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杏是2.5亿年前与恐龙同时代生存的神奇而古老的树种。银杏叶具有众多优异的药用功效和保健功能,如抗血栓、抗衰老、抗癌变,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老年性痴呆,以及提高记忆力、提高免疫功能,等等。
银杏是“自然之宝”。近10年来,银杏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趋势真可谓风生水起、竞争激烈。含银杏叶的药品,如片剂、胶囊、口服液、滴剂、注射剂、颗粒剂、软胶囊、滴丸、酊剂、分散片等琳琅满目;含银杏叶的保健食品、保健茶、护肤品、洗剂、甚至啤酒、饮料、巧克力、口香糖林林种种、名目繁多,足以使人眼花瞭乱。
面对这些纷乱繁杂的产品,大家应该正确认识它的基本功效,并防止滥用。如此,才可“规避危害”,物尽其用。
银杏叶能泡茶、入膳吗?
银杏叶在《中国药典2000版》已有收载,属于中药药材。但是,在中医日常临床应用中,单方使用该药或用于复方配方煎服者并不普遍。在卫生部颁发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品种名单”中,只有银杏的果实(白果)名列其中。所以,银杏叶只是药材,严格地说,只能作为生产药品的原材料,而不能作为食品或茶直接食用或泡水、煎水饮用。
《中国药典2005版》对银杏叶药材的质量标准规定,有效成分总黄酮不得少于0.4%、银杏总内酯不得少于0.25%。但是,对于其主要毒性成分总银杏酸目前还没有提出相应的标准。据文献报告,银杏叶药材中总银杏酸的含量大约为1%~2%。按照我国药典推荐的用量:每日可用银杏叶9~12克,那么,每日摄入银杏酸量为90~240毫克。目前,国际公认标准为人用治疗剂量中,总银杏酸的允许每日最大摄入量为600~1200微克。显然,按照药典推荐的用量来使用银杏叶,每日摄入总银杏酸量超标高达150~200倍,是很不安全的。因此,银杏叶只能作为生产药品的原材料。
有人将银杏叶与茶叶、菊花一起泡服,其实,这样做更容易促进银杏酸的溶出,增加毒性,而银杏叶的主要有效成分黄酮及内酯类化合物相对难溶于水。所以,目前不主张将没有经过处理的银杏叶用来煎水或泡茶食用。国内因此导致中毒者时有发生,多表现为肌肉痉挛、神经麻痹、瞳孔散大等,后果相当严重。至于能否通过君、臣、佐、使传统中医药学组方配伍理论,来改变银杏酸的结构,达到减毒的目的。此前有过一些实验研究,但离临床应用差距尚远。
银杏叶制剂有风险吗?
银杏叶制剂是指以银杏叶提取物为原材料制成的、并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上市的各种制剂,其外包装均应有“国药准字Z ××××××××”标识。银杏叶制剂作为临床治疗疾病的处方用药,应该在临床医生指导下,严格按规定的适应证、剂量和疗程使用。
以往,一般认为银杏叶的不良反应很少,少于1%。但是,随着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近年不良反应有增加趋势。例如,医学文献中时有应用银杏叶制剂或与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合并用药时,导致出血的报道,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个别有眼前房出血者。抗血栓、对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是银杏叶制剂的“拿手本领”,是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必要手段。但抗血栓过了头,也会走向反面,容易导致出血。因此,抗凝有风险,用药应谨慎。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10年来,还陆续出现过一些因使用银杏叶制剂导致较严重全身过敏性反应的病例,包括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剥脱性皮炎及过敏性休克等。70%以上的患者于用药30分钟内发生,而且所有发生过敏性休克者均于静脉滴注银杏叶制剂时出现。为此,建议有过敏史和和过敏体质患者禁用银杏叶制剂。导致严重过敏反应的致敏原可能是总银杏酸中某些具有高度致敏性、细胞毒性和免疫毒性的物质。所以,最近《美国药典2010版》对银杏叶制剂的总银杏酸的允许含量从不得超过5/100万修改至1/100万。
特别提醒:
在使用银杏叶制剂时,患者应适可而止,不要盲目加大剂量或超长期服用。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检测相关出血、凝血指标。有出血病史或动脉硬化严重、血管脆性增加的老年人应慎用银杏叶制剂;正在服用阿司匹林或法华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不宜再加服银杏叶制剂;手术前应停用银杏叶制剂;孕妇要禁用银杏叶制剂。
银杏叶保健品能代替药品吗?
含银杏叶的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含银杏叶(或银杏叶提取物)的保健食品,仅仅具有调节人体某些机能的作用,适合于某些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疾病治疗为目的。正如前面提到的,银杏叶(包括其提取物)并不属于“既是食物,又是药物品种名单”之列,用之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材料,必须按规定作安全性毒理学试验的评价,以“保证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危害”。在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卫生部的审批后,才能获准正式生产销售。
正规的保健食品,其外包装应有“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的标识。通常,保健食品一般只允许标注1~2种调节功能,且有明确界定的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并告知食用量和方法。如果看到有超出已获批准的调节功能的范围,作治疗功效和疾病疗效的宣传,甚至吹嘘该保健食品能“包治百病”。这不仅是忽悠,而且已是违法。含银杏叶的保健食品也不应视为“滋补品”。因为从传统中医药学角度看,银杏叶也不具有对人体气血阴阳的任何补益作用。选用银杏叶保健食品要有针对性,按标明的调节功能去选用,不应急功近利而随意加量食用,也不要盲目长期无休止地食用。因为安全性是相对的,不要以为作过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就绝对安全。比方说,含银杏叶的保健食品中,总银杏酸的含量到底有多少?是否超过国际公认的每日允许最大摄入量?至今没有哪个产品能明明白白地公示于众。
银杏叶保健食品能为儿童益智吗?
如今,市场上不少含银杏叶保健食品标明:“该产品具有改善记忆的功能”,于是,不少人真把银杏叶保健食品、银杏茶当成“儿童聪明食品”,买来给孩子吃,以为真的可以提高记忆力。其实,把具有改善记忆功能的银杏叶保健食品的适宜人群盲目地从“中、老年人”任意延伸到“少年儿童”,至少在目前来看是一种误导。因为少年儿童的大脑,还不可能存在脑动脉硬化和氧自由基对脑神经细胞损伤的病理过程,而且已有临床对比性研究证明,使用银杏叶制剂年龄愈大,大脑供血的改善愈明显,相反对30~50来岁的人群改善并不大。
另外,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卫生部审批上市、具有改善记忆功能的银杏叶保健食品共24个品种,均明确将少年儿童列为“不适宜人群”。这无疑为头脑发热的家长们泼了一盆凉水。如果还有人要坚持要让自己的孩子去“第一个吃螃蟹”,无疑是拿孩子的大脑开“玩笑”,毕竟安全与有效,安全才是第一位的。一个值得重视的事实是:在所有的改善记忆的银杏保健食品中,总银杏酸含量至今还不透明,而且银杏酸对于儿童是否存在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危害,也还缺乏科学论证。在这种情况下,盲目给孩子们试用银杏叶保健食品,其风险难以预料,搞不好会适得其反,想聪明者反被“聪明”误。
银杏是“自然之宝”。近10年来,银杏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趋势真可谓风生水起、竞争激烈。含银杏叶的药品,如片剂、胶囊、口服液、滴剂、注射剂、颗粒剂、软胶囊、滴丸、酊剂、分散片等琳琅满目;含银杏叶的保健食品、保健茶、护肤品、洗剂、甚至啤酒、饮料、巧克力、口香糖林林种种、名目繁多,足以使人眼花瞭乱。
面对这些纷乱繁杂的产品,大家应该正确认识它的基本功效,并防止滥用。如此,才可“规避危害”,物尽其用。
银杏叶能泡茶、入膳吗?
银杏叶在《中国药典2000版》已有收载,属于中药药材。但是,在中医日常临床应用中,单方使用该药或用于复方配方煎服者并不普遍。在卫生部颁发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品种名单”中,只有银杏的果实(白果)名列其中。所以,银杏叶只是药材,严格地说,只能作为生产药品的原材料,而不能作为食品或茶直接食用或泡水、煎水饮用。
《中国药典2005版》对银杏叶药材的质量标准规定,有效成分总黄酮不得少于0.4%、银杏总内酯不得少于0.25%。但是,对于其主要毒性成分总银杏酸目前还没有提出相应的标准。据文献报告,银杏叶药材中总银杏酸的含量大约为1%~2%。按照我国药典推荐的用量:每日可用银杏叶9~12克,那么,每日摄入银杏酸量为90~240毫克。目前,国际公认标准为人用治疗剂量中,总银杏酸的允许每日最大摄入量为600~1200微克。显然,按照药典推荐的用量来使用银杏叶,每日摄入总银杏酸量超标高达150~200倍,是很不安全的。因此,银杏叶只能作为生产药品的原材料。
有人将银杏叶与茶叶、菊花一起泡服,其实,这样做更容易促进银杏酸的溶出,增加毒性,而银杏叶的主要有效成分黄酮及内酯类化合物相对难溶于水。所以,目前不主张将没有经过处理的银杏叶用来煎水或泡茶食用。国内因此导致中毒者时有发生,多表现为肌肉痉挛、神经麻痹、瞳孔散大等,后果相当严重。至于能否通过君、臣、佐、使传统中医药学组方配伍理论,来改变银杏酸的结构,达到减毒的目的。此前有过一些实验研究,但离临床应用差距尚远。
银杏叶制剂有风险吗?
银杏叶制剂是指以银杏叶提取物为原材料制成的、并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上市的各种制剂,其外包装均应有“国药准字Z ××××××××”标识。银杏叶制剂作为临床治疗疾病的处方用药,应该在临床医生指导下,严格按规定的适应证、剂量和疗程使用。
以往,一般认为银杏叶的不良反应很少,少于1%。但是,随着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近年不良反应有增加趋势。例如,医学文献中时有应用银杏叶制剂或与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合并用药时,导致出血的报道,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个别有眼前房出血者。抗血栓、对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是银杏叶制剂的“拿手本领”,是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必要手段。但抗血栓过了头,也会走向反面,容易导致出血。因此,抗凝有风险,用药应谨慎。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10年来,还陆续出现过一些因使用银杏叶制剂导致较严重全身过敏性反应的病例,包括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剥脱性皮炎及过敏性休克等。70%以上的患者于用药30分钟内发生,而且所有发生过敏性休克者均于静脉滴注银杏叶制剂时出现。为此,建议有过敏史和和过敏体质患者禁用银杏叶制剂。导致严重过敏反应的致敏原可能是总银杏酸中某些具有高度致敏性、细胞毒性和免疫毒性的物质。所以,最近《美国药典2010版》对银杏叶制剂的总银杏酸的允许含量从不得超过5/100万修改至1/100万。
特别提醒:
在使用银杏叶制剂时,患者应适可而止,不要盲目加大剂量或超长期服用。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检测相关出血、凝血指标。有出血病史或动脉硬化严重、血管脆性增加的老年人应慎用银杏叶制剂;正在服用阿司匹林或法华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不宜再加服银杏叶制剂;手术前应停用银杏叶制剂;孕妇要禁用银杏叶制剂。
银杏叶保健品能代替药品吗?
含银杏叶的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含银杏叶(或银杏叶提取物)的保健食品,仅仅具有调节人体某些机能的作用,适合于某些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疾病治疗为目的。正如前面提到的,银杏叶(包括其提取物)并不属于“既是食物,又是药物品种名单”之列,用之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材料,必须按规定作安全性毒理学试验的评价,以“保证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危害”。在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卫生部的审批后,才能获准正式生产销售。
正规的保健食品,其外包装应有“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的标识。通常,保健食品一般只允许标注1~2种调节功能,且有明确界定的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并告知食用量和方法。如果看到有超出已获批准的调节功能的范围,作治疗功效和疾病疗效的宣传,甚至吹嘘该保健食品能“包治百病”。这不仅是忽悠,而且已是违法。含银杏叶的保健食品也不应视为“滋补品”。因为从传统中医药学角度看,银杏叶也不具有对人体气血阴阳的任何补益作用。选用银杏叶保健食品要有针对性,按标明的调节功能去选用,不应急功近利而随意加量食用,也不要盲目长期无休止地食用。因为安全性是相对的,不要以为作过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就绝对安全。比方说,含银杏叶的保健食品中,总银杏酸的含量到底有多少?是否超过国际公认的每日允许最大摄入量?至今没有哪个产品能明明白白地公示于众。
银杏叶保健食品能为儿童益智吗?
如今,市场上不少含银杏叶保健食品标明:“该产品具有改善记忆的功能”,于是,不少人真把银杏叶保健食品、银杏茶当成“儿童聪明食品”,买来给孩子吃,以为真的可以提高记忆力。其实,把具有改善记忆功能的银杏叶保健食品的适宜人群盲目地从“中、老年人”任意延伸到“少年儿童”,至少在目前来看是一种误导。因为少年儿童的大脑,还不可能存在脑动脉硬化和氧自由基对脑神经细胞损伤的病理过程,而且已有临床对比性研究证明,使用银杏叶制剂年龄愈大,大脑供血的改善愈明显,相反对30~50来岁的人群改善并不大。
另外,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卫生部审批上市、具有改善记忆功能的银杏叶保健食品共24个品种,均明确将少年儿童列为“不适宜人群”。这无疑为头脑发热的家长们泼了一盆凉水。如果还有人要坚持要让自己的孩子去“第一个吃螃蟹”,无疑是拿孩子的大脑开“玩笑”,毕竟安全与有效,安全才是第一位的。一个值得重视的事实是:在所有的改善记忆的银杏保健食品中,总银杏酸含量至今还不透明,而且银杏酸对于儿童是否存在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危害,也还缺乏科学论证。在这种情况下,盲目给孩子们试用银杏叶保健食品,其风险难以预料,搞不好会适得其反,想聪明者反被“聪明”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