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镇压武昌起义上谕

来源 :历史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ch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列强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企图控制和奴役中国人民,清政府腐朽僵化,借新政、立宪的名义试图继续强化其统治,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与此同时,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痛感民族危亡,积极寻求救国真理,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并成立统一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先后举行了多次武装起义.
其他文献
康熙帝为解决噶尔丹问题,先后三次用兵.用兵期间,清军所需军粮如米、面等,主要由京通仓及杀虎口、古北口、陕西、甘肃等地仓储调拨,构成了清军军粮的主体.为确保军粮供应,清政府还积极开捐和采买牛、羊等肉食,成为清军军粮的重要补充.此外,清政府还通过允许官员和蒙古各部捐献军粮、克敌资己、捕猎等途径补充军粮.清政府采取多种途径筹措军粮,基本确保了军粮的供应.但清军军粮主要依靠仓储调拨、市场采买和开捐等政府主导的供给方式,清军自身解决军粮供给的份额较少.同时,康熙帝用兵噶尔丹期间清军军粮的筹备和运输,对此后清政府经略
和亲王弘昼为雍正帝第五子,在昭梿所著《啸亭杂录》中,被描绘为一副性格暴戾、行事乖僻的荒唐形象,《清史稿》将此用作弘昼之传,而学界也广为征引,使其“荒唐王爷”的形象就此形成.然而,档案、文集和实录等官私文献中却展现了一位勤学博文、仁爱谦逊、恬静寡欲的正面亲王形象.这种巨大反差,既与乾隆时期皇权空前强化、王权急剧式微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也与传说附会历史,昭梿对史料的采撷缺乏辨别和细致考证有关,还与昭梿的不幸遭遇及其认识的局限有关.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昭梿笔下的历史人物有了被夸大和渲染的空间.
在清末审计院的筹设过程中,清廷朝野围绕审计院是否应独立,具体以何月为会计年度的预算决算时间,以及在筹设审计院与责任内阁等机构中孰先孰后,满汉候选人中何人为院长,甚至是否应提前成立审计院等问题展开了唇枪舌剑的博弈.在这些争议的背后,既夹杂着亲贵的不合,也有各大臣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最后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审计院未能提前成立,其结构仅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