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怎么证明自己是赵瑜?
了解赵瑜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让人特别轻松的有安全感的人。他虽然看起来有些微胖,两个腮帮有点大,但只要一交流,就会知道他其实是某种轻型材料做成的。他总是笑眯眯的,说起话来轻声细语,从来没看到他咆哮乃至语速激越的时候。这样的人,长发肯定不适合他,因为会让人觉得太重,唯有现在的平头与他最是相得益彰。领导人爱戴的黑框眼镜肯定也不适合他,唯有现在的无框小镜片的眼镜,才可能是他的标配。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与世界关系并不紧张的人,其实可能是轻微焦虑症患者。他的世界里或许有一个潜在的敌人。可是,谁的世界里又没有呢。但赵瑜的问题比别人要复杂些。因为他叫赵瑜,他的敌人也叫赵瑜。他是山西人,比他大着辈儿呢,人家1955年出生,比他大二十一岁,并且很早就是全国知名的报告文学作家,一级作家职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做着副会长,多次获赵树理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作家文学奖。他写的《马家军调查》,矛头直接对准著名体育教练马俊仁,闹得沸沸扬扬得很。
平日里撞衫都会是一种尴尬,何况在同一个圈里撞着名儿呢。我知道这对谁都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我有个诗友名叫汪峰,是个诗人,参加过1994年的诗刊社青春诗会,他说他一辈子的努力就是把自己的名字搞得众人皆知,结果唱摇滚的汪峰一出来,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一百度“汪峰”,都是那个唱摇滚的人的信息。
我想赵瑜肯定会同样遭受如此的困扰。偶尔听他说起,经常碰到有人说他的哪篇报告文学写得怎么怎么好,他以前会辩解说作者不是他,现在他已不再辩解。我理解的不再,是因为无奈,没耐心,懒得,而肯定不是不在意。
——如此潜在的敌人肯定会对赵瑜造成一定程度的改写。假如名字是一条凳子,那体型偏胖的山西赵瑜已经坐在那儿了,他能做的,就是向这条凳子发起冲击,要么让这条凳子的一半乃至更多归了自己,要么把那个山西赵瑜挤出凳子,就像歌手汪峰对我的兄弟汪峰那样。
印象中的赵瑜从来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作家。他出生于1976年,才四十四岁,可是已经写了《六十七个词》、《我们都是坏孩子》、《暧昧》、《女导游》等六部长篇小说,散文随笔集《小闲事》、《小忧伤》、《小荒唐》、《小念头:恋爱中的沈从文》、《那么孤单,那么彷徨》、《穿越时间的欢喜或悲伤》、《一碗面里的乡愁》、《情书里的文学史》、《别想跳过这些书》等十余部,在《山花》、《十月》、《江南》、《大家》、《文学界》、《青年文学》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数百篇。
不仅如此,赵瑜还不断在写作中提升自己的分辨率。他的写作,具有独特的文体感、特别明晰的辨识度:幽默,轻质,内在,注重细节,爱用短句,充满现代意识。他似乎刻意为文字减重,为这个世界减重,比如他爱用“小”来写历史知名人物:鲁迅深刻,可他用“小闲事”为题,写的是他的爱情(那可能是鲁迅生命中最为轻盈的部分);沈从文一生丰富,可他也从爱情这一轻质的主题写他,用的题是“小念头”。他干脆有一个“小”的系列,比如写童年的《小忧伤》,写都市男女两性的《小荒唐》。他的书评文章结集,题目是《别想跳过这些书》,有蛮不讲理的俏皮,也有渴望摆脱地球引力的动感。他的微信公众号里对单数美女的描述,不用位和个,用的是远远比这两个量词更轻盈的“枚”——无疑,“枚”比“位”和“个”要轻质可人得多。
由此我疑心赵瑜会喜欢银器,虽然他手上通常戴的是一串蜜蜡。因为他的文字特别让我想起银这种物质:白,轻型,薄脆,阴性,有光。当然,说他的文字质地像月光也是可以的。赵瑜的《小忧伤》里有篇文章《煮月亮》,经典的篇尾是这样的:我在童年的时候煮月亮,把那么多的寒冷煮成了温暖。如果你路过我的这些文字,那么,我想告诉你:“我正在煮月亮,你想往里加什么?”
——也许我的猜测并无道理。山西赵瑜对河南赵瑜根本没有造成影响。我之所以不避冒犯拉上山西赵瑜说事,乃是为了拐着弯儿赞美赵瑜的才华与勤奋程度。从作品数量上,他早就甩很多如我这样的“七〇后”写作者好多条街了。他已经获得了自己独到的文字配方。他的文章,即使蒙上作者姓名,许多朋友也能猜得出他。
2、不在河南的赵瑜
我和赵瑜见面颇多,近些年每年都有一两次的样子。我们见面的地方,想想,有浙江温州,江西赣州、南昌、井冈山,海南海口,北京,陕北延安等等。赵瑜轻质,温和,干净,又有才华,我们差不多时代,成长背景也相似,我们之间,不好是不应该的。毫不讳言,我特别喜欢他。
可是细数我们的见面,要么是共同参加某个会议(比如很多年前的全国青创会、中国作协代表大会),要么是某个组织或共同的朋友叫去采风(比如去温州、延安),要么是他来南昌做新书推介活动。我在江西作协工作,有时候要联手有关部门,搞主题采风创作活动(部分单位领导被我忽悠,认为此种方式对他的工作长久有效),邀请知名作家到赣做宣传。赵瑜的文字信得过,我们又要好,有两次也请了他。这样,我们见面的机会就相应地增加了。
可是虽然我们经常见面,赵瑜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行踪不确定的作家。在这个世界上,他总是处在告别与抵达之中。他的经历,远远比一般“七〇后”写作者要复杂得多:
1998年6月,进入《时代青年》杂志社做编辑,2002年春节后在编辑部主任任上辭职。
2002年夏,应聘到河南省劳动厅《求职与打工》杂志社。一年后,全国报刊整顿,杂志停刊。赵瑜离职。
同年,进入一所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从事了两年“基础写作”的教学工作。
2006年年初,到一家DM杂志社工作。
同年6月,沿着沈从文走过的路,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湘西行走。
同年,应聘到海南《天涯》杂志社做编辑。
2013年,离开海南,调入河南省文学院,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赵瑜是一个十分不安分的人。他有一颗浪迹天涯的心。他会说走就走,哪怕一个工作干了几年,也已经有了一定积累,只要有一个简单的理由,他就可能背起行囊。比如说他告诉过我,2002年的那一次离职,仅仅源于一年前单位组织去澳门,中间在深圳停留吃饭。也就一顿饭工夫,他觉得深圳太漂亮了,就决定到深圳工作。后来他打听到深圳的海天出版社准备办个杂志,他立马向《时代青年》杂志社提出了辞职。可那一次的深圳求职并没有成功,因为杂志一直没有办下来。半年后,他不得不打道回府,应聘到了《求职与打工》杂志社。2006年,他去《天涯》,仅仅是因为非常喜欢这一刊物的创始人韩少功的作品,有一天,他刚好看到《天涯》面向全国招聘一名编辑。
即使调入河南省文学院,赵瑜依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我会疑心他的脚下装了云朵,或者灵魂里有一双跑鞋。他留在单位的时间非常少,经常在全国不同的城市待着。他会在云南、甘肃或其他什么地方的小城里租个房子待上几个月,而那座城市里,他可能压根不认识一个人。他一个人在那座城市里生活,用舌尖体会那座城市里独特的饮食,读书写作,偶尔会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他厌倦的一刻,就是他退租告别的时候——我想他之所以调回河南,供职在河南省文学院,并不是他有多依恋河南这个他称之为故乡的省份,不是他有了很多人到一定年龄容易产生的回家之念,而可能仅仅因为,那是一个只以文学创作成绩算工作量而不需要坐班的地方,比他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方便他的出走。奇妙的是,他的妻子,乃至因他组成的整个家庭,完全纵容他这种在世俗意义上几乎不可理喻的行为。
——我经常给赵瑜打电话,发微信,问他在哪里。他总是说不在河南(疫情期间除外)。是在哪里,他有时候语焉不详,有时候说正开着挂郑州牌照的他的金杯七座商务车,奔驰在离郑州几千公里远的外省高速公路上。有一次我陪领导到河南省文联调研出差,河南省领导把我们带到了文学院,同样与我熟悉的冯杰主持着文学院的工作,担任了我们这一行参观的江西人的讲解。期间我想到了赵瑜。我打电话给赵瑜说,在办公室不,快下来,我在你单位呢。没有意外,他告诉我说,他不在河南。他已经离开河南好多天了。此刻他正在海口呢。对不起哈江子兄不能陪你。我说早猜到了,在河南见你,压根就不抱希望的事儿。
3、三号小镇
赵瑜为何这么热衷行走(现在的他更是爱上了跑步)?此中定有蹊跷。据我了解,这个表面看起来与世界相安无事的家伙,其实很可能是一个爱较劲的不屈的人。外表看起来,他是好脾气的胡适、林语堂、沈从文,但真实的他很可能是目光凛然表情阴郁、一个都不宽恕的鲁迅,这从他微信公众号的文字就可以看出。在这些与他的散文、小说完全不一样的颇为凛然的文字里,他自觉担负起读书人的道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它們有着剃刀一样的锋芒,浓厚的启蒙色彩。如此沉重,如此锐利,肯定会让他憋不过气来。他需要无限的旅途来对冲他的不安,收藏他的锋芒。他的灵魂,需要不断挪地儿来透析,就像红酒,需要从酒瓶里倒出,到一个口径更大的玻璃壶里醒一醒,才能释放出它的好滋味。
我想赵瑜热衷行走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一直在寻找。他是个理想的人,肯定相信这世上有一个理想的地儿适合做他灵魂的故乡。那里的历史地理、名人出产、民俗风情,都让他有合卯之感,让他有认祖归宗的愿望。那里浪漫,美好,群山环抱,绿水环绕。人们没有恶念,不做恶行,人们相亲相爱,生活就像童话一样美。
我不知道赵瑜心中的美好之地在这世上是否有其模本。我知道赵瑜喜欢的一个地方是湖南凤凰。不说那里多么古朴而生动,风景如画,单单有作家沈从文就足够让赵瑜心向往之了。赵瑜很早以前在凤凰买了一套房子。在赵瑜的描述中,房子临着沱江,面积有两三百平米。买房子的原因,是赵瑜希望有一天他老了就住在房子里,开一家小旅馆,读一读沈从文,写一写文章。而因为有这套房子在,赵瑜每年就要去凤凰看一看它——那等于是给了自己每年去凤凰的理由。
开一家小旅馆,读一读沈从文,写一写文章。那完全是心有所栖并放下了所有的不安的状态。那是不是赵瑜特别理想的生活图景?
赵瑜给这套房子取名为“三号小镇”。这真是一个让人费思量的名字。这是否意味着,赵瑜心中的理想之地,其实不过是一座不大的小镇?(这没有什么奇怪的,陶渊明的乌托邦还只是一个村呢。)他取名为三号小镇,是不是他另有一号二号,乃至四号五号的所在?它们是仅仅存在于赵瑜的心里,还是在这世上真有对应的地方?它们是赵瑜抵达过的,还是有部分是渴望抵达的?我知道他在海口也有房产,那海口的房子,应该算作他的几号?有沈从文的凤凰,和有韩少功的海口,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哪一个最接近赵瑜心中的理想之地?
这是赵瑜心中的谜。或许,赵瑜心中也并没有答案。我猜测它们在赵瑜心中的排名也会经常转换。或许,三号小镇的“三”,并不是排序,而有着其他的意义(赵瑜似乎特别喜欢“三”这个数字,很多年前他有过一个网名叫“方便面3号”)。它可能是赵瑜精神世界里的重要密码,是赵瑜与世界对抗同时和解的信号系统里的重要部分。
(责任编辑:李璐)
了解赵瑜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让人特别轻松的有安全感的人。他虽然看起来有些微胖,两个腮帮有点大,但只要一交流,就会知道他其实是某种轻型材料做成的。他总是笑眯眯的,说起话来轻声细语,从来没看到他咆哮乃至语速激越的时候。这样的人,长发肯定不适合他,因为会让人觉得太重,唯有现在的平头与他最是相得益彰。领导人爱戴的黑框眼镜肯定也不适合他,唯有现在的无框小镜片的眼镜,才可能是他的标配。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与世界关系并不紧张的人,其实可能是轻微焦虑症患者。他的世界里或许有一个潜在的敌人。可是,谁的世界里又没有呢。但赵瑜的问题比别人要复杂些。因为他叫赵瑜,他的敌人也叫赵瑜。他是山西人,比他大着辈儿呢,人家1955年出生,比他大二十一岁,并且很早就是全国知名的报告文学作家,一级作家职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做着副会长,多次获赵树理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作家文学奖。他写的《马家军调查》,矛头直接对准著名体育教练马俊仁,闹得沸沸扬扬得很。
平日里撞衫都会是一种尴尬,何况在同一个圈里撞着名儿呢。我知道这对谁都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我有个诗友名叫汪峰,是个诗人,参加过1994年的诗刊社青春诗会,他说他一辈子的努力就是把自己的名字搞得众人皆知,结果唱摇滚的汪峰一出来,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一百度“汪峰”,都是那个唱摇滚的人的信息。
我想赵瑜肯定会同样遭受如此的困扰。偶尔听他说起,经常碰到有人说他的哪篇报告文学写得怎么怎么好,他以前会辩解说作者不是他,现在他已不再辩解。我理解的不再,是因为无奈,没耐心,懒得,而肯定不是不在意。
——如此潜在的敌人肯定会对赵瑜造成一定程度的改写。假如名字是一条凳子,那体型偏胖的山西赵瑜已经坐在那儿了,他能做的,就是向这条凳子发起冲击,要么让这条凳子的一半乃至更多归了自己,要么把那个山西赵瑜挤出凳子,就像歌手汪峰对我的兄弟汪峰那样。
印象中的赵瑜从来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作家。他出生于1976年,才四十四岁,可是已经写了《六十七个词》、《我们都是坏孩子》、《暧昧》、《女导游》等六部长篇小说,散文随笔集《小闲事》、《小忧伤》、《小荒唐》、《小念头:恋爱中的沈从文》、《那么孤单,那么彷徨》、《穿越时间的欢喜或悲伤》、《一碗面里的乡愁》、《情书里的文学史》、《别想跳过这些书》等十余部,在《山花》、《十月》、《江南》、《大家》、《文学界》、《青年文学》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数百篇。
不仅如此,赵瑜还不断在写作中提升自己的分辨率。他的写作,具有独特的文体感、特别明晰的辨识度:幽默,轻质,内在,注重细节,爱用短句,充满现代意识。他似乎刻意为文字减重,为这个世界减重,比如他爱用“小”来写历史知名人物:鲁迅深刻,可他用“小闲事”为题,写的是他的爱情(那可能是鲁迅生命中最为轻盈的部分);沈从文一生丰富,可他也从爱情这一轻质的主题写他,用的题是“小念头”。他干脆有一个“小”的系列,比如写童年的《小忧伤》,写都市男女两性的《小荒唐》。他的书评文章结集,题目是《别想跳过这些书》,有蛮不讲理的俏皮,也有渴望摆脱地球引力的动感。他的微信公众号里对单数美女的描述,不用位和个,用的是远远比这两个量词更轻盈的“枚”——无疑,“枚”比“位”和“个”要轻质可人得多。
由此我疑心赵瑜会喜欢银器,虽然他手上通常戴的是一串蜜蜡。因为他的文字特别让我想起银这种物质:白,轻型,薄脆,阴性,有光。当然,说他的文字质地像月光也是可以的。赵瑜的《小忧伤》里有篇文章《煮月亮》,经典的篇尾是这样的:我在童年的时候煮月亮,把那么多的寒冷煮成了温暖。如果你路过我的这些文字,那么,我想告诉你:“我正在煮月亮,你想往里加什么?”
——也许我的猜测并无道理。山西赵瑜对河南赵瑜根本没有造成影响。我之所以不避冒犯拉上山西赵瑜说事,乃是为了拐着弯儿赞美赵瑜的才华与勤奋程度。从作品数量上,他早就甩很多如我这样的“七〇后”写作者好多条街了。他已经获得了自己独到的文字配方。他的文章,即使蒙上作者姓名,许多朋友也能猜得出他。
2、不在河南的赵瑜
我和赵瑜见面颇多,近些年每年都有一两次的样子。我们见面的地方,想想,有浙江温州,江西赣州、南昌、井冈山,海南海口,北京,陕北延安等等。赵瑜轻质,温和,干净,又有才华,我们差不多时代,成长背景也相似,我们之间,不好是不应该的。毫不讳言,我特别喜欢他。
可是细数我们的见面,要么是共同参加某个会议(比如很多年前的全国青创会、中国作协代表大会),要么是某个组织或共同的朋友叫去采风(比如去温州、延安),要么是他来南昌做新书推介活动。我在江西作协工作,有时候要联手有关部门,搞主题采风创作活动(部分单位领导被我忽悠,认为此种方式对他的工作长久有效),邀请知名作家到赣做宣传。赵瑜的文字信得过,我们又要好,有两次也请了他。这样,我们见面的机会就相应地增加了。
可是虽然我们经常见面,赵瑜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行踪不确定的作家。在这个世界上,他总是处在告别与抵达之中。他的经历,远远比一般“七〇后”写作者要复杂得多:
1998年6月,进入《时代青年》杂志社做编辑,2002年春节后在编辑部主任任上辭职。
2002年夏,应聘到河南省劳动厅《求职与打工》杂志社。一年后,全国报刊整顿,杂志停刊。赵瑜离职。
同年,进入一所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从事了两年“基础写作”的教学工作。
2006年年初,到一家DM杂志社工作。
同年6月,沿着沈从文走过的路,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湘西行走。
同年,应聘到海南《天涯》杂志社做编辑。
2013年,离开海南,调入河南省文学院,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赵瑜是一个十分不安分的人。他有一颗浪迹天涯的心。他会说走就走,哪怕一个工作干了几年,也已经有了一定积累,只要有一个简单的理由,他就可能背起行囊。比如说他告诉过我,2002年的那一次离职,仅仅源于一年前单位组织去澳门,中间在深圳停留吃饭。也就一顿饭工夫,他觉得深圳太漂亮了,就决定到深圳工作。后来他打听到深圳的海天出版社准备办个杂志,他立马向《时代青年》杂志社提出了辞职。可那一次的深圳求职并没有成功,因为杂志一直没有办下来。半年后,他不得不打道回府,应聘到了《求职与打工》杂志社。2006年,他去《天涯》,仅仅是因为非常喜欢这一刊物的创始人韩少功的作品,有一天,他刚好看到《天涯》面向全国招聘一名编辑。
即使调入河南省文学院,赵瑜依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我会疑心他的脚下装了云朵,或者灵魂里有一双跑鞋。他留在单位的时间非常少,经常在全国不同的城市待着。他会在云南、甘肃或其他什么地方的小城里租个房子待上几个月,而那座城市里,他可能压根不认识一个人。他一个人在那座城市里生活,用舌尖体会那座城市里独特的饮食,读书写作,偶尔会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他厌倦的一刻,就是他退租告别的时候——我想他之所以调回河南,供职在河南省文学院,并不是他有多依恋河南这个他称之为故乡的省份,不是他有了很多人到一定年龄容易产生的回家之念,而可能仅仅因为,那是一个只以文学创作成绩算工作量而不需要坐班的地方,比他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方便他的出走。奇妙的是,他的妻子,乃至因他组成的整个家庭,完全纵容他这种在世俗意义上几乎不可理喻的行为。
——我经常给赵瑜打电话,发微信,问他在哪里。他总是说不在河南(疫情期间除外)。是在哪里,他有时候语焉不详,有时候说正开着挂郑州牌照的他的金杯七座商务车,奔驰在离郑州几千公里远的外省高速公路上。有一次我陪领导到河南省文联调研出差,河南省领导把我们带到了文学院,同样与我熟悉的冯杰主持着文学院的工作,担任了我们这一行参观的江西人的讲解。期间我想到了赵瑜。我打电话给赵瑜说,在办公室不,快下来,我在你单位呢。没有意外,他告诉我说,他不在河南。他已经离开河南好多天了。此刻他正在海口呢。对不起哈江子兄不能陪你。我说早猜到了,在河南见你,压根就不抱希望的事儿。
3、三号小镇
赵瑜为何这么热衷行走(现在的他更是爱上了跑步)?此中定有蹊跷。据我了解,这个表面看起来与世界相安无事的家伙,其实很可能是一个爱较劲的不屈的人。外表看起来,他是好脾气的胡适、林语堂、沈从文,但真实的他很可能是目光凛然表情阴郁、一个都不宽恕的鲁迅,这从他微信公众号的文字就可以看出。在这些与他的散文、小说完全不一样的颇为凛然的文字里,他自觉担负起读书人的道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它們有着剃刀一样的锋芒,浓厚的启蒙色彩。如此沉重,如此锐利,肯定会让他憋不过气来。他需要无限的旅途来对冲他的不安,收藏他的锋芒。他的灵魂,需要不断挪地儿来透析,就像红酒,需要从酒瓶里倒出,到一个口径更大的玻璃壶里醒一醒,才能释放出它的好滋味。
我想赵瑜热衷行走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一直在寻找。他是个理想的人,肯定相信这世上有一个理想的地儿适合做他灵魂的故乡。那里的历史地理、名人出产、民俗风情,都让他有合卯之感,让他有认祖归宗的愿望。那里浪漫,美好,群山环抱,绿水环绕。人们没有恶念,不做恶行,人们相亲相爱,生活就像童话一样美。
我不知道赵瑜心中的美好之地在这世上是否有其模本。我知道赵瑜喜欢的一个地方是湖南凤凰。不说那里多么古朴而生动,风景如画,单单有作家沈从文就足够让赵瑜心向往之了。赵瑜很早以前在凤凰买了一套房子。在赵瑜的描述中,房子临着沱江,面积有两三百平米。买房子的原因,是赵瑜希望有一天他老了就住在房子里,开一家小旅馆,读一读沈从文,写一写文章。而因为有这套房子在,赵瑜每年就要去凤凰看一看它——那等于是给了自己每年去凤凰的理由。
开一家小旅馆,读一读沈从文,写一写文章。那完全是心有所栖并放下了所有的不安的状态。那是不是赵瑜特别理想的生活图景?
赵瑜给这套房子取名为“三号小镇”。这真是一个让人费思量的名字。这是否意味着,赵瑜心中的理想之地,其实不过是一座不大的小镇?(这没有什么奇怪的,陶渊明的乌托邦还只是一个村呢。)他取名为三号小镇,是不是他另有一号二号,乃至四号五号的所在?它们是仅仅存在于赵瑜的心里,还是在这世上真有对应的地方?它们是赵瑜抵达过的,还是有部分是渴望抵达的?我知道他在海口也有房产,那海口的房子,应该算作他的几号?有沈从文的凤凰,和有韩少功的海口,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哪一个最接近赵瑜心中的理想之地?
这是赵瑜心中的谜。或许,赵瑜心中也并没有答案。我猜测它们在赵瑜心中的排名也会经常转换。或许,三号小镇的“三”,并不是排序,而有着其他的意义(赵瑜似乎特别喜欢“三”这个数字,很多年前他有过一个网名叫“方便面3号”)。它可能是赵瑜精神世界里的重要密码,是赵瑜与世界对抗同时和解的信号系统里的重要部分。
(责任编辑: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