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长江大学部分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当前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和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以及对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看法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咨询 高校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压力 马斯洛需求说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092-02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有了较为严重的上升趋势。特别是马加爵事件和药家鑫事件发生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倍受关注。全国各地高校纷纷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大力推进此方面工作。但仍有部分高校,该项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些许不成熟的地方。笔者运用问卷调查法,以长江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旨在了解当前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和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以及对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看法,希望为高校进一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参考。
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本次调查对象的总体为长江大学在校学生。由于人数较多,笔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107名在校学生为调查样本。有效样本中男生48人;女生52人。一年级学生25人;二年级学生8人;三年级学生48人;四年级学生16人,研究生2人。
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及判断;对心理咨询概念的认识;对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看法三个方面。
2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根据确定的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7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93.46%。借助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进行了两个层面的统计分析。
2.1 数据描述性统计
(1)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及判断。
“主观感受和判断”是指非用客观的心理评定量表,而是让被调查者纯粹根据自己实际的内心体验对自身情况做出的评价、判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道理只能起宏观调控作用,内心体验却在时刻发挥着微观调控的作用。所以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可以根据主观感觉来评判的。本研究中,在笔者调查的107名学生中,14%的人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示非常满意;表示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学生分别为73%、13%。当问及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时,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为: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就业问题,分别占37%、26%和23%,甚至有5%的学生,以上问题都有存在。当问及出现心理问题时,会主动去咨询,抱有积极态度的被试占到82%,但调查结果显示真正有过咨询经历的被试只有11%。在“倾向选择的心理服务机构”一题中,选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私人咨询工作室作为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服务机构的被试分别为47%、41%,其他占12%。 (2)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在本调查中63%的被试可以将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医生区分开,但仍有12%和25%的被试不清楚心理咨询师的概念。对待心理咨询的态度:虽有85%被试认为心理健康者也可以去做咨询,但仍存在5%被试认为精神有问题的的人才去咨询;15%认为去咨询是件难为情的事情;41%认为去进行心理咨询就是向咨询师倾诉;49%认为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等没有什么不同。
(3)对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看法。
高达97%的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但问及“是否知道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时”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看出真正思想和行为一致的被试只占3%,89%的被试在知道的情况下,51%的被试表示没去过也不想去;35%的被试没去过但是想去。 那学生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呢?从图2可见,三种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是老师讲述(50%)、网络(42%)、自己看专业书籍(39%),而高校心理咨询手段提供的心理健康知识只占10%。由此可见,采取多种渠道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普及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因此多元化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教育势在必行。2.2 调查样本的差异性分析
主要进行了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和心理咨询经历两个方面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样本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不存在不存在显著(p=0.420>0.05),这与黄希庭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心理咨询经历在不同性别中的差异性分析上存在性别差异(p=0.045<0.05),即男性寻求心理咨询帮助解决自身问题只占27.2%;对咨询行为有消极态度占到77.1%。
3 问题分析及建议
3.1 问题分析
(1)出现“看法上积极,行为上消极”现象。
这一现象从调查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如仅有14%的人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示非常满意,而只有11%的被试经历;97%的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但只有3%的学生去过,对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举办活动愿意积极参与的学生只占23%。黄希庭、郑勇等人曾做过“大学生眼中的心理咨询”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寻求心理咨询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知与行、对己和对人的矛盾。”那么,大学生们对待心理咨询为什么在思想上认可、态度上肯定,在行动上却回避、拒绝呢?笔者认为:是从根本上对心理咨询知识和咨询活动缺乏实际的了解。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学科(应用心理学),也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展开以助人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实践活动。
(2)目前大学生在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方面存在缺失。
大学生群体在需要方面有着自身阶段性的特征,其主流需要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相吻合的。他们自己对自身需要的认识及外界对其需要满足方法的不正确,使得大学生无法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便产生了焦虑、恐惧、自卑等情绪体验,发展下去会引发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调查的学生压力来源主要来自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就业问题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要存在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
1)安全需要:近年来就业竞争的激烈,大学生对职业安全的焦虑也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大学生渴望融入到社会,但就业使得他们内心充满矛盾,面对就业的挫折,使他们产生了自我否定感,甚至一些学生还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所有这些都是由于对学业和就业安全需要的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 2)爱和归属的需要:在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基础上,便产生了要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要求得到友伴、家庭、团体及社会的接纳与认同。其中人际关系是否良好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个性特点,使得人际交往尤为复杂,同时在交往技能上又不足,造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
(3)对高校中的心理咨询存在误区认识:把心理咨询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多次颁布的德育文件中都列入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但“文件的作用只能是对学校工作的指导,而不是对学科性质和对象范围的指导。因而,不能认为德育文件中规定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事实上,两者是有区别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人员主要是听而不是说,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在具体事情的处理中,带有一定引导性的言语,往往说的时间更多些。并且,咨询者与求询者之间只是求助者与实施者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人格的平等、尊重和理解。因此咨询人员尽管对求助者来说是陌生的,但仍有不少人愿意向他们倾吐隐情,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难以比拟的。
(4)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对待求助的态度上,更愿意向外界寻求帮助。Frederick、Peter(1999)研究发现,女性大学生对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有着更肯定的态度,对咨询人员更有信心、心理开放度也更大。
3.2 建议
(1)改善看法上积极,行为上消极现象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充分发挥预防性功能,要为他们提供“防患于未然”的心理教育,使其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应该具备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意识。
(2)高校应多加关注学生的基本需求。
高校管理者应积极搭建交往平台,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和恋爱观,要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一些关于职业分析,应聘技巧方面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基础做起,先谋生再谋求发展。
(3)多元化传播途径、咨询手段网络化。
笔者建议可尝试进行多种渠道的心理援助。例如采用一对一的“在线心理咨询”方式建立一种沟通渠道;多元化的利用心理沙龙、心理剧表演等多种形式,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掌握心理问题的基本表现和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电子个人心理档案,及早发现那些心理问题学生并及时地提醒和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心理咨询百科全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2] 黄希庭,郑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25.
[3] 班华.略论德育论学科对象与任务的几个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7,(4).
[4] Frederick T L LEONG, Peter Zachar.Gender and opinions about mental illness aspredictors of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British Journalof Guidance& Counselling,1999,27(1):123.
关键词:心理咨询 高校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压力 马斯洛需求说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092-02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有了较为严重的上升趋势。特别是马加爵事件和药家鑫事件发生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倍受关注。全国各地高校纷纷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大力推进此方面工作。但仍有部分高校,该项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些许不成熟的地方。笔者运用问卷调查法,以长江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旨在了解当前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和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以及对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看法,希望为高校进一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参考。
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1.1 调查对象的确定
本次调查对象的总体为长江大学在校学生。由于人数较多,笔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107名在校学生为调查样本。有效样本中男生48人;女生52人。一年级学生25人;二年级学生8人;三年级学生48人;四年级学生16人,研究生2人。
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调查对象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及判断;对心理咨询概念的认识;对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看法三个方面。
2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根据确定的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7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93.46%。借助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进行了两个层面的统计分析。
2.1 数据描述性统计
(1)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及判断。
“主观感受和判断”是指非用客观的心理评定量表,而是让被调查者纯粹根据自己实际的内心体验对自身情况做出的评价、判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道理只能起宏观调控作用,内心体验却在时刻发挥着微观调控的作用。所以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可以根据主观感觉来评判的。本研究中,在笔者调查的107名学生中,14%的人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示非常满意;表示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学生分别为73%、13%。当问及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时,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为: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就业问题,分别占37%、26%和23%,甚至有5%的学生,以上问题都有存在。当问及出现心理问题时,会主动去咨询,抱有积极态度的被试占到82%,但调查结果显示真正有过咨询经历的被试只有11%。在“倾向选择的心理服务机构”一题中,选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私人咨询工作室作为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服务机构的被试分别为47%、41%,其他占12%。 (2)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在本调查中63%的被试可以将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医生区分开,但仍有12%和25%的被试不清楚心理咨询师的概念。对待心理咨询的态度:虽有85%被试认为心理健康者也可以去做咨询,但仍存在5%被试认为精神有问题的的人才去咨询;15%认为去咨询是件难为情的事情;41%认为去进行心理咨询就是向咨询师倾诉;49%认为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等没有什么不同。
(3)对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看法。
高达97%的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但问及“是否知道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时”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看出真正思想和行为一致的被试只占3%,89%的被试在知道的情况下,51%的被试表示没去过也不想去;35%的被试没去过但是想去。 那学生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呢?从图2可见,三种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是老师讲述(50%)、网络(42%)、自己看专业书籍(39%),而高校心理咨询手段提供的心理健康知识只占10%。由此可见,采取多种渠道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普及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因此多元化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教育势在必行。2.2 调查样本的差异性分析
主要进行了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和心理咨询经历两个方面在性别上的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样本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不存在不存在显著(p=0.420>0.05),这与黄希庭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心理咨询经历在不同性别中的差异性分析上存在性别差异(p=0.045<0.05),即男性寻求心理咨询帮助解决自身问题只占27.2%;对咨询行为有消极态度占到77.1%。
3 问题分析及建议
3.1 问题分析
(1)出现“看法上积极,行为上消极”现象。
这一现象从调查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如仅有14%的人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示非常满意,而只有11%的被试经历;97%的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但只有3%的学生去过,对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举办活动愿意积极参与的学生只占23%。黄希庭、郑勇等人曾做过“大学生眼中的心理咨询”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寻求心理咨询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知与行、对己和对人的矛盾。”那么,大学生们对待心理咨询为什么在思想上认可、态度上肯定,在行动上却回避、拒绝呢?笔者认为:是从根本上对心理咨询知识和咨询活动缺乏实际的了解。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学科(应用心理学),也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展开以助人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实践活动。
(2)目前大学生在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方面存在缺失。
大学生群体在需要方面有着自身阶段性的特征,其主流需要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相吻合的。他们自己对自身需要的认识及外界对其需要满足方法的不正确,使得大学生无法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便产生了焦虑、恐惧、自卑等情绪体验,发展下去会引发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调查的学生压力来源主要来自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就业问题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要存在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
1)安全需要:近年来就业竞争的激烈,大学生对职业安全的焦虑也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大学生渴望融入到社会,但就业使得他们内心充满矛盾,面对就业的挫折,使他们产生了自我否定感,甚至一些学生还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所有这些都是由于对学业和就业安全需要的缺失所产生的心理问题。 2)爱和归属的需要:在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基础上,便产生了要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要求得到友伴、家庭、团体及社会的接纳与认同。其中人际关系是否良好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个性特点,使得人际交往尤为复杂,同时在交往技能上又不足,造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
(3)对高校中的心理咨询存在误区认识:把心理咨询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多次颁布的德育文件中都列入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但“文件的作用只能是对学校工作的指导,而不是对学科性质和对象范围的指导。因而,不能认为德育文件中规定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事实上,两者是有区别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人员主要是听而不是说,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在具体事情的处理中,带有一定引导性的言语,往往说的时间更多些。并且,咨询者与求询者之间只是求助者与实施者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人格的平等、尊重和理解。因此咨询人员尽管对求助者来说是陌生的,但仍有不少人愿意向他们倾吐隐情,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难以比拟的。
(4)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对待求助的态度上,更愿意向外界寻求帮助。Frederick、Peter(1999)研究发现,女性大学生对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有着更肯定的态度,对咨询人员更有信心、心理开放度也更大。
3.2 建议
(1)改善看法上积极,行为上消极现象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充分发挥预防性功能,要为他们提供“防患于未然”的心理教育,使其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应该具备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意识。
(2)高校应多加关注学生的基本需求。
高校管理者应积极搭建交往平台,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和恋爱观,要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一些关于职业分析,应聘技巧方面知识的教育,使得学生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基础做起,先谋生再谋求发展。
(3)多元化传播途径、咨询手段网络化。
笔者建议可尝试进行多种渠道的心理援助。例如采用一对一的“在线心理咨询”方式建立一种沟通渠道;多元化的利用心理沙龙、心理剧表演等多种形式,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掌握心理问题的基本表现和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电子个人心理档案,及早发现那些心理问题学生并及时地提醒和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心理咨询百科全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2] 黄希庭,郑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25.
[3] 班华.略论德育论学科对象与任务的几个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7,(4).
[4] Frederick T L LEONG, Peter Zachar.Gender and opinions about mental illness aspredictors of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British Journalof Guidance& Counselling,1999,2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