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珊瑚化石

来源 :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edaishum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自然的文字》一文中写道:“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不要说沿海的城市了,就是远在内陆的“世界屋脊”上的喜马拉雅山,曾经也是一片汪洋!
  作这样的论断有什么根据吗?生活在海洋的珊瑚可以作证。千万年来,一种叫“珊瑚虫”的小动物在海底营造了千千万万个珊瑚岛与珊瑚礁,被誉为“奇特的建筑师”。它们是海洋里的“可靠居民”。
  谁能相信,在喜马拉雅山顶也能发现珊瑚呢?当然它们已经变成化石了。原来这是地球的“沧海桑田”巨变造成的。远古时期,我国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汪洋大海,与欧洲的地中海连为一体,称“喜马拉雅海”。大约在距今120万至250万年前,印巴大陆开始向北漂移,同北亚板块碰撞,于是把喜马拉雅山“挤”上了“岸”,而且越“挤”越高,现在竟成了世界之颠了。这靠的是大自然巨大的神力啊!
  珊瑚化石是奇妙的“天然日历”。在地质学、气象学上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珊瑚的表壁上在不同时期都留下清晰的环形条纹。一个条纹代表一昼夜,一年之后便积成一条较粗的生活带,人们只要数一数生长带的数目,就能知道它的确切年代。
  科学家们对珊瑚化石表面的环纹进行了计算,推算出泥盆纪时一年约有400天,泥炭纪时一年约390天,而现在一年约为365天。由此可证明地球的自转速度是逐渐减慢的。
  这些珊瑚不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吗?我们应该到野外去走走,进行细致的观察,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从书籍中和网上查一查,才能有收获。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是永远不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
其他文献
<正>培训机构:南京大学-ISC环境、健康与安全中心培训类型:公开课时间:2015年1月16日、23日地点:苏州培训对象:EHS主管、经理,与EHS关系密切的生产、物流、设备、工程、总务
老家房屋全震塌 医生过家门不入  31岁的袁仁斌是成都市三医院泌尿外科的医生,也是这次赶赴芦山地震灾区的医疗工作者之一。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另一个身份——地震受灾群众家属。  袁仁斌的老家在芦山县,20日地震发生后,袁仁斌第一时间和科室联系,之后才开始挨个给芦山县老家的亲友打电话,但此时通信已经完全中断。尽管心里很慌乱,但袁仁斌还是主动报名赴灾区抢救患者。20日晚上他终于联系上了老家的亲人。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