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1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尤其2006年中央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指导意见以来,以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东部跨越为标志的区域经济轮动发展取得突出成就。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凭借区域整合带来的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得以形成。以此为起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而这也恰好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新一届领导班子开始履职的时期。地区司的领导以怎样的理念思路和实干精神开创了中国区域经济的新格局?
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
财经界: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近年来,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力度最大的一个时期,也是区域发展取得成效最多的一个时期。请问范司长是如何去践行的?
范恒山:从2006年中央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指导意见以来,按照中央的要求,依靠系统的共同努力,推动地区经济工作实现了重大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区域格局的优化,带来了系统内部精神面貌的积极变化,为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权威媒体评价:过去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亮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彩纷呈。推动深化了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要地位和基本内涵的认识,促使社会各个方面从全新的角度和前所未有的高度来看待区域战略,区域战略的谋划与实施被各级党委政府自觉地放到了各地经济工作的全局与核心位置。
经过这个时期的努力,中国的经济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空间布局更趋协调、更加科学。在前不久中央发布的《十七大以来党的工作大事记》中,与地区经济司工作直接相关的就达20多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地区经济战线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也展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事关大局且使命艰巨,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纳入中央的主要决策议程。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工作,努力争取中央领导层对地区经济工作的更大关注和更高重视。在我们的大力推动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下,2007年2月,区域发展问题成为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的主题,中央政治局集体研究讨论区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任务。这是多年来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专题研究区域发展工作,会议的内容给社会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也为大力推动地区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坚强保障。我们通过积极工作,推动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文件、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明确部署和深入阐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与思路。与此同时,深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提出了衡量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标准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任务、操作路径,在这个基础上因地施策,扎实推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工作。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大大提升了社会各个层面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各地区各部门的自觉行动,列入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议事日程,制定实施区域战略已经成为各地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与此相应,地区经济工作偏离中心、可有可无的局面得以改变,在全局工作中处于突出重要的位置。
财经界: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区差异很大,要推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真正落实,是否需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地区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范恒山: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立足于发挥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依照适宜的空间尺度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重大规划和区域政策文件,深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细化、实化区域政策。地区司推动编制了众多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促使区域政策不断强化、细化和实化,区域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区域规划和文件成为引领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
2006年,围绕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这是国家明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之后,我们基于功能新区深化改革开放所制定的第一份区域政策文件。2007年,为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和深化与东南亚的合作开放,经过认真研究,编制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并由国务院批准实施,这是国家明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之后,我们基于经济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所制定的第一份区域发展规划。天津滨海新区指导意见和北部湾经济区规划的出台,形成了新时期细化、实化和强化区域政策的一个重要开端。此后,我们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七年来共研究制定了80多个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覆盖空间相对较小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对东中西各大板块的若干典型区域基本实现了“一区一策”,大大细化和优化了中国经济版图。这些具有明确指向和很高含金量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扭转了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增长东快西慢的格局,为支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造了一批重要的增长极。还有效解决了一些多年来困扰我们的体制性难题,在促使经济调节从“一刀切”转向分类指导、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保障地区发展思路与政策措施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财经界:地区司推动建立了一批承载先行先试使命的特殊功能区,促使一些关系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成功实现超前探索,顺势打造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极。请谈谈具体做法。
范恒山: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遣队”。建设功能区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突破和集聚效应,对促进整体发展起到支点和示范作用,也能够集中展示建设成果,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从而有利于推动面上工作。因此,这些年我们把功能区建设放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重要位置,基于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立足于率先探索和试验,选择适宜地方规划建设了一批承载着特殊使命的功能区,这其中有旨在探索科学发展路径、实现产业提升、城乡协调、生态建设等重要方面有机统一的经济区,有着眼于与特殊地区在重点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的合作示范区,有以重点城市为依托、以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为主要任务的新区。实践表明,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成为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一方面它构成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这些功能区的建设发展,我国经济就不可能率先走出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从而不可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另一方面它有效破解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发展难题,为全面理顺体制关系、促进科学发展积累了经验,开辟了道路。 财经界:区域合作推动了中国经济在深度和广度上实现了全面跃升,促进了区域合作直接进入经济活动的中心层面,区域合作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效率。地区司是如何突破瓶颈的?
范恒山:区域合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路径。上世纪80年代,以横向经济联合、经济技术协作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合作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由于体制转轨、机构改革等原因,区域合作工作一度陷入低谷,面临着机构薄弱、职能狭窄的状态,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这一局面,在2006年第一次召开的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就明确提出要把区域合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此后,每一年都对区域合作工作进行专门部署,根据需要分别召开了区域合作片会、经验交流会、现场推进会及举办区域合作论坛,分析形势、查找问题、交流做法、提出任务。与此同时,在一年一度的地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同时套开区域合作座谈会,对区域合作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经过这些努力,区域合作工作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实现了全面跨越,从主要是招商引资深入到推动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承接转移、实现公共服务共享等核心领域,一大批形式各异的合作平台顺势建立,成为了促进区域合作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区域合作机构得以强化,合作队伍不断壮大。今天,区域合作已成为各地区的重要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各地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路径,融入到党政工作的各个层面。区域合作机构也摆脱了相对边缘化的地位,成为经济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
财经界:中国海洋资源丰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海洋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目前有哪些举措?
范恒山: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为经济社会活动的拓展和优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明确提出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但如何付诸实施需要细化措施、探索路径。基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些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国家海洋发展战略落在实处,促进海洋经济做大做强。在宏观层面,2008年我们推动编制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指导海洋事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对海洋事业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出台了《国家海洋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从2009年起,将全国围填海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体系管理,促进海洋开发走向规范有序。在操作层面,经报国务院批准,从2010年开始,启动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组织编制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规划和方案,并推动设立了国家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功能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些具有开创意义的战略举措,推动了国家区域发展从陆域延伸到海洋,使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今天,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国家把发展海洋经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陆海统筹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沿海各地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良好态势,海洋经济的地位和实践探索达到空前的高度。引以为自豪的是,我们为国家大部分海洋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制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财经界: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扶贫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推动扶贫开发方式实现重大转变,促使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体系,扶贫开发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一体推进?
范恒山:扶贫开发是地区战线一项重要工作,承担着促进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进而缩小地区差距的重任。但由于资金规模小、扶持领域窄等原因,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处于就事论事、单打独斗的状况,大大影响了扶贫开发的效应。为使扶贫开发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基于站在更高基点上谋划、调动更多的资源来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加快缩小地区差距,我们积极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体系,使之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部署和安排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扶贫开发规划思路和操作方式的重大转变。一方面,我们把扶贫开发作为绝大部分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的重要内容,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部署扶贫开发的总体任务和重大举措,把扶贫项目的安排与重点工程建设、民生改善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基于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安排来研究扶贫开发的思路与政策。以过去确定的国家扶贫重点县、贫困村和贫困户为基础和着力点,积极推动制定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规划,采取点面结合、消除整体发展瓶颈、创造协调发展条件的路径来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基于这个思路,这些年来,我们制定了支持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整体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的文件,编制出台了若干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规划,还基于整体考量进一步加大了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的力度。今天,扶贫开发已与国家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全党全民的共同行动,呈现出益发有力、益发有势、益发有效的良好局面。
财经界:流域综合治理是地区司新的探索和尝试,卓有成效。如何促使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治理与保护、流域治理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实现解决当前难题与构建长远机制的有机统一的新模式?
范恒山:重点流域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与支托,区域发展与流域环境紧密相连,流域和区域具有一体性和联动性。但囿于传统认识,流域治理长期局限于治理流域本身,就水论水,倚污治污,致使治理效果很不明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部分流域甚至出现了越治越污的状况,有的还形成了严重的水环境危机。基于流域和区域关系认识的深化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这些年来,我们把流域治理纳入到区域发展格局中来考量,把流域治理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整体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方面有机结合,抓源头治理,形成了综合治理的理念与模式,实现了重点流域治理工作的重大转变。2007年5月,太湖流域爆发了严重的水环境危机,以应对危机为契机,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出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这是我国第一个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的方案,重点流域的治理从此跃上了综合整治的轨道,形成了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同治,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统筹,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管理措施并举,各相关部门和地区联动的新模式。这一转变带来了流域治理的显著变化,一些重点流域的水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解决眼前问题和构建长效机制的有机结合,为重点流域实现水环境长期趋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财经界:从2006年主政地区司,到今天已经有七个年头了,范司长有何感想?
范恒山:这七年,是地区经济工作融入主线、展现异彩的七年,是区域协调发展乘风破浪、高奏凯歌的七年,是地区系统历经重大变化、地位不断攀升的七年。这一过程有力地彰显了地区工作系统同志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伟大价值。同时,这七年地区经济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借此机会,我向全国关心地区经济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得以形成。以此为起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
财经界:社会各界普遍认为,近年来,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力度最大的一个时期,也是区域发展取得成效最多的一个时期。请问范司长是如何去践行的?
范恒山:从2006年中央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指导意见以来,按照中央的要求,依靠系统的共同努力,推动地区经济工作实现了重大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区域格局的优化,带来了系统内部精神面貌的积极变化,为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权威媒体评价:过去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亮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彩纷呈。推动深化了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要地位和基本内涵的认识,促使社会各个方面从全新的角度和前所未有的高度来看待区域战略,区域战略的谋划与实施被各级党委政府自觉地放到了各地经济工作的全局与核心位置。
经过这个时期的努力,中国的经济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空间布局更趋协调、更加科学。在前不久中央发布的《十七大以来党的工作大事记》中,与地区经济司工作直接相关的就达20多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地区经济战线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也展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事关大局且使命艰巨,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纳入中央的主要决策议程。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工作,努力争取中央领导层对地区经济工作的更大关注和更高重视。在我们的大力推动和有关方面的支持下,2007年2月,区域发展问题成为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的主题,中央政治局集体研究讨论区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明确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任务。这是多年来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专题研究区域发展工作,会议的内容给社会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也为大力推动地区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坚强保障。我们通过积极工作,推动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文件、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明确部署和深入阐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与思路。与此同时,深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提出了衡量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标准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任务、操作路径,在这个基础上因地施策,扎实推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工作。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大大提升了社会各个层面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各地区各部门的自觉行动,列入地方党委政府主要议事日程,制定实施区域战略已经成为各地名副其实的一把手工程;与此相应,地区经济工作偏离中心、可有可无的局面得以改变,在全局工作中处于突出重要的位置。
财经界: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区差异很大,要推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真正落实,是否需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地区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范恒山: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立足于发挥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依照适宜的空间尺度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重大规划和区域政策文件,深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细化、实化区域政策。地区司推动编制了众多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促使区域政策不断强化、细化和实化,区域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区域规划和文件成为引领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
2006年,围绕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这是国家明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之后,我们基于功能新区深化改革开放所制定的第一份区域政策文件。2007年,为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和深化与东南亚的合作开放,经过认真研究,编制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并由国务院批准实施,这是国家明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之后,我们基于经济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所制定的第一份区域发展规划。天津滨海新区指导意见和北部湾经济区规划的出台,形成了新时期细化、实化和强化区域政策的一个重要开端。此后,我们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七年来共研究制定了80多个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覆盖空间相对较小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对东中西各大板块的若干典型区域基本实现了“一区一策”,大大细化和优化了中国经济版图。这些具有明确指向和很高含金量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扭转了长期以来区域经济增长东快西慢的格局,为支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造了一批重要的增长极。还有效解决了一些多年来困扰我们的体制性难题,在促使经济调节从“一刀切”转向分类指导、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保障地区发展思路与政策措施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财经界:地区司推动建立了一批承载先行先试使命的特殊功能区,促使一些关系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成功实现超前探索,顺势打造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极。请谈谈具体做法。
范恒山: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先遣队”。建设功能区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突破和集聚效应,对促进整体发展起到支点和示范作用,也能够集中展示建设成果,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从而有利于推动面上工作。因此,这些年我们把功能区建设放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重要位置,基于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立足于率先探索和试验,选择适宜地方规划建设了一批承载着特殊使命的功能区,这其中有旨在探索科学发展路径、实现产业提升、城乡协调、生态建设等重要方面有机统一的经济区,有着眼于与特殊地区在重点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的合作示范区,有以重点城市为依托、以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为主要任务的新区。实践表明,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成为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一方面它构成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这些功能区的建设发展,我国经济就不可能率先走出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从而不可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另一方面它有效破解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发展难题,为全面理顺体制关系、促进科学发展积累了经验,开辟了道路。 财经界:区域合作推动了中国经济在深度和广度上实现了全面跃升,促进了区域合作直接进入经济活动的中心层面,区域合作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效率。地区司是如何突破瓶颈的?
范恒山:区域合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路径。上世纪80年代,以横向经济联合、经济技术协作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合作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由于体制转轨、机构改革等原因,区域合作工作一度陷入低谷,面临着机构薄弱、职能狭窄的状态,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这一局面,在2006年第一次召开的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就明确提出要把区域合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此后,每一年都对区域合作工作进行专门部署,根据需要分别召开了区域合作片会、经验交流会、现场推进会及举办区域合作论坛,分析形势、查找问题、交流做法、提出任务。与此同时,在一年一度的地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同时套开区域合作座谈会,对区域合作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经过这些努力,区域合作工作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实现了全面跨越,从主要是招商引资深入到推动一体化发展、加快产业承接转移、实现公共服务共享等核心领域,一大批形式各异的合作平台顺势建立,成为了促进区域合作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区域合作机构得以强化,合作队伍不断壮大。今天,区域合作已成为各地区的重要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各地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路径,融入到党政工作的各个层面。区域合作机构也摆脱了相对边缘化的地位,成为经济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
财经界:中国海洋资源丰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海洋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目前有哪些举措?
范恒山: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为经济社会活动的拓展和优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明确提出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但如何付诸实施需要细化措施、探索路径。基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些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国家海洋发展战略落在实处,促进海洋经济做大做强。在宏观层面,2008年我们推动编制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指导海洋事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对海洋事业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出台了《国家海洋事业“十二五”规划》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从2009年起,将全国围填海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体系管理,促进海洋开发走向规范有序。在操作层面,经报国务院批准,从2010年开始,启动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组织编制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规划和方案,并推动设立了国家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功能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些具有开创意义的战略举措,推动了国家区域发展从陆域延伸到海洋,使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今天,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国家把发展海洋经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陆海统筹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沿海各地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良好态势,海洋经济的地位和实践探索达到空前的高度。引以为自豪的是,我们为国家大部分海洋发展规划和政策文件的制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财经界: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扶贫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推动扶贫开发方式实现重大转变,促使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体系,扶贫开发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一体推进?
范恒山:扶贫开发是地区战线一项重要工作,承担着促进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进而缩小地区差距的重任。但由于资金规模小、扶持领域窄等原因,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处于就事论事、单打独斗的状况,大大影响了扶贫开发的效应。为使扶贫开发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基于站在更高基点上谋划、调动更多的资源来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加快缩小地区差距,我们积极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体系,使之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部署和安排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扶贫开发规划思路和操作方式的重大转变。一方面,我们把扶贫开发作为绝大部分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的重要内容,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部署扶贫开发的总体任务和重大举措,把扶贫项目的安排与重点工程建设、民生改善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基于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安排来研究扶贫开发的思路与政策。以过去确定的国家扶贫重点县、贫困村和贫困户为基础和着力点,积极推动制定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规划,采取点面结合、消除整体发展瓶颈、创造协调发展条件的路径来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基于这个思路,这些年来,我们制定了支持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整体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的文件,编制出台了若干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攻坚与区域发展规划,还基于整体考量进一步加大了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的力度。今天,扶贫开发已与国家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全党全民的共同行动,呈现出益发有力、益发有势、益发有效的良好局面。
财经界:流域综合治理是地区司新的探索和尝试,卓有成效。如何促使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治理与保护、流域治理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实现解决当前难题与构建长远机制的有机统一的新模式?
范恒山:重点流域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与支托,区域发展与流域环境紧密相连,流域和区域具有一体性和联动性。但囿于传统认识,流域治理长期局限于治理流域本身,就水论水,倚污治污,致使治理效果很不明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部分流域甚至出现了越治越污的状况,有的还形成了严重的水环境危机。基于流域和区域关系认识的深化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这些年来,我们把流域治理纳入到区域发展格局中来考量,把流域治理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整体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方面有机结合,抓源头治理,形成了综合治理的理念与模式,实现了重点流域治理工作的重大转变。2007年5月,太湖流域爆发了严重的水环境危机,以应对危机为契机,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出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这是我国第一个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的方案,重点流域的治理从此跃上了综合整治的轨道,形成了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同治,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统筹,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管理措施并举,各相关部门和地区联动的新模式。这一转变带来了流域治理的显著变化,一些重点流域的水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解决眼前问题和构建长效机制的有机结合,为重点流域实现水环境长期趋好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财经界:从2006年主政地区司,到今天已经有七个年头了,范司长有何感想?
范恒山:这七年,是地区经济工作融入主线、展现异彩的七年,是区域协调发展乘风破浪、高奏凯歌的七年,是地区系统历经重大变化、地位不断攀升的七年。这一过程有力地彰显了地区工作系统同志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伟大价值。同时,这七年地区经济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借此机会,我向全国关心地区经济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得以形成。以此为起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