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长爱老师,老师爱学生,学生爱校园。”这是袁恩忠在学校舞台上写下的一句话。坚守乡村教育21载,无论做教师还是任校长,他都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和这份职业。
“孩子喜欢我的课堂,更喜欢我所经营的学校,我要给山区农村孩子传递一份自信与快乐。”对袁恩忠来说,这既是愿景,也是使命。看着孩子们在校园里的笑脸,袁恩忠知道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一半。剩下的,在这美丽乡村的一方学习天地中,他还将继续探索,实践。
先育好人,再上好课
从当老师到任校长,袁恩忠一直坚守在乡村小学,他喜欢乡村孩子身上的淳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他们更好的教育。出生在农村家庭,从小,袁恩忠就明白很多事情要靠自己的努力。
上师范时,班里48个学生,13个男生,袁恩忠是唯一选修音乐的男生。于是,这个农家孩子开始幸福地在学校琴房练起钢琴。听说父亲有个朋友的女儿是高中音乐老师,家里有钢琴,每个周末,他都要骑上40分钟自行车去“借琴”来练习。经过不懈努力,到毕业前夕,曾经零基础的他,在年级钢琴即兴比赛中毫无争议地获得了第一名。
这一段经历给了袁恩忠很大的信心,也使他更加明白努力的重要性。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所完小。由于学校大部分教师年龄偏大,只有他是科班出身的小年轻。于是,他身兼数职,做班主任同时任教数学、语文、音乐、体育学科,还担任学校的辅导员、报账会计等职务。正是因为此前的种种经历和“努力靠自己”的信念,支撑着这位初入教坛的年轻人在忙碌的工作中一点点坚持、进步、沉淀。
由于年轻,头脑灵活,专业功底扎实,袁恩忠在课堂上教学方式多样,学生都喜欢他的课。当时,他还在乡里上了一次班队活动的观摩课,整个乡的班主任老师都来了,造成一时的轰动。课下,他喜欢跟学生玩在一起,排小品、练相声、打快板、一起合唱。那个时候,完小的条件不好,操场还铺着煤渣,袁恩忠就带着学生一起在操场踩着煤渣打篮球、玩乒乓球。班上有一些家庭条件困难的孩子,他会主动从每月484元工资中拿出一部分帮助他们。
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他们喜欢这个老师,自然喜欢你的课,成绩也就不会很差。”袁恩忠说。他和第一届学生感情非常好,至今都记得全班37个孩子每一个人的名字,很多人现在都还保持着联系。
袁恩忠一直认为,老师们想要把课上好、把教学做好,更重要的是先要把教育做好。他到现在担任了两所学校的校长,一直这样对老师们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家庭的缩影。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它,就想办法影响它。因为改变一个家庭是很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孩子一点一点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的家庭,为他们带去积极地变化。”
让教师“活”起来
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但乡村孩子更需要优质的课堂。每天出校门前,袁恩忠都会问自己:“今天的课上好了吗?班级里的事情都处理好了吗?”而要将课上好,备好课,备对自己、对学生有用的课,才是根本。
多年来,袁恩忠一直坚持手工备课。工作第一年,袁恩忠在考核中获得优秀,更重要的是,整个乡五六十名教師,中心校校长单单表扬了他,原因正是因为他有思考的手工备课。到现在,袁恩忠仍然倡导学校教师坚持手工备课。他所在的报福小学,手工备课已经坚持了6年。
一开始,他也遇到了阻碍。有老教师找到他,提出诸如“没必要”“太辛苦”“电子备课很好”“手工备课费时间”等理由,袁恩忠坚持自己的想法,并说服他们:“现在网上现成的资源太多,复制、粘贴看似很快,但老师们特别是青年教师往往都是‘拿来主义’,别说思考,常常连看的过程都没有,钻研教材的能力自然就弱。”同时,他表示:“山区学校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要从教师身上找问题。我们的教师为什么‘一言堂’?为什么上课啰唆?正是因为老师平时花在备课和钻研教材上的时间太少。只有老师认真备课、对教材吃深、吃透,课堂才会精炼起来,学生的负担才会轻起来,教学质量才会高起来。”
他为全校老师树立信心:“只要坚持5年,我们的教学质量肯定会好。”事实上,在坚持手工备课的同时,袁恩忠也在不断地思考、改进,学校的手工备课现在也已经进入到2.0阶段,采用差异化手工备课,有详备式、环节式和片段式三种模式,老师们可以根据课时和课型采用不同的方式,精准备课。
当初,袁恩忠来到报福小学,是带着“任务”来的,那就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他找的突破口就是提升教师的质量。在要求老师们手工备课的基础上,他还带领老师们做教研,尤其是老教师。在他看来,教研并不是年轻老师的事,老教师的经验非常丰富,只要把它积累下来,整理出来就好。渐渐的,学校的专业发展氛围越来越浓,每学期开学,老师们还会把期末考试的试卷做好,命题也越来越精准,还有不少老师教研论文在各级各类评选中获奖。
教师队伍的发展带动了学校的发展。但是,袁恩忠也面临着一些棘手的问题,由于学校地处偏远,留不住人才。为此,他为老师们的成长积极创造条件。新老师到校,每人必须制定三年规划,根据目标实施路径分解,助力教师达成目标。在开会的形式上积极创新,让老师当主角。会上,老师们可以分享自己教学上成功的案例,失败的经验,还可以展示才艺。最近,袁恩忠正在带领学校开展教师的“1 1计划”,即每个老师都有一项艺术特长,一项体育特长。
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发展教师,让他们在成长中体会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从而使学校教师队伍“活”起来。“有一支专业的、优秀的教师队伍,不愁学校质量起不来。”袁恩忠说。
以儿童为中心
袁恩忠在2019年入选了“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当时他对自己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希望给农村的孩子,特别是我们山区农村孩子多一份自信,人一旦有了自信之后,他做什么事情都会好起来。
如何让山区农村孩子自信起来?袁恩忠动了很多脑筋。他带领团队,在校园里搭建了一个大舞台,每个星期一都会让整班的学生到台上去,让每个学生在全校师生面前张口说话,动手表演。班队活动课,学校实行“招标”管理,即先确定一个主题,让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招标”,并上台“竞标”来承办这个活动。 就连学生课下怎么玩,他都花了一番心思。他发现,农村的孩子下课的时候喜欢在地上摸来摸去,身上和衣服都弄得很脏,他希望孩子们能有一些更有意义的玩耍方式。因此,学校引进了传统游戏,如高跷、铁环、丢手绢、编花篮等,还购买了很多器材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羊角球、曲棍球等,全都放在室外,让孩子们自己拿、自己放、自己管。为此,学校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事务岗”。
所谓“事务岗”,以班级为例,无论是小到抹布清洁,还是教室窗户、桌椅排列,事无巨细都对应到人。校园里,每一棵树、每一個区域也都有专人负责,即“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报福小学规模不大,只有28个老师。袁恩忠意识到,如果不发挥每个师生的作用,学校的管理水平就上不去。因此,他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形成新班集体,用事务岗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状态,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被充分挖掘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都低估了孩子,其实他们的能量非常大,小学教育者一定要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因为这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只有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我们的教育才能形成一种自觉。”在袁恩忠心中,由于学校留守儿童较多,这样的意识就更为重要。
以儿童为中心,一切从儿童出发。袁恩忠认为,其在小学阶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的习惯养成。为此,报福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月都不会上文化课,用这段时间进行“十好小学生”课程的学习,培养十个好习惯,形成十种好能力,包括如好厕、行好礼、吃好饭、睡好觉等,每一项都规定了若干细节,做好学习的准备期。“让孩子们在入学前做好充分准备、打好坚实基础,他们在校园里的学习、成长才会真正走得稳、走得远。”
培育有根新人
“儿童中心”的理念,袁恩忠希望体现在校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课程方面。学校地处山区农村,如何发挥区域优势,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儿童中心?
多年来,报福小学坚持做生态教育,食育就是其中重要的课程支撑,袁恩忠称其为“新乡里食育”。“新”体现的是新时代、新农村、新未来,“乡里”就是邻里乡亲。相比起城市,乡村邻里乡亲的氛围更浓,但社会的发展正在让这样的氛围逐渐减弱。“我们的孩子在村里土生土长,最后留给他关于家乡记忆的根的东西还剩多少?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还需要唤起孩子内心的乡愁。所以我们从乡村的地理、生态环境、传统的农耕技术来认识食育,还包括一些无公害的有机培育方式、营养健康的食物搭配、当地的特色食材、饮食起居的讲究等,这些方面都可以用我们的食育课程做文章。”袁恩忠说。
报福小学所处的农村地区,种田的人家已不多见,很多学生对基本的农作物和种植常识并不知晓。学校还与当地一家爱心企业(安吉彩虹绿化有限公司)联合,在校外建成了约5亩大小的“食育农业园”。一方面,作为“食育课程”实践基地,全校所有学生均可参与到传统和现代农业的种植体验中,了解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劳动教育,并将劳动成果进行公益分享。
在袁恩忠的设想中,食育课程并不是学校课程中一个独立的板块,它应该和其他课程形成有机融合。学校既有孩子们喜爱的“食育节”,大家可以把山上摘的野果子,家里的农耕工具,土豆、南瓜、番薯、萝卜等蔬菜都带到校园里进行展示和义卖;也有绿色评价游园活动“福娃爱谷粒”,整个评价方式分为四个板块,每个板块分别涉及语文、数学、科学、道德、法治、音乐、体育、美术等小学各科课程,围绕此来进行鼓励性评价,加强学科整合,融入知识性和趣味性,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到生活中去。
“这样的课程和评价方式学生非常喜欢,只有学生喜欢的课程才是有生命力的。”袁恩忠说。他希望,学校要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并且让乡村的孩子有乡愁的记忆,有邻里乡亲的感觉,做一个有根新人。“我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才可能有家国情怀。”
“孩子喜欢我的课堂,更喜欢我所经营的学校,我要给山区农村孩子传递一份自信与快乐。”对袁恩忠来说,这既是愿景,也是使命。看着孩子们在校园里的笑脸,袁恩忠知道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一半。剩下的,在这美丽乡村的一方学习天地中,他还将继续探索,实践。
先育好人,再上好课
从当老师到任校长,袁恩忠一直坚守在乡村小学,他喜欢乡村孩子身上的淳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他们更好的教育。出生在农村家庭,从小,袁恩忠就明白很多事情要靠自己的努力。
上师范时,班里48个学生,13个男生,袁恩忠是唯一选修音乐的男生。于是,这个农家孩子开始幸福地在学校琴房练起钢琴。听说父亲有个朋友的女儿是高中音乐老师,家里有钢琴,每个周末,他都要骑上40分钟自行车去“借琴”来练习。经过不懈努力,到毕业前夕,曾经零基础的他,在年级钢琴即兴比赛中毫无争议地获得了第一名。
这一段经历给了袁恩忠很大的信心,也使他更加明白努力的重要性。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所完小。由于学校大部分教师年龄偏大,只有他是科班出身的小年轻。于是,他身兼数职,做班主任同时任教数学、语文、音乐、体育学科,还担任学校的辅导员、报账会计等职务。正是因为此前的种种经历和“努力靠自己”的信念,支撑着这位初入教坛的年轻人在忙碌的工作中一点点坚持、进步、沉淀。
由于年轻,头脑灵活,专业功底扎实,袁恩忠在课堂上教学方式多样,学生都喜欢他的课。当时,他还在乡里上了一次班队活动的观摩课,整个乡的班主任老师都来了,造成一时的轰动。课下,他喜欢跟学生玩在一起,排小品、练相声、打快板、一起合唱。那个时候,完小的条件不好,操场还铺着煤渣,袁恩忠就带着学生一起在操场踩着煤渣打篮球、玩乒乓球。班上有一些家庭条件困难的孩子,他会主动从每月484元工资中拿出一部分帮助他们。
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他们喜欢这个老师,自然喜欢你的课,成绩也就不会很差。”袁恩忠说。他和第一届学生感情非常好,至今都记得全班37个孩子每一个人的名字,很多人现在都还保持着联系。
袁恩忠一直认为,老师们想要把课上好、把教学做好,更重要的是先要把教育做好。他到现在担任了两所学校的校长,一直这样对老师们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家庭的缩影。如果我们不能改变它,就想办法影响它。因为改变一个家庭是很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孩子一点一点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的家庭,为他们带去积极地变化。”
让教师“活”起来
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但乡村孩子更需要优质的课堂。每天出校门前,袁恩忠都会问自己:“今天的课上好了吗?班级里的事情都处理好了吗?”而要将课上好,备好课,备对自己、对学生有用的课,才是根本。
多年来,袁恩忠一直坚持手工备课。工作第一年,袁恩忠在考核中获得优秀,更重要的是,整个乡五六十名教師,中心校校长单单表扬了他,原因正是因为他有思考的手工备课。到现在,袁恩忠仍然倡导学校教师坚持手工备课。他所在的报福小学,手工备课已经坚持了6年。
一开始,他也遇到了阻碍。有老教师找到他,提出诸如“没必要”“太辛苦”“电子备课很好”“手工备课费时间”等理由,袁恩忠坚持自己的想法,并说服他们:“现在网上现成的资源太多,复制、粘贴看似很快,但老师们特别是青年教师往往都是‘拿来主义’,别说思考,常常连看的过程都没有,钻研教材的能力自然就弱。”同时,他表示:“山区学校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要从教师身上找问题。我们的教师为什么‘一言堂’?为什么上课啰唆?正是因为老师平时花在备课和钻研教材上的时间太少。只有老师认真备课、对教材吃深、吃透,课堂才会精炼起来,学生的负担才会轻起来,教学质量才会高起来。”
他为全校老师树立信心:“只要坚持5年,我们的教学质量肯定会好。”事实上,在坚持手工备课的同时,袁恩忠也在不断地思考、改进,学校的手工备课现在也已经进入到2.0阶段,采用差异化手工备课,有详备式、环节式和片段式三种模式,老师们可以根据课时和课型采用不同的方式,精准备课。
当初,袁恩忠来到报福小学,是带着“任务”来的,那就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他找的突破口就是提升教师的质量。在要求老师们手工备课的基础上,他还带领老师们做教研,尤其是老教师。在他看来,教研并不是年轻老师的事,老教师的经验非常丰富,只要把它积累下来,整理出来就好。渐渐的,学校的专业发展氛围越来越浓,每学期开学,老师们还会把期末考试的试卷做好,命题也越来越精准,还有不少老师教研论文在各级各类评选中获奖。
教师队伍的发展带动了学校的发展。但是,袁恩忠也面临着一些棘手的问题,由于学校地处偏远,留不住人才。为此,他为老师们的成长积极创造条件。新老师到校,每人必须制定三年规划,根据目标实施路径分解,助力教师达成目标。在开会的形式上积极创新,让老师当主角。会上,老师们可以分享自己教学上成功的案例,失败的经验,还可以展示才艺。最近,袁恩忠正在带领学校开展教师的“1 1计划”,即每个老师都有一项艺术特长,一项体育特长。
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发展教师,让他们在成长中体会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从而使学校教师队伍“活”起来。“有一支专业的、优秀的教师队伍,不愁学校质量起不来。”袁恩忠说。
以儿童为中心
袁恩忠在2019年入选了“马云乡村校长计划”,当时他对自己写了这样一句话:我希望给农村的孩子,特别是我们山区农村孩子多一份自信,人一旦有了自信之后,他做什么事情都会好起来。
如何让山区农村孩子自信起来?袁恩忠动了很多脑筋。他带领团队,在校园里搭建了一个大舞台,每个星期一都会让整班的学生到台上去,让每个学生在全校师生面前张口说话,动手表演。班队活动课,学校实行“招标”管理,即先确定一个主题,让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招标”,并上台“竞标”来承办这个活动。 就连学生课下怎么玩,他都花了一番心思。他发现,农村的孩子下课的时候喜欢在地上摸来摸去,身上和衣服都弄得很脏,他希望孩子们能有一些更有意义的玩耍方式。因此,学校引进了传统游戏,如高跷、铁环、丢手绢、编花篮等,还购买了很多器材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羊角球、曲棍球等,全都放在室外,让孩子们自己拿、自己放、自己管。为此,学校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事务岗”。
所谓“事务岗”,以班级为例,无论是小到抹布清洁,还是教室窗户、桌椅排列,事无巨细都对应到人。校园里,每一棵树、每一個区域也都有专人负责,即“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报福小学规模不大,只有28个老师。袁恩忠意识到,如果不发挥每个师生的作用,学校的管理水平就上不去。因此,他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形成新班集体,用事务岗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状态,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被充分挖掘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都低估了孩子,其实他们的能量非常大,小学教育者一定要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因为这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只有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我们的教育才能形成一种自觉。”在袁恩忠心中,由于学校留守儿童较多,这样的意识就更为重要。
以儿童为中心,一切从儿童出发。袁恩忠认为,其在小学阶段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的习惯养成。为此,报福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月都不会上文化课,用这段时间进行“十好小学生”课程的学习,培养十个好习惯,形成十种好能力,包括如好厕、行好礼、吃好饭、睡好觉等,每一项都规定了若干细节,做好学习的准备期。“让孩子们在入学前做好充分准备、打好坚实基础,他们在校园里的学习、成长才会真正走得稳、走得远。”
培育有根新人
“儿童中心”的理念,袁恩忠希望体现在校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课程方面。学校地处山区农村,如何发挥区域优势,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儿童中心?
多年来,报福小学坚持做生态教育,食育就是其中重要的课程支撑,袁恩忠称其为“新乡里食育”。“新”体现的是新时代、新农村、新未来,“乡里”就是邻里乡亲。相比起城市,乡村邻里乡亲的氛围更浓,但社会的发展正在让这样的氛围逐渐减弱。“我们的孩子在村里土生土长,最后留给他关于家乡记忆的根的东西还剩多少?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还需要唤起孩子内心的乡愁。所以我们从乡村的地理、生态环境、传统的农耕技术来认识食育,还包括一些无公害的有机培育方式、营养健康的食物搭配、当地的特色食材、饮食起居的讲究等,这些方面都可以用我们的食育课程做文章。”袁恩忠说。
报福小学所处的农村地区,种田的人家已不多见,很多学生对基本的农作物和种植常识并不知晓。学校还与当地一家爱心企业(安吉彩虹绿化有限公司)联合,在校外建成了约5亩大小的“食育农业园”。一方面,作为“食育课程”实践基地,全校所有学生均可参与到传统和现代农业的种植体验中,了解新技术;另一方面,开展劳动教育,并将劳动成果进行公益分享。
在袁恩忠的设想中,食育课程并不是学校课程中一个独立的板块,它应该和其他课程形成有机融合。学校既有孩子们喜爱的“食育节”,大家可以把山上摘的野果子,家里的农耕工具,土豆、南瓜、番薯、萝卜等蔬菜都带到校园里进行展示和义卖;也有绿色评价游园活动“福娃爱谷粒”,整个评价方式分为四个板块,每个板块分别涉及语文、数学、科学、道德、法治、音乐、体育、美术等小学各科课程,围绕此来进行鼓励性评价,加强学科整合,融入知识性和趣味性,把学到的知识真正用到生活中去。
“这样的课程和评价方式学生非常喜欢,只有学生喜欢的课程才是有生命力的。”袁恩忠说。他希望,学校要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并且让乡村的孩子有乡愁的记忆,有邻里乡亲的感觉,做一个有根新人。“我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才可能有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