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照灯部队:人民军队史上数量最少的兵种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j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美援朝初期,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防空部队在夜间没有掌握制空权。为有效配合地面高炮部队和歼击机部队的夜间作战,中央军委遂决定扩建防空部队的探照灯团,赴朝参战。入朝参战的探照灯部队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威风,树立了威信。
  战争年代的“火眼金睛”
  1950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探照灯兵团,归华东军区上海防空司令部建制,下辖2个探照灯营。10月27日,正式担负上海地区防空作战任务。到1951年,共组建4个探照灯团,装备有216部探照灯。1957年5月,防空军与空军合并。探照灯部队整编为空军探照灯兵部队,保留6个探照灯兵团。
  由于探照灯部队是一支新型的技术兵种,要掌握这一装备,需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因此,部队第一批招的新战士就是高中生,人数较少,第二批招的多为初中学生;又从城市抽调一批汽车司机、油机员、电工、修理工等战勤人员;还从清华大学选来一批无线电、雷达、汽车专业的大学生担任各类技师。武器装备是1951年4月从苏联运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探照灯。
  很多人以为探照灯很容易操作,其实这也是一个技术活,如果想要灵活使用探照灯,新兵需要学习大半年的时间。
  探照兵在当时那个年代真可谓是火眼金睛,利用探照灯在夜空中照中来犯敌机,然后会有几部跟踪灯立即开灯接光,这时敌机会在灯光的交叉处显出身影,接下来打飞机的任务就交给高射炮兄弟部队了。
  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前期出现不少问题
  抗美援朝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防空部队在夜间并没有掌握制空权。
  为有效配合地面高炮部队和歼击机部队的夜间作战,打击来袭的美军轰炸机,中央军委决定派一支探照灯部队赴朝参战。
  首次入朝参战的探照灯部队是在东北组建没多久的防空部队探照灯第101团。
  该团成立之初,全部成员以前都一直在陆军工作,从未接触过探照灯,所以一切都要从头学起。经过几个月的突击训练,战士们学会了兵器的基本操作方法,技术人员能排除兵器的简单故障,干部则初步掌握了作战指挥和兵器的使用。
  尽管如此,这时干部、战士的技术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更没有实战经验。
  1951年12月23日晚,探照灯第101团进行了一次实兵演习。两天后,该團1营部分人员与2营便开赴朝鲜前线,他们的任务是保障高炮部队夜间作战,保卫清川江大桥。
  朝鲜安州地区的清川江、大宁江铁路桥和公路桥,是我中朝军队运输的枢纽,美军对这一战略要地一直进行着全力轰炸。
  当时,我高炮部队没有雷达,对夜间来袭的敌机只能在主要方向进行拦阻射击,不能有效打击敌人,江桥安全因此经常受到威胁。
  让探照灯部队入朝,就是要用探照灯照中敌机,让高炮部队能在夜间作战时集中火力,有效打击敌机。
  到达安州后,根据敌机袭击我保卫目标的两个主要方向,探照灯部队确定了各级指挥所、各雷达灯站和跟踪站的阵地位置,区分了照射任务。
  1952年1月9日,部队进入阵地,开始执行保障高炮部队保卫清川江、大宁江桥的夜间作战任务。
  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加之指挥员对武器的性能不够熟悉,一开始还是出现不少问题。
  在选择阵地时,灯站距保卫目标太近,纵然能照中敌机,但此时敌机已进入投弹圈或已经投弹,高炮部队没有足够的射击准备时间,因此,起不到保卫目标的作用。
  同时,部队还以为雷达阵地越高受干扰就越小,越能在远距离发现敌机,因此,他们把雷达灯阵地选在山顶上。
  结果,雷达显示器上全被远处高山的回波所遮蔽,并不能显示飞机回波。经过反复试验,部队发现,把雷达灯阵地选在小山脚下,可以消除远处高山的雷达回波,于是,各连很快调整了雷达灯阵地的位置。
  最初开始执行任务的这20多天里,敌人的飞机夜夜来袭,探照灯部队则夜夜开灯,但一直未能照中敌机。
  高炮部队虽然进行拦阻射击,但由于缺少探照灯的有力配合,并不能给敌人以有力打击,江桥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这段时间,探照灯部队的压力很大。高炮部队埋怨探照灯照不中敌机,甚至提出:“只要你们能照中,我们就能将敌机打下来。”
  经过一番分析,大家找到了照不中敌机的原因:
  一是少数人对敌机的性能不了解,听到敌机声音后感到恐慌。例如有的灯站听到敌机声音后,怕敌机向自己的阵地轰炸扫射,只开几秒钟灯,上下左右搜索一下,看不到敌机就立即关灯了。
  二是没有实战经验,战术技术水平低,不能充分发挥兵器的性能。技术上的难点是雷达的校正问题没有解决,雷达操纵员不知道校正雷达定向系统的具体办法,对有故障的兵器也不能立即修复,这也极大地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
  针对这些情况,探照灯部队的领导向指战员们介绍了敌机性能,说敌人的B-29型轰炸机只能水平投弹,机动性差,如探照灯能在它投弹前照中它,在高炮的打击下,它必然炸不中目标。
  而且,敌机只要被我们照中,就会惊慌失措,也就顾不上投弹扫射了,因此,对我们的阵地威胁并不大。探照灯部队的任务就是照中敌机,照中敌机就是战斗的胜利,部队还提出了“照中第一架敌机,为人民立功”的口号。
  此外,上级还调来2个罗盘校正仪,又邀请2名苏联技师帮助校正雷达天线并培训技工,解决了技术难点。大家还在一起研究改进战术技术。
  这样一来,探照灯部队在接下来的作战中,从技术到心理上都日渐成熟了。
  入朝参战显神威
  2月3日,敌一架轰炸机被我探照灯部队4连1站的雷达发现,该站立即带光搜索,附近跟踪灯站开灯交叉协同,大约过了20秒,照中敌机,其他跟踪灯站也纷纷开灯接光。由于我灯光多,敌机无法逃脱,被我们跟踪达两分钟之久。
  但由于探照灯部队入朝作战20多天从未照中敌机,高炮部队便没有进行充分准备,因此没来得及开炮。
  尽管如此,首次照中敌机还是让大家情绪高涨,探照灯部队也取得了高炮部队的信任。
  2月18日,敌机组成混合编队,向我保卫目标袭来,探照灯部队的探照灯雷达立即开机搜索,并照中一架敌机,跟踪灯站迅速接光照中,并连续跟踪,这给了我高炮部队以充分的射击准备时间。于是,高炮部队集中火力,向被照中的敌机开炮,最终将它击落。
  此次战斗,我探照灯部队一举照中来袭的6批敌机,并配合高炮部队,击落一架敌机。
  取得了首战的胜利后,探照灯部队接下来与高炮部队的配合就越来越好,仗也打得越来越精了,并曾一度使敌人的轰炸机有90天不敢来轰炸江桥。
  美军有经验的飞行员最后也不得不承认:安州地区有大口径的高射炮,并有强大的探照灯部队相配合,安州是他们的“死海”,要来安州执行任务会感到很“头痛”。这也从侧面表明,首支入朝的探照灯部队发挥了他们应有的作用。
  随着我军防空武器装备的发展,防空作战淘汰了探照灯。1974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取消探照灯部队,辉煌了24年的探照灯兵最终从人民解放军的建制中消失了。但探照兵在抗美援朝战争和国土防空作战中立下丰功伟绩却永远留在了军史上。
  (《解放军报》2017.12.17、《特别文摘》2013年03期)
其他文献
中国古人竖着写字,而且由右向左写。在现代人看来,写字的右手总是把已经写好的文字给掩盖住,而且右手腕或者衣袖还会把未干的墨汁碰糊。于是,古人写字时要提腕,这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既然如此不便,为何还要这样写?  古人的书写习惯  所谓“书写格式”,是指书写习惯。我们现在的书写习惯是自左向右书写、从上往下移行,是横行。我们古人的书写习惯却是自上而下、從右向左,是竖行。  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
期刊
地道战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战争形式,从冷兵器时代一直延续到现代战争。地道战战法注重隐蔽自己,突然袭击,猝不及防间给予对手致命一击。因此,每场地道战几乎都与奇谋相连,直到战争停息多年之后仍能穿越尘封,令人不寒而栗。  3个月挖出的地下城  1917年发生在法国北部的阿拉斯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地道作战,对阵双方是协约国英法联军与德国军队。  当年的阿拉斯是同盟國与协约国军队争夺的焦点——一旦夺
期刊
就在特朗普访华前夕,基辛格再次“秘密”到访中国。对于近半世纪以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感触称“中国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值得一提的是,46年前,正是基辛格的两次秘密访华,叩响了中美建交的门环。  11月3日,美國总统特朗普开启他上任以来第一次亚太之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五国进行为期12天的访问。这也将是25年来美国总统出访亚太地区时间最长的一次。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特朗普访华前夕,中美之间
期刊
在以往的出版物中,多数人只知道毛泽东对赫鲁晓夫不满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破裂。但这些都只限于历史的骨架。在《直译中苏高层会晤》一书中,苏联首席翻译以亲历者的视角,披露了苏联和中国领导人高层会晤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初露裂痕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是非常友好的。当时,中苏两党两国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要互相通报。然而,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两党两国关系发生了一些微
期刊
强调从不同主体的相互性视角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而又一脉相承的价值观,也是当今世界实现合作共赢,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互性价值观突出表现为对五种相互性关系的不懈追求。  相互敬爱关系  强调不同主体间的互敬互爱,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点。儒家创始人孔子所谓“修己以敬”“仁者爱人”,“敬”和“爱”的对象都是“人”,即“他人”。这里的“人”,不仅包含
期刊
在乡间,冬日里晒太阳俗称“晒暖儿”,古语叫“负暄”,是农人们最好的消遣方式,也是一大乐事和美事。在我的童年记忆中,那时的乡村冬天除了彻骨的寒冷,还弥漫着一股慵懒散漫的气息,在慢时光的蛊惑下,一贯按时按晌的太阳也受到了感染,懒洋洋慢吞吞的,每天照临村庄的时间总是姗姗来迟,晚了半拍。等它打着哈欠离开树梢之时,村人们还有不少躲在被窝里不想起床,忠于职守的公鸡高一声低一腔地催促着,叫喊个没完没了,直到最后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曾在多次公开讲话、调研考察及座谈会上讲些历史小故事,生动形象地传达了党员干部修养、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本文为大家汇集习总书记讲过的几个历史小故事,来体会其中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  春秋时期正考父的故事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
期刊
前不久,韩国军方再曝丑闻,一名陆军四星上将被指用“非人待遇”对待为其服务的士兵,逼迫他们戴着电子手链随叫随到,忍受侮辱做各种杂务,包括给这名将军的妻子剪脚趾甲、去死皮等。韩国军方屡曝丑闻究竟是何原因?  细节曝光令人震惊  据报道,涉事韩国军方官员名为朴灿周(音译),是韩国陆军第二作战司令部司令官。韩国人权监督机构“军队人权中心”前不久曝光了朴灿周和妻子的“奴隶门”丑闻细节,引发外界震惊和批评。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领导干部来说,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整天喝得醉醺醺,舒服吗?有少数干部感到有些不适应了,快下班了还没人邀约聚会就觉得心里有些空荡荡的……”  “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对领导干部来说,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油腻
期刊
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国民政府调集20多万兵力,准备与日寇决一死战。12月12日,战事突变,部队准备撤退,于是远道赶来的川军某团只好向南京东南部的青龙山撤退。但2000多人走进青龙山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谜  1937年12月初的南京,战况激烈。国民政府调结20多万军队布防在南京城周围。当时,72军、74军、93军等部队是从湘沪战场且战且退,来到南京城外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