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变革下的信息生产困境与突破研究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n456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智媒+新闻”与“互联网+新闻”业务的发展,大数据技术推动的个性化信息分发等全新的信息生产格局,促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加速转型发展。媒体与社会之间、媒体与政府之间、媒体与媒体之间、媒体与受众之间要加强合作,快速适应新的传播生态格局。
  关键词:数据新闻;媒体生产;流程变革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026-03
  机器人新闻写作、“AR/VR/MR+新闻”“大数据+新闻”等全新的新闻信息生产方式正在改变当下新闻内容生产流程和内容呈现生态。新技术在给媒体生产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深度数据挖掘与用户隐私边界问题、机器人新闻生产与新闻工作者角色退位问题、新媒体赋权网民与舆论不理性问题、个性化推荐与“信息茧房”问题等。媒体机构如何在新闻生产力大变革背景下始终保持与用户频繁且良好的互动,实现新闻内容生产效率最大化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研究。
  一、大数据与信息生产交互之思
  5G时代的高容量意味着接入各种各样信息的传感器会越来越多,一个结果就是传感器会成为社会传播中最重要的一个信息来源和信息生产者。当传感器无处不在、全时在线的时候就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大量的数据会对整个新闻传播实践流程和价值发生进行数字化、数据化的全新改造[1]。5G技术对于新闻传媒业而言到底是更好的传媒业还是更坏的传媒业并不取决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人类怎么驾驭技术,让技术为人所用。5G的大容量特征让数据收集平台对用户个人信息数据的收集量剧增,随之而来的是数据的深度挖掘与用户隐私边界相冲突的问题。
  (一)精准受众、定制内容与“密友”媒体
  大数据对于新闻媒体精准受众和新闻分发“预先选择个性化”有极大的帮助——提供“个人日报”式的定制化服务使机器可以遵照算法逻辑,从海量信息中选择适合的信息完成个性化推荐,此为“预先选择个性化”[2]。大数据平台对用户展开持续的数据收集,进行数据存储后展开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描绘出基于用户个人的偏好画像,媒体基于此精准定位受众,在新信息分发时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进行信息分类投放,实现“预先选择个性化”。“协同过滤”技术也基于大数据得到发展,“协同过滤”是利用一群特征相似的群体推荐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即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接收到推荐信息的个人再通过给予一定的态度表达,如迅速划过该信息以表达对此信息不感兴趣的态度,达到信息过滤的目的,进而帮助别人筛选信息。用户付出个人信息不是无偿的,如算法推荐和协同推荐技术下的信息推送极大限度地节约了用户对感兴趣内容的找寻时间。大数据平台对用户广泛而深入的数据收集,以及人工智能实时分析并记录用户媒介使用情况的反馈数据,有利于媒体平台作出战略性信息传播策略以及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播应对与调整。这种基于用户个人数据而产生的“个人日报”式的新闻信息生产容易让受众对媒介产生情感依赖,媒体知晓用户对什么信息最感兴趣,用户在关注什么信息,会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用户心情并推送定制化信息,媒体知用户所知、想用户所想、解用户之忧,媒体就像用户的挚友一样关注和了解他们,甚至比挚友更懂用户。
  (二)大数据与个体隐私化戈之道
  大数据与用户隐私之间的矛盾从数据爬虫技术伊始就存在。一款APP使用的人数多、知名度高,用户常会默认这款APP是安全的,相关使用条款无须再认真阅读。多数用户将APP使用条款阅读的责任寄托在他人身上,用户隐私的适当让渡并不意味着用户可以降低对自我隐私的重视程度。媒介使用信任情感的产生其实是一种从众的模仿心理,加布里埃尔·塔尔德认为“文明正在参与这个普遍的均衡趋势,是否就揭示不同文明正在走向一個共同的极端呢?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因为这个趋势显然是由于一种文明淹没了大量初始的文明,这种占上风的文明滔滔洪流掀起的水波就是不断扩大的模仿圆环”[3]。用户集体性放宽对媒介使用的心理防线成了用户数据被肆意挖掘的主要原因之一。
  解决大数据挖掘与个人隐私边界问题应从用户、大数据机构平台、媒体机构、政府四个主体层面展开。首先,用户不能将隐私权托付于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涉及个人信息授权时务必仔细阅读条例条款,提高个人隐私安全保护意识,加强个人媒介使用素养;其次,大数据平台要恪守职业道德,在收集除“明显可公开数据”之外的数据时应遵循“用户知情授权”原则,对于无意收集但不宜公开的用户数据绝对保密;再次,各大媒体要遵循信息生产工作制度,恪守新闻从业人员道德规范,尊重用户隐私,谨慎使用大数据平台提供的用户信息数据;最后,立法机构、行政机构要制定针对用户数据保护的法律法规,用实实在在的制度规范各机构对于用户数据的操作,让公众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
  二、科技生产力与信息生产交互之变
  从手抄报到印刷报再到广播电视、互联网络、手机电脑、人工智能、机器人写作,新闻媒体从纸媒到智媒、信息采集从人工采集到数据自动挖掘分析、信息内容生产从人力编辑到机器人写作、信息传递从邮差到实时更新等一系列信息生产发展都在一次次的技术变革中重构。
  (一)信息采集之变:从人工采集到数据爬虫与自动分析
  以往信息获取常见的几种方式有群众投稿、记者深入社会采风、人力下的社会热点监测与舆情分析等,当下的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实时数据监测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节约了人力资源。数据爬虫技术对用户数据的挖掘增加了所得数据理性,人工智能技术的自动化数据分析提升了数据精准度。用户具有极强的个人主观能动性,他们的喜好在泛信息时代是不停变化的,纯人力无法做到对用户信息点击与搜索的实时追踪和分析,然而大数据与数据爬虫技术却可以做到在新闻信息生产需要用户最新数据时及时提供最新数据。机器人自主学习与深度学习数据处理技术,加之人力对于信息生产活动的帮助,信息采集活动将会更加及时和贴近社会热点。   (二)信息生产之变:从纯人工写作到AI与记者融合信息生产
  机器人写作和AI(人工智能)主播播报新闻在当下十分流行,AI写作给信息生产行业提供了不少便利,节约了信息生产的时间成本,自动化分析与数据的精准让新闻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都得到了增强。机器人写作目前主要被应用于一些硬新闻和数据类信息的写作报道,如股市实时动态、体育赛事结果、地震等自然灾害等,一些富有主观感情色彩的信息生产主力军依然是专业的信息写作者。AI与人力分工合作进行信息生产,既减轻了人工信息生产者的压力,也提高了新闻写作的速度和精准度。技术和人力深度融合的信息生产有利于信息生产活动朝着及时、精准、客观、理性且富有温度的方向前进。
  (三)信息呈现之变:从单一媒介呈现到“三R技术”与“在地感”
  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技术在新闻生产活动中的应用给予了人们全新的信息享用体验。媒体进行信息生产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尽可能全面地建构出事发现场的虚拟情景,让用户更客观真实地了解新闻事件本身,让用户在获取新闻信息时充满“在场感”,有效缓解了新闻媒体报道新闻的部分真实与事件追踪报道不及时导致的受众对新闻事件的错误解读的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具有难以预料、事发紧急、危害性大、波及范围广、发展态势难控制等特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媒体成为传递信息的主渠道,及时传递最新疫情信息以缓解公众对此次突发疫情的恐惧感,及时向公众科普如何有效预防新冠肺炎,及时传递钟南山等权威专家的言论辟谣虚假信息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媒体24小时的直播伴随下建成,网友们亲切地称自己观看“二山”建设的直播行为是“云监工”,亲眼见证“二山”从无到有让网友们充满了抗击疫情的参与感,充满了对战胜疫情的个人付出感和成就感。
  (四)信息分发之变:从广而告之到“算法推荐”与“协同推荐”交合信息传递
  传统的媒体报道重点在于追求报道面,如今的媒体报道不仅追求报道面,还追求个性化的信息分发。媒体个性化推荐将会导致用户视野变窄以及产生个人“信息茧房”的说法是不严谨的,算法推荐和协同推荐交合信息传递技术不会形成实质性的“信息牢笼”。对于一些老年人群体来说,在互联网横行的时代媒体根据个人信息获取偏好推送信息更便于他们对于新闻信息的获取,与时代接轨,与社会动向链接。“个人日报”式新闻生产是基于用户个人频繁操作而得出的,将用户自主行为与“信息茧房”勾连在一起是对用户自主行为的否定。用户在获得信息后如果对推送的信息不满意,其浏览时间会大幅降低,甚至不会点开该条推送,数据收集后台通过用户阅读时间数据对比发现用户信息阅读行为有变,媒体信息推送也会随之而改变。用户对于推送的信息有兴趣会进一步深度阅读新闻、延展性阅读新聞或者自主寻找相关新闻报道。媒体不是仅推送根据用户数据推算出来的个性化信息,也会推荐并非纯基于用户喜好的信息,比如协同推荐,类似这类信息推荐方式会拓宽用户信息视野。
  (五)用户反馈信息收集之变:从信息发出即结束到AI实时收集用户反馈数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全媒体”的概念,其中全程媒体的“全程”意味着新闻媒体新闻信息生产活动要全方位、全流程,不仅要报道新闻也要收集新闻报道结束后用户的反馈信息,AI可以做到反馈数据收集的24小时不间断。新闻工作者与AI互利共生、通力合作,发挥二者的突出优势达到“1+1>2”的效果是王道。首先,在人机伦理上,机器永远不会被允许失控于人类,AI自动数据挖掘技术以及深度学习仍然基于人类编写的程序,AI永远只是人类运营社会谋求人类发展的辅助手段之一;其次,机器的新闻生产再精确、再及时,没有温度的叙事、不合逻辑的表达以及没有“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支撑写出来的新闻是不受公众欢迎的。
  三、新生产关系对信息生产业的重构
  网络平台使用的匿名性特征以及网民法不责众的心理让意见的发表更加情绪化,“沉默的螺旋”现象在人人皆能发言的时代依然存在。媒介生态圈的重构需要对媒介使用主体加以教育和引导,如在允许网民使用评论功能前设置题目用以考核网民是否具有理性使用评论功能的素质,不定期对用户进行媒介使用教育,拓宽用户的媒介使用视野,对于网络上的非法言论予以适当惩罚等。政府以及各媒体平台把握规则制定的度很重要,对网民互联网使用相关权力在放权的同时又要加以限制;媒体平台要同公众、政府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参与新媒介生态圈的重建工作。
  (一)“赋权”与“解构”
  传统媒体信息生产程序严格,信息生产者都是专业的信息工作者。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平台媒体、社交媒体以及自媒体的开始兴起,舆论空间和信息生产格局都在发生改变。在网络舆情“自由意见市场”中,各种信息情绪、态度和意见就会被不断地传播、交流和碰撞,或者出现消亡以及进一步的扩散,最终形成关于某种社会现象的网络舆情[4]。UGC(用户生成内容)解构了传统的信息生产格局,信息传播工作不再是专业媒体独有,互联网“赋权”让每一位网民都拥有自己的“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二)“内争”与“外乱”
  自媒体与用户交流互动的平等直接、及时密切的特征使自媒体在用户媒介偏向、用户数据获取以及用户黏性维持上相较于严肃的主流媒体而言更具优势。主流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党和人民对某一事件的态度,主流媒体应当坚持以高质量新闻报道为目标,不为追求盈利而起“内讧”。互联网络尤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信息的国际化传播成为常态,媒体正处于对内要进行生存竞争,对外要抗击文化侵害的“内争”与“外乱”之中。媒体对内要不忘初心,牢记媒体工作的使命,与同行之间展开良性竞争;对外,要将眼光放在抵抗外来文化恶意侵入上,放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要勇担时代大任。
  (三)媒介生态格局的破圈与重构   “媒介生态”指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自身构成要素之间、媒介群落之间、媒介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及相对平衡“结构状态”[5]。自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媒体、传统媒体共同处于这个庞大的媒介生态圈中,社交媒体及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和壮大打破了旧有的媒体生态圈,即只有媒体机构才能利用媒介发声的传播格局不复存在。互联网“赋权”让每一位网民都有机会成立独立的个人“电台”,媒介的使用主体发生改变,由专业媒体独享转向人人皆可参与媒介的使用,众多意见一致的网民聚集成庞大的群体,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就新闻事件发表评论影响舆论走向,主流媒体利用媒介展开的议程设置功能也受到冲击。
  (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信息生产
  新的媒体信息生产格局已经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加快深度融合发展的脚步才能最快适应全新的传播格局。相较于严肃的传统主流媒体,新媒体更接地气,信息传播更及时,没有固定的发稿格式要求以及发稿数量限制等。主流媒体拥有专业的新闻团队,拥有新闻信息生产的技术支持,对于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以及舆论把控更有经验。因此,融合发展是最符合新老媒体彼此利益,也是中国的媒体机构“双重属性”下的最佳选择。当下能够进入大众视野并被广泛讨论的热点事件几乎都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新媒体将经由传统媒体报道的事件搬至网民面前,引发其公众关注并对事件展开讨论,进而形成社会舆论,促进事件的解决。因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报道新闻才能够发挥出“1+1>2”的效果。
  四、结语
  万物互聯、万物皆媒,信息生产主体泛化,政府、媒体、公众、机器人都成为新传播生态格局的信息传播主体,处理好各主体与信息生产之间的关系要从个人、媒体、社会、政府四个层面展开。在大数据横行的背景下,信息生产者要处理好数据深度挖掘使用与用户隐私边界冲突问题,科学技术加持下的信息生产工作要处理好技术革新带来的生产矛盾点,在全新的媒介生态圈中要找准新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平衡点。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媒体的引导,积极组织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时参与疏导网络舆情危机,加快对网络舆情平台的建设增强社会舆情研判能力。媒体从业者要注重自身建设,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从媒体内部营造出风清气正的信息生产氛围。公众应当自主学习,不断提升媒介使用技能,使用互联网时保持理性、谨慎发言,为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环境助力。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 5G时代主流媒体的机遇、责任与行动路线[J].现代视听,2019(12):87-88.
  [2] 丁汉青,武沛颍.“信息茧房”学术场域偏倚的合理性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7):21-33,126.
  [3]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模仿律[M].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9.
  [4] 孔建华.当代中国网络舆情治理: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D].长春:吉林大学,2019.
  [5] 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35-144.
  作者简介:朱家安(1997—),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
其他文献
共情传播就是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和传递、扩散过程。共情传播与共识传播是传播活动的双翼。出现相互对抗的情感共同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棘手和危险。能够激起群体共情的情境和大规模的身体共在是产生强烈群发共情的两个必备条件。中国抗击新冠疫情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共情传播的成功实践是重要经验。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过程一直伴随着对立共情传播,对抗性共情最终导致暴力冲突。对于"后真相"和对抗性共情,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传统媒介时代,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传播实力分布不均匀、信息流动不平衡、西方媒介扭曲报道等。数字时代,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仍然面临渠道、技术、内容、利益、思想五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具有相当的系统性、复杂性以及艰巨性。
摘要: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同志们以中共代表的公开身份,在国统区同美国驻渝新闻机构、驻渝记者建立起广泛联系,开展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他们积极加强同美国驻渝记者联络,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国民政府外交、新闻封锁,促使部分美国记者对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及共产党、八路军等作出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评价,这些对国际舆论支持中共和中共抗战,为中国赢得抗战最终胜利起到了
从自我呈现的理论视角出发,将转发行为视作一种人际关系沟通的方式,研究关系强度对用户转发意愿的影响,并考察自我呈现动机的调节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关系强度正向影响用户的转发意愿,即关系强度越强,用户的转发意愿程度越高;不同关系类型的关系强度,均对转发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自我呈现动机正向调节部分类型的关系强度与转发意愿之间的关系:自我呈现动机在同学关系强度、同事关系强度、师生关系强度与转发意愿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对于朋友关系强度、亲属关系强度与转发意愿的关系没有
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具有重要代表性和时代特征的文学形式,对其商业价值的开发在媒介融合时代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对网络文学价值评估和开发的研究对于文学创作者、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者都有重要意义.网络文学的内容是其价值开发的基础,作者的实力和号召力是价值开发的保障,优质的主创团队是价值开发的关键,平台是跨媒介开发的桥梁,基于此从网络文学的内容价值、平台价值和衍生价值三个维度出发,以电视剧改编为例构建了网络文学价值评估体系,并对18个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匹配度较好,说明了此评估体系的有效性
摘要:舆论是受众在一定的时间与场域,对某种社会现象和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引起公众共同认可的观点、意见和态度的总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舆论传播场域呈现多元及融合的趋势,舆论场域的融合发展,既重构了舆论传播的生态环境,又对传统主流媒体舆论的引导力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本文从舆论场域融合的视角出发,分析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探讨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下主流媒体应对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