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的初中学生受社会环境以及网络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自私、自大、自暴自弃等,且社会责任感明显减弱。针对本校在校初中学生的种种不良表现,笔者从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出发来阐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初中学生
一、调查对象
笔者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设计调查问卷,在学校师生的配合下,对初二年级84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
1.行为品质
现在的初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并且多数是在“溺爱型”的家庭环境下进入校门的,再加上社会流行的“实惠”“利己”“拜金”等思想的影响,所以“自私”“散漫”“怕艰辛”“集体观念淡薄”等不够好的行为品质也时常在平时的行为举止上反映出来。
如对于“看到妈妈在洗衣服,你会过去帮忙吗?”这么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学生选择A(经常)的仅有11%,选择B(偶尔)的有29%,选择C(从不)的却有60%。
对于“看到班级纪律不好被扣分很着急”这个问题,选择A(是的)的有51%,选择B(偶尔)的有26%,而选择C(没感觉)却有23%。
还有,笔者通过1、2、3、7、14、15、16等题目的情况调查发现:有10.4%学生做错事不承认。而且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面对老师的苦口婆心,有的学生还是依然如故,甚至变本加厉。体现这一些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薄弱,常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口是心非,没有正义感和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是做人的基础,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提高教育时效性有重要意义。
此外,现在的初中学生也有许多明显的优点,如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富有创造力等。在与学生平时的交流中,学生的一些观点我们教师也经常会有“受教育”的感觉。这是班集体建设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意味着传统的教师指挥和支配一切的做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此我们教师也需要加强学习,加强对学生良性习惯的培养。
2.学习习惯
在学习习惯方面,有12.8%的学生在平时小组合作学习中从不或很少参与问题的讨论;有9.6%的学生对课外读物从不阅读;9%学生对新知识从不进行提前预习;12.2%的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从不复习。上述这些也是造成学困生转化效果差、难度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笔者根据对八(7)班60名学生3个学期的跟踪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平时不良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如下:
■
三、原因分析
养成教育是指在中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质、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教育。结合上述调查结论,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学生本身
由于社会、家庭及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而造成的习惯的不良,对班集体建设的冲击大。
2.学校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面对社会变革给学生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学校教育多数采用的是回避、抵制或扼杀,缺少教给学生正确面对的方法,往往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背景时无所适从。
3.教师因素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势必造成班主任在培养、教育学生上的思想偏差;以分数论英雄是当今社会评价学生的首要法宝。
四、寻求对策
作为现代教育意义下的初中班主任,应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不能采用一般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在本课题操作的过程中,探求依托班级、学校各项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1.营造和谐氛围
一个“四真”的氛围,凡是在教师、同学的面前,要做到“说真话、讲真情、守信用、践诺言”。
2.树立良好意识
树立“敬、静、净、竞”的意识,在教室内墙的四个立柱上,分别让班级的四个小组合作,写上四句话:“敬——互相敬重、敬业乐业;静——环境安静、行为规范;净——干净整洁、心灵洁净;竞——敢于竞争、直面未来”,并以此作为班级建设中每个学生的目标。要求学生增强自我意识,规范意识,信用意识,团结意识,为自己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础。
3.家校齐抓共建
结合学校的活动,与各位课任教师一起合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建立“师——生”“家——校”“生——生”互相沟通的机制,促进他们之间真诚的对话,强化学生“心中有他人”的品格,为自己和对方的和谐成长创建良好的空间。
五、措施落实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采用“抓小节、细节”的方法,确定“不得不做”的规矩,落实责任制,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信用意识、规范意识和团队意識。
1.创造氛围——完善“他律”倡导“自律”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生长发育不仅与其遗传有着并联,还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一个高层次,高格调、高品位的和谐教室环境,既能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和完善人格的作用,又能“润物细无声”地内化学生的自身修养与涵养,外化他们的语言行为。因此,我们的班集体应该是在思想上体现进步,行为上体现文明,心理上体现愉悦,竞争中体现合作,评价上体现公正,这样的班集体才是真正和谐的班集体。
2.唤醒本源——唤起学生的良性自我意识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者,德国著名哲学家傅尔诺夫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所谓“本源性”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意识通常处于沉睡状态。教育的责任之一就是唤醒受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回到本源上去,使一个人可能真正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同时也理解自己的当下处境、历史及未来,使一个人对生命充满渴望。教师如果以恰当的方法和时机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就会空前增加他的自我意识。教育就在于不断的通过对人的“唤醒”,使人不断开拓新的生活
3.明理化情——于“细微处见真情”
有句话说:“抓住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而在细致管理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班主任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 4.导行炼意——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以个性充分发展,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教育。他首先是要重视学生主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独立的学习,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多向发展——以多样化的行动提升教育实效
许多的教育实践证明,活动是开展德育很好的载体,“寓教育与活动中”对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对每一个的健康成长都是行之有效的。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这就要求班主任积极组织、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活动,精心设计班级活动,要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相互关心,尊重理解和协作关系的形成,把德育的理念和思想融入具体而又生动的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我体验和自我感受,使其情感得到内化和发展,行为得到自我纠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因此在班级的教育中,我每个学期都精心策划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深受学生喜欢的活动。除了学校组织艺术节、运动会、文化节、科技节和各种比赛之外,我还在每个学期结合班级的动向,倾向性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活动,如野炊、爬山、篮球赛、与家长的对话、交流各自学习所得、演讲、讨论等,这些活动充分满足了学生合理的求知、求美、求乐、求友的精神需求,使学生个性得到展示和张扬,让学生在自我满足中,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缺陷,也促进了班集体的良性发展。
六、研究成效
1.更好地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各类学生的教育游刃有余
初中阶段是人的生理发展处于童年期和青春期的交替阶段,心理的发育使其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童年期天真、幼稚的心理表现与日渐少,心理的成熟度逐步提高,成人感趋于明显,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建立。也昭示着这一阶段是人生最难把握的时期,有人认为这是人生的第一个危险期。在这一阶段,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水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通过课题的研究,以学生的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学生的一生都会有着重大的影响。
2.师生情感交融和谐,更有利于班级的建设
通过对学生行为养成的培养,促使一大部分学生转变了原有不良行为习惯,而且这种“教师心中有学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使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容易和谐,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他们变得更加热爱老师、热爱集体,学生的这种变化成为良好班集体建设的主要动力和保障。
3.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操作策略具体可行
通过课题的研究,笔者积累了许多教育学生的合理的方式方法与思路,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目标更加明確,同时也提高了德育的实效。
在我们班,今年的中考中,有8人上富阳中学的分数线,有15人上重点高中的分数线,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学校的班级班貌设计比赛、广播操比赛、“五四”演讲比赛、学校的四次黑板报比赛、展示班级风采的展板比赛等),总处在全校的前三位,各学科的主要指标也均为处于全校的前列,班风、学风日臻向上,班级管理也轻松了许多,班级也被评为学校的文明班级。具体来说,班主任的管理素质正日渐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健敏.道德学习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李伯黍等.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王宁.中国文化概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初中学生
一、调查对象
笔者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设计调查问卷,在学校师生的配合下,对初二年级84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
1.行为品质
现在的初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并且多数是在“溺爱型”的家庭环境下进入校门的,再加上社会流行的“实惠”“利己”“拜金”等思想的影响,所以“自私”“散漫”“怕艰辛”“集体观念淡薄”等不够好的行为品质也时常在平时的行为举止上反映出来。
如对于“看到妈妈在洗衣服,你会过去帮忙吗?”这么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学生选择A(经常)的仅有11%,选择B(偶尔)的有29%,选择C(从不)的却有60%。
对于“看到班级纪律不好被扣分很着急”这个问题,选择A(是的)的有51%,选择B(偶尔)的有26%,而选择C(没感觉)却有23%。
还有,笔者通过1、2、3、7、14、15、16等题目的情况调查发现:有10.4%学生做错事不承认。而且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面对老师的苦口婆心,有的学生还是依然如故,甚至变本加厉。体现这一些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薄弱,常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口是心非,没有正义感和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是做人的基础,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提高教育时效性有重要意义。
此外,现在的初中学生也有许多明显的优点,如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富有创造力等。在与学生平时的交流中,学生的一些观点我们教师也经常会有“受教育”的感觉。这是班集体建设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意味着传统的教师指挥和支配一切的做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此我们教师也需要加强学习,加强对学生良性习惯的培养。
2.学习习惯
在学习习惯方面,有12.8%的学生在平时小组合作学习中从不或很少参与问题的讨论;有9.6%的学生对课外读物从不阅读;9%学生对新知识从不进行提前预习;12.2%的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从不复习。上述这些也是造成学困生转化效果差、难度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笔者根据对八(7)班60名学生3个学期的跟踪分析研究,发现学生平时不良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如下:
■
三、原因分析
养成教育是指在中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质、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教育。结合上述调查结论,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学生本身
由于社会、家庭及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而造成的习惯的不良,对班集体建设的冲击大。
2.学校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面对社会变革给学生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学校教育多数采用的是回避、抵制或扼杀,缺少教给学生正确面对的方法,往往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背景时无所适从。
3.教师因素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势必造成班主任在培养、教育学生上的思想偏差;以分数论英雄是当今社会评价学生的首要法宝。
四、寻求对策
作为现代教育意义下的初中班主任,应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不能采用一般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在本课题操作的过程中,探求依托班级、学校各项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1.营造和谐氛围
一个“四真”的氛围,凡是在教师、同学的面前,要做到“说真话、讲真情、守信用、践诺言”。
2.树立良好意识
树立“敬、静、净、竞”的意识,在教室内墙的四个立柱上,分别让班级的四个小组合作,写上四句话:“敬——互相敬重、敬业乐业;静——环境安静、行为规范;净——干净整洁、心灵洁净;竞——敢于竞争、直面未来”,并以此作为班级建设中每个学生的目标。要求学生增强自我意识,规范意识,信用意识,团结意识,为自己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础。
3.家校齐抓共建
结合学校的活动,与各位课任教师一起合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建立“师——生”“家——校”“生——生”互相沟通的机制,促进他们之间真诚的对话,强化学生“心中有他人”的品格,为自己和对方的和谐成长创建良好的空间。
五、措施落实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采用“抓小节、细节”的方法,确定“不得不做”的规矩,落实责任制,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信用意识、规范意识和团队意識。
1.创造氛围——完善“他律”倡导“自律”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生长发育不仅与其遗传有着并联,还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一个高层次,高格调、高品位的和谐教室环境,既能对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和完善人格的作用,又能“润物细无声”地内化学生的自身修养与涵养,外化他们的语言行为。因此,我们的班集体应该是在思想上体现进步,行为上体现文明,心理上体现愉悦,竞争中体现合作,评价上体现公正,这样的班集体才是真正和谐的班集体。
2.唤醒本源——唤起学生的良性自我意识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者,德国著名哲学家傅尔诺夫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所谓“本源性”的道德意识,这种道德意识通常处于沉睡状态。教育的责任之一就是唤醒受教育者处于沉睡状态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回到本源上去,使一个人可能真正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同时也理解自己的当下处境、历史及未来,使一个人对生命充满渴望。教师如果以恰当的方法和时机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就会空前增加他的自我意识。教育就在于不断的通过对人的“唤醒”,使人不断开拓新的生活
3.明理化情——于“细微处见真情”
有句话说:“抓住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而在细致管理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班主任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 4.导行炼意——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以个性充分发展,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教育。他首先是要重视学生主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独立的学习,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5.多向发展——以多样化的行动提升教育实效
许多的教育实践证明,活动是开展德育很好的载体,“寓教育与活动中”对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对每一个的健康成长都是行之有效的。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育人的功能,这就要求班主任积极组织、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活动,精心设计班级活动,要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相互关心,尊重理解和协作关系的形成,把德育的理念和思想融入具体而又生动的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我体验和自我感受,使其情感得到内化和发展,行为得到自我纠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因此在班级的教育中,我每个学期都精心策划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深受学生喜欢的活动。除了学校组织艺术节、运动会、文化节、科技节和各种比赛之外,我还在每个学期结合班级的动向,倾向性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活动,如野炊、爬山、篮球赛、与家长的对话、交流各自学习所得、演讲、讨论等,这些活动充分满足了学生合理的求知、求美、求乐、求友的精神需求,使学生个性得到展示和张扬,让学生在自我满足中,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缺陷,也促进了班集体的良性发展。
六、研究成效
1.更好地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各类学生的教育游刃有余
初中阶段是人的生理发展处于童年期和青春期的交替阶段,心理的发育使其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童年期天真、幼稚的心理表现与日渐少,心理的成熟度逐步提高,成人感趋于明显,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建立。也昭示着这一阶段是人生最难把握的时期,有人认为这是人生的第一个危险期。在这一阶段,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水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通过课题的研究,以学生的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学生的一生都会有着重大的影响。
2.师生情感交融和谐,更有利于班级的建设
通过对学生行为养成的培养,促使一大部分学生转变了原有不良行为习惯,而且这种“教师心中有学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使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容易和谐,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他们变得更加热爱老师、热爱集体,学生的这种变化成为良好班集体建设的主要动力和保障。
3.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操作策略具体可行
通过课题的研究,笔者积累了许多教育学生的合理的方式方法与思路,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目标更加明確,同时也提高了德育的实效。
在我们班,今年的中考中,有8人上富阳中学的分数线,有15人上重点高中的分数线,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学校的班级班貌设计比赛、广播操比赛、“五四”演讲比赛、学校的四次黑板报比赛、展示班级风采的展板比赛等),总处在全校的前三位,各学科的主要指标也均为处于全校的前列,班风、学风日臻向上,班级管理也轻松了许多,班级也被评为学校的文明班级。具体来说,班主任的管理素质正日渐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健敏.道德学习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李伯黍等.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王宁.中国文化概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