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要求我们从过去的“教教材”向今天的“用教材教”转变,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这一先进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付诸尝试与探索,因为这一理念的着眼点是“三维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用教材教 三维目标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33-01
叶圣陶先生早就告诉我们,教材只是个“例子”,要凭借这个“例子”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程也要求我们从过去的“教教材”向今天的“用教材教”转变,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这一先进的理念也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付诸尝试与探索,因为这一理念的着眼点是“三维目标”的实现。如何有效地“用教材教”,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巧妙改编教材,促进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课本奉为经典,课本成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唯一凭借。在“教教材”思想指导下,教学活动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惯用的方法是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学内容是狭隘的,一学期只教一册课本;教学内容也缺少时代气息,不能与时俱进。教教材存在的最大弊端是教师“目中无人”,不把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放在眼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材的意义被拓展和延伸了,它是获取知识的向导、开阔视野的窗口、传承文化的桥梁。由此可见,“用教材教”无论其广度和深度,都超越了“教教材”,它给语文课堂教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充实,更具人性。
实现教材观的转变涉及到教学策略的优化与运用等问题。“用教材教”的理念给教师处理教材留下了较为灵活的空间,教师可以针对教材编排或内容上的特点,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地调换、补充、删减、调整教学内容,借此激活教材知识,重组教材信息,改变呈现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率。譬如教学《伊索寓言》,笔者将文本重新印发给学生,但是故事结尾的寓意已被删去。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凭借着阅读故事本身去思考悟得,课堂中学生独特而多元的感悟超越了教材的给予,而感悟的一个过程更是带着学生思维开启和思维碰撞的过程。这种做法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思考、感悟的平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与心灵的健康成长来说,凭借着短小精悍的故事自己去悟得寓意完全是有可能的,而且无论是悟得的结果还是悟的一个过程,都比课文中直白的告诉富有价值。
二、依据文本特点,促进新知习得
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要依据文本特点,精心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开展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比如教学《诺贝尔》,笔者在学生通读完课文后,列出一张“诺贝尔简历”的表格让学生填写,纵向栏目有:出生年月、逝世年月、国籍、主要事迹、突出贡献等。学生完成表格的填写后,笔者告诉学生,把这些来自文本的信息用通顺的语言连起来,就是一份诺贝尔的小传,而后让学生动笔实践,写一写小传;也可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的形式,给诺贝尔写一个颁奖词。写完后在小组内或面向全班交流。笔者设计的表格,能够引导学生把长文读短,在实践与比较中,学生轻松获得新知,在阅读中培养提炼、概括和表达、运用能力。
三、创设交流话题,促进精彩生成
阅读课堂要想在精彩的生成,教师在课前务必要做好精心的预设。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来妙设话题,凭借话题来推进课堂教学进程,推动对话走向深入。这样的教学,可以避免教师强制的牵引和学生空洞的对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教学伊始,笔者出示林冲和洪教头打斗的插图,绘声绘色地把一个紧张激烈的场面讲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在孩子们听得入迷,急于知道结果时,笔者戛然而止,把孩子们引入课文;在引导学生精读感悟时,笔者以“林冲和洪教头在你的心目中各是一个的人”为对话、交流的话题,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领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检索准确、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进而将文本中人物的形象定格在心中。
四、铺设表达平台,促进语言内化
语文教师大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天天在学语文,也积累了很多的好词好句,为什么在自己的习作中却不会运用,写出的作文总是干巴巴的,不是那么生动、感人。原来,文本语言要转化为学生的运用语言是有一定困难的,课堂教学如果只引导学生进行读、背的积累,而不注意语言的消化、吸收和倾吐,那么,文本语言都只是消极地沉睡在头脑中。因此,教师要善于铺设表达平台,以促进语言的内化和运用。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7课《维生素C的故事》,讲述了在航海期间海员缺少维生素C,得了坏血病的故事。笔者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充分地读好课文,而后从不同角度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运用课文语言进行表述:你是哥伦布,在船队又一次出发时,你向船员做一个医学知识的讲座;你是维生素C,请向大家说明你的重要;你是医生,请向你的病人告之维生素C的作用……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学生思维得以激活,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语言进行表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铺设一些平台,让文本语言通过运用“鲜活”起来,“移植”到了学生的表达活动中。
五、适度拓展延伸,促进知识理解
教师要利用教材固有的价值,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语文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而通过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形成语文能力。教材要发挥其最大的功效,首先要做到用足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读本”,其基础性地位不容忽视。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把课本作为实现课程目标、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载体,课文要踏踏实实地教,教材中的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训练等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其次,要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防止陷入拓展无度的误区。教师在研读教材,设计教案时,心里要想着《课程标准》上的学段要求及学生的知识背景。要反复思考、揣摩,这样的处理设计,这样的拓展、延伸,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是否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等问题。再次,活用教材,教师务必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立足于文本,立足于教学实际,科学、合理地搞好与文本内容或形式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和精神境界的升华。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用教材教 三维目标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33-01
叶圣陶先生早就告诉我们,教材只是个“例子”,要凭借这个“例子”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程也要求我们从过去的“教教材”向今天的“用教材教”转变,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这一先进的理念也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付诸尝试与探索,因为这一理念的着眼点是“三维目标”的实现。如何有效地“用教材教”,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巧妙改编教材,促进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课本奉为经典,课本成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唯一凭借。在“教教材”思想指导下,教学活动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惯用的方法是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学内容是狭隘的,一学期只教一册课本;教学内容也缺少时代气息,不能与时俱进。教教材存在的最大弊端是教师“目中无人”,不把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放在眼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材的意义被拓展和延伸了,它是获取知识的向导、开阔视野的窗口、传承文化的桥梁。由此可见,“用教材教”无论其广度和深度,都超越了“教教材”,它给语文课堂教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充实,更具人性。
实现教材观的转变涉及到教学策略的优化与运用等问题。“用教材教”的理念给教师处理教材留下了较为灵活的空间,教师可以针对教材编排或内容上的特点,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地调换、补充、删减、调整教学内容,借此激活教材知识,重组教材信息,改变呈现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率。譬如教学《伊索寓言》,笔者将文本重新印发给学生,但是故事结尾的寓意已被删去。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凭借着阅读故事本身去思考悟得,课堂中学生独特而多元的感悟超越了教材的给予,而感悟的一个过程更是带着学生思维开启和思维碰撞的过程。这种做法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思考、感悟的平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与心灵的健康成长来说,凭借着短小精悍的故事自己去悟得寓意完全是有可能的,而且无论是悟得的结果还是悟的一个过程,都比课文中直白的告诉富有价值。
二、依据文本特点,促进新知习得
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要依据文本特点,精心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开展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比如教学《诺贝尔》,笔者在学生通读完课文后,列出一张“诺贝尔简历”的表格让学生填写,纵向栏目有:出生年月、逝世年月、国籍、主要事迹、突出贡献等。学生完成表格的填写后,笔者告诉学生,把这些来自文本的信息用通顺的语言连起来,就是一份诺贝尔的小传,而后让学生动笔实践,写一写小传;也可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的形式,给诺贝尔写一个颁奖词。写完后在小组内或面向全班交流。笔者设计的表格,能够引导学生把长文读短,在实践与比较中,学生轻松获得新知,在阅读中培养提炼、概括和表达、运用能力。
三、创设交流话题,促进精彩生成
阅读课堂要想在精彩的生成,教师在课前务必要做好精心的预设。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来妙设话题,凭借话题来推进课堂教学进程,推动对话走向深入。这样的教学,可以避免教师强制的牵引和学生空洞的对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教学伊始,笔者出示林冲和洪教头打斗的插图,绘声绘色地把一个紧张激烈的场面讲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在孩子们听得入迷,急于知道结果时,笔者戛然而止,把孩子们引入课文;在引导学生精读感悟时,笔者以“林冲和洪教头在你的心目中各是一个的人”为对话、交流的话题,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领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检索准确、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进而将文本中人物的形象定格在心中。
四、铺设表达平台,促进语言内化
语文教师大都有这样的困惑:学生天天在学语文,也积累了很多的好词好句,为什么在自己的习作中却不会运用,写出的作文总是干巴巴的,不是那么生动、感人。原来,文本语言要转化为学生的运用语言是有一定困难的,课堂教学如果只引导学生进行读、背的积累,而不注意语言的消化、吸收和倾吐,那么,文本语言都只是消极地沉睡在头脑中。因此,教师要善于铺设表达平台,以促进语言的内化和运用。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7课《维生素C的故事》,讲述了在航海期间海员缺少维生素C,得了坏血病的故事。笔者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充分地读好课文,而后从不同角度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运用课文语言进行表述:你是哥伦布,在船队又一次出发时,你向船员做一个医学知识的讲座;你是维生素C,请向大家说明你的重要;你是医生,请向你的病人告之维生素C的作用……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学生思维得以激活,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语言进行表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铺设一些平台,让文本语言通过运用“鲜活”起来,“移植”到了学生的表达活动中。
五、适度拓展延伸,促进知识理解
教师要利用教材固有的价值,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语文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而通过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形成语文能力。教材要发挥其最大的功效,首先要做到用足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读本”,其基础性地位不容忽视。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把课本作为实现课程目标、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载体,课文要踏踏实实地教,教材中的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训练等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其次,要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防止陷入拓展无度的误区。教师在研读教材,设计教案时,心里要想着《课程标准》上的学段要求及学生的知识背景。要反复思考、揣摩,这样的处理设计,这样的拓展、延伸,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是否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等问题。再次,活用教材,教师务必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立足于文本,立足于教学实际,科学、合理地搞好与文本内容或形式相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和精神境界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