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学校和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把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一、校领导班子要营造和谐教育氛围
目前校领导的内部管理方式是学校对教师实行线型垂直管理。这主要是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一是来自世袭制的父传子校长(这种现象民营学校较多出现),缺少群众基础,没有权威性,善于发号施令,自以为是,矛盾突出;二是学校内部提升的校长,不能一视同仁,搞小圈子,没有凝聚力,缺少人性,管理机制不到位,造成和谐的障碍;三是上级主管部门派来的校领导,缺少深入了解情况,主观武断,自我封闭管理,没有管理学校的基础;四是招聘人校的“竞争”者、“领导精英”来校三把火,缺少长期办学的策略和实施方针,一般不能维持下去,给学校发展带来诸多困难。
由于校长和领导的艺术水平不够,促进学校的和谐氛围遇到种种障碍。办学校,就是要办成一种和谐的氛围,氛围是无价值的。学校的人际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工作效能。有的校领导不经调查研究,与教师和职工吵架,喜欢听取歪曲事实的小报告,伤了对方的感情与自尊心,破坏了和谐的氛围。学校要建立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一项基础工程。校长要善于成为教师和职工的合作伙伴、知心朋友和同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做到少一点指责,多一份关心;少一份强制,多一份尊重;少一点疑神疑鬼,多一份信任;少一点不合理限制,多一份人性。对退休老教职员工,不仅要厚爱他们,而且要善待他们,尊重他们的奉献。校长应经常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构建具有和谐氛围的平台。
校长不能把教师看成是“支配”与“服从”的关系,而要彻底改变权力支配和硬性服从的“家长制”管理方式,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充分尊重教师、相信教师。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智能库。校长要开发他们的潜能智慧,激活每个人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民主参与管理意识,使他们树立整体和谐温馨氛围的精神,推进教育发展。
二、和谐教育应关注人的价值,促进多方面共同发展
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这些观点早已形成,是教育者的共识。和谐教育倡导关注人的价值的理念,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观。我们奉行的教育是人的生命教育;是促进入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促进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甚至是每一位家长及社区成员发展的教育。创建和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教育不是手段,更不是用权力去做的,应该是真诚的。目前许多学校设有教学科研室和教学研究室,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以教研室为实体,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协作。但是有的学校等于空设,因为没有发挥出同伴相助、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效能。教学科研室与教学研究室的关系没有协调好,分工也不明确。“校报”能挖掘教师创新的潜能,便于老师间进行交流,但有些文章滥竽充数,缺少权威性,故而应重在质量而不是数量,有的学校评聘教师,单凭个人关系,造成教师队伍质量下降,形成只进不退的恶性循环。有的教师晋级,单凭文章多少,而不是看他课堂教学是否有创新,教学态度、质量如何。新教师与老教师之间,新教师与新教师之间,“同行是对头”、“业务封闭”、“专业保守”等自私狭隘观念,在教育领域内不断滋生。某些学校里的业务“拔尖”的教师,怕别人超越自己,视别人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教师之间失却了真诚,人际关系严重扭曲了,教师合作关系被架空了,于是学校内部形成了业务上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不良氛围。这是由于领导班子管理不当,管理机制不到位,已经成为教师真诚协作和谐的障碍,成为教师“业务观错位、业务上形成壁垒”的主要病根。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到“理念决定方向;机制决定成败”这条真理。
有些学校对退休老教师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理解反差很大。有的老教师认为老有所为,发挥余热,无为则无乐,乐才能身心健康。有的教师退下来,在学术上和社会上还有一定影响,但是校领导认为他们退休了,懒得再管学校的事情,也就忽略了他们的这股教育力量。其实校长对退休教职工关心,不应该单纯是生活上的关心,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让他们自愿发挥余热。
三、学校应致力建立和谐、人性化的环境
校长是一校之长,是学校的“灵魂和形象”。学校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从“人”的角度管理学校,就要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用暗示拉动教师的心弦,用激励鼓动教师的心弦,用赞美激荡教师的心弦,使每位教师都充分发挥才能,开发每位教师的潜智,激活每位教师的创造力,开创教育教学新论坛,鼓励教师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想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献计献策,为学校作出贡献。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和关键的要素,有着极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因此,学校要提供和谐氛围的环境,满足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职业的定位,就是助人性、内隐性、自主性,形成同伴、理解、信任和合作的氛围,组建围绕协作创新的教师队伍。校领导听取他们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使他们获得心理投入的体验,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之中。
一、校领导班子要营造和谐教育氛围
目前校领导的内部管理方式是学校对教师实行线型垂直管理。这主要是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一是来自世袭制的父传子校长(这种现象民营学校较多出现),缺少群众基础,没有权威性,善于发号施令,自以为是,矛盾突出;二是学校内部提升的校长,不能一视同仁,搞小圈子,没有凝聚力,缺少人性,管理机制不到位,造成和谐的障碍;三是上级主管部门派来的校领导,缺少深入了解情况,主观武断,自我封闭管理,没有管理学校的基础;四是招聘人校的“竞争”者、“领导精英”来校三把火,缺少长期办学的策略和实施方针,一般不能维持下去,给学校发展带来诸多困难。
由于校长和领导的艺术水平不够,促进学校的和谐氛围遇到种种障碍。办学校,就是要办成一种和谐的氛围,氛围是无价值的。学校的人际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工作效能。有的校领导不经调查研究,与教师和职工吵架,喜欢听取歪曲事实的小报告,伤了对方的感情与自尊心,破坏了和谐的氛围。学校要建立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一项基础工程。校长要善于成为教师和职工的合作伙伴、知心朋友和同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做到少一点指责,多一份关心;少一份强制,多一份尊重;少一点疑神疑鬼,多一份信任;少一点不合理限制,多一份人性。对退休老教职员工,不仅要厚爱他们,而且要善待他们,尊重他们的奉献。校长应经常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构建具有和谐氛围的平台。
校长不能把教师看成是“支配”与“服从”的关系,而要彻底改变权力支配和硬性服从的“家长制”管理方式,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充分尊重教师、相信教师。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智能库。校长要开发他们的潜能智慧,激活每个人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民主参与管理意识,使他们树立整体和谐温馨氛围的精神,推进教育发展。
二、和谐教育应关注人的价值,促进多方面共同发展
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这些观点早已形成,是教育者的共识。和谐教育倡导关注人的价值的理念,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观。我们奉行的教育是人的生命教育;是促进入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促进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甚至是每一位家长及社区成员发展的教育。创建和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教育不是手段,更不是用权力去做的,应该是真诚的。目前许多学校设有教学科研室和教学研究室,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以教研室为实体,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协作。但是有的学校等于空设,因为没有发挥出同伴相助、共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效能。教学科研室与教学研究室的关系没有协调好,分工也不明确。“校报”能挖掘教师创新的潜能,便于老师间进行交流,但有些文章滥竽充数,缺少权威性,故而应重在质量而不是数量,有的学校评聘教师,单凭个人关系,造成教师队伍质量下降,形成只进不退的恶性循环。有的教师晋级,单凭文章多少,而不是看他课堂教学是否有创新,教学态度、质量如何。新教师与老教师之间,新教师与新教师之间,“同行是对头”、“业务封闭”、“专业保守”等自私狭隘观念,在教育领域内不断滋生。某些学校里的业务“拔尖”的教师,怕别人超越自己,视别人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教师之间失却了真诚,人际关系严重扭曲了,教师合作关系被架空了,于是学校内部形成了业务上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不良氛围。这是由于领导班子管理不当,管理机制不到位,已经成为教师真诚协作和谐的障碍,成为教师“业务观错位、业务上形成壁垒”的主要病根。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到“理念决定方向;机制决定成败”这条真理。
有些学校对退休老教师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理解反差很大。有的老教师认为老有所为,发挥余热,无为则无乐,乐才能身心健康。有的教师退下来,在学术上和社会上还有一定影响,但是校领导认为他们退休了,懒得再管学校的事情,也就忽略了他们的这股教育力量。其实校长对退休教职工关心,不应该单纯是生活上的关心,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让他们自愿发挥余热。
三、学校应致力建立和谐、人性化的环境
校长是一校之长,是学校的“灵魂和形象”。学校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从“人”的角度管理学校,就要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用暗示拉动教师的心弦,用激励鼓动教师的心弦,用赞美激荡教师的心弦,使每位教师都充分发挥才能,开发每位教师的潜智,激活每位教师的创造力,开创教育教学新论坛,鼓励教师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想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献计献策,为学校作出贡献。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最为活跃和关键的要素,有着极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因此,学校要提供和谐氛围的环境,满足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职业的定位,就是助人性、内隐性、自主性,形成同伴、理解、信任和合作的氛围,组建围绕协作创新的教师队伍。校领导听取他们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使他们获得心理投入的体验,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建和谐校园的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