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脱贫攻坚,各省市县的路线图均从当地实际出发,科学规划,设置了不同年限的攻坚阶段和巩固阶段,对于涉及其中的具体执行者来说责任重大,发力点、措施疗法均离不开“精准”二字。
“思路一變天地宽”。精准扶贫该如何开展?基层经济社会发展该如何迈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基层脱贫攻坚必须依靠的力量是什么?发展的短板又该如何补齐?带着一系列思考和疑问,本刊记者专访了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古浪县县长杨东。
《中国扶贫》:甘肃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局工作的“一号工程”,古浪县又是甘肃乃至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域,截至目前,古浪的脱贫攻坚情况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杨东:古浪县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甘肃5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甘肃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县内干旱缺水,自然条件严酷,矿产资源匮乏,发展基础薄弱,贫困人口众多,是武威市三县一区人均财力最少、贫困程度最深的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重,难度大。
截至目前,全县还有12.6万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十分突出,且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是全省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古浪县的扶贫开发工作真正发生巨大变化和取得显著成绩,是在“十二五”期间。总体来讲,古浪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由过去“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改变为“精准滴灌”式扶贫。
但是,因为气候环境、水土资源和人口的承载比例失调等原因,过去古浪有大部分地区已经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所以扶贫工作的重点只能是易地扶贫搬迁,并由县内向县外搬迁,比如迁移到敦煌、新疆等地。近几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仍然是古浪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之一,但主要是在县内完成。同时,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连片特困地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扶贫开发上”的要求,自觉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进扶贫开发上,抓重点精准扶贫,育产业精准脱贫,真正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整体推进脱贫攻坚进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整体脱贫。
《中国扶贫》:您刚才提到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直是古浪扶贫工作的重点,通过多年的实践,有何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典型经验?
杨东:我们主要针对古浪南部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扶贫投入巨大、就地脱贫困难的实际,坚定不移实施“下山入川”工程,从根本上斩断穷根,全力解决山区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
县委县政府依托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开发闲置土地8.62万亩,以实现“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目标。规划建设10个中心村,搬迁南部高海拔山区4万贫困群众下山入川,实现易地脱贫致富。当时,面对财政困难,资金十分紧张的实际,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和资金性质、投资方向、管理部门、管理程序、管理办法“五不变”的原则,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分割,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切实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9个移民点,整村整组搬迁南部山区贫困群众3285户1.56万人,今年7月底将全部搬迁入住。
《中国扶贫》:“下山入川”后,贫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您举例谈谈。
杨东: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1500多元增加到3500元至5000元左右。2015年,3号移民点7月底前群众已经搬迁入住,2号、8号移民点10月底前搬迁入住。
为了解决移民搬迁后的后续发展问题,我们在搬迁之初就同步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室、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按照“户均两座棚、人均一亩林”目标和“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以反季节瓜菜、红提葡萄为主的设施种植业,以酿造葡萄、皇冠梨、红枣、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肉羊、肉牛、獭兔为主的设施养殖业和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全县建成设施农牧业17.63万亩,户均达到2.3亩,畜禽存栏量达到330万头(只);发展特色林果32.41万亩,人均达到1亩,果蔬产量达到48万多吨,2015年群众来自主体生产模式的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到近60%。
《中国扶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易地扶贫搬迁脱贫200万人以上,古浪现有的12.6万贫困人口中,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占多少?
杨东:截至目前,在古浪的12.6万贫困人口中,有30%仍然要依靠县内易地扶贫搬迁脱贫。
《中国扶贫》:眼下,古浪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在搬迁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杨东:说到困难,最重大的当属资金问题。我们将继续整合国家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行业部门的资金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同时也希望国家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的补助标准。
同时,我认为,易地扶贫搬迁的根本目的是看贫困老百姓最终能否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会不会遏制返贫,收入能否稳定,是否具备了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是关键,也就是说,“搬得出”容易,“稳得住、能致富”才是根本。
《中国扶贫》:是否会在实际执行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涉及到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果涉及到,将如何应对?
杨东: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这不仅仅涉及古浪乃至甘肃全省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甚至全国其他地方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和困难。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特色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要创举,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整村整组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但是,我认为,有这样一种情况一定要突破,“十三五”期间,我们整个甘肃省计划完成25.72万户、109.21万贫困群众的搬迁任务,其中,建档立卡搬迁群众50万人,同步整村搬迁非建档立卡群众23.14万人,插花迁出非建档立卡群众36.07万人,分别占45.8%、21.2%和33%。
2016年开始,按国家发改委通知,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差异化的补助政策,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人均享受补助资金8000元,并享受低息贷款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非建档立卡户不享受补助和贷款政策,全省非建档立卡户占到搬迁群众的54.2%。
但是,由于甘肃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与非建档立卡户之间贫富差距不大,这种差异化的补助政策使非建档立卡户由于资金不足而无力搬迁,或需要筹措大批资金导致返贫的可能性增大,挫伤了他们的搬迁积极性。因此,我建议国家发改委出台相关政策,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整村整组搬迁的非建档立卡户与建档立卡户实行同等扶持政策。
“思路一變天地宽”。精准扶贫该如何开展?基层经济社会发展该如何迈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基层脱贫攻坚必须依靠的力量是什么?发展的短板又该如何补齐?带着一系列思考和疑问,本刊记者专访了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古浪县县长杨东。
《中国扶贫》:甘肃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局工作的“一号工程”,古浪县又是甘肃乃至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域,截至目前,古浪的脱贫攻坚情况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杨东:古浪县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甘肃5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甘肃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县内干旱缺水,自然条件严酷,矿产资源匮乏,发展基础薄弱,贫困人口众多,是武威市三县一区人均财力最少、贫困程度最深的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重,难度大。
截至目前,全县还有12.6万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十分突出,且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是全省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古浪县的扶贫开发工作真正发生巨大变化和取得显著成绩,是在“十二五”期间。总体来讲,古浪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由过去“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改变为“精准滴灌”式扶贫。
但是,因为气候环境、水土资源和人口的承载比例失调等原因,过去古浪有大部分地区已经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所以扶贫工作的重点只能是易地扶贫搬迁,并由县内向县外搬迁,比如迁移到敦煌、新疆等地。近几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仍然是古浪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之一,但主要是在县内完成。同时,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连片特困地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扶贫开发上”的要求,自觉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进扶贫开发上,抓重点精准扶贫,育产业精准脱贫,真正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整体推进脱贫攻坚进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整体脱贫。
《中国扶贫》:您刚才提到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直是古浪扶贫工作的重点,通过多年的实践,有何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典型经验?
杨东:我们主要针对古浪南部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扶贫投入巨大、就地脱贫困难的实际,坚定不移实施“下山入川”工程,从根本上斩断穷根,全力解决山区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
县委县政府依托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开发闲置土地8.62万亩,以实现“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目标。规划建设10个中心村,搬迁南部高海拔山区4万贫困群众下山入川,实现易地脱贫致富。当时,面对财政困难,资金十分紧张的实际,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和资金性质、投资方向、管理部门、管理程序、管理办法“五不变”的原则,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分割,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切实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9个移民点,整村整组搬迁南部山区贫困群众3285户1.56万人,今年7月底将全部搬迁入住。
《中国扶贫》:“下山入川”后,贫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您举例谈谈。
杨东: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1500多元增加到3500元至5000元左右。2015年,3号移民点7月底前群众已经搬迁入住,2号、8号移民点10月底前搬迁入住。
为了解决移民搬迁后的后续发展问题,我们在搬迁之初就同步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室、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按照“户均两座棚、人均一亩林”目标和“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以反季节瓜菜、红提葡萄为主的设施种植业,以酿造葡萄、皇冠梨、红枣、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肉羊、肉牛、獭兔为主的设施养殖业和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全县建成设施农牧业17.63万亩,户均达到2.3亩,畜禽存栏量达到330万头(只);发展特色林果32.41万亩,人均达到1亩,果蔬产量达到48万多吨,2015年群众来自主体生产模式的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到近60%。
《中国扶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易地扶贫搬迁脱贫200万人以上,古浪现有的12.6万贫困人口中,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占多少?
杨东:截至目前,在古浪的12.6万贫困人口中,有30%仍然要依靠县内易地扶贫搬迁脱贫。
《中国扶贫》:眼下,古浪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在搬迁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杨东:说到困难,最重大的当属资金问题。我们将继续整合国家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行业部门的资金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同时也希望国家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进一步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的补助标准。
同时,我认为,易地扶贫搬迁的根本目的是看贫困老百姓最终能否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会不会遏制返贫,收入能否稳定,是否具备了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是关键,也就是说,“搬得出”容易,“稳得住、能致富”才是根本。
《中国扶贫》:是否会在实际执行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涉及到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果涉及到,将如何应对?
杨东: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这不仅仅涉及古浪乃至甘肃全省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甚至全国其他地方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和困难。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特色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要创举,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整村整组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但是,我认为,有这样一种情况一定要突破,“十三五”期间,我们整个甘肃省计划完成25.72万户、109.21万贫困群众的搬迁任务,其中,建档立卡搬迁群众50万人,同步整村搬迁非建档立卡群众23.14万人,插花迁出非建档立卡群众36.07万人,分别占45.8%、21.2%和33%。
2016年开始,按国家发改委通知,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差异化的补助政策,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人均享受补助资金8000元,并享受低息贷款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非建档立卡户不享受补助和贷款政策,全省非建档立卡户占到搬迁群众的54.2%。
但是,由于甘肃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与非建档立卡户之间贫富差距不大,这种差异化的补助政策使非建档立卡户由于资金不足而无力搬迁,或需要筹措大批资金导致返贫的可能性增大,挫伤了他们的搬迁积极性。因此,我建议国家发改委出台相关政策,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整村整组搬迁的非建档立卡户与建档立卡户实行同等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