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社会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差序格局,其去中心化、节点化生存与多维连接的基本属性对个体进行赋权,在交互作用下将整个社会微粒化、结构化,社会整体的聚合效应进一步减弱,人类面临比过去更加复杂、边界更加宽阔、社会成员主体化程度更高、颗粒度更细的社会,为采用自组织这一系统哲学逻辑探讨“四全媒体”的价值构建提供了前提条件。本文以自组织涌现律为视角,结合自组织所蕴含的开放性、非平衡态、非线性协同、随机涨落的四大动力机制,探讨“四全媒体”概念的价值逻辑,并基于宏观规则构建的角度展望“四全媒体”的未来发展路径。
关键词:自组织范式 “四全媒体” 操作逻辑
一、自组织:重组媒介复杂系统的新范式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社会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差序格局,其去中心化、节点化生存与多维连接的基本属性对个体进行赋权,在交互作用下将整个社会微粒化、结构化,社会整体的聚合效应进一步减弱,人类面临比过去更加复杂、边界更加宽阔、社会成员主体化程度更高、颗粒度更细的社会。在这一情况下,发挥媒介系统的自组织作用有其重要意义,它能够对“微粒化”社会中各类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并加以功能化构造,激发开放连接前提下个体的方向性运动和协同生产,有助于激发微粒社会的巨大能量,从而将“人人都是传播者”这一能动性要素引入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过程,推动新时期传媒发展之于“四全媒体”要求的构建。
自组织是开放的复杂系统的基本属性。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架构,媒介系统由内部若干差异化的单元组成,又与整个社会系统进行能量交换与价值输送。这种若干部门、若干环节间差异化的互动与平衡,构成媒介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自行推动其遵循从简单向复杂、由局部改进向整体优化的系统哲学逻辑,最终在每一次的系统变革与发展涨落中导致“涌现”现象的产生。
从一定程度上看,媒体系统自身遵循系统自组织的发生条件,显然具有自组织的特质。媒介融合的概念由来已久,在我国媒介融合的早期发展过程中,传播手段及传播诸要素的融合被广泛采纳,大量媒体将线下内容搬至线上,运用互联网新平台、新技术实行信息分发。但从整个系统内部逻辑来看,自我封闭的状态依然存在,由于新闻生产常常与精英逻辑相关联,媒体对于社会普通个体的生产能力信任程度较低,固守在媒体内部专业化的信息生产领域,这就导致其难以利用互联网时代被激活“个体”的关系要素和各类闲置资源,真正发挥在非线性协同下的双向共振效果。此外,在内容生产环节中,采访、写作、编辑、分发的线性流程使整个系统处于静态平衡状态,环节的封闭则意味着与外界专业机构的互动缺失,在外部能量的输入中打破平衡、增强系统活力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封闭、线性、静态的系统内部结构背离了自组织“涌现”现象产生的重要机理。
“四全媒体”不仅仅是对于媒体生产流程的再塑和功能的整合,更体现着自组织涌现律所强调的开放性、非线性以及动态协调等机制的实现,因此,它体现着“互联网+”背景下媒介系统的自组织涌现所遵循的一种动力机制和条件,具有深刻的价值逻辑。
二、媒介系统与自组织范式的特征耦合
自组织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康德,他提出自组织是一种非线性复杂的自组织形成过程,组织内部各部分相互关联, 互相影响而生成有序的整体[1]。随后,该概念逐步被应用于系统哲学、情报科学、心理学等领域。自然界的各种自组织可分为平衡态和非平衡态两种形式。平衡态的自组织处于低熵低能状态,是一种固定结构,内部具有稳定性,不需要与外部进行能量交换。而非平衡态的自组织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在远离平衡、非线性协调的过程中产生,被称为耗散结构[2] 。而在自组织发展过程中内部机制的每一次涨落便可以视为“涌现”现象的产生。乌杰教授从系统哲学的角度将自组织原理与涌现原理的结合,提出“自组织涌现律”的概念,认为“它表明宇宙系统在胀观与渺观上的协调演化的规律性”,其中“涌现是系统自组织演化最辉煌的成果,它是系统演化的根本基石,是宇宙之砖[3] 。”
因此,从理论的整体逻辑可以看出,所有的自组织对象均是权利主体,并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系统内部的诸要素在趋利性这一基本逻辑前提下,向协同所创造出的最优价值方向运动,信任关系也由此缔结。自组织作用的范围并非是对系统微观层面的规制,而是在更为宏观层面对于系统进行边界管理、规则管理、结构管理,使得系统内部诸要素在宏观规则和核心价值框架下,以开放、非线性、随机涨落等动力机制进行信息的自由流动,最终在对于临界态的突破中产生“涌现”现象,推动系统产生新的质变,实现价值迭代。
从严格意义上说,媒介系统并非自组织系统的典型代表,其产生由外部力量推动,但其演化路径、开放趋向及关系逻辑与自组织涌现的特征产生耦合,具备系统哲学框架下自组织涌现发生的状态与生成条件。
1.媒介系统遵循自简单向复杂的演化路径
自组织是一种典型的依次递增复杂性的物质系统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历史[4]。从人内传播到大众传播,媒介系统的意涵由个体的内部信息的自我循环逐步扩大,发展成为具有内部分工、外部链接的复杂结构。在内容呈现方式上,近年来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为信息内容的呈现打开了新的通路,呈现方式数量的增多不仅意味着社会公众选择性的拓展,更表示媒介系统与社会、人与技术的关系摆脱了传统时代的单一逻辑,向融合、互动、共生等更为深刻的方向发展。媒介系统的这种演化经历了低组织结构向相对较高的组织结构的生成,这一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方向契合了自组织涌现的显性逻辑,根植于系统内部的局部突变成为媒介系统向更为复杂的演化与变迁的基础动力。
2.媒介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部世界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换是其元属性
开放性是自组织系统最为突出的属性,也是自组织涌现现象产生的重要条件。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性的社会子系统,媒介系统与外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系统相互联系,媒介系統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部世界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换是其元属性,即在获取外部支持的同时又为外部输送建构的信息与价值,与整个社会系统形成双向互动、相互协调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与协同机制使人、物、讯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意味着媒介系统结构与社会结构、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形成一种适应性的转变,在非线性交叉的作用下实现复杂、多向的系统架构,产生内外部能量的汇聚,为系统内部的转型从而发生涌现现象,形成新的价值迭代奠定基础。 3.媒介系统以专业信任关系为基础,其本质是借助于“减少或消除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信息载体实现社会价值认同的塑造
媒介的第一功能是通过信息的传播来实现人们对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功能,但这一概念的价值实现是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的,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产物,媒介贩卖的本质上不仅仅是信息,而是价值观——通过信息的传播来实现社会价值观的整合,找到社会共识,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具体地说,媒介系统由各类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其操作行为貌似是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操作,实质上是各种作用于传媒业的社会力量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内部采编部门之间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整个媒介系统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均由这种基于社会价值观的“协同—信任”关系缔结。基于专业信任产生的认同促使新闻生产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高效运转,而公众对于媒介系统的价值信任则是其发挥传播功效,使社会价值观被公众广泛接受并内化为行为取向的前提。关系与信任构成了自组织核心要素,信任产生认同关系,缔结了双方密集而持续的“关系—协作”网络。媒介公信力的概念也从某种程度上显示着关系要素中的信任机制对于媒介的评价与有效运转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推动媒介系统品牌形象的建立和基于信任的信息循环。因此,媒介系统构建以价值关系为主的行动逻辑,形成内部生产和外部公众的有效沟通,与自组织涌现律中的关系法则的生成逻辑是耦合的。
三、自组织范式的动力机制下“四全媒体”的操作逻辑
自组织范式内涵涵盖广泛,在各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学者将其规律用于解释政治改革、社会治理等宏观与微观命题,阐释社会系统协同进化的过程,根据各领域的核心概念,自组织涌现现象的产生遵循开放属性、非平衡状态、非线性协同、随机涨落机制[5]。而新时期作为媒介融合基本目标模式的“四全媒体”的实现方式恰恰可以透过自组织范式的要素适配和价值整合来把握和操作。
1.全员媒体:开放逻辑下对个体“能量”的重新激活
在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系统中,当外界的负熵流的绝对值大于内部的熵时,系统总熵减少,稳定、有序的结构才能产生,从而形成自组织现象[6]。这一公式的意义表明开放对于自组织系统的重要性,它成为自组织得以形成的首要前提。全员媒体指新闻生产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专业媒体中的新闻工作者,而是通过整个社会的协同来生产新闻。这一理念发挥了关系要素在社交传播中的作用,将社会信息通过关系网络进行传递,形成真正的大规模信息生产,释放出巨大的信息能量。正如维基百科基于社群合作所形成的开放性的文本系统,大量被平台赋权的全球信息生产者能够自由进行信息的碎片化生产,完成对于某一主体类目的构建,从而将个体能量进行汇聚,形成高效率、高参与度的信息生产实践,个体在生产内容的同时又从他人的内容生产中受益。这种能量的激活将社会个体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在信任基础上缔结信息公约,形成自主监督与分界,对新闻真实的维护也大有裨益。因此,全员媒体不仅是对于互联网底层逻辑的适配,也通过自组织的开放作用将社会个体的能量和相关的关系要素重新整合,为新闻生产提供全新动力。
2.全程媒体:内外专业协作,以增熵打破系统静态平衡
处于平衡态系统不需要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即可维持自身稳定,但这是一种固定的有序化的系统结构,缺乏活力。相反,非平衡态的自组织的各个要素、环节均与外界进行多维度、长时间的能量交换,通过外部带来的“熵”实现系统内部的差异化格局,为系统输送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自组织是一个对称性不断破缺的过程,起始的对称性破缺,导致了引力的产生[7]。非平衡状态是自组织涌现的结构动力。全程媒体意味着新闻生产各个环节的全要素打通,实现采集、生产、发布的全程跟进,为网络时代新闻的时效性提供保证。全程媒体的概念容纳着开放与协作的逻辑,新闻生产的环节是复杂化的,尤其是伴随着5G、虚拟现实、区块链技术对新闻业的渗透,新闻从业者与新闻机构不可能在每个要素上都具备专业性,因此打破平台边界,与外部进行交流和合作,实现跨界协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显得更为重要[8]。这种对外部专业要素的引入在我国的企业中已有实践。2014年,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讲到企业拥抱互联网逻辑的巨大转变时曾提出“在线和在册创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允许组织内部的团队将部分环节拿到组织外部,而外部的人员也可被纳入该组织内部进行工作[9]。这种双向互动的形式切断了横亘在组织外部的阻隔,为自组织打破平衡态提供可能性。全程媒体理念中的“全程”意涵除涉及全环节贯通的物理路径外,更涉及到全程协同、全程连接,将专业力量引入媒介组织内部,形成非平衡状态下的动态活力。
3.全息媒体:各取所长,通过非线性协同机制建构系统动力
非线性是自组织涌现的根本动力。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曾将协同学定义为复杂系统中各关联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合作、协调、竞争等协同行为,产生协同效应[10]。在自组织涌现的过程中,各要素间的合理调配和趋向价值一致,从多角度进入,减少临界点阻力,使整个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全息媒体强调在新闻报道中多种媒介手段的综合运用,形成临场化、多感官触达的全新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全息媒体概念中传播介质的选择标准不再因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决定何者应被采用,对新旧媒体各自优势的突出、强化、有效整合,发挥不同场景下的传播优势成为发展的着力点。例如,声音媒介的伴随性和非独占性使之在多任务场景下仍能发挥传播功效,人们在行走、驾驶、工作时能够接受外部信息的输入;視频媒介根据画面大小亦适用于不同情景,手机视频更具个人化和私密性,有助于反思性思考;而大屏视频如电视、电影则更具分享性和互动性,是群体交流的通道。因此,全息并不意味着对新媒介的接受和对传统媒介的摒弃,任何一种内容呈现方式都具有特定时空场景下的优势,通过需求的整合和功能的匹配,以非线性的方式形成各个媒介间的互补,各取所长,整体优化,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主流价值观的传达和舆论的引导。 4.全效媒体:传播效果的随机涨落推动“涌现”生成
系统内部的涨落是对组织均衡态、不变性、对称性产生的破坏,是对平均值的一种偏离[11]。系统的涨落是随机且无法预测的,当部分结构的涨落逐步转化为整体涨落时,涌现现象便随之产生,形成新的稳定状态。全效媒体指媒介突破单一功能限制,借助信息、服务、社交等多种功能建设,打通信息传播通路,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与最优化。于整个媒介系统而言,各项效果评估体系存在差异,这绝不意味着视听率等经济、市场指标是效果评估的首要维度。媒介系统作为自组织的效果涌现须有核心价值的引领,才能由局部涨落形成整体优化。评估媒介效果的核心应是“以人为本”的逻辑,即传播介质、传播手段能够满足个体对于世界的整体认知与把握,例如,近来年兴起的VR技术弱化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边界,提升个体的沉浸感、交互感和对于现实的想象,更大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增强个体的能动性和流动性。在对个体认知和接触效能的提高过程中,传播效果于无形中作用于个人,当个人、群体、社会组织认知的局部涨落形成,由点及面,将最终带动动态发展变化下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构建和传播,真正实现传播效果的全面、全时、全效。
四、“四全媒体”未来发展的两个关键性的操作要点
1.构建开放性的游戏规则,在宏观价值的基础上推动信息的自由流动
开放性是自组织的基本游戏规则,也是实现自组织效应的前提和基础,它要求系统内部在规定场景、规定任务之下来实行任务,这其中需要组织内部的“明智者”提供有方向性的“矢量”信息,而具体操作则需要每个自组织个体进行。自组织并不意味着无组织状态,自组织与其他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规范的制定过程也是在内部基膜的方向指引下,每个要素自组织的过程。当每个个体都在进行无序运动时,发出方向性的协同信号就变得尤为重要。以维基百科为例,平台采用技术机制进行版本维护、页面锁定和权限管理,通过类目的指引和价值的审核参与自组织的过程。此外,平台对条目的每一次编辑页面进行维护,即使发生部分个体对于页面的恶意篡改,管理员也可在短期内恢复历史界面 。而在信息生产的具体环节,网络所激发的群体性智慧在对比、竞争与博弈中不断优化,无需外部力量的强制干预。这一机制既保证了开放基础上参与意愿,又通过核心价值引领,推动开放边界条件下信息的自由流动。因此,构建“四全媒体”不仅要打破过去由专业媒体生产的逻辑,调动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信息生产的积极性,发挥社会网络时代关系传播的强大功效,也要让媒体的价值把关功能得以体现,但这一把关并非像传统大众传播时代对每一条内容的细枝末节进行审核,而是在更为宏观的层面把握大众化内容的整体价值,为新闻生产提供方向性、价值性选题,使社会全员在价值指引下进行有序生产,避免因媒体缺位而产生价值系统的混乱状态。
2.把握“临界态”,以核心价值实现效果“涌现”
“四全媒体”是对媒介融合发展的最新表述,核心是形成新型新闻传播生态和舆论引导格局。“四全媒体”中全程、全员、全息、全效从多个维度出发引导新闻传播生态,放大网络连接背景下个体的价值共识和身份认同,以底层力量助推理想传播效果的生成。在自组织演化的过程中,涌现现象的产生和方向性变化是不可预测的。自组织临界理论认为,由大量相互作用的成分组成的系统会自然地向自组织临界态发展;当系统达到这种状态时,即使是很小的干扰事件也可能引起系统发生一系列突变 。例如,当整个沙堆达到临界状态时,任何一粒微小的砂砾都会导致沙崩现象的产生。这就意味着“四全媒体”建设需敏感把握临界状态,实现各類要素在适度范围的协同:全员生产的同时要防止群体极化,全程跟进的过程要避免新闻失实,全息报道中依旧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与新闻伦理,全效达成中要坚持多元话语空间的建构。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核心逻辑应成为实现效果涌现的支撑性因素,用新技术扩大个体的行动半径,增强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把握,通过人这一能动性因素的自由流动,活化“四全媒体”的各类构成要素,打破系统的静态平衡,最终形成基于理想化传播生态。
注释:
[1] Kant.Critique of Teleological Judgment, Werner S.Pluhar, Reprinted from the English Edition by by Hacken Publishing Company, 1987:253.
[2] 申维.自组织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地学应用[J].地质地球化学,2001(03):1-7.
[3] 乌杰.系统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4;80-81.
[4] 乌杰.关于自组(织)涌现哲学[J].系统科学学报,2012,20(03):1-6.
[5] 刘福,王跃新.改革开放政策的系统哲学阐释——从自组织涌现律的视角[J/OL].系统科学学报,2020(01):45-48+77
[6] 喻国明.区块链变革与主流媒介的角色与担当[J].新闻与写作,2018(09):64-67.
[7] 罗家德.《复杂——信息时代的连接、机会与布局》[M],中信出版社,(2017):110
[8] [德]德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9] 严伟.自组织理论视域下的旅游产业融合机理[J].社会科学家,2016(01):91-96.
[10] 沙勇忠,阎劲松.维基百科:一种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知识生产方式及其价值意蕴[J].情报资料工作,2006(04):20-24.
[11] 胡海波,王林.幂律分布研究简史[J].物理,2005(12):889-896.
喻国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主要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传媒发展指数(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蓝皮书)》主编等。
主要研究领域:新媒体研究;舆论学,传媒经济与社会发展;传播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自组织范式 “四全媒体” 操作逻辑
一、自组织:重组媒介复杂系统的新范式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社会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差序格局,其去中心化、节点化生存与多维连接的基本属性对个体进行赋权,在交互作用下将整个社会微粒化、结构化,社会整体的聚合效应进一步减弱,人类面临比过去更加复杂、边界更加宽阔、社会成员主体化程度更高、颗粒度更细的社会。在这一情况下,发挥媒介系统的自组织作用有其重要意义,它能够对“微粒化”社会中各类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并加以功能化构造,激发开放连接前提下个体的方向性运动和协同生产,有助于激发微粒社会的巨大能量,从而将“人人都是传播者”这一能动性要素引入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过程,推动新时期传媒发展之于“四全媒体”要求的构建。
自组织是开放的复杂系统的基本属性。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架构,媒介系统由内部若干差异化的单元组成,又与整个社会系统进行能量交换与价值输送。这种若干部门、若干环节间差异化的互动与平衡,构成媒介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自行推动其遵循从简单向复杂、由局部改进向整体优化的系统哲学逻辑,最终在每一次的系统变革与发展涨落中导致“涌现”现象的产生。
从一定程度上看,媒体系统自身遵循系统自组织的发生条件,显然具有自组织的特质。媒介融合的概念由来已久,在我国媒介融合的早期发展过程中,传播手段及传播诸要素的融合被广泛采纳,大量媒体将线下内容搬至线上,运用互联网新平台、新技术实行信息分发。但从整个系统内部逻辑来看,自我封闭的状态依然存在,由于新闻生产常常与精英逻辑相关联,媒体对于社会普通个体的生产能力信任程度较低,固守在媒体内部专业化的信息生产领域,这就导致其难以利用互联网时代被激活“个体”的关系要素和各类闲置资源,真正发挥在非线性协同下的双向共振效果。此外,在内容生产环节中,采访、写作、编辑、分发的线性流程使整个系统处于静态平衡状态,环节的封闭则意味着与外界专业机构的互动缺失,在外部能量的输入中打破平衡、增强系统活力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封闭、线性、静态的系统内部结构背离了自组织“涌现”现象产生的重要机理。
“四全媒体”不仅仅是对于媒体生产流程的再塑和功能的整合,更体现着自组织涌现律所强调的开放性、非线性以及动态协调等机制的实现,因此,它体现着“互联网+”背景下媒介系统的自组织涌现所遵循的一种动力机制和条件,具有深刻的价值逻辑。
二、媒介系统与自组织范式的特征耦合
自组织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康德,他提出自组织是一种非线性复杂的自组织形成过程,组织内部各部分相互关联, 互相影响而生成有序的整体[1]。随后,该概念逐步被应用于系统哲学、情报科学、心理学等领域。自然界的各种自组织可分为平衡态和非平衡态两种形式。平衡态的自组织处于低熵低能状态,是一种固定结构,内部具有稳定性,不需要与外部进行能量交换。而非平衡态的自组织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在远离平衡、非线性协调的过程中产生,被称为耗散结构[2] 。而在自组织发展过程中内部机制的每一次涨落便可以视为“涌现”现象的产生。乌杰教授从系统哲学的角度将自组织原理与涌现原理的结合,提出“自组织涌现律”的概念,认为“它表明宇宙系统在胀观与渺观上的协调演化的规律性”,其中“涌现是系统自组织演化最辉煌的成果,它是系统演化的根本基石,是宇宙之砖[3] 。”
因此,从理论的整体逻辑可以看出,所有的自组织对象均是权利主体,并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系统内部的诸要素在趋利性这一基本逻辑前提下,向协同所创造出的最优价值方向运动,信任关系也由此缔结。自组织作用的范围并非是对系统微观层面的规制,而是在更为宏观层面对于系统进行边界管理、规则管理、结构管理,使得系统内部诸要素在宏观规则和核心价值框架下,以开放、非线性、随机涨落等动力机制进行信息的自由流动,最终在对于临界态的突破中产生“涌现”现象,推动系统产生新的质变,实现价值迭代。
从严格意义上说,媒介系统并非自组织系统的典型代表,其产生由外部力量推动,但其演化路径、开放趋向及关系逻辑与自组织涌现的特征产生耦合,具备系统哲学框架下自组织涌现发生的状态与生成条件。
1.媒介系统遵循自简单向复杂的演化路径
自组织是一种典型的依次递增复杂性的物质系统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历史[4]。从人内传播到大众传播,媒介系统的意涵由个体的内部信息的自我循环逐步扩大,发展成为具有内部分工、外部链接的复杂结构。在内容呈现方式上,近年来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为信息内容的呈现打开了新的通路,呈现方式数量的增多不仅意味着社会公众选择性的拓展,更表示媒介系统与社会、人与技术的关系摆脱了传统时代的单一逻辑,向融合、互动、共生等更为深刻的方向发展。媒介系统的这种演化经历了低组织结构向相对较高的组织结构的生成,这一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方向契合了自组织涌现的显性逻辑,根植于系统内部的局部突变成为媒介系统向更为复杂的演化与变迁的基础动力。
2.媒介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部世界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换是其元属性
开放性是自组织系统最为突出的属性,也是自组织涌现现象产生的重要条件。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性的社会子系统,媒介系统与外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系统相互联系,媒介系統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部世界进行能量、信息的交换是其元属性,即在获取外部支持的同时又为外部输送建构的信息与价值,与整个社会系统形成双向互动、相互协调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与协同机制使人、物、讯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享,意味着媒介系统结构与社会结构、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形成一种适应性的转变,在非线性交叉的作用下实现复杂、多向的系统架构,产生内外部能量的汇聚,为系统内部的转型从而发生涌现现象,形成新的价值迭代奠定基础。 3.媒介系统以专业信任关系为基础,其本质是借助于“减少或消除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信息载体实现社会价值认同的塑造
媒介的第一功能是通过信息的传播来实现人们对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功能,但这一概念的价值实现是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的,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产物,媒介贩卖的本质上不仅仅是信息,而是价值观——通过信息的传播来实现社会价值观的整合,找到社会共识,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具体地说,媒介系统由各类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其操作行为貌似是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操作,实质上是各种作用于传媒业的社会力量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内部采编部门之间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整个媒介系统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均由这种基于社会价值观的“协同—信任”关系缔结。基于专业信任产生的认同促使新闻生产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高效运转,而公众对于媒介系统的价值信任则是其发挥传播功效,使社会价值观被公众广泛接受并内化为行为取向的前提。关系与信任构成了自组织核心要素,信任产生认同关系,缔结了双方密集而持续的“关系—协作”网络。媒介公信力的概念也从某种程度上显示着关系要素中的信任机制对于媒介的评价与有效运转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推动媒介系统品牌形象的建立和基于信任的信息循环。因此,媒介系统构建以价值关系为主的行动逻辑,形成内部生产和外部公众的有效沟通,与自组织涌现律中的关系法则的生成逻辑是耦合的。
三、自组织范式的动力机制下“四全媒体”的操作逻辑
自组织范式内涵涵盖广泛,在各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学者将其规律用于解释政治改革、社会治理等宏观与微观命题,阐释社会系统协同进化的过程,根据各领域的核心概念,自组织涌现现象的产生遵循开放属性、非平衡状态、非线性协同、随机涨落机制[5]。而新时期作为媒介融合基本目标模式的“四全媒体”的实现方式恰恰可以透过自组织范式的要素适配和价值整合来把握和操作。
1.全员媒体:开放逻辑下对个体“能量”的重新激活
在耗散结构的自组织系统中,当外界的负熵流的绝对值大于内部的熵时,系统总熵减少,稳定、有序的结构才能产生,从而形成自组织现象[6]。这一公式的意义表明开放对于自组织系统的重要性,它成为自组织得以形成的首要前提。全员媒体指新闻生产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专业媒体中的新闻工作者,而是通过整个社会的协同来生产新闻。这一理念发挥了关系要素在社交传播中的作用,将社会信息通过关系网络进行传递,形成真正的大规模信息生产,释放出巨大的信息能量。正如维基百科基于社群合作所形成的开放性的文本系统,大量被平台赋权的全球信息生产者能够自由进行信息的碎片化生产,完成对于某一主体类目的构建,从而将个体能量进行汇聚,形成高效率、高参与度的信息生产实践,个体在生产内容的同时又从他人的内容生产中受益。这种能量的激活将社会个体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在信任基础上缔结信息公约,形成自主监督与分界,对新闻真实的维护也大有裨益。因此,全员媒体不仅是对于互联网底层逻辑的适配,也通过自组织的开放作用将社会个体的能量和相关的关系要素重新整合,为新闻生产提供全新动力。
2.全程媒体:内外专业协作,以增熵打破系统静态平衡
处于平衡态系统不需要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即可维持自身稳定,但这是一种固定的有序化的系统结构,缺乏活力。相反,非平衡态的自组织的各个要素、环节均与外界进行多维度、长时间的能量交换,通过外部带来的“熵”实现系统内部的差异化格局,为系统输送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自组织是一个对称性不断破缺的过程,起始的对称性破缺,导致了引力的产生[7]。非平衡状态是自组织涌现的结构动力。全程媒体意味着新闻生产各个环节的全要素打通,实现采集、生产、发布的全程跟进,为网络时代新闻的时效性提供保证。全程媒体的概念容纳着开放与协作的逻辑,新闻生产的环节是复杂化的,尤其是伴随着5G、虚拟现实、区块链技术对新闻业的渗透,新闻从业者与新闻机构不可能在每个要素上都具备专业性,因此打破平台边界,与外部进行交流和合作,实现跨界协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显得更为重要[8]。这种对外部专业要素的引入在我国的企业中已有实践。2014年,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讲到企业拥抱互联网逻辑的巨大转变时曾提出“在线和在册创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允许组织内部的团队将部分环节拿到组织外部,而外部的人员也可被纳入该组织内部进行工作[9]。这种双向互动的形式切断了横亘在组织外部的阻隔,为自组织打破平衡态提供可能性。全程媒体理念中的“全程”意涵除涉及全环节贯通的物理路径外,更涉及到全程协同、全程连接,将专业力量引入媒介组织内部,形成非平衡状态下的动态活力。
3.全息媒体:各取所长,通过非线性协同机制建构系统动力
非线性是自组织涌现的根本动力。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曾将协同学定义为复杂系统中各关联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合作、协调、竞争等协同行为,产生协同效应[10]。在自组织涌现的过程中,各要素间的合理调配和趋向价值一致,从多角度进入,减少临界点阻力,使整个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全息媒体强调在新闻报道中多种媒介手段的综合运用,形成临场化、多感官触达的全新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全息媒体概念中传播介质的选择标准不再因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决定何者应被采用,对新旧媒体各自优势的突出、强化、有效整合,发挥不同场景下的传播优势成为发展的着力点。例如,声音媒介的伴随性和非独占性使之在多任务场景下仍能发挥传播功效,人们在行走、驾驶、工作时能够接受外部信息的输入;視频媒介根据画面大小亦适用于不同情景,手机视频更具个人化和私密性,有助于反思性思考;而大屏视频如电视、电影则更具分享性和互动性,是群体交流的通道。因此,全息并不意味着对新媒介的接受和对传统媒介的摒弃,任何一种内容呈现方式都具有特定时空场景下的优势,通过需求的整合和功能的匹配,以非线性的方式形成各个媒介间的互补,各取所长,整体优化,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主流价值观的传达和舆论的引导。 4.全效媒体:传播效果的随机涨落推动“涌现”生成
系统内部的涨落是对组织均衡态、不变性、对称性产生的破坏,是对平均值的一种偏离[11]。系统的涨落是随机且无法预测的,当部分结构的涨落逐步转化为整体涨落时,涌现现象便随之产生,形成新的稳定状态。全效媒体指媒介突破单一功能限制,借助信息、服务、社交等多种功能建设,打通信息传播通路,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与最优化。于整个媒介系统而言,各项效果评估体系存在差异,这绝不意味着视听率等经济、市场指标是效果评估的首要维度。媒介系统作为自组织的效果涌现须有核心价值的引领,才能由局部涨落形成整体优化。评估媒介效果的核心应是“以人为本”的逻辑,即传播介质、传播手段能够满足个体对于世界的整体认知与把握,例如,近来年兴起的VR技术弱化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边界,提升个体的沉浸感、交互感和对于现实的想象,更大程度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增强个体的能动性和流动性。在对个体认知和接触效能的提高过程中,传播效果于无形中作用于个人,当个人、群体、社会组织认知的局部涨落形成,由点及面,将最终带动动态发展变化下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构建和传播,真正实现传播效果的全面、全时、全效。
四、“四全媒体”未来发展的两个关键性的操作要点
1.构建开放性的游戏规则,在宏观价值的基础上推动信息的自由流动
开放性是自组织的基本游戏规则,也是实现自组织效应的前提和基础,它要求系统内部在规定场景、规定任务之下来实行任务,这其中需要组织内部的“明智者”提供有方向性的“矢量”信息,而具体操作则需要每个自组织个体进行。自组织并不意味着无组织状态,自组织与其他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规范的制定过程也是在内部基膜的方向指引下,每个要素自组织的过程。当每个个体都在进行无序运动时,发出方向性的协同信号就变得尤为重要。以维基百科为例,平台采用技术机制进行版本维护、页面锁定和权限管理,通过类目的指引和价值的审核参与自组织的过程。此外,平台对条目的每一次编辑页面进行维护,即使发生部分个体对于页面的恶意篡改,管理员也可在短期内恢复历史界面 。而在信息生产的具体环节,网络所激发的群体性智慧在对比、竞争与博弈中不断优化,无需外部力量的强制干预。这一机制既保证了开放基础上参与意愿,又通过核心价值引领,推动开放边界条件下信息的自由流动。因此,构建“四全媒体”不仅要打破过去由专业媒体生产的逻辑,调动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信息生产的积极性,发挥社会网络时代关系传播的强大功效,也要让媒体的价值把关功能得以体现,但这一把关并非像传统大众传播时代对每一条内容的细枝末节进行审核,而是在更为宏观的层面把握大众化内容的整体价值,为新闻生产提供方向性、价值性选题,使社会全员在价值指引下进行有序生产,避免因媒体缺位而产生价值系统的混乱状态。
2.把握“临界态”,以核心价值实现效果“涌现”
“四全媒体”是对媒介融合发展的最新表述,核心是形成新型新闻传播生态和舆论引导格局。“四全媒体”中全程、全员、全息、全效从多个维度出发引导新闻传播生态,放大网络连接背景下个体的价值共识和身份认同,以底层力量助推理想传播效果的生成。在自组织演化的过程中,涌现现象的产生和方向性变化是不可预测的。自组织临界理论认为,由大量相互作用的成分组成的系统会自然地向自组织临界态发展;当系统达到这种状态时,即使是很小的干扰事件也可能引起系统发生一系列突变 。例如,当整个沙堆达到临界状态时,任何一粒微小的砂砾都会导致沙崩现象的产生。这就意味着“四全媒体”建设需敏感把握临界状态,实现各類要素在适度范围的协同:全员生产的同时要防止群体极化,全程跟进的过程要避免新闻失实,全息报道中依旧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与新闻伦理,全效达成中要坚持多元话语空间的建构。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核心逻辑应成为实现效果涌现的支撑性因素,用新技术扩大个体的行动半径,增强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把握,通过人这一能动性因素的自由流动,活化“四全媒体”的各类构成要素,打破系统的静态平衡,最终形成基于理想化传播生态。
注释:
[1] Kant.Critique of Teleological Judgment, Werner S.Pluhar, Reprinted from the English Edition by by Hacken Publishing Company, 1987:253.
[2] 申维.自组织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地学应用[J].地质地球化学,2001(03):1-7.
[3] 乌杰.系统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4;80-81.
[4] 乌杰.关于自组(织)涌现哲学[J].系统科学学报,2012,20(03):1-6.
[5] 刘福,王跃新.改革开放政策的系统哲学阐释——从自组织涌现律的视角[J/OL].系统科学学报,2020(01):45-48+77
[6] 喻国明.区块链变革与主流媒介的角色与担当[J].新闻与写作,2018(09):64-67.
[7] 罗家德.《复杂——信息时代的连接、机会与布局》[M],中信出版社,(2017):110
[8] [德]德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9] 严伟.自组织理论视域下的旅游产业融合机理[J].社会科学家,2016(01):91-96.
[10] 沙勇忠,阎劲松.维基百科:一种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知识生产方式及其价值意蕴[J].情报资料工作,2006(04):20-24.
[11] 胡海波,王林.幂律分布研究简史[J].物理,2005(12):889-896.
喻国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主要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传媒发展指数(蓝皮书)》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蓝皮书)》主编等。
主要研究领域:新媒体研究;舆论学,传媒经济与社会发展;传播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