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艺术走向变革的时期。先是乡土绘画,于官方现实主义集体传统中,置入反思历史的真实要求和艺术语言的个人特点。尽管突破有限,但确实激发了青年一代的创作活力。个人性表达一旦打开缺口,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难以收回。“八五新潮”美术对新旧集体传统的否定,其核心即是强调自我表现及个性解放的重要性。青年艺术家们所借重的正是以个人自由为前提的西方现代艺术。但新潮美术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为了争夺文化权利,又往往借助群体并强调权重性,这无异于农民革命梁山聚义抢占山头。在这样一场运动式的视觉革命中,上海艺术家游离在外,进出自由,并未投身其中。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个体性,和上海现代文化历史有关。
孙良1982年从上海轻工业学院美术设计系毕业,即投入到现代艺术的学习、创作与探索之中。从现在留下的作品看,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类是静物画。瓶器花卉兼有,延续学院写生训练,但可以看出孙良受到“印象派之后”的影响。画面浓重而强烈,其光感的自由分布和轮廓线的强调突出,为以后创作做了很好的准备。
二类是风景画。以建筑为主,同样是色彩凝重,肌理强劲。作品不太注重空间纵深,而是强调平面分布,多采用横平竖直的几何构图,形式感突出。部分作品受勃拉克立体主义的影响,将对象画成了交错互置的形体堆积。
三类是人物肖像。有写实的,也有表现的;有的画得很具体,有的画得很简略。孙良似乎不太嘉歡画人,也没多少耐心去仔细刻画对象。这大概跟他学设计出身有关,也跟他好玩善变的天性有关。
四类是带有超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可以看到克利闪烁不定的色彩光感,也可以看到米罗天真浪漫的符号构成,甚至还有夏加尔想象绘画的人物形态。其中鱼类、飞鸟及猫头鹰等形象,似乎是一种预示,露出艺术家四处寻找的兴趣之所在。
这一时期是孙良探索创作方向的时期,除油画作品外,他还做过材料拼贴作品,也尝试过抽象水墨创作。1988年他还组织上海艺术家做过装置一一行为艺术作品《最后的晚餐》,这些作品特别是绘画作品可以看出其艺术感觉的特别之处,比如对构成性、透光感和变异形态的敏锐,但这些东西并没有集结起来,形成一种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此时的孙良,就像作品《幽门》、《投影》、《绿房间》、《红房间》中那道介于不同空间的身影,孤独而又彷徨,游离而叉犹豫。
他需要一个契机,挑战对象,也挑战自己。
1989年新潮美术戛然而止。运动的中断让那些善于思考的艺术家,开始重新清理自己的创作思路。对孙良而言,强烈的心理刺激让他夜不能寐。生机化作死亡,人形变成骷髅。他在画面上突然变得精神集中,心无旁骛。
大概有三年左右时间,孙良沉浸在紧张而叉凄厉的惝绪之中,对周围的一切他感到古怪、荒唐和迷惑。他画怪异的行走,画死亡的联姻,画诱惑的棋局,画蝇眼中的世界,画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骷髅是这一时段的主要形象之一,出现在各种画面中。
我第一次看到这些作品是在1997年车库艺术展上。那是真正的地下艺术震,地点是上海岳阳路某大楼的地下车库。记得展览开幕时,车库金属卷帘门缓缓升起,一排参展艺术家从脚到头出现在人们面前,气氛庄重而肃穆。在这样的展览上展出孙良的作品,自有其特殊的纪念意义。
孙良画面总有一种从内向外的张力。他画大声吼叫的嘴,画丝丝吐出的舌头,画圆睁瞳孔的眼睛——骷髅的、人物的、动物的。其参差的线条、粗砺的笔触和厚重的色彩,都会让观者感受到愤怒与抗议的恨意。纵深的阻断和光线的稀微,让平面分布的形象不无迷惘、失落、惆怅与悲衷,其动态与关联在飘浮的空间里无所归依。
1992年以后,孙良画风明显改变,画面变轻变薄变虚,从现实感受中抽离,进入到梦幻情景之中。这一画就画了二十年。二十年间中国美术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他者化的国际接轨到资本化的市场操作,从明星化圈子到官方化体制,孙良的同时代人有不少从当年革命者变成既得利益者,游刃于商情、官场、秀台之间。尽管孙良1993年就参加了第四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东方之路”中国部分,但他并不属于奥利瓦等人力推的“中国波普”。他不愿追随潮流,始终沉溺在个人梦境中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以此抗拒变质乏味的世界和令人反感的历史。
孙良做着各种梦:深梦、淡梦、弱梦、幽梦、醉梦、迷梦、幻梦、寒梦、碎梦和白日梦,生活在一个精灵古怪的世界里。这里是蜘蛛和蟾蜍的天地,是游蛇和海星的巢穴。不乏翅羽、鳞甲,也不乏利爪、长喙,更有鸷禽怪兽和羽人猫女。孙良仿佛在水晶瓶中聚精会神地观察它们:这些灵物有时如烟雾般飘来,幻化出奇妙的身躯;有时又如云霞般散去,留下些美丽的背影一一他在画面上捕捉自己的想象,也在绘制中构织自己的想象,在想象中与对象合二为一。
这些想象是都市化的:精致讲究的装饰感,不无享乐者消费;矫揉造作的情色味,总有夜生活隐私。一切是那样美好动人,一切又是那么虚幻迷茫。中国都市的迅速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让所有人熟悉的城市一下变得陌生。孙良并没有去刻画都市,也没有去表现都市中人,但他描绘的太虚幻境,却充满了都市文化情调和都市生活意味,折射出都市心理的迷失与惆怅。这种说不清遒不明的情绪,弥漫在今天中国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熙熙攘攘的太平洋百货,还是各自为政的星巴克酒吧。我想孙良的画可以放进都市空间的很多地方,商场、饭店、酒肆、茶楼等等,原因是都市生活的热闹怡恰映衬出都市精神的空虚,而孙良作品中的空幻与热烈,既是一种表达,叉是一种揭示。
孙良是最早描绘都市艳俗的艺术家。上海生活中所熟知的洛可可艺术与十九世纪新艺术等等,如今病态地置入暴发的城市者华之中,伪娘假女般矫情的装饰随处可见。孙良对此深有体悟,一方面不惮将其纳入画面,取其艳而剔其俗,另一方面则借助情色对幻想的推动,造成文化之于人欲的反讽。在孙良精数、唯美、充满装饰感的画面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因混杂糅台而奇妙诱人的后现代文化氛围。孙良善于将生活与感受、文化与环境、历史与个人等关系熔为画面氛围。其关键之处,就是把装饰大胆地引入当代绘画之中。现代主义绘画曾把装饰视为洪水猛兽,然装饰之于社会之于人文,却很能折射历史的变迁。其非精英化的市井趣味及社群区别,恰恰是当代艺术可以利用的资源。孙良在此方面所发挥的创造力,在中国美术界是酋屈一指的。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上海艺术家最重品质。不单是对创作特点的要求,也不单是对艺术语言的讲究,他们对于质材和感觉的相互关系亦有非常独到的眼光。孫良乃是个中高手与内行玩家。
他尝试过各种画材和其他材料,画底用过布面、纸本、丝绸、皮革、铝箔、赛璐璐片、肌肤(纹身)等。颜料用过油彩、丙烯、水墨、马克笔甚至是指甲油。1999年以后,孙良在持续作画的同时,每年都玩一种新东西,他做过雕塑、装置、影像及家俱设计。但不管玩什么、怎么玩,万变不离其宗,他始终保持茬自己在画中的感觉。边界的突破与样式的拓展,无非是让自己在更大空间挥洒才情、挖掘潜能并以此保持创作活力。孙良的自信在于,既能放任天性叉敢面对挑战。他经常自我设局,以此考验自我也反省自我。就这点而言,他比那些看别人眼色而行、视市场反应而动的艺术家,更本色更本位也更本质。可惜在中国美术界,孙良这样的艺术家太少,而机会主义者叉太多太多。
孙良曾做过皮上油画展,题为“失落的天空”。他将作品画在皮革上,不只是画底材料的转变。皮革来自动物,其形其赝存有动物性状,是很有身体感觉的材料。孙良笔下那些飞禽走兽出现其上,不仅有物与形的连接,更有离与合的对比。皮革的贵重与画面的精致相互衬托,更增添了都市美学意味。皮革不规则的异形,可以助推画面幻想,亦为作品的装饰与布置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同样的效果,也体现在孙良的丝绸作品中。轻质材料的飘逸与灵动,和梦幻般的画面形象天然吻台。薄纱透亮的质地,配以鲜艳富丽的色彩,更能映衬出画面的朦胧光感。孙良往往借此充分利用展览现场,营造具体可感的空间氛围。而且长期以来,孙良一直钟情水墨书画。从早期的抽象水墨到近年的没骨花鸟,孙良喜欢毛笔在宣纸上轻盈流动、自然浸润的感觉。他乐于把春去秋来、花开叶落的体会画成一幅幅小品,配上些颇有感触的书写。画面新鲜而随意,很轻松,也很淡定,由此保持着自己身居边缘、自得其乐的心性。
在孙良把都市的欲望与情色、精神的梦幻与迷惘、艺术的奇特与异样,通通熔为一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位质朴的艺术家:他很单纯,只因热爱艺术而从事艺术;他很执着,不能忘记被人遮蔽的历史;他很认真,对作品制作精益求精;他很浪漫,为争取个人自由而拒绝潮流。他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家、这样一个人一一如果要写艺术史,孙良肯定不在既成套路里:或者是艺术史迁就他,或者是他改变艺术史。
孙良1982年从上海轻工业学院美术设计系毕业,即投入到现代艺术的学习、创作与探索之中。从现在留下的作品看,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类是静物画。瓶器花卉兼有,延续学院写生训练,但可以看出孙良受到“印象派之后”的影响。画面浓重而强烈,其光感的自由分布和轮廓线的强调突出,为以后创作做了很好的准备。
二类是风景画。以建筑为主,同样是色彩凝重,肌理强劲。作品不太注重空间纵深,而是强调平面分布,多采用横平竖直的几何构图,形式感突出。部分作品受勃拉克立体主义的影响,将对象画成了交错互置的形体堆积。
三类是人物肖像。有写实的,也有表现的;有的画得很具体,有的画得很简略。孙良似乎不太嘉歡画人,也没多少耐心去仔细刻画对象。这大概跟他学设计出身有关,也跟他好玩善变的天性有关。
四类是带有超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可以看到克利闪烁不定的色彩光感,也可以看到米罗天真浪漫的符号构成,甚至还有夏加尔想象绘画的人物形态。其中鱼类、飞鸟及猫头鹰等形象,似乎是一种预示,露出艺术家四处寻找的兴趣之所在。
这一时期是孙良探索创作方向的时期,除油画作品外,他还做过材料拼贴作品,也尝试过抽象水墨创作。1988年他还组织上海艺术家做过装置一一行为艺术作品《最后的晚餐》,这些作品特别是绘画作品可以看出其艺术感觉的特别之处,比如对构成性、透光感和变异形态的敏锐,但这些东西并没有集结起来,形成一种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此时的孙良,就像作品《幽门》、《投影》、《绿房间》、《红房间》中那道介于不同空间的身影,孤独而又彷徨,游离而叉犹豫。
他需要一个契机,挑战对象,也挑战自己。
1989年新潮美术戛然而止。运动的中断让那些善于思考的艺术家,开始重新清理自己的创作思路。对孙良而言,强烈的心理刺激让他夜不能寐。生机化作死亡,人形变成骷髅。他在画面上突然变得精神集中,心无旁骛。
大概有三年左右时间,孙良沉浸在紧张而叉凄厉的惝绪之中,对周围的一切他感到古怪、荒唐和迷惑。他画怪异的行走,画死亡的联姻,画诱惑的棋局,画蝇眼中的世界,画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骷髅是这一时段的主要形象之一,出现在各种画面中。
我第一次看到这些作品是在1997年车库艺术展上。那是真正的地下艺术震,地点是上海岳阳路某大楼的地下车库。记得展览开幕时,车库金属卷帘门缓缓升起,一排参展艺术家从脚到头出现在人们面前,气氛庄重而肃穆。在这样的展览上展出孙良的作品,自有其特殊的纪念意义。
孙良画面总有一种从内向外的张力。他画大声吼叫的嘴,画丝丝吐出的舌头,画圆睁瞳孔的眼睛——骷髅的、人物的、动物的。其参差的线条、粗砺的笔触和厚重的色彩,都会让观者感受到愤怒与抗议的恨意。纵深的阻断和光线的稀微,让平面分布的形象不无迷惘、失落、惆怅与悲衷,其动态与关联在飘浮的空间里无所归依。
1992年以后,孙良画风明显改变,画面变轻变薄变虚,从现实感受中抽离,进入到梦幻情景之中。这一画就画了二十年。二十年间中国美术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他者化的国际接轨到资本化的市场操作,从明星化圈子到官方化体制,孙良的同时代人有不少从当年革命者变成既得利益者,游刃于商情、官场、秀台之间。尽管孙良1993年就参加了第四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东方之路”中国部分,但他并不属于奥利瓦等人力推的“中国波普”。他不愿追随潮流,始终沉溺在个人梦境中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以此抗拒变质乏味的世界和令人反感的历史。
孙良做着各种梦:深梦、淡梦、弱梦、幽梦、醉梦、迷梦、幻梦、寒梦、碎梦和白日梦,生活在一个精灵古怪的世界里。这里是蜘蛛和蟾蜍的天地,是游蛇和海星的巢穴。不乏翅羽、鳞甲,也不乏利爪、长喙,更有鸷禽怪兽和羽人猫女。孙良仿佛在水晶瓶中聚精会神地观察它们:这些灵物有时如烟雾般飘来,幻化出奇妙的身躯;有时又如云霞般散去,留下些美丽的背影一一他在画面上捕捉自己的想象,也在绘制中构织自己的想象,在想象中与对象合二为一。
这些想象是都市化的:精致讲究的装饰感,不无享乐者消费;矫揉造作的情色味,总有夜生活隐私。一切是那样美好动人,一切又是那么虚幻迷茫。中国都市的迅速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让所有人熟悉的城市一下变得陌生。孙良并没有去刻画都市,也没有去表现都市中人,但他描绘的太虚幻境,却充满了都市文化情调和都市生活意味,折射出都市心理的迷失与惆怅。这种说不清遒不明的情绪,弥漫在今天中国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熙熙攘攘的太平洋百货,还是各自为政的星巴克酒吧。我想孙良的画可以放进都市空间的很多地方,商场、饭店、酒肆、茶楼等等,原因是都市生活的热闹怡恰映衬出都市精神的空虚,而孙良作品中的空幻与热烈,既是一种表达,叉是一种揭示。
孙良是最早描绘都市艳俗的艺术家。上海生活中所熟知的洛可可艺术与十九世纪新艺术等等,如今病态地置入暴发的城市者华之中,伪娘假女般矫情的装饰随处可见。孙良对此深有体悟,一方面不惮将其纳入画面,取其艳而剔其俗,另一方面则借助情色对幻想的推动,造成文化之于人欲的反讽。在孙良精数、唯美、充满装饰感的画面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因混杂糅台而奇妙诱人的后现代文化氛围。孙良善于将生活与感受、文化与环境、历史与个人等关系熔为画面氛围。其关键之处,就是把装饰大胆地引入当代绘画之中。现代主义绘画曾把装饰视为洪水猛兽,然装饰之于社会之于人文,却很能折射历史的变迁。其非精英化的市井趣味及社群区别,恰恰是当代艺术可以利用的资源。孙良在此方面所发挥的创造力,在中国美术界是酋屈一指的。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上海艺术家最重品质。不单是对创作特点的要求,也不单是对艺术语言的讲究,他们对于质材和感觉的相互关系亦有非常独到的眼光。孫良乃是个中高手与内行玩家。
他尝试过各种画材和其他材料,画底用过布面、纸本、丝绸、皮革、铝箔、赛璐璐片、肌肤(纹身)等。颜料用过油彩、丙烯、水墨、马克笔甚至是指甲油。1999年以后,孙良在持续作画的同时,每年都玩一种新东西,他做过雕塑、装置、影像及家俱设计。但不管玩什么、怎么玩,万变不离其宗,他始终保持茬自己在画中的感觉。边界的突破与样式的拓展,无非是让自己在更大空间挥洒才情、挖掘潜能并以此保持创作活力。孙良的自信在于,既能放任天性叉敢面对挑战。他经常自我设局,以此考验自我也反省自我。就这点而言,他比那些看别人眼色而行、视市场反应而动的艺术家,更本色更本位也更本质。可惜在中国美术界,孙良这样的艺术家太少,而机会主义者叉太多太多。
孙良曾做过皮上油画展,题为“失落的天空”。他将作品画在皮革上,不只是画底材料的转变。皮革来自动物,其形其赝存有动物性状,是很有身体感觉的材料。孙良笔下那些飞禽走兽出现其上,不仅有物与形的连接,更有离与合的对比。皮革的贵重与画面的精致相互衬托,更增添了都市美学意味。皮革不规则的异形,可以助推画面幻想,亦为作品的装饰与布置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同样的效果,也体现在孙良的丝绸作品中。轻质材料的飘逸与灵动,和梦幻般的画面形象天然吻台。薄纱透亮的质地,配以鲜艳富丽的色彩,更能映衬出画面的朦胧光感。孙良往往借此充分利用展览现场,营造具体可感的空间氛围。而且长期以来,孙良一直钟情水墨书画。从早期的抽象水墨到近年的没骨花鸟,孙良喜欢毛笔在宣纸上轻盈流动、自然浸润的感觉。他乐于把春去秋来、花开叶落的体会画成一幅幅小品,配上些颇有感触的书写。画面新鲜而随意,很轻松,也很淡定,由此保持着自己身居边缘、自得其乐的心性。
在孙良把都市的欲望与情色、精神的梦幻与迷惘、艺术的奇特与异样,通通熔为一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位质朴的艺术家:他很单纯,只因热爱艺术而从事艺术;他很执着,不能忘记被人遮蔽的历史;他很认真,对作品制作精益求精;他很浪漫,为争取个人自由而拒绝潮流。他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家、这样一个人一一如果要写艺术史,孙良肯定不在既成套路里:或者是艺术史迁就他,或者是他改变艺术史。