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大力发展发展村镇旅游的大背景下,旅游型村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满足了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带动了农民经济的增长,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村镇的改造过于粗糙,留下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不利于村镇的后期发展,本文通过现状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旅游型村镇改造的几种方式。
关键词:村镇改造 村镇景观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研究背景
2006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了“乡村旅游年”,自此之后全国掀起乡村旅游热。一个方面,我国乡村旅游明显的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对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回归田园和体验农村生活的心理需求予以满足。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涌现了大量以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文化节等为主题的旅游形式。另一方面,在我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的现状下,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旅游型村镇缺乏总体规划,盲目发展。
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人们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一再的无视规划管理,造成了村镇景观植被被破坏的例子多不胜数。最终结果导致地区景观生态的严重失衡,影响了旅游型村镇的发展和进一步开发。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很多地区“千人一面”,对于当地的旅游资源没有深度挖掘,缺乏地方特色,导致不可避免的面临同质竞争的局面。
2.旅游型村镇的改造原则
2.1开发与保护并重
基于乡村旅游的村镇改造,应强调生态优先。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很难挽回。因而开发应与保护并重,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强调生态和社会效益,保证村镇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良好的循环再生。开发过程中,应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保持村镇环境整洁卫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加强管理,减少游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此同时,改造过程中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保证村镇建设活动与自然生态相适应。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旅游形式,改造过程中应将相关周边地区进行功能分区,分不同功能采用不同的保护形式。通过对生态旅游的分级规划、开发与管理,使各个目标群体能够针对各项任务和各个步骤进行分工协作,从而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旅游经历,创造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恢复动植物的多样性。
2.2适度开发
旅游型村镇的开发过程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和美学需求,又兼顾当地文化的传承;既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又要维持生物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过程中适度控制,避免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游客对环境的过度使用。环境开发方面明确生态敏感区,在生态容量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可持续的旅游开发。建筑景观设计方面要应以当地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为基础,以利于吸引游客,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建筑材料方面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并对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材料进行适当处理,使人工构筑物与生态环境形成和谐关系。
2.3特色化
村镇改造对于现有资源要合理利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改善村镇环境。旅游型村镇改造应把村镇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系统工程,进行统筹安排、整體规划,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路线,以构建区域性的旅游市场。同时,在整体性的原则下,突出村镇的地域性和文化主题,保证村镇的独特性,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景象。
3.旅游型村镇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落后
村镇由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环境质量较差。其中道路方面的问题较大,多数道路的质量较差,改造过的道路路面仍有坑洼不平,宅前屋后仍有大量崎岖泥泞的土路。道路的排水系统缺乏,雨天积水较多。还有很多村镇道路系统不完善,不能满足交通和防火需求,也不利于村镇后期的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卫生方面严重缺乏,生活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处理,甚至有直接堆在了路边的现象,牲畜粪便等往往得不到及时清理,影响了整个村镇的环境质量,不利于旅游型村镇的建设。交通管理设施较为缺乏,例如停车设施不足,缺少专门的候车场所,随意停车现象十分普遍,尤其在旅游旺季乱停车现象较多,车辆拥堵也比较严重。照明系统落后,村镇缺少夜间照明,夜景普遍不佳。
3.2村镇改造粗糙
多数村镇在改造过程中盲目追求高容积率,或是规划设计的标准过高,旅游建筑规模不合理,市场定位不明确,出现游客寥寥,多数房屋闲置,直接导致资金和土地的浪费。由于资金、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村镇改造多数只是简单的沿街整治,增加传统民居的建筑符号和形式,短期效果较为明显,但是,这种改造往往施工粗糙,缺乏建筑细节,甚至出现生搬硬套与建筑尺寸不相符立面构件的现象,建筑的质量和空间环境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3.3旅游景观不佳
旅游型村镇建筑的发展多以外来投资开发或农民自建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建设混乱。很多自建建筑的风格与村镇风格格格不入,缺少地域特色。其中乱搭乱建严重破坏了村镇的整体景观风貌。对于旅游者来说,村镇形象的最为直接的展示面是街道空间,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很多建筑的布局和建设过于自由随意,导致村镇的直接展示面还存在很多建筑形态或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严重破坏了村镇的整体性。部分建筑紧贴道路而建,缺少绿化和步行空间,这种局促的空间又导致沿路进行改造和整治的余地和自由度很小。
旅游型村镇中的许多旧建筑改造和重建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忽视了乡村景观的文化和美学功能,破坏了村镇原有的空间尺度,建筑形式千篇一律,以至于村镇建筑缺少地域性和独特性。并且很多旅游型村镇缺少景观亮点,村镇的入口空间往往缺少场所感和标志性,不利于村镇旅游的发展。
4.旅游型村镇的改造模式
4.1村镇建筑及景观的改造
通过旧村改造,改变传统的农村社区设施不足、建设无序、布局凌乱、环境脏乱的状况,将现有的村落空间建设为符合乡村旅游要求和旅游者需要的度假村。注重村镇总体规划,保证改造后村镇旅游能够平衡发展,既保留原有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房屋,又能在原有村镇环境的基础上增加景观绿化和交通面积。对于农宅的改造需注重传统特色及地域性,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新建或扩建建筑与原有建筑风格相协调。基础设施方面加强道路交通系统的改造,增加停车场的面积,保证村镇旅游的发展需求;强化旅游村镇的夜间照明系统,方便游客的夜间出游;增加垃圾回收点以及卫生间的数量,方便游客的同时利于村镇环境卫生的保持。
4.2划分不同控制区改造
旅游型村镇改造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地域划分不同的控制区,对于古村落村围部分注重村镇历史原貌的还原和保护。村镇周围及村镇以内区域为绝对保护区,保持村落的原有风貌。沿街进行整治和保护,对影响连续的部分进行补齐。建筑部分可以将部分等价较低的民居建筑改作茶馆、博物馆、商业、行政管理等,强化村落文化特征,完善村落的建筑功能布局。
4.3突出村镇旅游特色
在村镇改造中注重自然对于村镇布局的影响,尊重自然变化及村镇的发展轨迹,形成和谐统一的村镇景观。对于村镇的改造应避免村镇景观出现城市化的倾向,强化其地域识别性,尽量利用本地的资源和建筑材料来体现乡土景观的原生态美学。对于山地村镇要保留其随地形变化的特色,结合地形来强化其特有的自然景观。
5.结语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经济从单一的种植经济类型向商品及服务经济类型转换的重要方向,是发展村镇经济以及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手段。旅游型村镇改造的目的是在良好的村镇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村镇旅游,其过程中应尽量突出其村镇特色,保持地域性和独特性。本文重在讨论在发展旅游的背景下村镇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力求找到村镇改造的一些模式,文中还有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充实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黎明, 李振鹏, 张虹波. 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 生态环境, 2004, (03).
[2]谭伟. 以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为目的的京郊旧村改造研究[D]. 清华大学, 2005.
作者谢珂 (1979-)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 讲师
郎凌云 (1982-)女,中州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讲师
关键词:村镇改造 村镇景观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研究背景
2006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了“乡村旅游年”,自此之后全国掀起乡村旅游热。一个方面,我国乡村旅游明显的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对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回归田园和体验农村生活的心理需求予以满足。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涌现了大量以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文化节等为主题的旅游形式。另一方面,在我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的现状下,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旅游型村镇缺乏总体规划,盲目发展。
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人们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一再的无视规划管理,造成了村镇景观植被被破坏的例子多不胜数。最终结果导致地区景观生态的严重失衡,影响了旅游型村镇的发展和进一步开发。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很多地区“千人一面”,对于当地的旅游资源没有深度挖掘,缺乏地方特色,导致不可避免的面临同质竞争的局面。
2.旅游型村镇的改造原则
2.1开发与保护并重
基于乡村旅游的村镇改造,应强调生态优先。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很难挽回。因而开发应与保护并重,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强调生态和社会效益,保证村镇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良好的循环再生。开发过程中,应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保持村镇环境整洁卫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加强管理,减少游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此同时,改造过程中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保证村镇建设活动与自然生态相适应。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旅游形式,改造过程中应将相关周边地区进行功能分区,分不同功能采用不同的保护形式。通过对生态旅游的分级规划、开发与管理,使各个目标群体能够针对各项任务和各个步骤进行分工协作,从而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旅游经历,创造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恢复动植物的多样性。
2.2适度开发
旅游型村镇的开发过程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和美学需求,又兼顾当地文化的传承;既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又要维持生物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过程中适度控制,避免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游客对环境的过度使用。环境开发方面明确生态敏感区,在生态容量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可持续的旅游开发。建筑景观设计方面要应以当地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为基础,以利于吸引游客,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建筑材料方面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并对建筑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材料进行适当处理,使人工构筑物与生态环境形成和谐关系。
2.3特色化
村镇改造对于现有资源要合理利用,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改善村镇环境。旅游型村镇改造应把村镇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系统工程,进行统筹安排、整體规划,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路线,以构建区域性的旅游市场。同时,在整体性的原则下,突出村镇的地域性和文化主题,保证村镇的独特性,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景象。
3.旅游型村镇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落后
村镇由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环境质量较差。其中道路方面的问题较大,多数道路的质量较差,改造过的道路路面仍有坑洼不平,宅前屋后仍有大量崎岖泥泞的土路。道路的排水系统缺乏,雨天积水较多。还有很多村镇道路系统不完善,不能满足交通和防火需求,也不利于村镇后期的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卫生方面严重缺乏,生活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处理,甚至有直接堆在了路边的现象,牲畜粪便等往往得不到及时清理,影响了整个村镇的环境质量,不利于旅游型村镇的建设。交通管理设施较为缺乏,例如停车设施不足,缺少专门的候车场所,随意停车现象十分普遍,尤其在旅游旺季乱停车现象较多,车辆拥堵也比较严重。照明系统落后,村镇缺少夜间照明,夜景普遍不佳。
3.2村镇改造粗糙
多数村镇在改造过程中盲目追求高容积率,或是规划设计的标准过高,旅游建筑规模不合理,市场定位不明确,出现游客寥寥,多数房屋闲置,直接导致资金和土地的浪费。由于资金、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村镇改造多数只是简单的沿街整治,增加传统民居的建筑符号和形式,短期效果较为明显,但是,这种改造往往施工粗糙,缺乏建筑细节,甚至出现生搬硬套与建筑尺寸不相符立面构件的现象,建筑的质量和空间环境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3.3旅游景观不佳
旅游型村镇建筑的发展多以外来投资开发或农民自建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建设混乱。很多自建建筑的风格与村镇风格格格不入,缺少地域特色。其中乱搭乱建严重破坏了村镇的整体景观风貌。对于旅游者来说,村镇形象的最为直接的展示面是街道空间,但是在建设过程中,很多建筑的布局和建设过于自由随意,导致村镇的直接展示面还存在很多建筑形态或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严重破坏了村镇的整体性。部分建筑紧贴道路而建,缺少绿化和步行空间,这种局促的空间又导致沿路进行改造和整治的余地和自由度很小。
旅游型村镇中的许多旧建筑改造和重建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忽视了乡村景观的文化和美学功能,破坏了村镇原有的空间尺度,建筑形式千篇一律,以至于村镇建筑缺少地域性和独特性。并且很多旅游型村镇缺少景观亮点,村镇的入口空间往往缺少场所感和标志性,不利于村镇旅游的发展。
4.旅游型村镇的改造模式
4.1村镇建筑及景观的改造
通过旧村改造,改变传统的农村社区设施不足、建设无序、布局凌乱、环境脏乱的状况,将现有的村落空间建设为符合乡村旅游要求和旅游者需要的度假村。注重村镇总体规划,保证改造后村镇旅游能够平衡发展,既保留原有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房屋,又能在原有村镇环境的基础上增加景观绿化和交通面积。对于农宅的改造需注重传统特色及地域性,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新建或扩建建筑与原有建筑风格相协调。基础设施方面加强道路交通系统的改造,增加停车场的面积,保证村镇旅游的发展需求;强化旅游村镇的夜间照明系统,方便游客的夜间出游;增加垃圾回收点以及卫生间的数量,方便游客的同时利于村镇环境卫生的保持。
4.2划分不同控制区改造
旅游型村镇改造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地域划分不同的控制区,对于古村落村围部分注重村镇历史原貌的还原和保护。村镇周围及村镇以内区域为绝对保护区,保持村落的原有风貌。沿街进行整治和保护,对影响连续的部分进行补齐。建筑部分可以将部分等价较低的民居建筑改作茶馆、博物馆、商业、行政管理等,强化村落文化特征,完善村落的建筑功能布局。
4.3突出村镇旅游特色
在村镇改造中注重自然对于村镇布局的影响,尊重自然变化及村镇的发展轨迹,形成和谐统一的村镇景观。对于村镇的改造应避免村镇景观出现城市化的倾向,强化其地域识别性,尽量利用本地的资源和建筑材料来体现乡土景观的原生态美学。对于山地村镇要保留其随地形变化的特色,结合地形来强化其特有的自然景观。
5.结语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经济从单一的种植经济类型向商品及服务经济类型转换的重要方向,是发展村镇经济以及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手段。旅游型村镇改造的目的是在良好的村镇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村镇旅游,其过程中应尽量突出其村镇特色,保持地域性和独特性。本文重在讨论在发展旅游的背景下村镇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力求找到村镇改造的一些模式,文中还有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充实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黎明, 李振鹏, 张虹波. 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 生态环境, 2004, (03).
[2]谭伟. 以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为目的的京郊旧村改造研究[D]. 清华大学, 2005.
作者谢珂 (1979-)女,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 讲师
郎凌云 (1982-)女,中州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