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也不是学会一两种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这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可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
一、顺势而为,感受音乐美
音乐学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生可以通过唱歌、跳舞、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当然,捕捉学生的特性,设计相应合理的课堂计划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之一。小学生热情好动爱表现,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并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是分不开的。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学生的争强好胜才使他们不断地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因此教师要注意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有一种成就感。
音乐课堂中可以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游戏来对音乐再认识,再创造。无论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它终究要涉及到音乐知识和技能。音乐游戏不是单纯的玩耍,它真正的目的是以游戏的方法挖掘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适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带人情境之中。
如在上三年级教材中的听赏《三个和尚》这一课,为了给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感受、辨赏出乐曲中分别用三种不同的乐器(板胡、坠胡、管子)来表现三个人物的形态与性格,我运用了动画片里的人物片段,直观地把人物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他们很快就说出了为什么不同的乐器表现不同的人物。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不仅直观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条件。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善于挖掘,巧妙设计,精心构思,才能带领学生去开启智慧的大门。在教学一年级音乐教材中的《藏猫猫》一课,歌曲的准备结尾处有一小节的休止,备课时我就想到,如果我把本课中所要求掌握的几个简单的节奏像藏猫猫一样藏在休止符中,让学生们去发现,岂不是既容易掌握又增加学习的兴趣吗,结果这一节课如我所料,学生对歌曲既感兴趣又掌握得快,把藏在休止符中的节奏拍击得非常准确。所以,音乐教师在律动、唱歌、作曲、节奏、唱游等方面的教学中,都可以充分创作。这些创作教学如节奏改编、旋律创作、即兴歌舞等,如果能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进行,那么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是一门技巧。教师要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增强美感体验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音乐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诸如从乐谱和音符人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于音程、和弦的听觉训练等等。这种理性的、枯燥的机械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
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如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号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音乐欣赏教材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展示美的结晶。器乐教材的“美”在于简洁、洗练的编配方面,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与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又如运用从感性人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潜效应的音乐教学方法,遵循参与、情感性、愉悦的审美原则,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
理想的音乐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在与音乐的共同对话交流中情感得到宣泄、个性得到张扬、人性得到回归,在对音乐的欣赏感受中享受阳光般美好灿烂的生活,爱音乐、爱生活、爱自然、爱民族、爱人类,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
(责编 韦春艳)
一、顺势而为,感受音乐美
音乐学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生可以通过唱歌、跳舞、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当然,捕捉学生的特性,设计相应合理的课堂计划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之一。小学生热情好动爱表现,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并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是分不开的。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学生的争强好胜才使他们不断地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因此教师要注意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有一种成就感。
音乐课堂中可以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游戏来对音乐再认识,再创造。无论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它终究要涉及到音乐知识和技能。音乐游戏不是单纯的玩耍,它真正的目的是以游戏的方法挖掘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黑格尔说过:“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适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带人情境之中。
如在上三年级教材中的听赏《三个和尚》这一课,为了给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感受、辨赏出乐曲中分别用三种不同的乐器(板胡、坠胡、管子)来表现三个人物的形态与性格,我运用了动画片里的人物片段,直观地把人物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他们很快就说出了为什么不同的乐器表现不同的人物。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不仅直观形象,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条件。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教师首先要善于挖掘,巧妙设计,精心构思,才能带领学生去开启智慧的大门。在教学一年级音乐教材中的《藏猫猫》一课,歌曲的准备结尾处有一小节的休止,备课时我就想到,如果我把本课中所要求掌握的几个简单的节奏像藏猫猫一样藏在休止符中,让学生们去发现,岂不是既容易掌握又增加学习的兴趣吗,结果这一节课如我所料,学生对歌曲既感兴趣又掌握得快,把藏在休止符中的节奏拍击得非常准确。所以,音乐教师在律动、唱歌、作曲、节奏、唱游等方面的教学中,都可以充分创作。这些创作教学如节奏改编、旋律创作、即兴歌舞等,如果能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进行,那么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是一门技巧。教师要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增强美感体验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音乐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诸如从乐谱和音符人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于音程、和弦的听觉训练等等。这种理性的、枯燥的机械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
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如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或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展现炽热的情怀。这种立意号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百听不厌,百唱不烦。音乐欣赏教材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展示美的结晶。器乐教材的“美”在于简洁、洗练的编配方面,通过配器,显示其音色与织体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又如运用从感性人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潜效应的音乐教学方法,遵循参与、情感性、愉悦的审美原则,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
理想的音乐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在与音乐的共同对话交流中情感得到宣泄、个性得到张扬、人性得到回归,在对音乐的欣赏感受中享受阳光般美好灿烂的生活,爱音乐、爱生活、爱自然、爱民族、爱人类,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
(责编 韦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