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国基尔应用技术大学(Kiel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前副校长赫尔穆特·迪斯波特(Helmut Dispert)在基尔应用技术大学任职期间,积累了丰富的与国外院校合作交流的经验,也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做了深入的研究。为了解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发展趋势,本刊专访了赫尔穆特·迪斯波特教授。在采访中,迪斯波特教授指出,“博洛尼亚进程”引领了德国及全欧洲的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学校,其组织结构、教学时间、学分转换要达到国际化水平;国际化交流活动可以大致分为四类,即学生交流、教师交流、国际化的课程、高校与企业间国际化的合作关系;在交流活动中,学生可以沉浸在一种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从而使其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自信、独立,对社会与全球问题的认识更深刻;双学位项目和联合学位项目的学生交流活动具有学术影响、文化和社会影响、经济效应、技能影响;德国基尔应用技术大学和中国计量学院等高校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国际教育;双学位项目;联合学位项目;跨国教育;应用技术大学;德国
一、德国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世界教育信息》:首先,请您就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作一下简要的介绍。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德国高等教育最早可追溯至1348年成立的布拉格大学(迪斯波特教授认为布拉格大学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和1386年成立的海德堡大学。当然,德国高等教育真正的起源最重要的标志是在洪堡兄弟领导下的柏林大学的建立,他们提出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尤其强调大学应当享有自主处理内部事务的权力。洪堡模式为德国大学系统的发展和分化奠定了基础,并引领高校体系发展,此体系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与洪堡模式并行发展的工程学院和其他专业技术学院也拥有悠久的历史,这些机构完成了为企业培养学生的任务。
1968年,德国决定将应用性质的学院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1969年,德国总统宣布成立一类新型机构——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紧接着,德国的大学体系经历了一场重大的变革,原有的工程院校和早期存在的其他一些学校陆续转变为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应用技术大学。如今,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数量大约占据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60%的份额。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另一件大事是德国高等教育系统融入了欧盟,这引起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构,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博洛尼亚进程”的启动。1988年,《欧洲大学宪章》(Magna Charta Universitatum)的发表标志着大学的重要作用得到认可。随后,为进一步推广欧洲高等教育区(EAHE)理念,欧盟先后召开了数次会议。其中,1999年在巴黎索邦大学和意大利博洛尼亚召开的会议最为重要,并最终发表了《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其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开放的欧洲高等教育区,促进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融合。“博洛尼亚进程”引领了欧洲的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要在学术机构的组织结构、教学时间、学分转换上达到国际化水平。欧洲也以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的高等教育体系取代了单级学历制度。
二、教育国际化在全球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提到“博洛尼亚进程”引领欧洲的高等教育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请就高等教育国际化谈一谈您的理解。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正如《博洛尼亚宣言》及相关文件中所表述的那样,国际化和流动性是欧洲高等教育区非常关注的两点。全球各高校依此发展了各种项目来促进国际学术活动。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集教育、研究、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的国际性跨文化整合过程。欧洲的大学出现于中世纪,大学是学习中心,各种学术思想和观点在大学中相互争鸣与交流。那时的国际化交流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是大学中的教师和学生主动要求的。现在,国际化的视角通过《博洛尼亚宣言》深深扎根于欧洲教育体系中,不同课程的国际化和流动性得到了发展。
重大国际化交流活动可以大致分为以下4类,即学生交流、教师交流、国际化课程、高校与企业间国际化的合作关系。上述4类活动的国际化作用截然不同。其中,学生交流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是传统课程学习所无法比拟的,这也会对学生个体和院校产生很大的作用。
三、学生交流活动有效促进学术机构国际化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提到了学生交流活动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重要作用,请您更加详细地介绍一下这一方面的情况。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学生交流是迄今学术机构国际化最重要的方面。交流主要分成两类:输入流动和输出流动。输入流动是指留学生在某一学期(或更短时间)到本国高校学习的行为;输出流动则相反,是指本国学生去国外高校(通常是学术合作机构)学习的行为。对学生来说,这种交流会带来以下益处。
第一,学生可以沉浸在一种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有时甚至能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尽管学生在本国接受了基础的外语教育,但身临其境的方式能使学生更为有效地学习语言课程和参加未来的国际性专业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沉浸在一种新的文化中。这种交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其他国家的特点,也能帮助他们认识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一词概括了这种观点及其延伸思想,将语言导向型交流与文化相结合。一种众所周知的副作用就是所谓的文化冲击。指在一种崭新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冲击往往使个体无所适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指出,“不论是从整体还是个人角度来说,语言都起着传承经验、知识和文化环境,价值体系,社会规则和归属感的重要作用。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语言的多样性反映了群体创造性地适应物质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更标示着文化的发展脉络,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载体和媒介。” 第二,过去的几十年中,特别是教育国际化兴起后,人们对教育的看法一直在改变。起初,各国或地区主要强调建立统一的国际标准,如欧盟建立的欧洲高等教育区。近期,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多样性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能仅仅将教育国际化限制在单纯的知识迁移上,还需要重视包括社会和文化层面的观念的转移。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站在不同文化视角去理解和适应新的学习方法。举一个典型的案例,学生到德国学习,就要采用学生和团队导向的方式学习,而不会采用教师导向的方式学习。在德国,学生可通过所谓的“设计思维”方式来从事研发项目的管理。这样,回到本校后,学生就会发挥在交换学校得到的新体验的优势,他们会更加自信、独立,对社会与全球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他们经常会获得一种新的心境,这种心境与东道国及其文化有关,正如吉米·巴夫特(Jimmy Buffet)在他著名的歌词中道出的那样,“纬度在变化,态度在变化,一切都是那么与众不同。”体验过国外不同价值观的学生,往往会受到未来雇主,尤其是现代跨国公司的青睐。这种交流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等院校国际化日益趋向“本土国际化”,这指的是国际化活动不能脱离本土,尤其对学术机构而言。这体现在参与讲座、研讨会、学习和科研的学生主体是非常复杂的;本土学生需与国际访问学者合作;学生成为合作过程的参与方,并且有机会获得国际化、跨文化竞争力,便于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生活和工作;大学中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成为本土国际化进程的参与方;本土国际化在整个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教育交流项目
对学生交流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教育信息》:学生交流活动需要教育交流项目作为平台,请您谈谈各类交流项目的情况。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通常,学生会选择与本校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校参与交流活动,这些合作关系一般是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谅解备忘录(MoUs)、谅解协议(MoAs)等方式实现的。例如,选择交流项目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国外合作高校选修一系列课程来修满学分。与交流项目相比,双学位和联合学位项目支持下的学生交流活动则复杂一些。
首先,我先谈一谈双学位项目。根据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HRK)的定义,双学位项目特指两个国际合作伙伴院校之间的合作,学生需要在本国高校A学习一部分课程,在国外的联合高校B完成剩余部分课程,只有在两校的学习成绩都合格才能达到双方的学位授予要求,获得A、B两所学校的学位。例如,基尔应用技术大学理科信息技术硕士课程执行的就是双学位课程的实施方案,其与澳大利亚、中国、挪威的高校合作。这个项目以修学课程、项目研发为导向,课程框架基于实际应用,依托与工业界和商业界的合作,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跨国公司,培养人才。
近期,基尔应用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学院与中国计量学院签署了一项与双学位项目类似的协议。根据协议,基尔应用技术大学信息技术科学硕士专业同中国计量学院联合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硕士、信息与通讯工程专业工程硕士。
其次,在联合学位项目方面,虽然其与双学位项目很类似,但两者也存在重要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联合学位项目的学生只能获得一个学位,即合作的双方院校共同颁发一张证书。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双学位项目和联合学位项目下的学生交流活动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双学位项目与联合学位项目结合了两所合作院校的专长,让学生获得所期望的国际学位,丰富学生的经历,帮助学生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掌握所需技能。
随着双学位项目在合作国之间的开展,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方法出现了,这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跨国教育”。当一个国家的A院校在某一领域有独特的经验,而另一个国家的B院校却在此方面缺乏经验时,这种教育模式的存在就变得非常重要。举例来说,高度专业化的课程并不适用于所有院校机构。这种形式的合作可以成为“本土国际化”理念下的案例。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和英国文化协会指出,跨国教育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学术影响、文化和社会影响、经济效应、技能影响。跨国教育为参与院校带来的最明显的好处是师生有机会获得卓有成效的、高质量的国际化学习项目;参与的学校获得接触不同教育模式的机会,如德国的应用导向型教育体系,学生不用额外花费就能获得更高质量的国外学习机会;学生可以获得国际交流经历;高度本土国际化将参与高校的老师和学生以国际网络的形式联系起来;学生国际化和跨文化竞争力不断加强;项目输出院校接收了大量的国际学生,使得相关合作更为成熟;学生成为合作高校的“国际大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认可学生的多元文化经历,未来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知名机构的合作交流;有效扩大研发项目所需的国际网络规模;项目主办高校与本领域工业界、经济界的合作更加深入。
合作开展本科和硕士交流项目的过程则更为复杂,其复杂程度超过了其他交流项目。与单纯的双学位或联合学位项目相比,本科和硕士交流项目最主要的差别是整个学位项目是在另一个拥有不同历史和法律的国家完成的,在这其中尤其不能低估法律问题,其原因在于合作院校双方的重大事项都是与法律直接相关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引入国法律层面的工作包括建立委员会(理事会),解决学生资格认证、学杂费、语言、学生选择和录取、招生流程、学位颁发、国际交流等问题。
最近,基尔应用技术大学正与中国高等院校开展跨国教育合作。这一项目的直接合作伙伴就是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中国计量学院在计量学领域享有盛誉,是在计量学应用研究方面与德国高校合作的理想院校。浙江省和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已经开展了近30年的合作,基尔应用技术大学与中国计量学院开展的合作也得到了双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五、基尔应用技术大学
将逐渐加深与中国院校的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刚才您谈到了基尔应用技术大学与中国计量学院正在进行院校合作,请您具体来谈一谈合作进展。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2013年,中国计量学院在与新西兰墨尔本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时,聘请了德国基尔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负责在中国为学生教授相关课程。
两校更为直接的合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目前,中国计量学院与德国基尔应用技术大学计划开展的合作项目模式为双学位项目。根据德国的政策,学生如果想申请德国学位,就必须在德国注册。德国教育部门正在考虑修改此项政策,即允许没有在德国注册的境外学生获得德国学位,这样学生不用去德国就可申请德国学位,这一政策预计近期就会实行。该政策实行后,基尔应用技术大学和中国计量学院之间就可以开展更为密切的合作。目前,两校正在开展的合作有中国计量学院招收德国基尔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参与短期学习交流,以及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交流、师资培训交流等。
基尔应用技术大学正在开展的其他项目(尤其是硕士层次的)将被引入中国的合作高校,最有可能在电气工程、机电和机械工程等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基尔应用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的信息技术与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项目融合了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制造的特点,深受国际学生的欢迎。我相信,基尔应用技术大学与中国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必定能够迈上一个新台阶!
编辑 许方舟 校对 吕伊雯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国际教育;双学位项目;联合学位项目;跨国教育;应用技术大学;德国
一、德国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世界教育信息》:首先,请您就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作一下简要的介绍。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德国高等教育最早可追溯至1348年成立的布拉格大学(迪斯波特教授认为布拉格大学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和1386年成立的海德堡大学。当然,德国高等教育真正的起源最重要的标志是在洪堡兄弟领导下的柏林大学的建立,他们提出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尤其强调大学应当享有自主处理内部事务的权力。洪堡模式为德国大学系统的发展和分化奠定了基础,并引领高校体系发展,此体系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与洪堡模式并行发展的工程学院和其他专业技术学院也拥有悠久的历史,这些机构完成了为企业培养学生的任务。
1968年,德国决定将应用性质的学院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1969年,德国总统宣布成立一类新型机构——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紧接着,德国的大学体系经历了一场重大的变革,原有的工程院校和早期存在的其他一些学校陆续转变为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应用技术大学。如今,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数量大约占据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60%的份额。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另一件大事是德国高等教育系统融入了欧盟,这引起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构,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博洛尼亚进程”的启动。1988年,《欧洲大学宪章》(Magna Charta Universitatum)的发表标志着大学的重要作用得到认可。随后,为进一步推广欧洲高等教育区(EAHE)理念,欧盟先后召开了数次会议。其中,1999年在巴黎索邦大学和意大利博洛尼亚召开的会议最为重要,并最终发表了《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其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开放的欧洲高等教育区,促进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融合。“博洛尼亚进程”引领了欧洲的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要在学术机构的组织结构、教学时间、学分转换上达到国际化水平。欧洲也以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的高等教育体系取代了单级学历制度。
二、教育国际化在全球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提到“博洛尼亚进程”引领欧洲的高等教育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请就高等教育国际化谈一谈您的理解。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正如《博洛尼亚宣言》及相关文件中所表述的那样,国际化和流动性是欧洲高等教育区非常关注的两点。全球各高校依此发展了各种项目来促进国际学术活动。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集教育、研究、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的国际性跨文化整合过程。欧洲的大学出现于中世纪,大学是学习中心,各种学术思想和观点在大学中相互争鸣与交流。那时的国际化交流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是大学中的教师和学生主动要求的。现在,国际化的视角通过《博洛尼亚宣言》深深扎根于欧洲教育体系中,不同课程的国际化和流动性得到了发展。
重大国际化交流活动可以大致分为以下4类,即学生交流、教师交流、国际化课程、高校与企业间国际化的合作关系。上述4类活动的国际化作用截然不同。其中,学生交流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是传统课程学习所无法比拟的,这也会对学生个体和院校产生很大的作用。
三、学生交流活动有效促进学术机构国际化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提到了学生交流活动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重要作用,请您更加详细地介绍一下这一方面的情况。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学生交流是迄今学术机构国际化最重要的方面。交流主要分成两类:输入流动和输出流动。输入流动是指留学生在某一学期(或更短时间)到本国高校学习的行为;输出流动则相反,是指本国学生去国外高校(通常是学术合作机构)学习的行为。对学生来说,这种交流会带来以下益处。
第一,学生可以沉浸在一种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有时甚至能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尽管学生在本国接受了基础的外语教育,但身临其境的方式能使学生更为有效地学习语言课程和参加未来的国际性专业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沉浸在一种新的文化中。这种交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其他国家的特点,也能帮助他们认识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一词概括了这种观点及其延伸思想,将语言导向型交流与文化相结合。一种众所周知的副作用就是所谓的文化冲击。指在一种崭新的文化环境中,文化冲击往往使个体无所适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指出,“不论是从整体还是个人角度来说,语言都起着传承经验、知识和文化环境,价值体系,社会规则和归属感的重要作用。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语言的多样性反映了群体创造性地适应物质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的方式,更标示着文化的发展脉络,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载体和媒介。” 第二,过去的几十年中,特别是教育国际化兴起后,人们对教育的看法一直在改变。起初,各国或地区主要强调建立统一的国际标准,如欧盟建立的欧洲高等教育区。近期,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化多样性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能仅仅将教育国际化限制在单纯的知识迁移上,还需要重视包括社会和文化层面的观念的转移。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站在不同文化视角去理解和适应新的学习方法。举一个典型的案例,学生到德国学习,就要采用学生和团队导向的方式学习,而不会采用教师导向的方式学习。在德国,学生可通过所谓的“设计思维”方式来从事研发项目的管理。这样,回到本校后,学生就会发挥在交换学校得到的新体验的优势,他们会更加自信、独立,对社会与全球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他们经常会获得一种新的心境,这种心境与东道国及其文化有关,正如吉米·巴夫特(Jimmy Buffet)在他著名的歌词中道出的那样,“纬度在变化,态度在变化,一切都是那么与众不同。”体验过国外不同价值观的学生,往往会受到未来雇主,尤其是现代跨国公司的青睐。这种交流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等院校国际化日益趋向“本土国际化”,这指的是国际化活动不能脱离本土,尤其对学术机构而言。这体现在参与讲座、研讨会、学习和科研的学生主体是非常复杂的;本土学生需与国际访问学者合作;学生成为合作过程的参与方,并且有机会获得国际化、跨文化竞争力,便于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生活和工作;大学中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成为本土国际化进程的参与方;本土国际化在整个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教育交流项目
对学生交流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教育信息》:学生交流活动需要教育交流项目作为平台,请您谈谈各类交流项目的情况。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通常,学生会选择与本校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校参与交流活动,这些合作关系一般是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谅解备忘录(MoUs)、谅解协议(MoAs)等方式实现的。例如,选择交流项目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国外合作高校选修一系列课程来修满学分。与交流项目相比,双学位和联合学位项目支持下的学生交流活动则复杂一些。
首先,我先谈一谈双学位项目。根据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HRK)的定义,双学位项目特指两个国际合作伙伴院校之间的合作,学生需要在本国高校A学习一部分课程,在国外的联合高校B完成剩余部分课程,只有在两校的学习成绩都合格才能达到双方的学位授予要求,获得A、B两所学校的学位。例如,基尔应用技术大学理科信息技术硕士课程执行的就是双学位课程的实施方案,其与澳大利亚、中国、挪威的高校合作。这个项目以修学课程、项目研发为导向,课程框架基于实际应用,依托与工业界和商业界的合作,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跨国公司,培养人才。
近期,基尔应用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学院与中国计量学院签署了一项与双学位项目类似的协议。根据协议,基尔应用技术大学信息技术科学硕士专业同中国计量学院联合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硕士、信息与通讯工程专业工程硕士。
其次,在联合学位项目方面,虽然其与双学位项目很类似,但两者也存在重要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联合学位项目的学生只能获得一个学位,即合作的双方院校共同颁发一张证书。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双学位项目和联合学位项目下的学生交流活动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双学位项目与联合学位项目结合了两所合作院校的专长,让学生获得所期望的国际学位,丰富学生的经历,帮助学生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掌握所需技能。
随着双学位项目在合作国之间的开展,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方法出现了,这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跨国教育”。当一个国家的A院校在某一领域有独特的经验,而另一个国家的B院校却在此方面缺乏经验时,这种教育模式的存在就变得非常重要。举例来说,高度专业化的课程并不适用于所有院校机构。这种形式的合作可以成为“本土国际化”理念下的案例。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和英国文化协会指出,跨国教育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学术影响、文化和社会影响、经济效应、技能影响。跨国教育为参与院校带来的最明显的好处是师生有机会获得卓有成效的、高质量的国际化学习项目;参与的学校获得接触不同教育模式的机会,如德国的应用导向型教育体系,学生不用额外花费就能获得更高质量的国外学习机会;学生可以获得国际交流经历;高度本土国际化将参与高校的老师和学生以国际网络的形式联系起来;学生国际化和跨文化竞争力不断加强;项目输出院校接收了大量的国际学生,使得相关合作更为成熟;学生成为合作高校的“国际大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认可学生的多元文化经历,未来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知名机构的合作交流;有效扩大研发项目所需的国际网络规模;项目主办高校与本领域工业界、经济界的合作更加深入。
合作开展本科和硕士交流项目的过程则更为复杂,其复杂程度超过了其他交流项目。与单纯的双学位或联合学位项目相比,本科和硕士交流项目最主要的差别是整个学位项目是在另一个拥有不同历史和法律的国家完成的,在这其中尤其不能低估法律问题,其原因在于合作院校双方的重大事项都是与法律直接相关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引入国法律层面的工作包括建立委员会(理事会),解决学生资格认证、学杂费、语言、学生选择和录取、招生流程、学位颁发、国际交流等问题。
最近,基尔应用技术大学正与中国高等院校开展跨国教育合作。这一项目的直接合作伙伴就是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中国计量学院在计量学领域享有盛誉,是在计量学应用研究方面与德国高校合作的理想院校。浙江省和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已经开展了近30年的合作,基尔应用技术大学与中国计量学院开展的合作也得到了双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五、基尔应用技术大学
将逐渐加深与中国院校的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刚才您谈到了基尔应用技术大学与中国计量学院正在进行院校合作,请您具体来谈一谈合作进展。
赫尔穆特·迪斯波特:2013年,中国计量学院在与新西兰墨尔本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时,聘请了德国基尔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负责在中国为学生教授相关课程。
两校更为直接的合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目前,中国计量学院与德国基尔应用技术大学计划开展的合作项目模式为双学位项目。根据德国的政策,学生如果想申请德国学位,就必须在德国注册。德国教育部门正在考虑修改此项政策,即允许没有在德国注册的境外学生获得德国学位,这样学生不用去德国就可申请德国学位,这一政策预计近期就会实行。该政策实行后,基尔应用技术大学和中国计量学院之间就可以开展更为密切的合作。目前,两校正在开展的合作有中国计量学院招收德国基尔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参与短期学习交流,以及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交流、师资培训交流等。
基尔应用技术大学正在开展的其他项目(尤其是硕士层次的)将被引入中国的合作高校,最有可能在电气工程、机电和机械工程等专业领域开展合作。基尔应用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的信息技术与信息工程硕士研究生项目融合了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制造的特点,深受国际学生的欢迎。我相信,基尔应用技术大学与中国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必定能够迈上一个新台阶!
编辑 许方舟 校对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