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日前,针对9月30日世界心脏病日和10月8日全国第10个高血压日主题,我们专访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采访中,胡大一教授充满激情的言语和诸多精彩的观点,不仅使我们了解到一个忠实的医生正在想什么,也让我们知道了一个真正的医生应该做什么!在此辑录他的谈话和观点呈献给读者,希望大家能够分享我们的感动。
(接上期)
第三面旗帜是预防
医生的职责不能仅仅是坐堂医生,在医院里等病人来看病。病人不来当然和我没有关系。医学的根本价值,是维护人类的健康。医生的职责应该包括向群众宣传健康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我们知道冠心病病人有一半有症状,会自己到医院来;还有一半是平常的没有症状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心脏处于危险之中,像侯耀文、王洪礼,但最后却死于心脏病。我提倡医生应该走出医院,通过健康教育,让这些人了解相关的知识。我们现在还是隔岸观火,一边是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不断用于医学;一边是无知,有人有钱,有条件,却不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健康,保护自己的心脏。或是无奈,根本就没有钱看病,很多病人只能在家里悄悄的死去。对于这些无知和无奈,我们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有一条路,就是加强健康教育,宣传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更多老百姓不得高血压,不得糖尿病,不得冠心病。这也是一个医生最大的价值体现。这次会议上,我看到一幅画。画的是在一个很陡的斜坡上,一群人在用力推一个重物,推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还在拼命地往上推,就好像我们现在对治疗终末期的病人,用了很大的精力却收效甚微。我们为什么不能先把斜坡铲平一些呢?就如同为什么不能在疾病发生之前,开展健康教育,告诉百姓如何预防呢?
记者:这里我插一句。我非常理解您这张画的寓意,也很理解您的想法,不过,那些人推重物可以有很好的收入,如果去铲平斜坡,好像还没有人给他们出钱呢?再回到您的话题上,您还准备开展或者已经开展哪些具体工作吗?
胡大一:具体就是构建三个系统,实现五个转变。具体说来,三个系统就是病前预防系统,病中救治系统和病后管理系统。实现五个转变:1.从针对介入搭桥,转向疾病的早期预防。2.从经验医学转向循证医学。3.从针对单一危险因素,不同学科分别干预,转为多个相关学科联合,针对多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控制。4从大医院针对急重症终末期的治疗诊断转向以社区、农村为中心开展病前防,病后管的网络建设,包括农村医疗网络的构建。5.从当坐堂医生等病人上门,转到走出医院,去找病人。深入社区,做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这一点我的感受太深了。我知道全国有400多万先心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所以在北京人民医院开了先心病患儿义务爱心门诊,很长时间没有来几个孩子。但我们到安徽太和县农村,短短一个星期就收治了100多个孩子。他们都在基层,家里根本没有钱,根本来不了北京啊!
记者:听您今天的介绍,我感到应该有卫生部门领导了解您的想法,应该有更多媒体传播您的观点,应该让更多的医生加入到您的医师文化建设中来。
胡大一:我也希望通过你们媒体,呼吁广大的医生,一定要放开眼界,记住温总理的话:只看脚下路的人,是没有前途的。特别是现在45到50岁年龄段的骨干医生,现在国家正处医疗卫生的改革时期,我们应该适时去转折,适应改革的需要。这对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将是一个巨大的促进,尤其对广大老百姓是一种最大的幸运。
记者:谢谢胡大一教授!衷心祝愿您的事业能再上一层楼,您的理想能够早日实现,您的身体更加健康,生活更加快乐!
胡大一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专家津贴,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现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心脏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并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欧洲心脏病杂志国际编委会委员等职务。在我国率先成功开展射频消融根治快速心律失常技术,并向全国150多家医院以及印度、越南、日本等国推广普及此项技术,先后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他的学生在北京市有12名担任心内科主任职务,16名任心内科副主任,7名任心外科主任,在全国更是桃李满天下。胡大一教授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推动我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和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链接:
心血管病可防可控
胡大一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目前有非常充分的证据和手段能够预防这种病。2004年公布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国际研究,涵盖了包括亚洲的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资料。对照研究表明,每发生一个心肌梗死就找到另一个同样年龄同样背景健康的人跟他进行对照,95%的心肌梗死都是有可依据的数据可以预测的。
目前我国各个年龄段的成年人的胆固醇都明显增加,36~44岁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率更以超过100%的速度增加,解决心血管病高发的措施仍在预防,主要为“老三样”、“新两样”。“老三样”,即戒烟、控制血压、降低胆固醇;“新两样”,即控制糖尿病和肥胖。要抓住预防干预的时机。肥胖、糖代谢异常,引起的原因非常清楚,就是缺少运动和饮食过度,热量摄取过多,饮食不合理,代谢综合征。抓住预防干预的时机体现的是什么意识?第一,体现疾病预防的前移,不要等得了糖尿病和心血病再去预防。另外,在这个阶段改变生活方式是最有效的,成本效益最为合理。”
心血管疾病发病前往往会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从危险因素的开始出现,一直到出现临床表现,再到出现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中间可能存在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毫无症状的“沉默”期。而之前没有丝毫症状,第一次发病就发生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病人,占心血管病人的一半以上。动脉硬化应该从青少年时期就注意预防,40岁开始强化预防,老年继续预防。美国医生在2000年对260多例车祸意外死亡者的解剖中发现,20岁以下人群中有“动脉硬化斑块”但没发病的占20%,40岁以上的则占80%。因此不能坐等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发生,应从40岁起就要注意从多方面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完)
(编辑/于菲)
(接上期)
第三面旗帜是预防
医生的职责不能仅仅是坐堂医生,在医院里等病人来看病。病人不来当然和我没有关系。医学的根本价值,是维护人类的健康。医生的职责应该包括向群众宣传健康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我们知道冠心病病人有一半有症状,会自己到医院来;还有一半是平常的没有症状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心脏处于危险之中,像侯耀文、王洪礼,但最后却死于心脏病。我提倡医生应该走出医院,通过健康教育,让这些人了解相关的知识。我们现在还是隔岸观火,一边是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不断用于医学;一边是无知,有人有钱,有条件,却不知道怎样维护自己的健康,保护自己的心脏。或是无奈,根本就没有钱看病,很多病人只能在家里悄悄的死去。对于这些无知和无奈,我们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有一条路,就是加强健康教育,宣传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更多老百姓不得高血压,不得糖尿病,不得冠心病。这也是一个医生最大的价值体现。这次会议上,我看到一幅画。画的是在一个很陡的斜坡上,一群人在用力推一个重物,推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还在拼命地往上推,就好像我们现在对治疗终末期的病人,用了很大的精力却收效甚微。我们为什么不能先把斜坡铲平一些呢?就如同为什么不能在疾病发生之前,开展健康教育,告诉百姓如何预防呢?
记者:这里我插一句。我非常理解您这张画的寓意,也很理解您的想法,不过,那些人推重物可以有很好的收入,如果去铲平斜坡,好像还没有人给他们出钱呢?再回到您的话题上,您还准备开展或者已经开展哪些具体工作吗?
胡大一:具体就是构建三个系统,实现五个转变。具体说来,三个系统就是病前预防系统,病中救治系统和病后管理系统。实现五个转变:1.从针对介入搭桥,转向疾病的早期预防。2.从经验医学转向循证医学。3.从针对单一危险因素,不同学科分别干预,转为多个相关学科联合,针对多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控制。4从大医院针对急重症终末期的治疗诊断转向以社区、农村为中心开展病前防,病后管的网络建设,包括农村医疗网络的构建。5.从当坐堂医生等病人上门,转到走出医院,去找病人。深入社区,做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这一点我的感受太深了。我知道全国有400多万先心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所以在北京人民医院开了先心病患儿义务爱心门诊,很长时间没有来几个孩子。但我们到安徽太和县农村,短短一个星期就收治了100多个孩子。他们都在基层,家里根本没有钱,根本来不了北京啊!
记者:听您今天的介绍,我感到应该有卫生部门领导了解您的想法,应该有更多媒体传播您的观点,应该让更多的医生加入到您的医师文化建设中来。
胡大一:我也希望通过你们媒体,呼吁广大的医生,一定要放开眼界,记住温总理的话:只看脚下路的人,是没有前途的。特别是现在45到50岁年龄段的骨干医生,现在国家正处医疗卫生的改革时期,我们应该适时去转折,适应改革的需要。这对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将是一个巨大的促进,尤其对广大老百姓是一种最大的幸运。
记者:谢谢胡大一教授!衷心祝愿您的事业能再上一层楼,您的理想能够早日实现,您的身体更加健康,生活更加快乐!
胡大一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专家津贴,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现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心脏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主任。并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欧洲心脏病杂志国际编委会委员等职务。在我国率先成功开展射频消融根治快速心律失常技术,并向全国150多家医院以及印度、越南、日本等国推广普及此项技术,先后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他的学生在北京市有12名担任心内科主任职务,16名任心内科副主任,7名任心外科主任,在全国更是桃李满天下。胡大一教授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推动我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和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链接:
心血管病可防可控
胡大一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目前有非常充分的证据和手段能够预防这种病。2004年公布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国际研究,涵盖了包括亚洲的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资料。对照研究表明,每发生一个心肌梗死就找到另一个同样年龄同样背景健康的人跟他进行对照,95%的心肌梗死都是有可依据的数据可以预测的。
目前我国各个年龄段的成年人的胆固醇都明显增加,36~44岁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率更以超过100%的速度增加,解决心血管病高发的措施仍在预防,主要为“老三样”、“新两样”。“老三样”,即戒烟、控制血压、降低胆固醇;“新两样”,即控制糖尿病和肥胖。要抓住预防干预的时机。肥胖、糖代谢异常,引起的原因非常清楚,就是缺少运动和饮食过度,热量摄取过多,饮食不合理,代谢综合征。抓住预防干预的时机体现的是什么意识?第一,体现疾病预防的前移,不要等得了糖尿病和心血病再去预防。另外,在这个阶段改变生活方式是最有效的,成本效益最为合理。”
心血管疾病发病前往往会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从危险因素的开始出现,一直到出现临床表现,再到出现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中间可能存在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毫无症状的“沉默”期。而之前没有丝毫症状,第一次发病就发生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病人,占心血管病人的一半以上。动脉硬化应该从青少年时期就注意预防,40岁开始强化预防,老年继续预防。美国医生在2000年对260多例车祸意外死亡者的解剖中发现,20岁以下人群中有“动脉硬化斑块”但没发病的占20%,40岁以上的则占80%。因此不能坐等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发生,应从40岁起就要注意从多方面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完)
(编辑/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