让着你。”
动动上学了。他的身上,集中了妈妈身上所有的优秀品质,学习优秀,开朗大方,遇见什么困难也是积极地面对。“一开始,我非常害怕去他学校,见他的老师,甚至连‘家长联络簿’我都不敢看一眼。因为我从小就觉得学校是不愉快的地方,‘家长联络簿’里也没有什么让人开心的内容。甚至每天动动去上学,我都觉得他会被老师批,被同学欺负,我充满了恐惧。”朱德庸说,在目睹儿子成长的过程中,他儿时的记忆“从大脑的阁楼深处一点一点地被清扫出来”。
“动动非常爱读书,喜欢去学校,而且他跟同学相处得很好,老师同学都喜欢他。有时候遇到一点小问题,他会很积极地去面对、解决。所以,他的学校生活特别开心。我不太愉快的童年经历被他的快乐抹去了,儿子就是我的心理医生,是他治好了我的心理疾病。”
1997年,朱德庸领着儿子来到了北京,在古老的四合院里跟动动玩打雪仗。他站在屋檐下,看着雪地上开心的动动,忽然想画关于孩子的漫画了。这就是今年的《绝对小孩》。“以前的漫画,都是我以一个旁观者和偷窥者的角度,但这次,有动动,也有我自己儿时的影子在里面。这个世界不是绝对的,只有小孩是绝对的。”朱德庸说。
在冯曼伦的眼里,丈夫漫画中的6个小孩,加上动动和朱德庸,正好是8个“绝对小孩”。
人人都有病:我们把自己的快乐弄丢了
在朱德庸的眼里,妻子冯曼伦是个特别智慧的女人。“老婆就像是我的拳击教练,她永远会把我调到最好的状态,所以她是我身边最细心关注我成长的人。”朱德庸说。
曾经有一段时间,朱德庸忽然非常想去做个飞机驾驶员。冯曼伦没有特别多的说教,她只说了一句话:“这个岛上飞机驾驶员很多,但真正的漫画家将来只有一个,那就是你。”朱德庸冷静下来,他仔细考虑,觉得妻子的话很有道理。
朱德庸有轻微的识字障碍,“本来,我是非常自卑的。直到太太跟我说,新加坡的资政李光耀也有这个问题,美国好莱坞明星汤姆·克鲁斯也有这个问题,我才心理稍稍平衡”。
1997年前后,是朱德庸事业的高峰期。他的六本《双响炮》系列作品,在台湾地区早已卖出了一百万册,在东南亚盗版多达五十六种,他在杂志上开的专栏也有十几家。“我每天早晨6点半起来,差不多7点半坐到书桌前,那时就感觉好像胸膛开了一个口子,里边的东西一股脑儿就出来了,我就拼命地记,拼命地记,一边记一边画草图。每天工作到中午12点左右我就筋疲力尽了。”也就在这最好的时候,冯曼伦对丈夫喊停了。朱德庸审视自己,他觉得自己在工作里迷失了,他以前画画是非常单纯的,但最后那段时间,画画对他来说没有意义了。即使画得很好,比几年前还好,他也得不到快乐,对人生没感觉了。
朱德庸和妻子把出版停了下来,专栏减到两家,带着孩子出国去玩。那五六年的时间,他们去了很多地方。他们每到一个地方,就到当地人会去的地方,走他们走的路,吃他们吃的东西,真正感觉到他们呼吸的空气。为的只是一个目的:他想知道,在他对自己生活不满的时候,别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他觉得旅行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你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地方,当地人的价值观,人们对生活的感受,跟你完全是不一样的。那时你才知道,你其实是局限在一个多么小的空间里。在台湾,工作第一,所有人追求的都是工作上的成功,但是当你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你会觉得工作和成功对他们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的意义。
他看到一个端盘子的美国人,努力地去端盘子,服务做得非常好,拿很多小费,钱一够了,他就立即辞职,出去玩,到意大利,到西班牙。他看到欧美人出去度假,旅馆一定会住得非常舒服,天天带一本书,坐在咖啡厅看,躺在游泳池旁边看。但是亚洲人一大早就拿着照相机跑这里跑那里。这给朱德庸很大的感触,亚洲人真的被扭曲了。有多少成功人士为了他的工作,最后甚至把命都丢了!欧美的成功人士很少这样,他们过得好好的,越有钱过得越好,越要去丰富他的人生。而不是像亚洲人一样:我要更多,我要越来越多,结果把命给赔掉了。
工作不是我的一切,追求我的人生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这种观念听起来很简单,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什么都在发生:所谓的幸福,不过如此
因为新书宣传的需要,朱德庸几乎每年都要来祖国大陆几次,几乎每次,他都要与太太同行,有太太在身边才能口若悬河,“这样才觉得安心,否则我会说不出来话”。
2007年3月,朱德庸受邀参加杭州动漫展,冯曼伦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同行。前后不过五天时间,但朱德庸当时的心情就像是一个孤儿被扔在遥远的地方,即使每天用短信和太太通上好几回也没用。朱德庸说:“也许会有人笑,一个大男人怎么会像小孩一样紧黏着太太?老实说,有时我也会笑自己。但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以前太太常让我一个人出去放放风,结果我一个人双眼发直在街上毫无目的地走了一圈,后来又回家找太太了。”
有半年的时间,朱德庸一直在陪太太看病,辗转于各大医院之间。在街上牵着太太的手过马路等红灯的时候,朱德庸看着眼前的人流,他忽然感觉,世界上那么多人,可真正能理解他,能走进他心底的,只有身边的这个人。“当性欲逐渐减退的时候,两个人还能在一起,那才是爱情。”
2007年7月,朱德庸来到杭州,同行的除了妻子,还有他们16岁的儿子。朱德庸给儿子的任务是照顾妈妈,还有就是做自己的临时助理。“二十几天、5个城市的行程,我不放心把太太留在台北一个人面对医院、医生的一切,她也不放心我一个人独自面对宣传活动的一切。”朱德庸说,“能看见她,我才安心。”
在杭州的三天,他们去了西湖旁的一家餐厅。那是一家中国庭院式的餐厅,有很大的花园。茶室和餐厅从庭院步道相通,可以先喝茶再用餐,也可以用餐后再慢慢走去喝茶。这家餐厅给朱德庸的感觉除了宁静还有些古意。
吸引朱德庸的,还有餐厅花园里5只可爱的小狗。5只小狗大小不一,有肥有瘦,有合群的也有独自沉思的。其中一只小狗,朱德庸叫它“自闭”,因为它永远自己待在某个角落。有时候妈妈带着其他4只小狗出游,它也只是站在那里,远远地看着它们嬉戏。朱德庸觉得那只小狗像极了自己。他拍下了“自闭”的照片,放到了自己的博客上。
美丽的画廊下,朱德庸和太太一边喝着龙井一边看着月下的西湖,远处的小狗“自闭”躲在自己的角落里,远远地看着他们一家。那会儿他忽然觉得:什么都会发生,所谓的幸福,也不过如此。
编辑 / 雨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