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诵读走向知行合一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at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经典诵读成为一股影响中小学教育的潮流。当前,“读经运动”已由民间运动走向官方政策,成为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诉求。一般认为,经典诵读具有文化熏陶、智能训练和人格完善三大功能。[1]从学校教育出发,可能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经典诵读如何完整地发挥三大功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切实效果?尤其是人格完善的功能如何实现?经典承载的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等传统精神如何为学生所理解、认同、践履、笃行?笔者调研发现,经典诵读只有经过理解记诵、学问思辨、自我省察和事上磨练四个阶段,才会“化德性为力量”,对学生行为产生切实的影响。
  一、理解记诵
  南怀瑾先生曾说:记诵是旧教育常用的方式,在旧教育的理论上“有一种‘反刍’的妙用”,“因为从童年脑力健全、思想纯洁时开始注入这些经书诗文,虽然当时理解力不够,但一到了中年,从人生行为的日用上,和人事物理的经历体验上,便可发生如牛吃草的‘反刍’作用,重新细嚼,自然而然便有营养补益的用处了”[2]。记忆反刍常被用来支持无理解记忆,认为儿童背诵经典无需理解。的确,背诵经典对于儿童心智训练、记忆增强有积极作用。但不求甚解的记忆弊大于利。笔者曾跟踪过一些小学时接受过经典背诵教育的孩子,发现他们到了初中就因为缺乏“反刍”的寻回学习环境,因为没有及时而反复的回顾,所学的经典自然被遗忘了。可见,死记硬背的教育、被动的学习会让学生思维产生惰性,甚至走向反教育。在许多学校我们都可以看到,一年级学生整本背诵《大学》,尚能完成;二年级学生整本背诵《中庸》,就会被诸多“子曰”弄得头昏脑胀,难以继续进行。同样,《千字文》等经典也因其文字古奥,文意跳跃而让小学生大为挠头。
  当前,背诵经典影响儿童心智的实证研究相对空白,但来自第二语言习得专业的研究可供参考。一些研究表明:熟读背诵外语课文有利于提高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3]同样,理解记诵相对于机械记忆会发挥更好的智力训练功能。理解记诵使得经典所蕴含的多种信息,如文字符号、故事、史实等激活学生的头脑,在大脑中建立更为活跃的神经联系。访谈也表明,学生更喜欢理解记忆。他们普遍认为:“背是很枯燥无味的,但如果知道了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来背就容易一些。”“刚开始有点难,老师讲解后就易懂了。”在某些学校,每周通过开设一节经典讲解课,使记诵与理解交替进行,学生经过“感知记诵——教师讲解——理解记诵”三个阶段的学习,效果比较好。可见,要让经典发挥积极作用,必须抛弃对其死记硬背的膜拜态度,强调理解记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先自学感知,之后讲解,最后理解记诵。记诵的材料需精选经典,以《四书》等儒家经典为主,诸子百家为辅,次序则可以如朱熹之设想,先读“论”“孟”,次及诸经,然后看史[4];无需整本记忆,可以选择圈画最精彩词句,供学生记诵。
  二、学问思辨
  经典所承载的道德价值需要道德主体将抽象的精神与当前社会、个人生活产生联系。“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后,才能“笃行”。针对经典承载的价值观念进行学问思辨,能推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由浅层而深层、由抽象而具体、由零碎而整体的转变。王阳明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进行学问思辨,就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结合个人体察提出问题。之后,师生合作条分缕析,解疑释惑,以帮助学生获得真切笃实之知。
  笔者收集了一所学校“知行合一国学班”学生的学习心得。从中可以看出,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精神的智慧,与社会现实相结合,通过故事讲道理,非常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如“不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人”就引发了学生多方面的理解:“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地位、财富、学历不如自已而瞧不起他,或者不把他的话语当一回事,更不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的言论都认为是对的。”“不论是什么人,都能让我们学到东西,而有些很有知识的人或工作很好的人,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全对的,不能盲从。”可见,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是一致的、兼容的。
  “知行合一国学班”还创设了一条师生直接交流、对话的渠道。学生们真诚地向教师敞开心扉,提出了诸多困惑,涉及到交友、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思想认识等多个方面。如有的学生思考:真正的成功,到底是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还是拥有一颗仁德的心呢?乔布斯是否是君子呢?学生通过反思性学习,将国学经典与现实社会、个人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利用儒家经典的基本原理与精神对当前社会现象与生活实践进行反思,在师生论道对话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儒家精神的理解,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自我省察
  传统道德教育强调克己省察,注重道德主体对个人行为的自我反省与自我纠正。当前,使用功过格来要求学生反省一日得失比较常见。某校每晚要求学生花十分钟写功过格,围绕“日行一善、日行一恕、三省吾身”进行自我反省。笔者收集了此校五到八年级学生书写的323份功过格,并围绕功过格的使用对相关师生进行了访谈。访谈中,教师对于功过格的作用多持肯定态度。
  “学生不需写太多字,这是一种倾诉的方式,对话的方式、交流的方式,学生不会觉得是完成任来。老师的评语也很能鼓励学生,如‘老师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你’,并不像改作文的评语。”
  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明确表示喜欢与非常喜欢写功过格的比例为61.9%,但对于书写功过格的态度差异较大,一些学生说,“功过格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己”;另一些学生则认为“功过格没有存在的意义,写来写去每周都是那几件事”;还有一些同学则表示,“一开始做好事是为了写功过格,时间一长就成了习惯,会帮助身边同学”。
  从学生提交的功过格来看,“日行一善”完成情况相对比较好,周一至周五出现频次较多的善事为:“捡垃圾”“借东西给同学”“关水龙头”“扶摔倒的同学”等;“三省吾身”栏,学生主要反省自己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个人修养方面的过失,如学习不专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马虎、迟到、看书少、上课表现不好等。   “日行一恕”栏,则主要涉及在学校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在家里处理与兄弟姊妹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典型事例为:宽恕骂人行为或推拉碰撞误伤行为、不计较未按时归还物品行为或指责批评自己的人。总体来看,学生对于“恕”的理解相对较弱。
  研究发现,学生经历了不断学习适应、越写越好、越写越真实、越写越深刻的过程。随着活动的持续发展,变化不止发生在一个同学身上,若干个同学身上都会出现,他们的态度更加坦诚了,书写的内容也更加丰富生动了,对于自身生活和学习的反省更为深刻了,思考也更加深入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袒露胸怀,不对教师或同学设防;不是绞尽脑汁地写几件事,而是比较具体地写一件事情,从中或者领悟到人生道理,或者反省自己,或者感恩他人。
  上述研究表明,功过格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学生反思的工具,值得推广。
  四、事上磨练
  王阳明言:“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所谓“事上磨炼”,指在具体事务中锻炼自己的道德修养,反对离开具体事务,空谈道德。其目的在于达到“不动心”的境界,即无论遇到什么情况,能够始终保持内心的稳定、平和,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事上磨练的基本途径是:生活教育、家校合作、服务性学习。
  其一,从生活教育开始。学校要注重“洒扫、应对、进退”的生活教育,“洒扫、应对”是每日的基本生活劳动,学校应注重让学生养成自己叠被、打扫卫生、饭后擦桌等行为规范,帮助孩子养成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进退”,则要学习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教导学生懂得待人处事的礼节,在班级中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些学校倡导学生“日行一善”,有的学校设立爱心储蓄账户等,都是很好的引导学生求善行善的做法,发挥了传统德育中激励人向善的因素,强调人的自觉性,而避免将注意力放到学生行为的错误方面,避免了惩罚的泛滥。
  其二,注重家校合作。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行只有得到家长的支持与认可,才能持续深入。学校可利用“告家长书”“家长会””家长课堂”等渠道,向家长宣传传统文化教育,明白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另外,一些学校举行的“周行一孝”活动中,孩子为父母端上一杯水或给父母捶背,得到了学校与家长的表扬,从而形成一种正向的激励,激发学生把偶然的行为变成经常的习惯。长久下去,孩子会变得更加懂事,家长看到自己孩子身上所发生的变化,能够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好处,加深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与认同。布置“亲子共读经典”作业也能让学生跟家长一起接触传统文化,密切亲子关系。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家长对“周行一孝”和“亲子共读”教育方式支持度比较高:66.7%的家长认为“周行一孝”非常好;对于亲子共读,家长选择“好”和“非常好”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其三,开展服务学习。学生有着强烈的走出校园、服务社区的愿望,但遗憾的是,学校因为种种理由,往往没能提供充足的渠道,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和体验独立。如果将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就会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更强的文化支撑和更好的序列性。
  总之,经典诵读须得走向知行合一才能保持其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的精神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财贵.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人格完善——儿童经典诵读工程[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7(04): 20-24.
  [2]南怀瑾.亦新亦旧的一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81.
  [3]丁言仁,戚焱.背诵课文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J].外语界. 2001(05): 58-65.
  [4]张瑞幡.中国教育哲学史(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20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因此校园可以说是孕育文明的摇篮,文明校园建设是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历来为广大学校所重视。[1]而今,历史的车轮已经迈进新的时代,这要求学校紧跟时代大势,赋予文明校园建设以新的内容。为此,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新“文明校园”创建活動,通过实施“四个工程”,树立起了文明校园建设的新标杆。  一、“铸魂工程”,传承红色基因  当代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铸就的,因而
十多年来,福建运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发挥优势,积极 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取得显著的成就,全省开始形成了外向开拓、梯度推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有力地
期刊
期刊
自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颁布以后,全省各地市县、各部门重视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努力调整和改善我省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不合理状况,使我省产业结构出现
《中小学德育》(原《小学德育》)创刊三十年来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份有着鲜明实践风格的刊物.也正因为这份实践情怀,才让她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者中拥有了巨量的读者群和极高
<正>又是一年毕业季。又一批寒窗苦读十二年的莘莘学子即将步入梦寐以求的象牙塔,而在此之前,他们将拥有一个将近三个月的假期。高考后的这三个月可谓是孩子们的狂欢季:没有
期刊
横向经济联合是发展我省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我省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作为率先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不仅仅应对国际市场开放,还应包括对国内市场及省内各地区市场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