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0月23日至25日,资深合唱指挥艺术家、合唱艺术教育家吴灵芬教授来到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连续进行三天合唱艺术教学指导。在短暂的三天内,吴教授不辞辛劳,抓紧每一分钟为师生们讲授有关合唱的历史、现状及演唱实践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吴教授的授课方式生动新颖、深入浅出且信息量极大,教学极其严谨,细致到每一个音符强弱的细微变化、每一个字母归韵如何微妙。这些信息使哈师大音乐学院的师生们重新从根本上认识合唱的本质。那课堂里飘出清新的旋律与柔美的和声赶走了北方深秋的浮躁和寒冷,在人们心里撒下一缕缕音乐带来的温暖和安详。
我国的合唱事业从近代的“学堂乐歌”活动孕育、发展起来,经过了近百年的风雨洗礼,不断地受到人们的喜爱、欢迎,在这段岁月中,中国合唱事业也为中国文化不断向前迈进推波助澜。作为一种多声部的声乐表现形式,表现力多样化,使得它给予人们一种旋律美、复调美、节奏美和和声美的综合美感。合唱艺术具有多变的色彩和立体感,而由于它是由人声组成,所以更具有可调节性、亲切性和可参与性,而且近年来,也发挥着宣传政治经济文化,体现广大人民审美价值的功效,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合唱组的设立,完美结合了合唱艺术的大众化和专业化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从吴教授脸上的灿烂笑容可以看出我们取得的进步是喜人的,但她也表示中国合唱艺术的水平与欧洲和日本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此充满了忧虑。在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在她的博客中转载了吴教授的这样一段话“中国只有彻底学习五线谱,合唱的水平才会有质的提高:五线谱从视觉上就能给人一个高度、音程、声音调整、横向协作和纵向谐和的感官影响,是简谱无法做到的;而读谱准确是能唱好合唱的基本要求;可惜的是,像支持绍兴文理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教育系学生合唱团坚持合唱教育、严格训练读谱能力的领导在中国如此贫乏。真希望这些领导能有机会对教育部的有关领导讲讲他们的经验。”郑小瑛老师也在这些文字的下面添加了注解:“在有170多个国外合唱团参加的合唱活动中(郑先生所指的是在中国绍兴的中国合唱比赛),大家在一起学唱各国著名歌曲交流经验时,通用的都是五线谱,而大多数中国人却不识谱,完全无法融入通过歌声与世界各族人民交流感情的活动之中,只能在一边鼓掌傻笑。因此,学习五线谱,让中国人掌握一项比学会一门外语还要重要的与世界沟通的本领,应当尽早纳入国民音乐教育的小学教材之中”。吴教授从基础讲起合唱艺术和训练我们简单音程的辨识也能看出我们合唱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相对匮乏。在课堂中,她为我们作了一条富有趣味性的练习:五线谱中的五条线她只画出两条,在下面的那条线上画出一个音符做固定音,然后分别在上面的线上、和那条线上的间里,画出音符请同学视唱。比如:下方那条线上画出的音符做do,上方那条线上的音符便是mi,唱出的音程就是大三度,而那条上线上的间里所画出的音符就与固定音构成了纯四度。音程掌握熟练后,再加一条线,从下面的线到最上方之上的间里的音符最大可达六度。以此类推,最后画出全部五条线完成视唱音程练习。在实践过程中,唱三条线所涵盖的音程也就是六度音程之内的范围相对容易些,但当加画到第四线开始就有同学开始犹豫甚至是唱错音的问题出现。而纵向和声的精准配合应是每位合唱团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为此暴露出的问题提醒我们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
对合唱艺术历史的了解是每一个合唱指挥的必修功课,通过对作品创作所处时期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文化思潮,人民生活状态、政治氛围等方面的了解能够更清晰的还原作品的特征,同时,该作品创作者的有关资料也要加以了解,这样便能对作品的风格、处理方法的掌控做得更全面。读谱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合唱从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否则,当一些复杂的多声部合唱作品需要去演绎的时候,读谱能力的不足就是制约完成作品的最大障碍,在国外读懂总谱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指挥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这个能力才算有资格执起神圣的指挥棒。北京大学合唱队曾经以优异表现完成了一部十六声部的作品。作为合唱指挥只有对该作品每一个声部的旋律起伏,表情变化都要做到了如指掌,在排练、演出时才能将作品原型呈现。吴教授说:“当一个总谱呈现在指挥者的面前,在他的脑海中就该出现谱面陈述的音响。”对总谱的和声分析能力是认识总谱的关键之所在,吴教授从音乐学院附中开始就开始学习和声学,各种学派的和声研究她学习过三遍。她也表示学习和声不可以死学知识,要把作过的和声习题都用钢琴弹奏一遍,才能达到学以致用。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宗教音乐的合唱艺术,发展至今已近千年。而像奥尔加农、第斯康特这些虔诚的旋律经过了时间的长河仍涤荡在人们心灵深处净化我们的灵魂,又恰恰是这些简单的、以级进为主的优美线条和古老的拉丁唱词构成我们合唱艺术的基础。吴灵芬教授的这次到来不但讲授了丰富的合唱知识,而且带来了珍贵的,极具文献价值的文字、乐谱材料。包括文艺复兴晚期帕莱斯特里那的复调作品、数十条包括莫扎特所作卡农练习曲,以及圣桑的一些合唱作品等上百条练习曲。在讲解的过程中,吴灵芬教授将欧洲文字大致的演变趋势做了讲解,着重讲解拉丁文唱词的拼读规律,每一组元音和辅音的组合都有其特有的音乐意义。元音和辅音的时值比例,清辅音与浊辅音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等等专业性极强的问题在吴教授条理清晰的讲述下都被同学们所了解和吸收。吴教授在学术上非常严谨,即使一些不发音的母音她也要求学生们严格做出口型从而交待该音的时值,比如在帕莱斯特里那的作品《SICUT CERVUS》的一个单词“aquanrum”中“m”的发音极其微弱到接近于没有,但是仍要完成发音动作,很多人演唱该作品就容易将“m”疏忽掉而不唱,在西方作品的唱词中经常会有这类词汇,如果不严格按照其发音方法,很容易产生歧义,使作品完成的质量大打折扣。“卡农轮唱曲”是合唱团非常重要的训练和演出素材,所谓“卡农”(英文Canon,德文Kanon)源于13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代,是先后唱同一曲调之复调歌曲。为了使让同学们了解卡农的精髓,吴教授仅写出了四行,每行由四个音符组成的简单旋律,然后让各个声部先后唱出旋律。那些看似单调了音符,一旦经过轮唱就发成了奇妙的化学变化成为一首既具实践价值又极具可听性的练习素材。当把这些音符落实成文字,就会发现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简单旋律里面确实极其严格的对位手法,每一瞬间立体的流动都老师严格的推敲,这都无疑是经过长久的理论学习和演唱实践所得之果实。
对德国合唱教育有很大贡献的指挥家Eberhard Schwicherath曾说:“每一位合唱指挥家必须是一位好的音乐家、好的歌唱家、而且是一位好的语言学家。”由此可见,合唱指挥者在后天所需要学习的范围很广。而我国目前经过真正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只能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即使是在专业音乐院校。因此,合唱人才的培养便是推动合唱事业继续蓬勃辉 煌的基础。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合唱与指挥”课程是培养合唱指挥人才的主要手段,高等师范院校亦是培养中小学合唱教学的基地。“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开设成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必须课程更是理所当然。然而从目前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及中小学合唱开展的状况看来,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的学校本身对此类课程重视的程度不够,课程的开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以及教材的选用等诸多方面的不科学性都成为制约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发展的不利因素,从而导致了合唱人才的青黄不接。吴教授说:“教育部曾经在1998年曾经公布过全国有16万4千多的音乐教师需要补习合唱指挥课程,而在前年在杭州的高教系统,也就是师范院校开过的研讨会时杨鸿年先生公布需要补合唱指挥课程的教师已经增长到20几万,这说明这十年以来真正的合唱指挥课程还没有真真正正的得到人们的重视完全普及。目前的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开设大多只是在形式上恶补,没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演唱实践当中这样的基础开始。幸好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系的专业教学大纲上规定“视唱”、“重唱”、“合唱”是必修的主要课程课程。因此,要搞好合唱艺术,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时间坚持不懈全面系统地学习有关合唱指挥的系列课程,才有可能为普及、提高我国合唱水平输送更多的人才。
在合唱艺术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些队伍扮演着领跑员的角色,在近些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一些国内外重大的演出、比赛中得到嘉奖。但是在这些荣誉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我国合唱事业发展的因素。比如一些团体为了取得荣誉,渴望从表面上,用最直观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能力、价值,就是去参加比赛,这些为了比赛而比赛的合唱团体。这样难免有些急功近利,在比赛将近时大密度的练习、实践,细致到合唱团员每名合唱队员声音、哪怕是表情动作上一丁点的变化,从而将合唱对每个队员声音、表情的控制到“量”化(近似于以数字计算的方式变现音乐),数年只练习几首固定曲目。_些合唱队近似功利化的从事合唱艺术,没有认识到比赛仅仅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呈现给人们歌唱性、艺术性好的作品,能够让人们遇见眼前一亮,并最终被接受、传唱的作品才是比赛的真正目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便是对像吴教授这样的优秀合唱教育家教育方式的形容,但这不只是需要吴灵芬教授、杨鸿年教授仅仅几个人的努力就能够完成的事业。合唱事业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输入,需要一批批源源不断的专业能力过硬的年轻合唱艺术家、教育家出现,只有在正确、科学的教育方式环境之下,与学生刻苦、且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方式相结合,才能为我国的合唱事业走的更远铺平道路。这不只需要几年的光阴就能走完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皆应上下而求索!
我国的合唱事业从近代的“学堂乐歌”活动孕育、发展起来,经过了近百年的风雨洗礼,不断地受到人们的喜爱、欢迎,在这段岁月中,中国合唱事业也为中国文化不断向前迈进推波助澜。作为一种多声部的声乐表现形式,表现力多样化,使得它给予人们一种旋律美、复调美、节奏美和和声美的综合美感。合唱艺术具有多变的色彩和立体感,而由于它是由人声组成,所以更具有可调节性、亲切性和可参与性,而且近年来,也发挥着宣传政治经济文化,体现广大人民审美价值的功效,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合唱组的设立,完美结合了合唱艺术的大众化和专业化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从吴教授脸上的灿烂笑容可以看出我们取得的进步是喜人的,但她也表示中国合唱艺术的水平与欧洲和日本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此充满了忧虑。在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在她的博客中转载了吴教授的这样一段话“中国只有彻底学习五线谱,合唱的水平才会有质的提高:五线谱从视觉上就能给人一个高度、音程、声音调整、横向协作和纵向谐和的感官影响,是简谱无法做到的;而读谱准确是能唱好合唱的基本要求;可惜的是,像支持绍兴文理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教育系学生合唱团坚持合唱教育、严格训练读谱能力的领导在中国如此贫乏。真希望这些领导能有机会对教育部的有关领导讲讲他们的经验。”郑小瑛老师也在这些文字的下面添加了注解:“在有170多个国外合唱团参加的合唱活动中(郑先生所指的是在中国绍兴的中国合唱比赛),大家在一起学唱各国著名歌曲交流经验时,通用的都是五线谱,而大多数中国人却不识谱,完全无法融入通过歌声与世界各族人民交流感情的活动之中,只能在一边鼓掌傻笑。因此,学习五线谱,让中国人掌握一项比学会一门外语还要重要的与世界沟通的本领,应当尽早纳入国民音乐教育的小学教材之中”。吴教授从基础讲起合唱艺术和训练我们简单音程的辨识也能看出我们合唱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相对匮乏。在课堂中,她为我们作了一条富有趣味性的练习:五线谱中的五条线她只画出两条,在下面的那条线上画出一个音符做固定音,然后分别在上面的线上、和那条线上的间里,画出音符请同学视唱。比如:下方那条线上画出的音符做do,上方那条线上的音符便是mi,唱出的音程就是大三度,而那条上线上的间里所画出的音符就与固定音构成了纯四度。音程掌握熟练后,再加一条线,从下面的线到最上方之上的间里的音符最大可达六度。以此类推,最后画出全部五条线完成视唱音程练习。在实践过程中,唱三条线所涵盖的音程也就是六度音程之内的范围相对容易些,但当加画到第四线开始就有同学开始犹豫甚至是唱错音的问题出现。而纵向和声的精准配合应是每位合唱团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为此暴露出的问题提醒我们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
对合唱艺术历史的了解是每一个合唱指挥的必修功课,通过对作品创作所处时期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文化思潮,人民生活状态、政治氛围等方面的了解能够更清晰的还原作品的特征,同时,该作品创作者的有关资料也要加以了解,这样便能对作品的风格、处理方法的掌控做得更全面。读谱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合唱从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否则,当一些复杂的多声部合唱作品需要去演绎的时候,读谱能力的不足就是制约完成作品的最大障碍,在国外读懂总谱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指挥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这个能力才算有资格执起神圣的指挥棒。北京大学合唱队曾经以优异表现完成了一部十六声部的作品。作为合唱指挥只有对该作品每一个声部的旋律起伏,表情变化都要做到了如指掌,在排练、演出时才能将作品原型呈现。吴教授说:“当一个总谱呈现在指挥者的面前,在他的脑海中就该出现谱面陈述的音响。”对总谱的和声分析能力是认识总谱的关键之所在,吴教授从音乐学院附中开始就开始学习和声学,各种学派的和声研究她学习过三遍。她也表示学习和声不可以死学知识,要把作过的和声习题都用钢琴弹奏一遍,才能达到学以致用。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宗教音乐的合唱艺术,发展至今已近千年。而像奥尔加农、第斯康特这些虔诚的旋律经过了时间的长河仍涤荡在人们心灵深处净化我们的灵魂,又恰恰是这些简单的、以级进为主的优美线条和古老的拉丁唱词构成我们合唱艺术的基础。吴灵芬教授的这次到来不但讲授了丰富的合唱知识,而且带来了珍贵的,极具文献价值的文字、乐谱材料。包括文艺复兴晚期帕莱斯特里那的复调作品、数十条包括莫扎特所作卡农练习曲,以及圣桑的一些合唱作品等上百条练习曲。在讲解的过程中,吴灵芬教授将欧洲文字大致的演变趋势做了讲解,着重讲解拉丁文唱词的拼读规律,每一组元音和辅音的组合都有其特有的音乐意义。元音和辅音的时值比例,清辅音与浊辅音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等等专业性极强的问题在吴教授条理清晰的讲述下都被同学们所了解和吸收。吴教授在学术上非常严谨,即使一些不发音的母音她也要求学生们严格做出口型从而交待该音的时值,比如在帕莱斯特里那的作品《SICUT CERVUS》的一个单词“aquanrum”中“m”的发音极其微弱到接近于没有,但是仍要完成发音动作,很多人演唱该作品就容易将“m”疏忽掉而不唱,在西方作品的唱词中经常会有这类词汇,如果不严格按照其发音方法,很容易产生歧义,使作品完成的质量大打折扣。“卡农轮唱曲”是合唱团非常重要的训练和演出素材,所谓“卡农”(英文Canon,德文Kanon)源于13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代,是先后唱同一曲调之复调歌曲。为了使让同学们了解卡农的精髓,吴教授仅写出了四行,每行由四个音符组成的简单旋律,然后让各个声部先后唱出旋律。那些看似单调了音符,一旦经过轮唱就发成了奇妙的化学变化成为一首既具实践价值又极具可听性的练习素材。当把这些音符落实成文字,就会发现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简单旋律里面确实极其严格的对位手法,每一瞬间立体的流动都老师严格的推敲,这都无疑是经过长久的理论学习和演唱实践所得之果实。
对德国合唱教育有很大贡献的指挥家Eberhard Schwicherath曾说:“每一位合唱指挥家必须是一位好的音乐家、好的歌唱家、而且是一位好的语言学家。”由此可见,合唱指挥者在后天所需要学习的范围很广。而我国目前经过真正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只能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即使是在专业音乐院校。因此,合唱人才的培养便是推动合唱事业继续蓬勃辉 煌的基础。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合唱与指挥”课程是培养合唱指挥人才的主要手段,高等师范院校亦是培养中小学合唱教学的基地。“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开设成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必须课程更是理所当然。然而从目前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及中小学合唱开展的状况看来,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的学校本身对此类课程重视的程度不够,课程的开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以及教材的选用等诸多方面的不科学性都成为制约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发展的不利因素,从而导致了合唱人才的青黄不接。吴教授说:“教育部曾经在1998年曾经公布过全国有16万4千多的音乐教师需要补习合唱指挥课程,而在前年在杭州的高教系统,也就是师范院校开过的研讨会时杨鸿年先生公布需要补合唱指挥课程的教师已经增长到20几万,这说明这十年以来真正的合唱指挥课程还没有真真正正的得到人们的重视完全普及。目前的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的开设大多只是在形式上恶补,没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演唱实践当中这样的基础开始。幸好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系的专业教学大纲上规定“视唱”、“重唱”、“合唱”是必修的主要课程课程。因此,要搞好合唱艺术,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时间坚持不懈全面系统地学习有关合唱指挥的系列课程,才有可能为普及、提高我国合唱水平输送更多的人才。
在合唱艺术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些队伍扮演着领跑员的角色,在近些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一些国内外重大的演出、比赛中得到嘉奖。但是在这些荣誉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我国合唱事业发展的因素。比如一些团体为了取得荣誉,渴望从表面上,用最直观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能力、价值,就是去参加比赛,这些为了比赛而比赛的合唱团体。这样难免有些急功近利,在比赛将近时大密度的练习、实践,细致到合唱团员每名合唱队员声音、哪怕是表情动作上一丁点的变化,从而将合唱对每个队员声音、表情的控制到“量”化(近似于以数字计算的方式变现音乐),数年只练习几首固定曲目。_些合唱队近似功利化的从事合唱艺术,没有认识到比赛仅仅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呈现给人们歌唱性、艺术性好的作品,能够让人们遇见眼前一亮,并最终被接受、传唱的作品才是比赛的真正目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便是对像吴教授这样的优秀合唱教育家教育方式的形容,但这不只是需要吴灵芬教授、杨鸿年教授仅仅几个人的努力就能够完成的事业。合唱事业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输入,需要一批批源源不断的专业能力过硬的年轻合唱艺术家、教育家出现,只有在正确、科学的教育方式环境之下,与学生刻苦、且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方式相结合,才能为我国的合唱事业走的更远铺平道路。这不只需要几年的光阴就能走完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皆应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