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有可为

来源 :清华金融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00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能够打通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普惠化、助力农业产业现代化,在乡村振兴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我国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挑战,并针对性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我国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
  近年来,在金融管理部门的统筹推进下,经过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的持续共同努力,我国金融科技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开展了大量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效。
  一是涉农金融科技应用的政策支持不断加大。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决策部署,高度重视涉农金融服务工作,积极支持金融科技在涉农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如表1所示)。2021年4月,人民银行等七部门在江苏省等9个省份启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探索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打造惠农利民金融产品与服务,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农村金融承载能力和农民金融服务可得性。
  二是涉农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逐渐丰富。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包括各类商业银行、保险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在内的多层次涉农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如表2所示)。部分商业银行结合资源禀赋和客户优势,建立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出互联网贷款、在线供应链金融、电商金融等特色金融产品,不断提升涉农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一些保险公司将人工智能、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等技术应用在核保、理赔等农业保险的重要环节,推出更为精准化的数字农业保险服务。部分金融科技公司依托海量数据积累和互联网渠道优势,自主研发或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小额便捷的数字金融产品,不断延伸涉农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数字技术在涉农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2019年12月,人民银行推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指导从业机构在做好风险防控和消费者保护的前提下,开展更多具有普惠价值的金融科技创新活动。据统计分析,截至2021年8月底,已纳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的108个项目中有67个项目涉及普惠金融,占比达62.04%,有6个项目为涉农金融服务,申请机构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第五代通信网络(5G)等数字技术,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户数据安全融合,围绕涉农信贷、移动银行、风险防控等场景,为“三农”客群提供精准化金融服务。
  四是农村数字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网络基础设施覆盖面不断扩大,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达1.42亿户,行政村通光纤和第四代通信网络(4G)比例均超98%。支付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网络支付覆盖率和可得性逐渐提高,国家网信办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54亿,其中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53亿,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达79%。信用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共收录自然人11亿、小微企业3656.1万户、个体工商户1167万户。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委会联合毕马威中国面向全国范围内214位金融科技企业首席执行官、创始人或金融科技业务负责人开展的金融科技问卷调研数据,67%的受访企业认为建设“三农”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是未来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切入点。
  五是农村地区数字金融消费者保护逐渐受到重视。部分从业机构已针对农村地区数字金融消费者开展精准金融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注重提升农村地区消费者的金融科技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与教育培训专委会发布的《数字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践与探索(2020)》,在参与调研的116家数字金融从业机构中,约30%的被调研机构专门针对农民等特殊群体开展了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在参与调研的农村地区数字金融消费者中,约80%的被调研消费者认为自己在数字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得到了从业机构的基本保护或充分保护。
  我国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挑战
  当然,我国金融科技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能力、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消费者金融科技素养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挑战。
  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能力有待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普遍面临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挑战,在软件自主开发、数据挖掘、需求分析等方面受到制约,难以有效开展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研发推广工作。以主要服务于中小微企业、“三农”等客群的地方中小银行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委会联合瞭望智库发布的《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被调研的34家地方中小银行数字化能力自评估平均得分为2.75分(满分为5分),其中农村中小銀行平均得分仅为2.49分,与大中型银行(3.41分)和新型互联网银行(3.87分)相比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二是涉农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我国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定位主要集中在城市客群,考虑到农村客群普遍存在担保抵押欠缺、信用信息不足等问题,涉农金融服务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特点,一些金融机构在研发推广涉农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时意愿不足、动力不强。部分金融机构虽然已经推出了一些涉农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但主要集中在支付清算和消费信贷领域,存在产品服务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数字理财、数字保险、数字供应链金融等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总体供给不足,难以完全满足数字化时代下“三农”客群的金融需求。
  三是农村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地域复杂,与城镇地区相比,农民守信意识相对较为淡薄,“信用白户”总体相对较多,信用信息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农户行为、农业生产等涉农数据采集和统计口径不一,数据质量有待提高,“数字足迹”总体相对缺乏,金融与社保、医疗、税务、司法等领域的数据相对割裂,跨行业、跨地域数据融合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系统、惠农金融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相对不足,部分平台系统功能重叠、建设重复、服务单一等问题较为突出。虽然网络通讯在农村已得到一定普及,但4G、5G信号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智能手机普及率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科技服务的使用。国家网信办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5.9%,与城镇地区(79.8%)相比存在一定提升空间。   四是农村消费者金融科技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以留守老人为主的农村消费者普遍习惯通过线下网点办理金融业务,固有线下金融服务的惯性思维短期内难以改变,考虑到操作方法、风险安全等问题,对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和接纳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受文化程度、数字素养、年龄、网络和设备费用等影响,部分农村消费者数字设备和金融科技服务的使用技能相对欠缺,虽然网络通讯和移动设备在农村地区已得到一定普及,但一些农村消费者主要将其应用于接打电话等通讯服务。国家网信办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4.16亿,其中农村地區非网民占比达62.7%,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是电脑和网络使用技能缺乏(51.5%)、文化程度不高(21.9%)等。
  政策建议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要任务,金融科技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将大有可为。但同时也要看到,推进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建议凝聚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力量,进一步科学规划、系统推进、精准施策。
  一是进一步优化涉农金融科技政策监管。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作用,条件成熟时考虑适时扩大地域和机构覆盖范围,为金融机构因地制宜打造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作用,考虑将更多涉农金融科技创新活动纳入试点范围,为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充足发展空间。加强涉农金融服务网点、数据共享和应用、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研制,为涉农金融数据采集、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研发、运营服务提供统一的标准支撑,降低涉农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供给成本。进一步优化涉农金融领域政策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保险等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建立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激励机制和差异化金融支持政策,为金融科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建立良好的试错容错和激励机制。
  二是持续完善涉农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引导农信社、农商行等农村金融机构树立数字化经营思维,通过“练内功”和“借外力”相结合方式加快金融科技布局和数字化转型,鼓励互联网小贷、互联网理财等新型普惠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涉农金融业务,着力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涉农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深入调研分析农村客群的金融需求和风险偏好,聚焦高科技农业、生态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农户个人金融需求等场景,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的“农村版”智慧金融服务体系,丰富完善移动支付、数字理财、数字保险、数字供应链金融等产品,开发更多价格合理、便捷安全、服务精准、商业可持续的涉农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
  三是不断优化农村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在涉农金融数据采集、应用、共享等方面的应用,推动农业研究、生产管理、销售需求等产业数据以及农户经营、信贷等个人数据与政府部门数据融合共享应用。对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普惠金融服务站、自助服务终端等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围绕农业产权交易、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农户个人金融服务等搭建线上惠农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拓宽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农村金融服务渠道。进一步提升农村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普及率,推进网络提速降费从“覆盖普及”向“提速提质”、从“普惠降费”向“精准降费”转变,提升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可得性。
  四是着力提升农村消费者金融科技素养。探索建立涵盖金融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从业机构的多元化农村数字金融教育格局,充分发挥农商行、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作用,结合“地缘、亲缘、人缘”等固有优势,运用杂志海报、喇叭广告、现场解说、田间地头培训、一对一辅导等线下方式,探索开发知识网站、计算工具、财商在线测试等数字化工具,注重线上课程与线下活动相结合,拓宽农民金融科技知识的获取渠道。围绕数字设备使用技巧、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金融科技风险防范、信用信息知识等内容,制定契合农民需求、易于接受的金融科技知识普及内容和差异化教育策略,引导农民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金融消费理念和模式,在账户申请、购买产品、售后服务等关键节点,加大金融科技知识普及力度。针对诱导过度借贷、不实广告宣传、网络诈骗、普而不惠等金融科技领域的风险问题及时开展风险提示,提升农民金融科技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
  (丁洋洋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法规咨询部(研究部)高级经理,吕秋燃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研究人员,肖翔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法规咨询部(研究部)主任。本文编辑/王晔君)
其他文献
我国区域股权市场从2010年启动实践探索,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区域股权市场建设也存在资本市场功能发挥不佳、地域差异较大,金融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置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促进区域股权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视察后对中小企业的地位和贡献做出的高度肯定。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企业多次成为中央高规格
期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本文认为,可从加强舆论引导、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加快健全收入分配体系、综合配套解决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组织领导五个方面着力协同推进共同富裕。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会议第十次会议,专题研究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问题。会议论述了推动共同富裕的意
期刊
民族高校图书馆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的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馆藏资源建设在民族高校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民族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十四五”规划将实现“双碳”目标、降碳作为绿色金融的发展重点,当前由于气候变化和疫情的影响,要完成“双碳”目标任务十分艰巨。绿色金融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认为,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要实行正向的激励机制,同时要开展环境风险分析,增强金融机构防范气候变化风险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
期刊
分析了图书编目中套录编目数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控制套录编目数据质量的有效办法,以提高文献编目质量。
阐述了图书捐赠的意义,分析了图书捐赠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理论学习、树立主动担当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建立灵活的捐赠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图书捐赠工作的建议。
美国证券交易市场已发展到十分成熟阶段,传统强者在这个市场占有优势。但美国传统证券交易市场仍存在订单回扣、过高的交易费用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种种对美国传统证券交易市场的不满逐渐出现,一场以“颠覆”为名的竞争开始酝酿。本文介绍的两位“主人公”——LTSE与MEMX正是企图颠覆美国证券交易市场的“新进入者”。  近年来,美国市场出现一群试图打破美国现有格局,颠覆整个市场且极富竞争力的新进入者。长期股
期刊
投资者交易所(The Investors Exchange,简称IEX)是一家美国的证券交易所。它旨在通过技术和制度设计创造更公平的交易环境,遏制高频交易对长期投资者等进行低频交易的“剥削”。IEX模式的创新体现了美国证券交易市场中急剧增长的新需求——“交易不需要更快,但需要更好”。本文以IEX模式为案例,剖析了美国证券交易所的规则和竞争要点。  投资者交易所集团(IEX Group Inc.)是
期刊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暗池已发展为美国另类交易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美国国际证券交易所旗下暗池——MidPoint Match的成立背景、发展历程、运营模式及竞争挑战,以厘清这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交易所暗池的发展轨迹。  暗池(Dark pool),属于另类交易系统(Alternative Trading System,简称ATS),具有交易隐匿、高效等特点,近几年在美国逐步流行并成
期刊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未来发展的核心课题之一。在全球低碳发展过程中,多边金融机构作为国际低碳合作发展的桥梁,通过衔接不同经济主体、创新发展、复制经验等方式推动绿色金融标准化、高质量发展。本文从国际多边金融机构视角出发,分析了金融推动低碳社会发展的机会与挑战。  低碳社会的附加效应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气候变化和气候风险的负面影响。低碳社会会带来很多附加效应,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