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思想政治选择题的解法和技巧及主观型的题目的分析和技巧,关键在于注重审题和解题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中政治 组合型选择题 材料型非选择题
一、组合型选择题的解法
(一)解题步骤
1.读懂题干,明确题干的中心意思,然后与教材中的原理相对照。如果考生在解题时只抓住其中的某一个词或某一句话而断章取义,结果就会因审题错误会把题做错。
2.分析设问在内容上的规定性,以便确定解题的范围,对选项做出正确的选择。学生在做题时主要看限定词,锁定范围。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要先搞定楚这道题考查的内容是教材中的哪一部分,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3.分析设问中的引导词,弄清题干设问的要求和指向。题干的引导词是指连接题干和题肢的句子。常见的引导语有“这说明”、“这表明”、“这体现”、“下列说法符合或不符合题意的有”、“由此可见”、“根本原因是”等分析时要抓住引导词,从而准确判断题干和题肢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取舍。
(二)解题方法
1.解等量选项选择题,适合用排除法。选择题设置的一般要求是题干决定题肢,题肢反映题干。解等量选项组合选择题,利用排除法比较简便,其方法是:在各项选项中,可通过分析,判断出一个或两个错误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题肢中有一个或两个是含有错误选项的题肢,那么此题肢是错误的,应排除。
例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工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文化的特点与作用等知识,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对知识的恰当运用等能力。孟浩然的诗句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故①③④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不能说成是文人创造的,故②表述错误,运用排除法,把含有的②题肢排除,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
2.解不等量选项的组合选择题,适合用留同辨异法。与等量选项的组合选择题相比,不等量选项的组合选择题难度较大。其解法是:在多个小选项中,如果分析出其中一项是错误的,还剩下三个题肢乃无法确定正确答案,就可在剩下的几个题肢中继续排查。这时要注意把三个题肢中相同的选项保留下来,重点分析不同的那些选项是否正确或符合题意。
二、材料型非选择题的解法
(一)解题步骤与方法
1.先看问题,对于材料型的大题,学生最习惯首先看材料,其实先看题目比较好,先看题目再看材料,这样读材料才有针对性。问意义有“现实意义是什么”,问上述反映了什么现象或说明了什么道理等。读了这些问题之后,搞清楚问什么,再在材料中有针对性地看与此相关的重要话句。
2.慎审材料。(1)与材料的结合,在材料中有些话是无关紧要的,有些话是解题特别重要的,要区别对待,仔细研读重要的话句。解读与解题有关的话句,建立于我们所学知识之间的桥梁,这样才能做到知识结合材料。最好的做法是把材料语句通俗化,日常语言化,再思考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样比较容易建立材料与知识的桥梁关系。并且把思考到的知识迅速用笔记到草稿纸或直接写在材料相关的话语旁边,再次对此进行分析,看是否符合题意。否则,想一点写一点,读完材料想到的在写完一点再写时容易忘记,易犯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有可能再也想不起,且造成心理紧张以至于影响整个答卷。(2)对材料的利用,有些材料信息就是答题时要答的答案,只对材料语言进行总结概括。有些材料是表格或图示,要对其中的数据进行归纳和总结。有些材料只是引导我们回想课本知识。
3.进行解答。第一,把想到的知识与材料相结合,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切忌写得冗长繁杂,因为阅卷老师就是在看关键的知识点与材料结合如何。第二,注重表达,知识和材料的结合要自然、恰当,即语言表达要顺畅,不能写病句(病句包括语言运用错误和易错知识点的混淆),更不能用白话文(日常语言)表达意思。
(二)具体题型再显
这类适宜在读完题目时就弄清提问角度,想到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再进行材料的研读,设法与有关系的材料建立联系。
如(2010年高考浙江文宗卷40題第2问)全国法律法规对行政裁量权规定了一定的范围和幅度,但有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执法标准,这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裁量权创造了条件。比如,道路交通法第99条规定:机动车行驶超速的罚款从200元到2000元,执法人员应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合理做出处罚。而在实践中,出现诸如本应罚300元,执法人员确因素质、心情等原因罚1000元的现象,群众对此不满。规范行政裁量权,为政府权力设限,增强政府公信力是我国政治体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主动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地方依法行政上了一个台阶,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做法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政府权威进一步提高。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地方政府对权力的自我限制的做法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提高了政府的权威的道理。
解析:给定原理的主观题,一般要求对所用原理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大体是要坚持三步走:
第一步,读透设问,明确给定原理。明确原理是什么,可以具体到哪一单元哪一课,全面准确地提取知识。此题要求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即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观点的内容,其观点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两个方面,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步,审读材料,理解材料的主旨。抓关键词和关键句子,与教材中的观点联系起来,对号入座,此题中的地方政府对行政裁量权的自我设限,缩小了行政裁量权的自由度,但增强了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在这里政府自我设限是条件,在这一个条件下政府的权威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提高,体现了矛盾的双方实现了转化。
第三步,整合思维过程作答。这里我们应注意两点:一是完整呈现原理内容,二是把观点与材料结合起来,避免只有知识没有材料或只有材料没有知识的现象。准确使用学术语言,文字要简洁,布局要合理,字迹要工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全面准确的表述,答案正确合理。
关键词: 高中政治 组合型选择题 材料型非选择题
一、组合型选择题的解法
(一)解题步骤
1.读懂题干,明确题干的中心意思,然后与教材中的原理相对照。如果考生在解题时只抓住其中的某一个词或某一句话而断章取义,结果就会因审题错误会把题做错。
2.分析设问在内容上的规定性,以便确定解题的范围,对选项做出正确的选择。学生在做题时主要看限定词,锁定范围。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要先搞定楚这道题考查的内容是教材中的哪一部分,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3.分析设问中的引导词,弄清题干设问的要求和指向。题干的引导词是指连接题干和题肢的句子。常见的引导语有“这说明”、“这表明”、“这体现”、“下列说法符合或不符合题意的有”、“由此可见”、“根本原因是”等分析时要抓住引导词,从而准确判断题干和题肢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取舍。
(二)解题方法
1.解等量选项选择题,适合用排除法。选择题设置的一般要求是题干决定题肢,题肢反映题干。解等量选项组合选择题,利用排除法比较简便,其方法是:在各项选项中,可通过分析,判断出一个或两个错误选项。如果在四个备选题肢中有一个或两个是含有错误选项的题肢,那么此题肢是错误的,应排除。
例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工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文化的特点与作用等知识,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对知识的恰当运用等能力。孟浩然的诗句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故①③④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不能说成是文人创造的,故②表述错误,运用排除法,把含有的②题肢排除,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
2.解不等量选项的组合选择题,适合用留同辨异法。与等量选项的组合选择题相比,不等量选项的组合选择题难度较大。其解法是:在多个小选项中,如果分析出其中一项是错误的,还剩下三个题肢乃无法确定正确答案,就可在剩下的几个题肢中继续排查。这时要注意把三个题肢中相同的选项保留下来,重点分析不同的那些选项是否正确或符合题意。
二、材料型非选择题的解法
(一)解题步骤与方法
1.先看问题,对于材料型的大题,学生最习惯首先看材料,其实先看题目比较好,先看题目再看材料,这样读材料才有针对性。问意义有“现实意义是什么”,问上述反映了什么现象或说明了什么道理等。读了这些问题之后,搞清楚问什么,再在材料中有针对性地看与此相关的重要话句。
2.慎审材料。(1)与材料的结合,在材料中有些话是无关紧要的,有些话是解题特别重要的,要区别对待,仔细研读重要的话句。解读与解题有关的话句,建立于我们所学知识之间的桥梁,这样才能做到知识结合材料。最好的做法是把材料语句通俗化,日常语言化,再思考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样比较容易建立材料与知识的桥梁关系。并且把思考到的知识迅速用笔记到草稿纸或直接写在材料相关的话语旁边,再次对此进行分析,看是否符合题意。否则,想一点写一点,读完材料想到的在写完一点再写时容易忘记,易犯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有可能再也想不起,且造成心理紧张以至于影响整个答卷。(2)对材料的利用,有些材料信息就是答题时要答的答案,只对材料语言进行总结概括。有些材料是表格或图示,要对其中的数据进行归纳和总结。有些材料只是引导我们回想课本知识。
3.进行解答。第一,把想到的知识与材料相结合,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切忌写得冗长繁杂,因为阅卷老师就是在看关键的知识点与材料结合如何。第二,注重表达,知识和材料的结合要自然、恰当,即语言表达要顺畅,不能写病句(病句包括语言运用错误和易错知识点的混淆),更不能用白话文(日常语言)表达意思。
(二)具体题型再显
这类适宜在读完题目时就弄清提问角度,想到与此有关的知识点,再进行材料的研读,设法与有关系的材料建立联系。
如(2010年高考浙江文宗卷40題第2问)全国法律法规对行政裁量权规定了一定的范围和幅度,但有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执法标准,这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裁量权创造了条件。比如,道路交通法第99条规定:机动车行驶超速的罚款从200元到2000元,执法人员应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合理做出处罚。而在实践中,出现诸如本应罚300元,执法人员确因素质、心情等原因罚1000元的现象,群众对此不满。规范行政裁量权,为政府权力设限,增强政府公信力是我国政治体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主动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地方依法行政上了一个台阶,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做法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政府权威进一步提高。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地方政府对权力的自我限制的做法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提高了政府的权威的道理。
解析:给定原理的主观题,一般要求对所用原理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大体是要坚持三步走:
第一步,读透设问,明确给定原理。明确原理是什么,可以具体到哪一单元哪一课,全面准确地提取知识。此题要求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即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观点的内容,其观点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两个方面,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步,审读材料,理解材料的主旨。抓关键词和关键句子,与教材中的观点联系起来,对号入座,此题中的地方政府对行政裁量权的自我设限,缩小了行政裁量权的自由度,但增强了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在这里政府自我设限是条件,在这一个条件下政府的权威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提高,体现了矛盾的双方实现了转化。
第三步,整合思维过程作答。这里我们应注意两点:一是完整呈现原理内容,二是把观点与材料结合起来,避免只有知识没有材料或只有材料没有知识的现象。准确使用学术语言,文字要简洁,布局要合理,字迹要工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全面准确的表述,答案正确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