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者艺术史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艺术走向变革的时期。先是乡土绘画,于官方现实主义集体传统中,置入反思历史的真实要求和艺术语言的个人特点。尽管突破有限,但确实激发了青年一代的创作活力。个人性表达一旦打开缺口,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难以收回。“八五新潮”美术对新旧集体传统的否定,其核心即是强调自我表现及个性解放的重要性。青年艺术家们所借重的正是以个人自由为前提的西方现代艺术。但新潮美术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为了争夺文化权利,又往往借助群体并强调权重性,这无异于农民革命梁山聚义抢占山头。在这样一场运动式的视觉革命中,上海艺术家游离在外,进出自由,并未投身其中。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个体性,和上海现代文化历史有关。
  孙良1982年从上海轻工业学院美术设计系毕业,即投入到现代艺术的学习、创作与探索之中。从现在留下的作品看,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类是静物画。瓶器花卉兼有,延续学院写生训练,但可以看出孙良受到“印象派之后”的影响。画面浓重而强烈,其光感的自由分布和轮廓线的强调突出,为以后创作做了很好的准备。
  二类是风景画。以建筑为主,同样是色彩凝重,肌理强劲。作品不太注重空间纵深,而是强调平面分布,多采用横平竖直的几何构图,形式感突出。部分作品受勃拉克立体主义的影响,将对象画成了交错互置的形体堆积。
  三类是人物肖像。有写实的,也有表现的;有的画得很具体,有的画得很简略。孙良似乎不太嘉歡画人,也没多少耐心去仔细刻画对象。这大概跟他学设计出身有关,也跟他好玩善变的天性有关。
  四类是带有超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可以看到克利闪烁不定的色彩光感,也可以看到米罗天真浪漫的符号构成,甚至还有夏加尔想象绘画的人物形态。其中鱼类、飞鸟及猫头鹰等形象,似乎是一种预示,露出艺术家四处寻找的兴趣之所在。
  这一时期是孙良探索创作方向的时期,除油画作品外,他还做过材料拼贴作品,也尝试过抽象水墨创作。1988年他还组织上海艺术家做过装置一一行为艺术作品《最后的晚餐》,这些作品特别是绘画作品可以看出其艺术感觉的特别之处,比如对构成性、透光感和变异形态的敏锐,但这些东西并没有集结起来,形成一种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此时的孙良,就像作品《幽门》、《投影》、《绿房间》、《红房间》中那道介于不同空间的身影,孤独而又彷徨,游离而叉犹豫。
  他需要一个契机,挑战对象,也挑战自己。
  1989年新潮美术戛然而止。运动的中断让那些善于思考的艺术家,开始重新清理自己的创作思路。对孙良而言,强烈的心理刺激让他夜不能寐。生机化作死亡,人形变成骷髅。他在画面上突然变得精神集中,心无旁骛。
  大概有三年左右时间,孙良沉浸在紧张而叉凄厉的惝绪之中,对周围的一切他感到古怪、荒唐和迷惑。他画怪异的行走,画死亡的联姻,画诱惑的棋局,画蝇眼中的世界,画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骷髅是这一时段的主要形象之一,出现在各种画面中。
  我第一次看到这些作品是在1997年车库艺术展上。那是真正的地下艺术震,地点是上海岳阳路某大楼的地下车库。记得展览开幕时,车库金属卷帘门缓缓升起,一排参展艺术家从脚到头出现在人们面前,气氛庄重而肃穆。在这样的展览上展出孙良的作品,自有其特殊的纪念意义。
  孙良画面总有一种从内向外的张力。他画大声吼叫的嘴,画丝丝吐出的舌头,画圆睁瞳孔的眼睛——骷髅的、人物的、动物的。其参差的线条、粗砺的笔触和厚重的色彩,都会让观者感受到愤怒与抗议的恨意。纵深的阻断和光线的稀微,让平面分布的形象不无迷惘、失落、惆怅与悲衷,其动态与关联在飘浮的空间里无所归依。
  1992年以后,孙良画风明显改变,画面变轻变薄变虚,从现实感受中抽离,进入到梦幻情景之中。这一画就画了二十年。二十年间中国美术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他者化的国际接轨到资本化的市场操作,从明星化圈子到官方化体制,孙良的同时代人有不少从当年革命者变成既得利益者,游刃于商情、官场、秀台之间。尽管孙良1993年就参加了第四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东方之路”中国部分,但他并不属于奥利瓦等人力推的“中国波普”。他不愿追随潮流,始终沉溺在个人梦境中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以此抗拒变质乏味的世界和令人反感的历史。
  孙良做着各种梦:深梦、淡梦、弱梦、幽梦、醉梦、迷梦、幻梦、寒梦、碎梦和白日梦,生活在一个精灵古怪的世界里。这里是蜘蛛和蟾蜍的天地,是游蛇和海星的巢穴。不乏翅羽、鳞甲,也不乏利爪、长喙,更有鸷禽怪兽和羽人猫女。孙良仿佛在水晶瓶中聚精会神地观察它们:这些灵物有时如烟雾般飘来,幻化出奇妙的身躯;有时又如云霞般散去,留下些美丽的背影一一他在画面上捕捉自己的想象,也在绘制中构织自己的想象,在想象中与对象合二为一。
  这些想象是都市化的:精致讲究的装饰感,不无享乐者消费;矫揉造作的情色味,总有夜生活隐私。一切是那样美好动人,一切又是那么虚幻迷茫。中国都市的迅速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让所有人熟悉的城市一下变得陌生。孙良并没有去刻画都市,也没有去表现都市中人,但他描绘的太虚幻境,却充满了都市文化情调和都市生活意味,折射出都市心理的迷失与惆怅。这种说不清遒不明的情绪,弥漫在今天中国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熙熙攘攘的太平洋百货,还是各自为政的星巴克酒吧。我想孙良的画可以放进都市空间的很多地方,商场、饭店、酒肆、茶楼等等,原因是都市生活的热闹怡恰映衬出都市精神的空虚,而孙良作品中的空幻与热烈,既是一种表达,叉是一种揭示。
  孙良是最早描绘都市艳俗的艺术家。上海生活中所熟知的洛可可艺术与十九世纪新艺术等等,如今病态地置入暴发的城市者华之中,伪娘假女般矫情的装饰随处可见。孙良对此深有体悟,一方面不惮将其纳入画面,取其艳而剔其俗,另一方面则借助情色对幻想的推动,造成文化之于人欲的反讽。在孙良精数、唯美、充满装饰感的画面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因混杂糅台而奇妙诱人的后现代文化氛围。孙良善于将生活与感受、文化与环境、历史与个人等关系熔为画面氛围。其关键之处,就是把装饰大胆地引入当代绘画之中。现代主义绘画曾把装饰视为洪水猛兽,然装饰之于社会之于人文,却很能折射历史的变迁。其非精英化的市井趣味及社群区别,恰恰是当代艺术可以利用的资源。孙良在此方面所发挥的创造力,在中国美术界是酋屈一指的。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上海艺术家最重品质。不单是对创作特点的要求,也不单是对艺术语言的讲究,他们对于质材和感觉的相互关系亦有非常独到的眼光。孫良乃是个中高手与内行玩家。
  他尝试过各种画材和其他材料,画底用过布面、纸本、丝绸、皮革、铝箔、赛璐璐片、肌肤(纹身)等。颜料用过油彩、丙烯、水墨、马克笔甚至是指甲油。1999年以后,孙良在持续作画的同时,每年都玩一种新东西,他做过雕塑、装置、影像及家俱设计。但不管玩什么、怎么玩,万变不离其宗,他始终保持茬自己在画中的感觉。边界的突破与样式的拓展,无非是让自己在更大空间挥洒才情、挖掘潜能并以此保持创作活力。孙良的自信在于,既能放任天性叉敢面对挑战。他经常自我设局,以此考验自我也反省自我。就这点而言,他比那些看别人眼色而行、视市场反应而动的艺术家,更本色更本位也更本质。可惜在中国美术界,孙良这样的艺术家太少,而机会主义者叉太多太多。
  孙良曾做过皮上油画展,题为“失落的天空”。他将作品画在皮革上,不只是画底材料的转变。皮革来自动物,其形其赝存有动物性状,是很有身体感觉的材料。孙良笔下那些飞禽走兽出现其上,不仅有物与形的连接,更有离与合的对比。皮革的贵重与画面的精致相互衬托,更增添了都市美学意味。皮革不规则的异形,可以助推画面幻想,亦为作品的装饰与布置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同样的效果,也体现在孙良的丝绸作品中。轻质材料的飘逸与灵动,和梦幻般的画面形象天然吻台。薄纱透亮的质地,配以鲜艳富丽的色彩,更能映衬出画面的朦胧光感。孙良往往借此充分利用展览现场,营造具体可感的空间氛围。而且长期以来,孙良一直钟情水墨书画。从早期的抽象水墨到近年的没骨花鸟,孙良喜欢毛笔在宣纸上轻盈流动、自然浸润的感觉。他乐于把春去秋来、花开叶落的体会画成一幅幅小品,配上些颇有感触的书写。画面新鲜而随意,很轻松,也很淡定,由此保持着自己身居边缘、自得其乐的心性。
  在孙良把都市的欲望与情色、精神的梦幻与迷惘、艺术的奇特与异样,通通熔为一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位质朴的艺术家:他很单纯,只因热爱艺术而从事艺术;他很执着,不能忘记被人遮蔽的历史;他很认真,对作品制作精益求精;他很浪漫,为争取个人自由而拒绝潮流。他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家、这样一个人一一如果要写艺术史,孙良肯定不在既成套路里:或者是艺术史迁就他,或者是他改变艺术史。
其他文献
由秋入冬,在这个容易被冷风刮过脸庞的季节,对于上海来说却是异常热闹——两个大型的艺术博览会召开,紧接着是“大烟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上海双年展开幕,当然各个画廊、私人美术馆也不会错过这个档期,相继推出了多个重磅展览。那么在众人眼中,这一切是不是属于一番好景呢?  在这大半个月的盛况期间,独立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在苏州河边找到了一栋非艺术空间的小楼,在这栋小
期刊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在我的印象中,2013年上海K11的艺术空间是以艺术空间的名义出现的,之后逐步发展为现在的美术馆。请介绍一下这个转变的过程以及原因。  黄圣智(以下简称“黄”):2013年到2016年,上海K11的艺术项目做了较大的策略调整。K11总的来说是一个概念很新的管理公司,它协助我们的母公司新世界中国去做一个全新概念的产业管理。整个K11模式的核心是“艺术、人文、自然”。这三个
期刊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刘芯涛开启他油画创作生涯的序幕,以黑白灰的色调表现都市荒诞夜景的《溃夜》系列,为艺术界所熟知,长期以来,刘芯涛坚持以日常体验、都市生存、社会变迁等主题作为创作线索。影射今日世界的黯淡,同时也保持着光亮的信心。  刘芯涛近年在深圳、巴黎、北京等地,几次举办个人作品展,本次展览由白盒子艺术馆与艺术家达成共识,根据不同场馆的特点,比如展厅结构、场馆一贯的学术方向,将本次
期刊
王满的新个展名叫作“洪荒”,英文名则是“power”,合起来便是刚被评为2016年十大流行语的“洪荒之力”。“洪荒之力”之所以流行,不仅仅是因为呆萌而给力的傅园慧,更因为她非常戏谑化地把一种糅合了上进心与平常心的普通人情绪在那个象征着宏大叙事与集体主义的奥运会现场“轻易”地自然流露了出来。  不知道王满的展览名是否有向“洪荒之力”致意的意味,但是这种潜藏在翻译之间的机心,以及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敏
期刊
艺术家陈顺筑常认为自己很不会拍照,他只是利用影像来创作。早期他是利用父亲留下的照片或底片,加入自己的观念之后重制,或是放大,或是拼贴,或是加入其他的媒材,让原本的照片隐入作品中成为新作品的记忆,而新作品则生长出自己所期待的模样和形式,如《四季游踪——指南宫》系列(2003年完成),陈顺筑将父亲拍摄的旧照放大,将母亲和父亲的上半身照片转印在磁砖上,然后再贴在原照片上。那照片是他小时候父亲带着妈妈和他
期刊
漆澜(以下简称“漆”):今年11月份是上海展览季,众多展览一时云集,几乎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在当代艺术市场实际上仍然处于萧条期的当下来看,这种情形有些让人意外。我们2017年第一期将推出一个专题,专门对这些案例进行集结,与大家分享这种盛况,也与大家一起分析这种热潮的潜在动因。目前西岸已经成为上海当代艺术的第一展示、活动兴奋区,而龙美术馆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这次你们在11月推出的古代绘画
期刊
我觉得,潘涛比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更有能力捕捉和创造日常琐碎的意义。用禅师释一行(Thich NhatHanh)的话来说,我认为她能够全神贯注于她正在做的事情。  潘涛出生和成长在一个河南的小镇——缑氏,自得其乐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她知道怎样种地,有着运动员般灵活的年轻身体,充满活力,吃苦耐劳。在闲谈中如果她觉得没什么重要的加以补充,她经常沉默,但是一旦有必要她随时都会抒发己见;她几乎总是在微笑,也情
期刊
葡萄牙艺术家若昂·马利亚-古斯芒(Joao MariaGusmao)和佩德罗·帕伊瓦(Pedro Paiva)从2001年起合作至今,主要创作影片、摄影、雕塑和暗箱装置。他们的影像作品总是包含电影史、视觉人类学、科学、艺术、文化和宗教史等多种元素。然而其作品并非要证明任何理论,而是致力于视觉实验,向观众展现视觉的局限性。他们近期在德国慕尼黑艺术之家美术馆的个展“孔雀”展出了其最新的一组影像作品。影
期刊
政治波普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重要现象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波普艺术是当时文化受到艺术市场机制和全球化大潮综合作用的产物。正如学者吴亮所说,“政治波普是中国近年美术的一个畸形产物”,它的出现,是中国当代艺术转向外部问题、转向社会学的表现之一,追根究底,是源于中国图像体系的脆弱和匮乏,以及创作者既介入又自持的暖昧态度和边缘地位。  虽然政治波普是美术的撤退,是从艺术形式到意识形态的重返,而其嚆
期刊
近日,在红砖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年轻艺术家的群展,题目叫“我们的未来”。艺术领域探讨未来的并不太多,因为描绘未来更多需要基于科学的想象力,艺术家往往并不缺乏后者,却每每对前者敬谢不敏,这也是达·芬奇这么多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原因之一。但是艺术界也不乏探讨未来的话题,只不过这些话题更多是用来指向当下,新鲜的艺术,新鲜的艺术家。但是正如同有些艺术家大言不惭地宣称“当代艺术就是‘当代’的艺术”,当我们在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